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同慶號是易武還是西雙版納的

找到約51條結果 (用時 0.015 秒)

解讀:為什么易武慶豐號越來越受到追捧?

易武茶自古至今在普洱茶歷史上都是一個無法磨滅的歷史印記,清道光年間,倚邦、莽枝逐漸衰退之際,易武茶山借此機會迅速崛起,并成為六大茶山所產茶葉的集散地、生產地成為茶馬古道之源頭,自此,易武茶山的崛起開創(chuàng)了普洱茶的另一番天地。

易武茶山(漫撒)位于西雙版納勐臘縣,緊接老撾邊境,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易武每年產野生茶約60噸,臺地茶300噸,所產”元寶茶”(圓茶)遠近馳名,暢銷國內外。乾隆年間(1736—1795),用傳統(tǒng)方法制作的“七子餅茶”成為貢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臘茶山所產的團茶(砣茶)也定為貢茶。因盛產大葉種茶,唐時就被稱為“利閏城”。易武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產茶葉的集散地,也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

為什么易武慶豐號產品越來越受到市場的認可和追捧呢?究其什么原因呢?原來追根朔源,易武慶豐號始創(chuàng)于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是易武正山傳統(tǒng)百年老字號,遵循“以德制茶、表里如一”的理念,在復雜多變的今天任然堅持古法制茶,傳承清朝貢茶老字號的文化精髓,發(fā)揚其表里如一的制茶精神,遵循普洱精品制作工藝,潛心打造品質優(yōu)秀,脈絡清晰,永世留香的易武普洱茶。

其次、易武慶豐號牢牢抓住了易武茶區(qū)的特點和特色,堅持建初制所掌控好第一手原料,以古六大茶山為核心,積極推進普洱茶生產工 藝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在不斷的生產中積累經驗,為轉化生產力提供堅實的依據(jù),認真改良和研發(fā)每款產品,讓愛茶人再也不用擔心買不到稱心如意的產品,讓易武愛茶人士多一個選茶的好去處。

其三、易武茶的香揚水柔、滋味豐富,歷史地位高遠歷史老茶號集中。從口感上來看,很多老茶客都知道易武茶以香揚水柔著稱。茶湯細膩,回甘生津,苦澀味較輕,有獨特的清香和花蜜香,入口柔和,柔中帶剛,口感獨特。

據(jù)史料記載,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易武設置“錢糧茶務軍功司”,專門管理茶葉和糧食的購銷,并把易武定為貢茶采辦地。自那時起,易武成為了茶人眼里的“朝圣地”。隨著茶莊、茶商的不斷發(fā)展,易武逐漸成為了茶葉生產、交易中心,最先形成了集種植、生產、貿易于一體的普洱茶市場區(qū)域。

古六大茶山茶莊創(chuàng)建時間不一,有清雍正、同治、光緒、民國等時期,有的開開停停,停停又恢復。清光緒年間至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易武主要茶莊除了慶豐號外,還有同慶號、同興號、乾利真宋聘號、福元昌、同昌號、同泰昌、迎春號、慶春號、守興昌、車順號、元泰豐、君利祥、中和祥等十四家。

其四、從茶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講,易武山高霧重,土壤肥沃,溫熱多雨,土壤在熱帶亞熱帶雨季林氣候條件下由紫色巖石和砂巖上風化發(fā)育而成,在低緯度低海拔古樹分布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tǒng)保持較好,因此構成了易武茶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這是易武茶區(qū)獨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其他茶區(qū)沒有的。

其五、易武慶豐具有良好的資源優(yōu)勢,加之品牌復業(yè)期間對新老客戶的優(yōu)惠力度,在產品定價方面更加親民使其產品更加具有性價比,每年推出的產品都能快速的接地氣,在民間口口相傳,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伴手禮普洱茶,無論是自己喝還是送禮都很體面,口感更是自然的適應著喜歡易武茶的朋友們。

鑒于綜合多種利好原因為易武慶豐號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加上易武慶豐號主人對茶葉制茶理念的謹慎態(tài)度,使品牌走在了更加規(guī)范正確的道路,我們始終堅信做人是成功之本,唯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才能塑造一個優(yōu)秀的民族品牌。

