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同慶河在哪里

找到約11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易武從何而來,又將去向哪里?

易武,茶人的原鄉(xiāng)

打開中國行政地圖,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古六大茶山只是彈丸之地,但對于中國普洱茶的歷史版圖而言,這是一塊絕無僅有的高地,它見證了普洱茶千百年的歷史沉浮。古六大茶山是中國普洱茶的發(fā)源地,易武則是這一區(qū)域的核心樞紐。從唐代開始,歷經(jīng)宋、元、明、清、民國至今,易武茶一直以其深厚的歷史積淀以及迷人的茶葉滋味吸引著無數(shù)人前往。

在易武公家大園的古榕樹下,立有茶馬古道起點碑,這個碑試圖傳遞這樣的信息:茶葉從這里開始,翻越了高山大河,抵達無數(shù)的遠方,它用滋味筑起了一個牢固的茶葉長城。1729年,云南巡撫沈廷正向朝廷進貢茶葉,普洱茶從此進入貢茶行列,于是才有了清代阮福在《普洱茶記》中寫下的那一句:“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边@句話,是普洱茶從清代傳來的最強音。

茶運與國運的交織,在易武這個邊地茶鄉(xiāng)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晚清至民國,是普洱茶老字號最為璀璨的時代,同慶號、同興號、乾利貞、福元昌等茶號都在易武開設茶莊,書寫了普洱茶老字號的輝煌歷史。

20 世紀40年代,時局動蕩不安,古六大茶山的茶業(yè)由盛轉衰。這之后的半個世紀,茶山人的生活還在繼續(xù),只是普洱茶在這里幾乎銷聲匿跡。直到 1994 年的一天,一群臺灣茶人來易武尋根溯源,普洱茶才重回人們的視野。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傳統(tǒng)普洱茶制作工藝逐漸在易武恢復。沉寂了多年的普洱茶又迎來了它的大時代。易武這塊神奇的土地,見證了越陳越香的普洱茶是如何打敗時間的。

縱觀數(shù)百年歷史,從茶馬古道上的茶葉遠征,到清代朝廷對普洱茶的青睞;從20世紀初光輝燦爛的普洱茶老字號,再到20世紀90年代的普洱茶復興。易武茶跌宕起伏,生生不息。一棵棵遒勁蒼老的古茶樹,一餅餅歷久彌香的易武茶,讓我們看到綿延不絕的易武茶脈。與此同時,易武茶的另一種延續(xù),在字里行間傳承。一代代人對易武的書寫,讓易武茶在字里行間閃閃發(fā)光。

茶馬古道路線

清代光緒年間的《普洱府志》把六大茶山中的漫撒換成了易武,從此以后,從文獻到現(xiàn)實,易武在古六山的版圖中越來越重要。

20世紀90年代,易武老鄉(xiāng)長張毅寫下了《古六大茶山紀實》一書,作為土生土長的易武人,他目睹了古六大茶山近半個世紀的發(fā)展和變遷,為我們講述了本地人眼中的易武的變遷。本地人對茶山的守望與寄托,都在這本書中。

臺灣茶人陳懷遠在《普洱茶錄——易武的茶鄉(xiāng)歲月》一書自序中寫下了“易武古鎮(zhèn)中找到的生命答案”,他在易武古鎮(zhèn)找到的“答案”,是云南普洱茶生命的答案,也是愛茶人求索了一生答案。那一代因一片茶漂洋過海而來的人,在易武找到了答案。

復興書系在2018年也出版了一本《茶葉復興:易武與古六山》,以易武年輕人為向導,讓我們看到了易武茶的第三次復興,也看到了在平靜的歲月之中涌動的生活與夢想。

今天翻開鄭少烘先生所著的這本新書《易武》,帶領我們看到了易武茶的另一面。他是易武茶的親歷者,也是構建者。

“易武是茶人的原鄉(xiāng)”,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易武和易武茶,很大一部分是由茶人所塑造和改變的。作者是一名企業(yè)家、也是普洱茶文化研究者,他用15年的時間,參與了易武茶的歷史與現(xiàn)場,他知道易武茶從哪里來,也知道易武茶要去向哪里。跟隨這本書的敘事,我們走進的是易武茶以及茶人的世界。

