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荼是哪年發(fā)現的

找到約23條結果 (用時 0.012 秒)

世遺大會 | 茶尋古“刺桐”!這座沖刺“世遺”的城市處處有茶香!

茶尋古“刺桐”

Tea Culture

in Zayton

7月16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中國福州隆重啟幕。福州是主場,而泉州則本屆“世遺”大會的主角!

“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這里,貨物堆積如山……”這是公元13世紀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游記中對泉州的描述。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期間,“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將提交本屆大會審議,中國55項世界遺產清單上有望再添一顆璀璨明珠。

泉州古城航拍

泉州古城朝天門

據國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遺產司負責人張磊介紹,“古泉州(刺桐)史跡”項目于2017年申報世界遺產,經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審議結果是“發(fā)還待議”,會后國家文物局指導當地政府進一步加強遺產保護和管理,加強考古研究和遺產價值闡釋和展示,并與國際專業(yè)機構建立合作,從技術層面對申報項目進行了重大調整。

“此次申報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主題更加鮮明,價值闡述更加清晰完整,遺產點從原來16處增加到22處,遺產內涵進一步豐富,申報項目的整體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張磊表示。

泉州洛陽橋

泉州曾是10-14世紀世界海洋貿易網絡中高度繁榮的商貿中心之一,它作為宋元中國與世界的對話窗口,展現了中國完備的海洋貿易制度體系、發(fā)達的經濟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態(tài)度。

意大利旅行家、商人馬可波羅(1254-1324)

絲綢畫里的古刺桐港

也正是這座馬可波羅眼中的“光明之城”,是一座茶香四溢、茶史悠久、富有人情味的城市:

——這里的涉茶石刻,是福建茶史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開始,比陸羽《茶經》問世還早300多年。

——這里出產安溪鐵觀音、永春佛手、南安石亭綠茶等名優(yōu)茶,而臺灣的凍頂烏龍、文山包種茶、木柵鐵觀音等名茶也是源于泉州安溪。

——這里是鐵觀音、本山、毛蟹、黃金桂、佛手、梅占等茶樹良種的發(fā)源地。

——這里磁灶窯、德化窯等名窯出產的瓷器,與茶葉一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

——這里盛行工夫茶,茶店比米店還多,不論是街頭巷尾,還是高檔場所,都少不了一杯茶。一句“l(fā)in die”(閩南語:喝茶)充滿了多少人情味!

——這里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的發(fā)源地。聽一曲南音,品一壺香茗,道盡了多少了濃郁的鄉(xiāng)愁!

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說:“泉州,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01

福建茶史最早的文字記載

位置:泉州南安市豐州鎮(zhèn)

毗鄰泉州市區(qū)的南安東部豐州鎮(zhèn),有座山峰巒峻峭,奇石疊壘,狀如蓮花含苞待放,故名蓮花峰。

它東連清源山西接九日山,有眾多摩崖題刻。石刻中,“蓮花荼襟”年代最早,題于晉代太元丙子年?!疤印奔礀|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年(376年)。荼是茶的古體字,在中唐“茶”正式用來代表茶葉前,“荼”是茶最主要的稱名。

截至目前,福建還沒有發(fā)現比“蓮花荼襟”更早記載有關茶的文字記載,業(yè)界普遍認為這是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福建植茶歷史。這方石刻標明的年代,比陸羽《茶經》(780年左右)的問世早300多年。

“蓮花荼襟”石刻

同時,這也可以據此推測,1600多年前蓮花峰一帶有一定規(guī)模的茶園。今天,南安市也是泉州的產茶區(qū)之一,現有茶園3萬多畝,主要分布在蓬華鎮(zhèn)、東田鎮(zhèn)、翔云鎮(zhèn)、英都鎮(zhèn)、眉山鄉(xiāng)、向陽鄉(xiāng)等地,主產鐵觀音,也有部分綠茶,最知名者當屬僑銷茶——石亭綠。