古易武:從無名的移民之城,到古六大茶山之首

“古六大茶山之首、千年茶馬古鎮(zhèn)、漫撒老街、石屏漢人、十萬移民...”每每談及古六大茶山,易武始終是一個隔不開的話題,數(shù)千年的茶史在此交融,上百年的茶品因它而生,這個有著太多的茶與故事。

古六大茶山專題第一篇,我們就從古易武的故事開始,聊聊那些被歷史塵封的故事。


易武的茶山排位之謎

易武是傣語地名,意為美女蛇所在之地,位于勐臘縣東北部,距景洪僅12km,易武是一座坐落在山脊之上的移民城市,也是云南現(xiàn)存古建筑較多、茶文化積淀較為豐厚的千年茶馬古鎮(zhèn)。

早在唐朝時期,易武(時稱“利潤城”)就在南詔銀生節(jié)度使的管轄之下,屬于產茶的“銀生城界諸山”的范圍,李石的續(xù)博物志亦有記載“茶出銀生諸山,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北砻髟缭诖筇茣r期,易武茶區(qū)就已在產茶。

傣歷932年(公元1570年),宣慰使司首領“召應勐”將轄區(qū)劃分為12個承擔貢賦的行政單位,其中易武與倚邦、整董(今屬江城)同屬于一個版納,隸屬于車里宣慰使司。傣語稱這12個版納為西雙版納,這一名稱也一直沿用至今。

而說到易武的歷史,不得不提的就是其古六大茶山之首的地位,云南茶山林立,以瀾滄江為界,業(yè)內曾對云南著名茶山進行分類,分別為“江內六大茶山”以及“江外六大茶山”,“江”即橫跨普洱茶核心產區(qū)的瀾滄江。江外六大茶山,也叫“新六大茶山”,是近些年來傳播較廣的新興山頭,分別是布朗、巴達、勐宋、景邁、南糯、南嶠。

而江內六大茶山則興盛于明清時期,被稱為“古六大茶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亦有不同的說法,如今所稱的古六大茶山,是按1957年西雙版納州政府組織,由云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第一任所長蔣銓帶隊,對六大茶山進行實地考察并根據(jù)當時現(xiàn)存的茶山范圍、茶園面積、茶葉產量,最后得出六大茶山分別是易武、倚邦、莽枝、攸樂、蠻磚、革登,這也是如今茶界的主流看法。

(注1:古六大茶山的具體指代,還有以下3種說法,第一種是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第二種是倚邦、架布、山習崆、蠻磚、革登、易武;第三種是曼松、曼拱、蠻磚、易武、牛滾塘半山、曼臘半山、攸樂。)

(注2:由于舊茶山的衰落,新茶山的崛起,以及行業(yè)的細分發(fā)展,新老六大茶山的說法都不再經常被人說起,還有人將產茶較少的倚邦,蠻磚與易武合并,統(tǒng)稱大易武產區(qū)。發(fā)展到今天的易武茶山,實際上還包括一些位于古六大茶山的東部,毗鄰老撾的產茶區(qū),如曼撒茶山、曼臘茶山,現(xiàn)存的古茶園共計7000多畝。)

20世紀50年代時,無論是茶山范圍還是產茶量上,易武都穩(wěn)居第一,因而在古六大茶山中位列榜首,另外,除攸樂茶山現(xiàn)屬景洪市管轄外,其他5座均隸屬勐臘縣,其中倚邦、蠻磚、革登、莽枝均在象明彝族鄉(xiāng)境內,而當年那條標志性的易武青石板街,如今是勐臘縣易武鎮(zhèn)政府所在地。


有趣的是,在道光年間以前的文獻上,六大茶山中是沒有易武的,如較早記載六大茶山的《滇海虞衡志》:出普洱所屬的六大茶山,一日攸樂,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蠻磚,六曰漫撒?!贝饲斑€有說法認為漫撒是易武的古稱,其實這一說法是有誤的。

到了道光年間,《普洱府志》里的六大茶山,依然是只有漫撒,而無易武。直到光緒年間的《普洱府志》,才把漫撒改換成了易武。從漫撒到易武,背后隱藏的是一段是明清年間百萬漢族移民進入云南的變遷史。