模型比方法更重要

貢茶、古樹、老茶號,當這些元素構建出易武的主要故事,除此以外,易武還不斷貢獻著新話題:小產(chǎn)區(qū)。

易武茶區(qū)的迭代速度很快,市場上對易武茶的認知與接受也在不斷細化,每年都會有一些新的地理名詞和當?shù)爻霎a(chǎn)的茶在坊間流傳。曾經(jīng)的正山、麻黑、落水洞是第一代代表;之后變成了彎弓、天門山、刮風寨;近年連彎弓也不提了,而是更小的薄荷塘、同慶河。如果你今天還只提麻黑、落水洞,別人會覺得你一定落伍了。

如果我們把視角和茶稍微拉開一些距離,你會發(fā)現(xiàn),零散講述易武茶知識的內容唾手可得且浩如煙海,例如易武的香揚水柔從何而來,易武小產(chǎn)區(qū)的分布和滋味,易武的歷史,但知識若以散點的形式呈現(xiàn),讀過之后,對易武的面目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有時候,你做事的方法可能都對,但就是達不到預期的結果。歸根結底,很可能是用錯了模型。仔細回憶一下,你對自己生活了十幾年的城市可以用幾句話勾勒出其特點嗎?大概率是不能,因為這不僅需要對一片區(qū)域有大量的基礎了解,還需要在這些浩繁的信息海洋中提煉出一個認知模型。

特別是在如今數(shù)據(jù)爆炸的時代,數(shù)據(jù)充斥著工作與生活,但僅擁有數(shù)據(jù)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學會讓數(shù)據(jù)說話。模型就是讓數(shù)據(jù)說話的秘訣,模型將幫助我們所有人從掌握信息提升到擁有智慧。

得益于15年的積淀和作者審慎的視角,《易武》這本書恰好就為認識易武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認知模型。

橫向上,鄭少烘把易武茶從滋味上區(qū)分了三帶一點:花香帶、蜜香帶、原葉香帶,復合香。其中花香帶以彎弓為核心,與曼撒茶區(qū)重合,包括草果地、鳳凰窩、薄荷塘和哆依樹區(qū),這個區(qū)域是典型的明星產(chǎn)區(qū);蜜香帶以麻黑為中心,是易武中流砥柱般的存在,也是多數(shù)人心目中的“易武味”;原野香帶,以同慶河為中心,順著刮風寨直到麻黑,這里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具有別具一格的生津回甘感。三條口味帶的中心點,便是茶王樹,茶王樹具備了花香、蜜香、原野香幾種特質的區(qū)域,所以茶王樹其實是易武口感協(xié)調度最高的區(qū)域。

縱向上,根據(jù)不同時期同款茶品內含物質的變化,作者通過理化實驗把易武茶轉化分為5個轉化期:鮮香期(1—2年)、波動期(3—5年)、回味期(6—7年)、穩(wěn)定期(8—9年)和飽滿期(10—12年)。在過去,普洱茶的陳化是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著變數(shù),有太多不可預知的變化?,F(xiàn)在普洱茶的轉化路徑通過數(shù)據(jù)有了明確的表示,從清新鮮爽到波動期的難以捉摸,最后沉淀、穩(wěn)定,最終易武茶表現(xiàn)為越陳越醇厚的特質。

橫縱交織,認識易武茶就有了底層認知模型。帶著這個超級裝備,面對任何一款易武茶,都能很快將其定位。當然,這個模型并不是一個完美認知模型,但它是第一個全面的易武茶認知模型。老饕可用來對比參考,小白可用以入門學習。

在這個模型上,書中還講述了易武跌宕起伏的歷史和當下的創(chuàng)新,例如易武熟茶和其他茶區(qū)的差異、易武古樹白茶的特色工藝。只有清晰了解易武的過去,才有可能試圖去描摹這里未來的模樣。

周重林:因為有他的努力,我們才能喝到易武好茶

《易武》作者鄭少烘一好茶香,二好墨香,走的是慢工出細活的路徑。

在他的家鄉(xiāng),把這叫做“工夫”,工夫茶其實就是時間之茶,泡茶人要沉浸在熱湯之中,喝茶人要有足夠耐心等待出湯、排序;工夫茶也是藝術之茶,喝茶人要欣賞得來小口品飲的樂趣,畢竟這是一個盛行大碗茶的時代。

在工夫茶里浸泡出來的工夫,鄭少烘都反哺在易武深山澤林之中。沒有工夫茶的細膩,哪能品得出易武那一方風土的野與醇,蜜與韻。所謂的山頭茶韻,都是工夫茶框架下的產(chǎn)物。