南安皇旗尖生態(tài)茶園

02

名優(yōu)茶品種豐富

位置:泉州安溪縣、永春縣、南安市

泉州是福建烏龍茶的主茶區(qū),也是閩南烏龍茶最重要的產區(qū),出產了安溪鐵觀音、永春佛手等名茶。

安溪鐵觀音,是閩南烏龍茶的代表,它與武夷巖茶(大紅袍)可謂是福建烏龍茶的“雙子星”。鐵觀音是茶樹品種,也是茶名。它創(chuàng)制于1725~1735年間,關于它的發(fā)源地,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西坪鎮(zhèn)堯陽村,由當地士人王仕讓發(fā)現,此為“王說”;另一說是西坪鎮(zhèn)松巖村,由當地茶農魏蔭發(fā)現,此為“魏說”。不論哪種說法,西坪鎮(zhèn)是安溪鐵觀音的發(fā)源地,毫無疑義。

安溪鐵觀音“王說”發(fā)源地——西坪鎮(zhèn)堯陽村

“魏說”發(fā)源地——西坪鎮(zhèn)松巖村(劉潔智 攝)

純種鐵觀音俗稱“紅芽歪尾桃”,所制之茶顆粒卷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蜻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后湯色金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音韻”明顯。

2008年,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2014年,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列入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名錄。

安溪鐵觀音(左)

紅芽歪尾桃(右)

永春佛手,原產于永春縣達埔鎮(zhèn)獅峰巖。佛手茶又名香櫞種、雪梨,因其形似佛手、名貴勝金,又稱“金佛手”,主產于福建永春縣蘇坑、玉斗和桂洋等鄉(xiāng)鎮(zhèn)海拔600米~900米高山處。

佛手茶茶園(姜杰 攝)

茶樹品種屬大葉型灌木,因其樹勢開展,葉形酷似佛手柑,因此得名“佛手”。永春佛手分為紅芽佛手與綠芽佛手兩種,其中以紅芽佛手為佳。茶樹樹冠高大,鮮葉大如掌,呈橢圓形,尖端較鈍,主脈彎曲,葉面扭曲不平,葉肉肥厚,質地柔軟,葉色黃綠油光,葉緣鋸齒稀疏。

(上)佛手茶,鮮葉葉大如掌(陳雄 攝)

(下)佛手茶母樹(劉榕欽 攝)

佛手茶,外形卷曲肥壯,較重實或圓結重實,色澤烏潤砂綠或烏綠潤,稍帶光澤,內質香氣濃郁或馥郁幽長。優(yōu)質佛手有似雪梨香或奶糖香,上品有似香椽香,滋味醇厚回甘;耐沖泡,湯色橙黃或淺金黃、明亮、清澈;葉底肥厚、勻整、軟亮、紅邊顯,飲之入口生津,如喉甘潤。

佛手茶有雪梨香(劉堂 攝)

南安石亭綠茶,產于石亭綠產于福建省南安市豐州鎮(zhèn)的九日山和蓮花峰一帶。沒錯,也就是前文所說的“蓮花荼襟”石刻的所在地。

石亭綠茶原產地

它又名石亭茶,系炒青綠茶,以具有“三綠三香”的品質風格而著稱。它外形緊結,身骨重實,色澤銀灰?guī)ЬG,湯色清澈碧綠,葉底明翠嫩綠,是為集“三綠”之美;滋味醇爽,香氣濃郁,似蘭花香,又似綠豆及杏仁等香氣,譽為“三香”。

石亭綠茶,是著名的僑銷茶。1954年,周恩來總理在印尼萬隆舉行的“亞洲會議”上,用福建南安石亭綠茶招待國外元首及亞非各國友人。

石亭綠茶

泉州產茶歷史悠久,清源山茶是泉州最古老的名茶之一。清源山茶為守僧、山戶所種,明朝時已聞名遐邇。明·許次紓《茶疏》云:“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武夷亞匹?!泵鳌り愴省度想s志》載:“清源山茶、青翠芳馨,超軼天池之上?!泵鳌ぶx肇淛《五雜俎》載:“今茶品之上者,松蘿也、虎丘也、龍井也、天池也,而吾閩武夷、清源、鼓山三種可以角勝?!庇纱?,足見清源山茶的地位。

清源山老君巖

清源洞前的《紀德碑》

清源山現存一方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何喬遠撰寫、位于清源洞前的紀德碑,其碑文記錄了當時官府保護清源山茶生產之事,是清源山民種茶的歷史見證。

碑文如下:

泉山之名,載于漢書,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賓客,本州士庶,樂慕名勝,游覽不絕。守僧支應不瞻,或逃或困。山戶種茶,游人采擷,圃芽靡遂。詹君仰憲,鳩材修洞,出資買田,請于官府,蠲餉給僧,并嚴采茶之禁。守僧山戶共德詹君,來請喬遠記之。詹君之意,非為守僧山戶,實欲四方賓客、本州士庶生游覽之光,遂紀律申旨,爰作記文,萬歷三十六年四月望日。

在泉州民間,還流傳著一種名叫“清源茶餅”秘方手抄本。清光緒時,在武夷山清源洞為僧的南安人鄭青松得到此密傳手抄本,并和徒弟倪志元(又名倪鴻貴)在武夷山開始制作茶餅。幾經流轉,清源茶餅秘方流傳至今,依然是閩南人最喜愛的茶飲之一。它系用名茶搭配中草藥材按特定工藝精制而成,配方獨特,工藝考究,具有開胃健脾、幫助消化、提神醒腦的效用,既可當茶飲,又可作藥用,氣味芳香醇厚,老少皆宜。

03

茶樹良種寶庫

位置:泉州安溪縣

安溪縣,除了有鐵觀音這一聞名世界的名茶,還是茶樹良種的寶庫。這里是44個茶樹良種的發(fā)源地。

1984年11月,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首批認定的30個國家級良種中,安溪縣就占了6個:鐵觀音、黃金桂(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和梅占。

安溪烏龍茶四大當家品種

另外,安溪還是臺灣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是凍頂烏龍、文山包種、木柵鐵觀音的起源地。

早在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安溪鄉(xiāng)民就開始入墾臺灣,選擇有山有水,地形與安溪相似的地方拓荒種茶。1798年,大量的安溪人移民臺灣,帶去了茶苗,也帶去了安溪的茶俗。1855年,安溪人林鳳池率先把烏龍茶引入臺灣,種植在臺灣凍頂山,相傳這就是臺灣凍頂烏龍茶的起源。

在制茶上,安溪西坪人王義程在臺灣對從家鄉(xiāng)傳到臺灣的烏龍茶制作技術進一步加以改進,創(chuàng)制出臺灣包種茶,并在臺北縣茶區(qū)大力倡導和傳授。1896年,安溪福美村張迺妙、張迺乾兄弟將家鄉(xiāng)的鐵觀音茶苗引入臺灣,在木柵區(qū)樟湖山種植成功,從此,木柵鐵觀音聲名遠揚,成為臺灣鐵觀音的主要產區(qū)。

04

瓷茶最“中國”

位置:泉州德化縣、晉江市

絲、瓷、茶,是中國文化的三大標志性符號,也是中國影響世界、橫跨千年的“文化IP”。

德化瓷,是福建貢獻給世界的一抹純凈釉色。它,晶瑩如玉,瑩潤似脂,堅致細膩,蘊藏著素雅圣潔的美。如同鐘情于茶葉這枚神奇的東方樹葉一樣,歐洲人對德化瓷也是猶如熱戀般心醉不已,尤其是生性浪漫的法國人,將這種素凈的陶瓷稱為“中國白”。

為了它,一支支貿易船隊,鋌而走險,頻頻往來于大洋之間,縱是驚濤駭浪葬身魚腹也在所不惜。因為,它的美麗,總是與財富是劃等號的,那些沉沒大海的無數古瓷,便是一部濃縮的陶瓷外銷史。

磁灶窯是泉州宋元海上絲綢之路另一見證。

它位于泉州晉江市磁灶鎮(zhèn),是宋元時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銷窯口。于1956年被發(fā)現。各窯址都出土了大批瓷器和窯具。窯址多分布于梅溪兩岸,計有26處。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金交椅山窯址,其年代為五代至南宋時期,出土有多種器形的青瓷和醬黑器。

磁灶窯產品在日本和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尼等國均有發(fā)現,從而證實磁灶是閩南地區(qū)生產外銷陶瓷的重要窯場。

05

茶,從故鄉(xiāng)到他鄉(xiāng)

位置:泉州市區(qū)

“工夫茶,閩中最盛?!惫し虿柽@一雅俗共賞的品飲方式,因深植于尋常百姓生活而得以深遠流傳,且歷久彌新。

“早茶一杯,一天威風;午茶一杯,勞動輕松;晚茶一杯,提神去痛;一日三杯,雷打不動?!边@句流行于閩南地區(qū)的俗語是泉州人一天生活的真實寫照。茶,從早泡到晚,是泉州人習以為常的平凡生活。