古易武的繁榮與落幕

易武的繁榮始于清朝的普洱貢茶,羅養(yǎng)儒《紀我所知集》中記載:“論云南貢茶入帝廷,是自康熙朝始(公元1662年),云南督撫派員支庫款,采買普洱茶5擔運送到京,供內廷作飲。至此,遂成定例,按年進貢一次。”

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易武設置“錢糧茶務軍功司”,專門管理茶葉和糧食的購銷,并把易武定為貢茶采辦地;改土歸流時,又設設易武土把總,管理曼撒、易武兩大茶山?!拔檎Щ恼髌账家姆耍怨κ谕涟芽偸缆殹?,當時將易武單獨列為一個版納。

乾隆三十年(1765)年,漫撒被納入貢茶行列后,曾鬧起過嚴重的匪患,導致漫撒本地的百姓奔散逃離,土司為了完成貢茶任務,破例招納漢人進入,后來隨著大批漢人“奔茶山”,漫撒逐漸人滿為患,人們便移居易武,在這一過程中,易武周圍的土地山坡,很多都被開辟種茶。

在眾多移民而來的漢人中,石屏商人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為了長期經營,許多人舉家遷入,從此定居在雨林深處,其中就有同慶號創(chuàng)始人劉漢成,車順號創(chuàng)始人車順來,同興號創(chuàng)始人向質卿,同昌號創(chuàng)始人黃錦堂等等,經過數(shù)十年的經營,石屏人才在易武建立了一座前所未有的漢人移民城市——鎮(zhèn)越。

不過,此時的易武,實力遠不如曼撒,尤其是當時的曼撒老街,茶莊茶號遍布,茶商行旅絡繹不絕,可惜清朝同治年間至光緒年間,曼撒老街連續(xù)發(fā)生了三次規(guī)模很大的火災,那時候的房屋主體皆為木制,最怕“走水”。曼撒老街走向了設落后,商業(yè)重心也開始朝易武轉移,漸漸地,易武以后起之秀的姿態(tài)取代了漫撒茶山的地位,也在古六大茶山中擁有了姓名。

清道光十三年(1839年),易武古鎮(zhèn)進士車順來上供自家所制易武茶,龍顏大悅的道光帝遂書“瑞貢天朝”四字,并命官員監(jiān)制牌匾,賜予車順號茶莊,與之并稱的則是宋聘號、福元昌號、同興號和同慶號等著名茶號。

清代中期以后,隨著茶莊、茶商的不斷發(fā)展,易武逐漸成為了茶葉生產、交易中心,最先形成了集種植、生產、貿易于一體的西雙版納普洱茶產銷中心,鎮(zhèn)上的常駐居民也近萬人。

在普洱茶生產繁榮的同時,易武鎮(zhèn)的建設也迅速發(fā)展起來,古鎮(zhèn)里最出名的莫過于那條易武老街,這條大路形似馬鞍,順山坡而建,路面則完全用青石板鋪設,當?shù)貎膳?,茶莊,商鋪,住宅密集,還有許多廟宇、會館、學校,當年的易武街,也成為如今易武鎮(zhèn)的代名詞。

后來,介于易武的強勢崛起,茶馬古道也用青石塊從思茅鋪到了易武街,易武與內地的來往交流也更加便利,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商業(yè)重鎮(zhèn),這里白天馱運茶葉的騾馬充塞街道,入夜客棧人滿,趕馬人的帳篷架到了山坡上,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遺憾的是,這已是古易武最后的輝煌。

20世紀30年代后期,法國人禁止普洱茶運往老撾、越南銷售,掐斷了易武的大動脈,而后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緬甸淪陷,要道被毀,瘟疫橫行,貨幣混亂,通貨膨脹,茶莊歇業(yè),茶廠停擺,茶園荒廢,再加上49年國民黨殘軍潰退至金三角地區(qū)前,在易武放的那把大火,昔日繁榮的易武極速衰亡。