某一年易武斗茶會,我們走在泛著冷光的易武老街上,說著不負這個時代的茶夢。晚上,說要喝牛滾塘,他有。說要喝草果地,他有。說要喝多依樹,邊上人臉色都難看了,結果,他也有。只有我們這些人,即便是當?shù)?,要獲得這些茶有多么不易。也只有我們,才能在這種俗氣的地名中找到無上的飲品。

后來我們在珠江邊,吃著海鮮大排檔,說著另一個夢。臨走時候,他送我一片易道茶,囑咐在日本玩耍期間好好品品。他的字他的茶,他灼熱的眼光與慢悠悠的語氣,既希望你好好喝,又怕你喝不懂,糟蹋。

有些時候,看到他發(fā)古典詩詞,高樓大廈頃刻變成竹樓小筑,在水一方,有人咿咿呀呀清唱起來,有些時候,發(fā)聲處明明是今音,但我聽到的卻是唐腔。

幸運的是,因為有少烘先生努力,我們可以喝到有數(shù)量的易武好茶,那些味道再也不只是歷史的遺存,再也不是質疑者的白眼。

文:茶業(yè)復興編輯部

圖:歲月知味

信息貴在分享,如若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歲月知味《易武》專欄 ,原野香帶的秘密

本篇為《易武》中「易武風土」章節(jié)之

「原野香帶的秘密」的精彩內容。

《水龍吟?古來云海茫?!?/p>

古來云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人間自有,赤城居士,龍蟠鳳舉。清凈無為,坐忘遺照,八篇奇語。向玉霄東望,蓬萊晻靄,有云駕、驂鳳馭。

行盡九州四海,笑粉扮、落花飛絮。臨江一見,謫仙風采,無言心許。八表神游,浩然相對,酒酣箕踞。待垂天賦就,騎鯨路穩(wěn),約相將去。

這首《水龍吟》,描繪了蘇東坡的理想仙境。上闕云海茫茫,清凈無為的仙境風釆,或許在杳無人至的原野香帶中,能覓到一二。

下闕中的東坡自況,初見便為其風釆所折服,便 “無言心許”,與我初識同慶河的心境何其相似!

佳句好詞,讓人千百年后依然心意相通;密林茶香,則讓人飲之忘憂,如獨坐山中見云海蒼茫。是以此闕詞牌為引。

1

何為原野香?

原野香一詞,并不見于典籍,也未錄入普洱茶國標中。從嚴格意義上講,這是一個生造詞。這可能是三條香帶中最難以描述的香型,它并沒有對應到花香、草木香等具體參照物。

原野香,更多的是一種原野氣質,是一種難以言喻的雄渾飽滿、狂放不羈,裹挾著獨特的山野氣韻。這種山野氣韻,帶領我們“神游八表”,順著絲絲縷縷的香氣,飄然而至那一片片古老又隱秘的古茶園,閉上眼感受萬物雜生的自然與野性。

原野香帶的茶樹生長環(huán)境優(yōu)越,甚少被人類打擾,甚至完全與世隔絕。所出產(chǎn)原料果膠質含量高,故而質地較重,茶湯濃稠度高,入口微苦,但極富飽滿度與層次感。連飲三杯,體感較好的茶友身體迅速發(fā)熱,手心出汗,這就是所謂的“茶氣十足”,也是“野韻十足”。

以同慶河為中心,順著刮風寨到麻黑一路往南的大片國有林區(qū),形成了一條原野香帶。其中的茶坪、金廠河、百花潭等超微產(chǎn)區(qū),都具備比較強的山野氣韻。

野芳之境,原野香氣各有不同。同慶河雄渾粗獷, 爆發(fā)力十足;百花潭則有著獨特的百花芬芳,妖冶迷人,森林氣息濃郁。

從同慶河感知原野香

倘若從未踏足同慶河,我們對原野香的所知所解,可能只是霧里看花。同慶河,又名銅箐河,以河流名稱命名。在行政上, 同慶河屬于勐臘縣瑤區(qū)瑤族自治鄉(xiāng),歸屬于中山上寨和中山下 寨,海拔在1450~1900米之間。

通往同慶河,是體能的極限考驗之旅。從易武古鎮(zhèn)到同慶河有幾十公里路程,山高林密,地廣人稀。由灑代方向進入,是僅容兩輛車通行的坑洼砂石路,道路狹窄,彎道崎嶇。但無論從哪里駛入,車至中山寨,便只能步行。