游走街頭巷陌,也常見街坊鄰居在門前圍坐,泡茶閑聊。如果到酒樓吃飯,包廂里也通常會隔出一小間茶室,一邊泡茶,一邊迎客。即便是上班族,辦公室里也少不了一張泡茶桌和一套工夫茶具……可以說,如同饑來吃飯困來眠,泡茶喝茶是福建人近乎本能的生活習慣,而且一道工夫茶還深蘊著福建人為人處事的智慧。

泉州人把喝茶稱為“呷茶”,不論是待客迎賓,還是談事談生意,都會請你坐下先“呷”一杯茶?!斑取钡淖置嬉馑际恰靶】诤?,吸飲”,閩南語里的意思則是“吃”。望文生義,“呷茶”充滿了閑情逸致,這樣慢泡細品的飲茶方式似乎是當今快節(jié)奏生活的逆行。于是,當茶在蓋甌里泡開、斟出香馥的茶湯時,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氣氛也漸漸融洽起來,大有“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yè)一壺茶”的情懷。

茶是故鄉(xiāng)濃??v然背井離鄉(xiāng),茶也是福建人戒不掉的鄉(xiāng)愁。都說“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泡飲工夫茶盡管悠閑愜意,但絲毫沒有弱化閩人骨子里“敢拼會贏”的強大精神基因,并伴隨著他們的足跡流布四海。在福建僑胞聚集的東南亞地區(qū),街市上隨處可見百余年歷史的老茶行,就連包裝也依然保留著古早的紙包。

曾經,故鄉(xiāng)茶和親人們的千叮嚀萬囑咐,一起被裝進了行囊,然后掛帆而去,駛向未知的南洋。茶是慰藉,也是他們的生計,并在代代相襲中,成為游子牽系家國的情感紐帶。

06

南音香茗里的家國夢

位置:泉州市區(qū)

聽南音,呷茶,是與泉州古城最親密接觸的方式。

南音,又名弦管。發(fā)源于福建泉州,用閩南語演唱,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古漢族音樂。 琵琶輕彈,洞簫幽幽,淺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歲月,在空氣里瀠洄飄蕩。少時不解曲中意,只知腔調咿咿呀呀,還帶著點悲涼與惆悵。后來,直到有一天,驀然聽懂了,原來清詞麗句背后是綿長的鄉(xiāng)愁與思念,更是濃稠的家國夢。

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qū),并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極富隨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體系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

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qū),并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極富隨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體系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

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qū),并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極富隨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體系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

來源:茶道傳媒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茶的20個牛逼哄哄的知識,請收下

一、中國茶一般知識

1.為什么說我國西南地區(qū)是茶樹原產地?有何依據?

我國西南的云貴高原,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其依據是:第一,從近緣植物分布看,茶在植物學分類中屬于山茶科山茶屬。世界上的山茶科植物共23屬380多種,我國西南至今就發(fā)現有15屬260多種。其次,目前云貴高原保存有世界上數量最多、樹型最大的古茶樹,這也說明茶樹原產我國西南。第三,從古地理古氣候分析,我國云貴高原許多地區(qū)沒有受到第四紀冰川的侵襲,具備茶樹起源的生態(tài)條件。

2.我國有關茶葉的最早文字記載是什么?

公元前2世紀,西漢的司馬相如在其所著的《凡將篇》中,記錄了當時的20種藥物,其中的“荈、詫”就是茶。成文于秦漢時期的《爾雅》一書中也載有“槚、苦荼”。這是到目前為止,我國所發(fā)現的有關茶葉的最早文字記載。

3.我國茶葉是沿著什么路線擴散到世界各國的?

我國茶葉走向世界,大體可分陸路和海路兩條路線。陸路主要是以山西為樞紐,向北穿越蒙古高原、西伯利亞轉往歐洲,或經由陜西、甘肅、新疆輸往印度、阿富汗,再通過波斯,到達地中海沿岸國家。海路主要是經由廣州、泉州、明州等古代對外通商港口,穿過南海,繞過馬來半島,經印度洋、波斯灣和紅海轉往西亞、非洲和歐洲等地。

4.我國十大名茶是哪些?