知識延伸:民國末年普洱茶秘史:六大茶山衰落,號級茶莊消亡

隨著歲月的流逝,易武街的各種建筑也逐漸破損,尤其是在“文革”中,破四舊造成的嚴重人為破壞嚴重。昔日香火旺盛的關帝廟,曾為商業(yè)中心的石屏會館,如今都只留少量破舊建筑,頹立在易武小學大門左側;那些具有內地漢族民居建筑風格的百年老宅,建國時尚存300多戶,現(xiàn)在只剩下50多戶;昔日名揚四海的茶莊老宅,也僅存同興號、同昌號、福元昌、迎春號、守興昌、車順號6家。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古易武的時代雖以落幕,新的故事已然書寫,小微產區(qū)風,茶地高桿熱,易武正在以一種年輕的姿態(tài)歸來,敬請期待下篇——新易武:七村八寨各自為戰(zhàn),茶地秘境層出不窮。


致敬易武 | 復興時代的易武群賢錄

1994至2004年的十年,被稱為易武的“復興時代”。十年,老字號、制茶古法慢慢被尋回,新的品牌逐漸萌芽。于易武,這是意義非凡的十年;于普洱茶,這是承上啟下的十年。


十年間,茶界群賢匯集易武,他們各展其能、各盡其力,點燃了易武復興的星星之火。普洱茶行業(yè)自此迎來了從“萬馬齊喑”到“百花齊放”巨大變革,“普洱茶如滾雪球一般,蓬勃發(fā)展至今”,從此局面大開。


在這場宛若普洱茶行業(yè)的“文藝復興”運動中,誕生了一大批為易武復興留下卓越貢獻的先行者們。他們以不同的理解,各自的努力,為推動易武復興和普洱茶行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而當我們回首細看,卻發(fā)現(xiàn)他們都分別來自于云南、臺灣和廣東,這三股力量激流碰撞,交織出一幅易武茶復興時代里最美的畫卷…



?云南力量

用最質樸的情感,以腳踏實地的努力,再現(xiàn)了以易武茶為代表的普洱茶基礎知識體系


1994年8月22日,易武前鄉(xiāng)長張毅,應時任副鄉(xiāng)長李家能先生邀請,來接待一群臺灣客人。他向這十多位遠道而來的同胞,介紹了《易武鄉(xiāng)茶業(yè)發(fā)展概況》的材料,這是他編寫的《易武鄉(xiāng)志》中的一個章節(jié),里面提及清代和民國時期的老茶莊和易武茶文化歷史資料。


張毅老先生已于2008年去世,他為易武做過的貢獻,不可磨滅

臺灣同胞聽后感覺非常珍貴,提議印成單行小冊易于傳播,張毅先生遂答應了他們帶去臺灣印刷宣傳,沒想到此書影響不小,此后中外有關專家、學者、商人,源源不斷地前來考察、買茶,可謂打開了古六大茶山通往各地的大門。



而同時被邀請的,還有當時已經八十三、四歲的老先生張官壽,他年輕時曾在易武同慶號跟著師傅唐占春學習制茶,老邁后隨其家人住在勐遠農場。


陳懷遠與張官壽,圖片翻攝于《普洱茶錄——易武的茶香歲月》

雖然年事已高,但是身影依舊硬朗,對于五六十年前,在同慶號、宋聘號等茶莊工作過的事情,記得一清二楚。


圖片翻攝于《普洱茶錄——易武的茶香歲月》一書

應臺灣友人的要求,“鄉(xiāng)政府請還健在的張官壽、許培文兩位師傅帶領筆者(張毅)和另外三人,為他們做了元寶茶(七子餅茶)樣品,帶到臺灣展出?!倍兑孜溧l(xiāng)茶業(yè)發(fā)展概況》倍受成功后,在臺灣朋友們的再次鼓勵之下,張毅先生于2001年,開始從更廣闊視角書寫《古六大茶山紀實》,他站在茶山一員的角度,比較客觀、真實、全面地,為外來者揭開了以易武為代表的古六大茶山的神秘之所在。


左圖:張毅編寫的《古六大茶山紀實》、

右圖:詹英佩編寫的《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

從地理環(huán)境、茶史沿革,到風土民情、世事變遷;從山歌、碑文,到一座廟、一尊佛……事無巨細,在這本書里,你看得到一個易武人,把所知所得傾囊相授的真誠與熱忱。



無獨有偶,另一位云南報界的一位媒體人,詹英佩女士,也差不多同時出發(fā),她在五年內,進出古六大茶山12次,不斷地奔走于采訪、收集、整理工作,拍攝照片千余張。于是有了后來業(yè)內聞名遐邇的《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一書。