沿著林間小徑往里走,首先讓你震撼的是千姿百態(tài)的原始森林之美,參天樹木上長滿了野生石斛、野果、菌類,五彩斑斕的花朵開得繁盛,韶華勝極。

“眼睛在天堂,身時地獄”,形容這一段旅程再適合不過。潺潺流水引領著你走向原始森林更深處,近一個小時的水路,已然精疲力竭,再往前,是蜿蜒曲折甚至略帶危險的艱辛旅程, 時不時便有山窮水盡無路可進之感,手腳并用攀爬過去,便是另一番風景。

陸羽《茶經(jīng)》有云:茶樹最喜“陽崖陰林”。及至同慶河茶園,看到的正是這樣的場景,茶樹多依山崖而生。樹根盤繞,枝節(jié)交錯,深植地底蔓延開來。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同慶河山高霧重,峰巒疊嶂里綠蔭遮天。這里生態(tài)自然、腐殖質厚、土壤有機含量高、森林覆蓋率高,植物共生生態(tài)系統(tǒng)保持良好,如此山川精華,才能生長出這珍貴的靈芽。

茶園里,大部分茶樹在森林中散生生長,形成獨有的自然雜生林現(xiàn)象。日照系數(shù)較為合理,生長的速率較慢,采摘頻率低。這樣的生長環(huán)境,讓同慶河的茶樹高度多在十幾米以上,根深冠大,茶葉葉片肥大,帶有特殊“野味”。但茶地僅存的古樹林稀疏,產(chǎn)量極少,且茶不聚集,太過分散,難以集中觀察,費時費力,釆摘難度較大。

只有最優(yōu)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才能生長出最為動人心魄的好茶,同慶河這片凈土,將“生態(tài)”二字詮釋得淋漓盡致。

3

易武茶風味的補充與豐富

站在時間的維度回看,整條原野香帶,因為深藏原始密林中,在易武茶中并未擁有“名分”。

直到2011年,歲月知味率先進入同慶河,第一款“同慶河”產(chǎn)品才得以問世。當時即使在業(yè)界,這款茶也鮮少人知曉,互聯(lián)網(wǎng)上更是難以搜索到“同慶河”的任何信息。但我對同慶河初見傾心,極強的生津爆發(fā)力,湯厚水甜,茶湯濃稠且清甜,入口微苦回甘強,極富飽滿度與層次感,這樣的“野”,這樣的茶品,誰會舍得棄之不顧?

也是在2011年,我決定全面進入同慶河,我堅信這片區(qū)域必將傲視群倫。到2017、2018年春茶期間同慶河的大火,讓這個信念得到了高度印證。

如果說蘇軾的詞,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樊籬, 意境開闊,開創(chuàng)豪放清曠一派,那么最晚被挖掘的這一片野芳之境,就是對易武茶的重新尋回與進一步豐富。在清新靈動的花香、馥郁沉穩(wěn)的蜜香的香型風格之上,我們重新找回那一種粗獷的原始森林氣息,豐富了易武茶的山野氣質。

易武,商家必爭之地?

每個茶友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易武,紀念碑一樣莊嚴矗立。

普洱茶三分天下:老茶、熟茶和新茶。

老茶暫時穩(wěn)中有進,熟茶時代造就,唯有新茶一枝獨秀,一年火過一年。引發(fā)普洱茶新茶之爭的根源,是原料,準確說是云南普洱茶區(qū)山頭茶的原料資源?,F(xiàn)今原料大戰(zhàn)的焦點集中在勐海、勐庫和易武三個核心茶區(qū)。

金戈鐵馬,英雄逐鹿天下,有一些地區(qū)不僅不能放棄,還要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奪,這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云南普洱的易武茶區(qū)這些年的茶葉熱,作為普洱茶原料爭奪大戰(zhàn)的核心茶區(qū)之一,每年都有很多的茶客到易武古鎮(zhèn)去朝圣,歷來為商家必爭之地。

易武茶,不是那種一上場便咋咋呼呼的街頭小混混。有一種“高”,不露形跡,殺人于無形無影。

普洱茶熱火不過二三十年,然而它卻被歷史選擇。大清疆域萬里,賓服千國,大清皇帝吃盡山珍海味,喝遍天下茶飲,最后選擇了誰?