我國十大名茶至今沒有進行過統一評比,故目前說法不一。據《中國食品報》1996年5月5日載,提出下列名茶為我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信陽毛尖、祁門紅茶、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六安瓜片和都勻毛尖等。

二、古今茶書知識

5.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茶學專著出現于何時,由何人所著?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是陸羽所著的《茶經》。此書初稿完成于公元8世紀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全書分三卷十章7000余字。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本茶葉的百科全書,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

6.民國時期我國較有影響的茶書有哪些?

吳覺農、胡浩川《中國茶葉復興計劃》,1934年;

朱美予《中國茶業(yè)》,1936年;

吳覺農、范和鈞《中國茶業(yè)問題》,1937年;

胡山源《古今茶事》,1941年。

7.我國第一部茶葉電子出版物叫什么名稱?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我國第一部電子出版物為中華茶文化多媒體光盤,由陳啟坤、姚國坤、于良子編著,1998年10月由浙江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用70多萬字,1700多張圖片和60多段影像資料系統介紹了茶史發(fā)展,茶的栽培、加工、名茶、茶藝、茶具、茶書、茶畫、茶詩詞、茶歌舞、茶人、茶的掌故傳說、茶與健康等多方面內容。

三、古今茶文藝知識

8.辭賦中最早反映茶事的是漢代楊雄的哪篇作品?

楊雄(前53~18)的《蜀都賦》。其中有這樣的詞句:百華投春,隆隱芬芳,蔓茗隱翠,藻蕊青黃。

9.《儒林外史》是如何寫秦淮河夜間茶市的?

《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莊濯江話舊秦淮河,沈瓊枝押解江都縣”:話說南京城里,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漸漸好了。那江外的船,都下掉了樓子,換上涼篷,撐了進來。船艙中間,放一張小方金漆桌子,桌上擺著宜興砂壺,極細的成窯、宣窯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那游船的備了酒和肴饌及果碟到這河里來游,就是走路的人也買幾個錢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到天色晚了,每船兩盞明角燈,一來一往,映著河里,上下明亮。

10.魯迅在《喝茶》一文中,對飲茶有何妙論?

魯迅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感覺......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于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

11.老舍《茶館》一劇寫的是什么內容?

老舍1957年創(chuàng)作的話劇《茶館》,是他后期創(chuàng)作中最為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是當代中國話劇舞臺上最優(yōu)秀的劇目之一。觀看《茶館》,猶如隨老舍逛王掌柜父子兩代慘淡經營的北京老裕泰茶館。劇目表現自清末至民國近50年間茶館的變遷,不僅是舊社會的一個縮影,而且還重現了舊北京的茶館習俗。熱鬧的茶館除了賣茶,也賣簡單的點心和菜飯。玩鳥的在這里歇歇腳,喝喝茶,并使鳥兒表演歌唱。商議事情的,說媒拉纖的,也到這里來。茶館是當時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無事都可以坐上半天。老舍說: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出戲雖只三幕,可是寫了五十年來的變遷。

四、古今茶政與茶法知識

12.中國歷史上的茶葉政策有哪幾種形式?簡述其主要特點?

中國歷史上的茶業(yè)政策主要有貢茶制、榷茶制、茶稅制和茶馬互易制。

貢茶制,是古代一種由國家強制征收的實物稅,是封建統治階級無償占有人民群眾勞動果實的剝削行為和掠奪方式,貢茶是貢制中的一種。

榷茶制,是由封建國家統管的茶葉專營制或專賣制。

茶稅制,是隨著茶葉生產發(fā)展和茶業(yè)市場的開辟而形成的一種國家稅制。

茶馬互易制,是封建國家中央政府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之間實行的一種特殊茶業(yè)政策,也是一種治邊政策。

13.民國時期我國茶業(yè)組織大致有幾種形式?

民國時期茶業(yè)組織極為混亂,自生產至消費環(huán)節(jié)復雜,大致可分:

一、茶農;

二、洋莊茶號;

三、土莊茶號;

四、毛茶行及茶販;

五、本莊茶葉店;

六、洋莊茶棧;

七、輸出商。

14.推行茶葉標準有何意義?