詹英佩老師(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她從“為什么說普洱茶必說六大茶山”的發(fā)問開始,花費了大量筆墨還原了車里宣慰司(即西雙版納100多年前的稱呼)“改土歸流”的歷史,更宏觀地探討了古六大茶山的興衰與歷代中央政府的關系。


馬幫里的“馬鍋頭”。當然還有很多默默無聞,但一開口都是“活歷史”的各位老人,為普洱茶的復興作出過貢獻。圖片翻攝于《普洱茶錄——易武的茶香歲月》一書

普洱茶在她的筆下,將個體命運,邊地各民族的命運,以及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連接在了一起。



圍繞云南力量的這些人、這些事,他們的記錄也好、考證也好、還原也好,共同造就了一場大型的關于普洱茶歷史,和傳統(tǒng)工藝的重新發(fā)現(xiàn)和重新認知。



不但填補了諸多歷史空白,更對來到易武的后來者們(無論是商客、學者、普通愛茶人)有著不可估量的指導作用。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只是引子,此后生發(fā)的與茶有關的商業(yè)繁榮和文化交流,一款款圍繞易武誕生的,新的經典產品和新興茶號,也造就了一個時代更大的財富。


隨著時代悄然改變的易武

?臺灣力量

卓越的探索者,以最熱忱的投入,構建了易武茶為代表的普洱茶審美認知和價值體系。


如果說“云南力量”對于易武復興、普洱復興的貢獻,是因為地理之便,更偏向歷史考證,或者說“自我的認知梳理”。而“臺灣力量”作為“他者”旁觀,則貢獻了更多審美、品鑒、收藏等認知角度。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喝“老人茶”的風氣盛行后,使得宜興壺大量進口,從而同時從香港引進了普洱茶。但當時臺灣茶界并未習慣普洱茶口感,普洱茶的出處、資訊種種,更是一片懵懂的世界,“甚至連普洱茶的價錢,也全無公定行情可言?!?/span>那么普洱茶到底是什么呢?1994年,一群臺灣茶人的造訪,打破了云南邊陲易武的寧靜,也從此開始醞釀一股關于普洱茶價值認知的巨浪。


圖片翻攝于《普洱茶錄——易武的茶香歲月》一書

在這群臺灣茶人里,拜訪結束完第四天,就迫不及待又返回易武的陳懷遠,從此每年都會上易武茶山,次數(shù)不定,但從不間斷。他跟好友曾志賢,踏查諸多古茶樹,走訪在世的老茶人和后代,“只要認為有丁點價值的都攝入鏡頭,或記在本子上”。正是“凡走過,必踏出證據(jù)?!?/span>


傳統(tǒng)工藝的追憶和恢復

而次年,呂禮臻、何健、及香港葉榮枝先生又到易武考察,與張毅商議恢復元寶茶制作工藝。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這個在對號級茶的追憶過程中,成就了“真淳雅號”,這個值得在易武茶史、普洱茶史都留下一筆的產品。也是從此茶開始,“重新開啟了普洱以古董茶為藍圖,私人訂制復刻新茶的新世代?!?/span>


張毅和呂禮臻

1995年,一個身在臺灣的馬來西亞人出版了一本茶書,一石激起千層浪,把剛剛開始玩普洱的臺灣,跟正好開始打開茶倉出貨的香港,銜接了起來。這個人就是鄧時海,這本書就是《普洱茶》。


鄧時海在國際普洱茶學術研討會上,送給美國代表楊丹桂女士一個末代緊茶。(圖片出自《普洱茶》)

這本書當時被譽為“普洱茶圣經”,一本了解、品鑒、收藏普洱茶的“工具書”,很多人光拿著這本書,就去香港買了很多老茶回來。普洱茶“越陳越香”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



它趕上一個非常時期,影響了整個普洱茶界的發(fā)展,不但影響了臺灣、韓國、東南亞等地,而且也讓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亦步亦趨,甚至輻射了整個中國??偠灾?,臺灣茶人對普洱茶的理解,是通過老茶的切入,然后再來茶山的實踐,期間考證古書、走訪當?shù)亍瓉砺⒌摹?/span>