選擇了普洱茶,選擇了易武。

全世界最精細的舌頭定格在哪里,哪里便成為傳奇。無疑易武是這樣的地方,具備這樣的魔力。

易武,貢茶之鄉(xiāng),百年老茶誕生地

易武,是普洱茶無法逾越的一個地方,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百年前,易武是古六大茶山的集散地,是貢茶產(chǎn)地,是至今猶存的百年老茶的誕生地。

易武,云南著名的古茶區(qū),是普洱茶的重要產(chǎn)區(qū),茶馬古道的起源。清代是普洱茶名震天下的時期,據(jù)清代諸多史料記載,“普洱茶產(chǎn)自六大茶山”,說起六大茶山,對普洱茶有所了解的人都知曉。

古六大茶山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境內,面積兩千多平方公里,分別為:倚邦、易武(漫撒)、攸樂、革登、莽枝、蠻磚。其中,易武茶山是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的茶山,故也有人稱之為易武茶區(qū)。

易武茶區(qū)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臘茶山在內,面積約750平方公里,倚邦土千總曹當齋的后人曹仲誼先生生前在回憶文章中寫道:“六大茶山易武占一半。”足以說明歷史上易武茶山的面積居六大茶山首位。


易武每年茶葉價格不論樹齡大小,茶葉價格都非常的堅挺,很多不知道的人覺得其中炒作因素肯定是主要原因,但真實的情況是只有喝到易武等級的茶葉,基本都是非常懂她并且喜歡她的人。

易武之所以成為商家必爭之地,至少有三大理由:

一、口感

首先、口感溫和,滋味飽滿。易武茶被譽為普洱茶茶后,其獨特的香揚水柔,一直是公認的。也有人將易武茶比喻為母親的懷抱,溫柔而博愛,喝易武就是喝她的柔和醇厚。隨著養(yǎng)生意識的提高,大家的飲食習慣也越來越偏清淡,茶葉也是一樣,宜淡飲,對于老茶客來說,淡茶不如喝白水。然而易武茶雖柔和清爽,但茶湯中的香氣滋味都非常的飽滿,這便成了健康飲食文化中的首選茶品。

二、陳化

其次,后期陳化口感變化層次豐富。易武茶具有很高的后期陳化品飲價值,其口感在陳化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獨樹一幟,深得老茶客的喜歡。

三、歷史

最后,悠久的歷史淵源。易武歷史上因茶而興,易武茶在清朝被列為貢茶。據(jù)史料記載清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被宮廷正式列入《貢茶案冊》,而易武所產(chǎn)的以早春茶為原料蒸壓精致的上乘普洱茶作為朝廷進貢之用。易武制茶歷史較長,并且其制作的經(jīng)驗非常豐富,也使易武茶的外形及口感保持非常獨樹一幟的風格。

易武茶是柔的代表,是經(jīng)得住時間及眾多茶客考驗的茶,喝茶是一個不斷尋找契合自己口感的過程,易武茶也許之前喜歡,后面就慢慢的喝其他山頭,轉一圈最后還是會回到易武。當然茶品很多,只喝一種茶總歸覺得有些單調,喜歡當然不代表天天喝,只是會有一種在喝到的時候喜歡罷了。



【附】:易武茶的原料:

1、易武臺地茶

易武臺地差價很大,差在哪里呢,一是海拔,二是樹齡,臺地茶也看樹齡的,易武臺地的龍頭,當屬易武老街這一片,海拔,樹齡都夠。海拔低的地方,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值得大家關注,就是橡膠林對茶樹的影響,硫磺粉、農(nóng)藥、除草劑。由于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地方種植橡膠樹是不具備經(jīng)濟價值的,所以這個海拔以上的無需擔心。

2、易武古樹茶

易武茶農(nóng),主要民族就是漢族和瑤族。易武名寨很多,成名較早,產(chǎn)量較大的,基本都是漢族寨子,譬如高山、荒田、曼秀、麻黑、落水洞、大漆樹、田壩。這些寨子有個共性,就是交通便利、工藝成熟。在06年大樹茶價格暴漲之前,現(xiàn)在大家所知道的刮風寨、彎弓、薄荷塘、同慶河這些地方的茶,是不具備經(jīng)濟價值的,很簡單的道理,翻山越嶺、爬樹鉆洞,弄回來一點茶,賣不了幾十塊錢,那么還不如讓它在山上荒廢了。