茶葉標準對茶葉的質量規(guī)格、品質要求、檢驗方法、衛(wèi)生指標、農藥殘留、包裝標簽等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因而在生產領域、流通領域都必須生產出符合標準要求的茶葉,而消費者也需要購買符合標準要求的茶葉。所以,茶葉標準給出了判斷茶葉是否合格的一個最低界限,推行茶葉標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茶葉標準是茶葉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與實物的依據,既是衡量各產區(qū)茶葉生產水平和品質水平的客觀依據,同時,也是茶葉現代化生產的必要條件,是實現企業(yè)科學管理、提高產品質量之重要基礎,是推廣利用茶葉新技術的橋梁。

五、中國茶具收藏知識

15.我國歷史典籍中有關茶具的最早記載,可見于何時何人的哪篇文章?

西漢神爵三年(前59)的王褒《童約》,其中有“烹荼盡具,已而蓋藏”的字句。

16.蓋碗始于何時,當時最有名的蓋碗有哪幾種?

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為適應泡飲需要,景德鎮(zhèn)開始生產蓋碗。當時蓋碗中的精品有康熙豆青釉五彩蓋碗。稍后的雍正年間(1723-1735)有粉彩蓋碗。

17.我國現代茶具的質地可分幾大類,各有何種特點?

瓷器:有粗瓷、精瓷的單個、成套、成組茶具;

砂器:以宜興紫砂為代表,有單個的壺、杯、盞,也有成套的紫砂茶具;

玻璃:透明度好,便于泡飲名茶,以觀湯色和茶葉形狀;

金屬:堅固耐用,導熱性好,可澆鑄或沖壓成形;

塑料:不怕磕碰,便于攜帶,可塑性強,適于各種復雜形制,但有異味,一般居家不用;

漆器:脫胎漆器,古光黝黑,彩繪生動,清亮鮮麗;

竹器:竹殼瓷心,野趣飄逸。

六、中國茶保健與飲用知識

18.茶葉在古代醫(yī)藥界被認為有哪些療效?

1、令人少睡;2、安神除煩;3、明目;4、下氣;5、消食;6、醒酒;7、去膩減肥;8、消熱解毒;9、止渴生津;10、祛痰;11、治??;12、療瘺;13、利水;14、通便;15、祛風解表;16、堅齒;17、益氣力;18、清頭目;19、療饑;20、養(yǎng)生益壽

19.從現代生物化學和醫(yī)學的角度看,茶葉有哪些功效?

1、止渴;2、消減疲勞;3、強心;4、可降低冠心病的發(fā)病率;5、可降低高血壓發(fā)病率;6、對動脈硬化有些療效;7、消食解油膩;8、降血脂;9、利尿;10、紅茶糖水治肝炎;11、治糖尿病;12、解毒;13、解酒;14、絡合水和食物污染的礦物質有害離子(如鉛、砷等);15、殺菌消炎;16、抑制病毒;17、和胃、止瀉、通便;18、抗輻射;19、有提升白細胞的作用;20、防齲;21、防治眼科疾病;22、防治癌癥。

20.茶葉有哪些基本成分?

主要有8種:維生素、咖啡堿、茶多酚、脂多糖、蛋白質和氨基酸、碳水化合物、類脂、礦物質。

周重林:《茶經》與茶人的修養(yǎng)

(本文節(jié)選自周重林《茶之基本:陸羽茶經啟示錄》,原標題:茶人的修養(yǎng)—— 來自陸羽《茶經》的啟示)

陶淵明不懂音律,但他覺得琴雅,家中有一張無弦琴,每次喝完酒,便在無弦琴上來回拔,樂琴書以消憂。對來訪的客人,不論是誰,只要有酒,他一定擺酒待客。他如果先喝醉了,就告訴客人說:“我醉了,要去睡個覺,你可以走了?!?/p>

自孔夫子倡導琴有助于樂教以來,后世許多不彈琴的士大夫家里,也會擺放琴以體現自己對教養(yǎng)的重視。

蘇東坡不解棋,卻喜歡聽落子聲。在古松流水間,聽棋敲盤, 自怡自得。呂行甫不會書寫,但喜歡藏墨。東坡說,蔡襄老病不能飲茶,但經常烹茶玩玩。

日本漢學家青木正兒觀看明末清初王鐸的書法,胸中會涌起一股和諧愉悅之情。明人作畫,多為稻粱謀,祝枝山、唐伯虎、徐文長都把書畫換作了酒錢,這可悲么?

也許并非如此。王鐸說用自己賣字換的錢,買了米養(yǎng)家,所購之墨卻很糟糕,加上寫字的時候,孩子在一邊玩耍,大哭大鬧,就有些煩,但書寫還是要繼續(xù)下去,是不是?