此后,呂禮臻的“臻味號”、陳懷遠的“嘉木堂”等,帶有臺灣DNA的普洱茶茶號開始林立,著書立說者,也不在少數(shù)。臺灣茶人像是茶界的“優(yōu)等生”,歷史考據(jù)、美學品鑒、生產實踐、著書立說……一樣沒落下。他們帶著考據(jù)“號級茶”因緣的迷思走進易武,并站在更高的維度,把普洱茶的審美認知、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重新發(fā)掘和定義。最終把普洱茶的復興,推向高潮。



?廣東力量

無聞的耕耘者,以敏銳的視角,以易武茶打開了山頭茶的大門,普洱茶至此變得絢爛多姿


在整個普洱茶崛起過程中,另外一個一直扮演著重要推動者角色的“廣東派”發(fā)聲不多。又或者說,他們發(fā)聲的方式不同,不是著書立說,而是以一款又一款的經典產品來說話。所有的觀點、態(tài)度,都在茶里。



1994~2004這十年,傳統(tǒng)的制茶古法慢慢被尋回,易武這個產地也逐漸名聲鵲起,當時的主流大廠,以及敏銳的廣東茶商,紛紛把目光投向易武。而在此之前,易武的茶葉幾乎都是以優(yōu)質毛茶的形式,送到勐海、思茅等地進行加工。它猶如一顆明珠暗投在云南各色原料之中,混拼壓制在大廠茶時代的各色茶餅里。



而在這十年里,易武茶終于迎來了為自己“正名”的機會,“易武”作為產品名稱,第一次出現(xiàn)在了當時各大主流大廠的綿紙包裝上。雖是大廠制作,卻與原有的常規(guī)產品截然不同,用料與工藝上都逐漸讓人耳目一新。



作為行業(yè)首款以獨立產區(qū)命名的山頭茶產品,易武茶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在那個時代,不論主流大廠、實力茶商、資深茶人,易武茶都成為其無法邁過的一道門檻。



這其中僅勐海茶廠就有新業(yè)茶行定制的“99綠大樹”、“01一片葉”、雙雄茶行定制的“01綠大樹大2版”、田園茶行定制的“03精品易武山”等,還有諸如00年的“易武正山陸游一首詩”、“易武喬木老樹餅”、“易武正山野生茶”等等不勝枚舉。其他主流茶廠也不甘其后,諸如中茶公司2001年出品的“易武老樹”,海灣茶廠的1999年生產的“易武茶餅7068”,福海茶廠應邀定制的“99易武綠星星”,敬業(yè)號的“01易武正山野生餅”,“昌泰茶業(yè)出品的99易昌號”,春光茶行出品的“02易武正山野生茶”…



無意去評估哪款茶更好一點,更重要一點,它們都是順應那個時代呼聲的產物,證明了一些先行者的先見之明,共同推動了易武的復興,并影響著后來人對普洱茶的品飲標準和市場趨勢的價值判斷。



時至今日,這些產品大多都已成為市場上的名品。也正是這些星光璀璨的明星產品,奠定了易武系在中期茶市場的支柱地位。再后來的事就不用多說了,大廠時代漸行漸遠,越來越多的普洱茶企,特別是帶有廣東血統(tǒng)的茶企涌現(xiàn),把易武茶、普洱茶推向今日盛世。



在普洱茶跌宕起伏的時代里,在易武茶復興綻放的余波下,2005年,一家廣東血統(tǒng)的普洱茶企成立,并確立了“純正易武”的經營定位。



耕耘易武十四年,它秉持對易武一以貫之的敬重,將以一款年度主題來致敬1994-2004易武茶偉大的復興時代,那些它雖然未曾經歷,但對于普洱茶來說意義非凡的十年,以及曾歷經那些年的那些人那些事兒——“致敬易武?復興之光”。而這家普洱茶企,就是歲月知味。



紀念歷史,是為了不會忘卻;致敬先賢,是為了更好的前行。在一個百廢待興的時代,曾有這樣一幫人,他們在黑暗中摸索,為后來人照亮未來。


而在今天這樣一個百舸爭流的時代,到底會更好還是更壞,也取決于今天的茶人們,是否能繼續(xù)傳承普洱茶的至真至美,為我們下一代的接棒人,留下值得鐫刻的十年、二十年?歷史的車輪一直在滾滾向前,我們期待答案的揭曉。

找到約49條結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