瑤族寨子比較有名的當屬刮風寨、彎弓大寨,但是彎弓大寨是沒有人居住的,只是由瑤族丁家寨管理。由于彎弓大寨的茶價暴漲,引來附近爛田村村民眼紅,發(fā)生大規(guī)模械斗數(shù)起,經(jīng)調解,劃走三分之一歸爛田村,由于爛田村本身種有很多小樹,這就是為什么買彎弓認準瑤族丁家寨的原因。

刮風寨,屬于較早被大家熟悉的一個瑤族寨子,時間大約也是06以后,寨子周圍也是沒多少茶樹的,刮風寨最好的茶,出自茶王樹,從寨子出發(fā),步行3個小時以上,茶王樹這個名字的由來,源自這片茶園中有一棵大約2人合圍那么粗的大茶樹,聽說是影響刮風寨農(nóng)民種地,在80年代砍掉了。

大部分茶友,提起易武茶,腦子里大多會涌現(xiàn)這么幾個詞:易武正山、麻黑、刮風寨,一年前,提起彎弓還都挺神秘,偶爾朋友問我喜歡易武哪里的茶,我會回答:薄荷塘、白茶園、同慶河、一扇磨。然后大家都暈了,偶爾說到麻黑算易武二線名寨,更是遭拍磚無數(shù)。這到底是什么情況呢,下面為大家慢慢道來……

這種現(xiàn)象,代表了易武茶幾個不同的開發(fā)階段,而廣大易武茶愛好者信息不那么跟得上節(jié)奏。眾所周知,普洱茶在2004年以前,基本上是大廠茶時代,大廠、大品牌,意味著大量,高效的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也只有大規(guī)模種植的臺地茶能夠滿足。為了生活,易武也開辟了很多的臺地茶,由于遠離大城市,山上缺乏能開設大型工廠的土地資源,這樣易武茶遠離城市、遠離工廠、運輸成本高,供銷系統(tǒng)收茶意愿不強,在90年代以前,易武茶聲名不顯。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各大廠偶爾會做一批易武正山字樣的臺地茶,在90年代后期的普洱茶市場備受追捧,臺灣茶商同期進入易武,收料定制。99易昌號、綠大樹這些定制茶,在03年后大放異彩,拉動了易武大樹茶的發(fā)掘。麻黑、落水洞、大漆樹、高山寨這些交通較為便利的寨子,逐漸為大家所熟知。同期,刮風寨、瑤族丁家寨,由于沒有種茶傳統(tǒng),古人遺留的茶園大多遠離村寨,即便有外地茶人尋到好茶樹,也無人加工。所以知之者少。

這一階段,易武地區(qū)以麻黑為代表的漢族寨子,加強茶園管理,不斷提高加工工藝,贏得了廣大茶友的喜歡,量價齊飛。當大樹茶價格達到一定高度后,更偏遠一些的刮風寨、丁家寨的農(nóng)民,也就順理成章的加入到采茶賣茶的隊伍中來。

只是初期階段,沒有成熟的制茶技術,甚至連殺青的鐵鍋都沒有,怎么辦?用炒菜的小鐵鍋唄,大家別笑,老班章也是這么來的,09年以前的老班章,沒黑點(炒焦了)茶商還不認呢,都知道老班章是小鐵鍋炒茶。加上民族兄弟大多不太講究,也不怎么洗鍋,這樣出來的茶,我想大家都是不會滿意的。說到這里,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一點,某些朋友曬十年八年的純料刮風寨的可信度?

歸納一下,建國后易武茶第一階段,臺地茶時代,也就是易武正山時代。第二階段,古茶園大樹茶時代,這個時代離我們比較近,再補充一些。隨著易武大樹茶量價齊升,麻黑、落水洞等交通便利的寨子,對茶葉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矮化(提高產(chǎn)量、方便采摘)采摘頻率提高(發(fā)多少采多少、提高產(chǎn)量),開辟新茶園(小茶樹)等等,不可避免的帶來茶水厚度、滋味變弱,原料的純度更難保證。收料人的目光,于是投向更偏遠的刮風寨、丁家寨等瑤寨。