我們總是以為,琴棋書畫沾不上半點煙火氣息,但王鐸的現實卻是大部分人的現實。并非在深山、在松濤云影中揮灑出來的才是藝術。想想,現在中年的寫作者,哪一個不是在王鐸的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呢?

現實中,還有更過分的: “你所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用?” “又不能當飯吃!”

遠在一千多年前,《歷代名畫記》的作者張彥遠(815—907) 就面對過這樣的處境,家人抱怨他為了收藏書畫,弄得破衣粗食,做這些無益的事,到底圖個啥?

張彥遠回答說 :“若復不為無益之事,則能悅有涯之生?” 當代美術史家范景中評價張彥遠的這十六個字,并揣摩出非常重要的發(fā)現:“似乎是整個文明史上第一次對藝術表達了一種超物質目的的觀念,暗示出一種倫理的哲學:藝術是一切人類成就的典范,因此可以修正道德價值的尺度;簡言之,藝術由于可以凈化身心,因此能夠成為對抗野蠻、對抗低俗的解毒劑。”

張彥遠從愛好到癡癖,“每清晨閑景,竹窗松軒,以千乘為輕,以一瓢為倦,身外之累,且無長物,唯書與畫猶未忘情”。

讀書人,正是在俗事纏身之中,才把琴棋書畫發(fā)展成從器而道的精神史。琴棋書畫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更是脫俗的。

青木正兒在考證中國“琴棋書畫”起源的時候說:“粗略回顧一下這一自成體系的熟語的變遷,四者都作為文雅藝術,被約定俗 成地暗指為知識階層的精神史。最早被開始熟用的是‘琴書’一詞, ‘書’所指的‘書籍’大約是其原義。讀書累了則鼓琴解悶,這一生活常態(tài)大概是產生這一熟語的原因。讀書本是知識分子的主要特 長,作為第二特長,學琴就成了最受重視的風習。這從‘琴書’并稱自可窺見。后來,‘琴書’的‘書’意謂書藝,反映了書法成為 緊繼琴藝后與知識分子密不可分的生活內容而廣受重視。于是同氣 相求,琴藝邀請了棋藝,棋藝招徠了畫藝,至此琴棋書畫并稱,一 起代表著知識分子的雅游。”

在唐代,比張彥遠早一些年出生的陸羽(733—約 804),同樣在為知識分子的癡癖做努力。然而茶與畫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陸羽所面對的困難是,茶在當時還只是某種提神的小眾飲品,因為僧人的推廣才流行起來。封演在《封氏聞見記》里說,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有位稱降魔師的和尚大力提倡禪宗,和尚們坐禪時不能打瞌睡,不吃晚飯,但可以喝茶。和尚們各自攜帶著茶,到什么地方都煮茶喝。從此,人們互相仿效,喝茶就成了風俗。從鄒、齊、滄、棣等州,直到京城,城鎮(zhèn)里大都開設店鋪煮茶賣,不管是僧道,還是世俗之人,都付錢取茶喝。茶葉從江淮一帶運來,運茶的車船接連不斷,存放處的茶葉堆積得像小山,品種數量很多。

在陸羽所處的時代,詩人對茶的書寫遠遠不及畫的萬分之一。陸羽如果要把泡茶、品茶升格為高雅的藝術,至少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茶作為一種來源很正統的飲品,能被雅文化的主要群體普遍接受。

二、賦予茶教化的意義,能夠讓人“附庸風雅”。

陸羽首先做的事情是為“茶”正名,從“葭”“槚”“茗”“荼”“荈”這樣的稱謂中尋找“茶”的家族淵源,使世人相信茶有其歷史,而不是訓詁學家設下的思維陷阱。緊接著,陸羽追憶了在品茶鏈上的人,遠追神農、伊尹,近溯杜育、王肅,飲茶史也就徐徐展開。

槚,《爾雅》解釋說是“苦荼”,郭璞在為《爾雅》中的“槚”作注時,加了一句:“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毙∽忠恍?,讓茶的身份因時令而明確起來,“茗”是荼的芽,而“荈”是荼的老葉。陸羽對這些字做了詳細的區(qū)別,“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歷代都有人根據只言片語來尋找茶曾經留給生活的痕跡,但都遠遠不及杜育《荈賦》所帶來的這種格局,不如其令人滿心喜悅。