管理古人留下的古茶園,刮風寨的茶坪、白沙河、茶王樹,更遠的冷水河的茶樹,就進入開發(fā)階段了,更晚一些,彎弓、一扇磨也同樣進入開發(fā)階段。在外來茶商指導下,工藝日漸成熟,自此,瑤漢一起努力,易武古茶園大樹茶時代就完美了。也就引來更多茶客對易武茶的追捧,價格越來越高,對品質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刮風寨周邊幾個茶園,原本品質就差異性大,加上歷史上刮風寨與山背后的老撾來往密切,小茶樹的種植,加上老撾的邊境茶的入市,混亂。種種情況疊加,茶商的目光投向大山的更深處,原始森林里零散種植的茶樹進入視線,原始森林里的茶樹,大多是明朝以前留下,久未開發(fā),與其它各種植物混生,我們稱之為雜木林。

由于這部分茶樹,大多劃歸國有原始森林,也叫國有林。那么,可以說,頂級易武茶,慢慢進入第三個階段,就是國有林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同慶河、薄荷塘等。

易武茶最大特點是什么?

茶湯“柔”。

即刺激性不強,顯甜味而不失醇厚。香氣上不屬于高揚類型,而帶有花蜜香。無論是見慣世面的老茶客,還是剛開始喝茶的,都會在易武茶的“溫柔鄉(xiāng)”中不能自拔。易武普洱茶入口柔和,回甘生津較好,且滋味持續(xù)性持久。存儲陳化速度較快,密韻也會隨著時間變的更加濃郁,極具品飲和收藏價值。

經(jīng)歷過歲月的風雨,易武走過了興衰勝敗,走過了動蕩不堪的時局,重新回到世人面前。

因而易武受到了大家的喜愛。當然我們在談易武茶的品質特點的時候,只能概括性地進行歸納,畢竟不同的山寨,氣候環(huán)境、樹齡、采摘標準以及加工方式都會直接影響到茶葉實際品質。易武堪稱“山山有茶樹,寨寨都種茶”,易武從清至今一直被稱為眾山之首,易武個性十分鮮明。

易武茶的陳化魅力何來?

首先要從易武茶的品種來分析。

易武大葉茶又被稱為“易武綠芽茶”,屬有性系、喬木型、大葉類、中生種。樹姿直立或半開張,分枝稀,主干明顯,嫩枝茸毛多。嫩莖稍紅,披毛。葉片水平狀著生,葉大、形長橢圓。葉色深綠,葉面隆起,葉身平,葉齒稀,葉質厚軟。嫩芽綠而略帶紫色,較肥壯,多茸毛。春茶一芽二葉干樣約含氨基酸2.9%,咖啡堿5.1%,兒茶素總量24.8%,茶多酚31.0%,水浸出物總量48.5%;在香氣成分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含量很高。故收斂性較強,滋味濃烈甘滑,香氣高銳。

易武茶香氣特點是什么?

而易武茶“柔”,并不是水浸出物少的緣故,而是易武茶區(qū)茶多酚含量相對較低,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比例較高,因而茶湯里刺激性較低,甜味明顯。

第二個方面,是易武普洱從采摘開始的整個工藝流程。

易武茶的采摘和其它茶區(qū)略有些不同,春茶一般會采摘稍成熟的芽葉,標準是一芽二葉或三葉。這樣的采摘標準會給相對應的殺青工藝帶來較高難度:長莖梗和相對成熟的葉片帶來的含水量和粗纖維令萎凋時間變長,殺青時鍋溫較低,時間較長。溫度太低殺青不熟,特別是莖梗;溫度高葉片又容易糊邊,所以易武茶在加工時,如果技術要領掌握不到位的話,可能會出現(xiàn)紅梗和青味過重的現(xiàn)象,或者是糊片和糊味。加之綠芽種本身的特點,易武茶的毛茶呈現(xiàn)出的外觀是莖梗長、不顯芽、不顯毫。

“拋條”是易武茶的另一個特點。易武茶揉捻輕,細胞破損程度較輕,外形粗松,緊結度較低,新茶沖泡時出湯慢,耐沖泡。同時粗松的外形也有利于茶葉氧化,加速陳化過程。

根據(jù)以上這些特點,獨特的品種和相對成熟的鮮葉采摘標準,帶來了新茶高揚的香氣和輕幽含蓄的口感。其次由于殺青和揉捻較輕,新茶的滋味相對較淡,湯感甜柔,但隨著陳期的增加,茶湯會變得日益濃稠;而相對成熟的葉片和莖梗帶來的高甜度,也是其他地區(qū)所不能比擬的。

來源:吃碗茶

找到約1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