靈山惟岳,奇產所鐘。瞻彼卷阿,實曰夕陽。厥生荈草, 彌谷被崗。

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

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則岷方之注,揖彼清流;器擇陶揀,出自東甌;酌之以匏,

取式公劉。

惟茲初成,沫沈華浮,煥如積雪,燁若春敷。

若乃淳染真辰,色清霜,□□□□,白黃若虛。調神和內,倦解慷除。(□為佚文,選自沈冬梅《茶經校注》)

《荈賦》完整的敘述,奠定了陸羽茶學的基礎,《荈賦》記載了茶的生長環(huán)境、種植的地理條件、采摘時令、泡茶的人群、茶具、茶湯的顏色以及品茶的感受,最后以茶的功效結尾。

晚摘為荈,吃的是葉子,而不是茶芽,這是時令?!肚F賦》為飲茶做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強調天然地理環(huán)境的重要(靈山、卷阿、豐壤、甘霖)、泡茶工具的選擇(陶簡、公劉匏),細致描寫了茶湯的特點(華浮、積雪、春敷、清霜),擇水(岷方之注、清流),功用(調神和內)。

唐之前的飲茶史,陸羽耗費了很多時間去考證,但那些只言片語只能縫補出一個小章節(jié)。杜育是開拓者,而陸羽是集大成者?!恫杞洝犯σ幻媸校瞳@得了極大的關注。陸羽還在世的時候,就被尊為“茶神”,被賣茶人供奉,與他的偶像、廚神伊尹一道調劑著華夏飲食的神經。

陸羽對茶的第二大改造在于工具。因為藝術依賴于工具,工具又會在不同的人手中發(fā)揮出截然不同的效果,這些工具就是后世總結的“陸氏二十四器”,也是陸羽真正的創(chuàng)造。

茶之法皆在二十四器中,這是封演在唐代的認知,也是我們今天的認知。這些器具來自廚房、酒桌、祭臺、書房,但經過陸羽的改造后,都只有一個名字:茶器。這太容易理解了,書畫需要筆墨紙硯,對弈需要棋子與棋盤,彈琴需要琴與琴臺。傳聞琴亦是神農所作,長三尺六寸,象征三百六十日;上圓下方,法天地?!栋谆⑼ā氛f:“琴以禁制淫邪,正人心也?!标懹鹨?guī)制茶的器具,以飲茶來倡導君子之風,“精行儉德”,“目擊而道存”。

二十四器的規(guī)模就足以令普通家庭望而生畏,注定了這只能是大戶人家的配備。這些全新的茶器,因茶而生,是為把茶從世俗的吃法中解放出來。具體說來,《茶經》里記錄的各種飲茶法,都可以簡單歸納為兩種:混飲與清飲。混飲,就是把茶與其他吃的混在一起煮,是謂“茗粥”,吃茶是為了補充熱量。清飲就是只飲茶,茶是唯一的主角,飲茶為了提神。

在飲茶之前,陸羽會把繪有茶源、茶具、制法、茶器、泡法、茶事與產地的掛畫準備好,讓來的人知曉茶的來源、茶器的用途, 引導大家去欣賞茶餅,教大家體會茶味層次。聽起來很耳熟,對嗎?這個場景就像今天的人去參加的某場茶會,陳列展架、產品以及產品手冊都會告訴你茶產自何處,主持人會引導觀眾充分感受茶滋味……這些方式方法,其實都是陸羽的遺產。如今產茶地多了很多,制茶法變了很多,但核心的儀式從未發(fā)生過變化,這當然是陸羽了不起的地方,他貢獻了一整套認知茶的方法論。

《茶經》是什么?就是茶的秩序。陸羽說某地的茶好,我們便說某茶地的茶好。陸羽說喝茶最好三四人一桌,我們便三四人一桌。

他說要先賞茶,于是我們賞茶。他說要賞器,于是我們賞器。他說要鑒水,于是我們鑒水。他說茶有回甘才好,于是回甘成為我們品茶的重要感受。

陸羽生在一個酒氣沖天的唐代,他的同道并不多。與他唱和最多的皎然,是個和尚。和尚愛茶,最根本的動因是寺院禁酒,茶這種比中藥藥飲更有癮頭及品飲價值的植物才被空前放大,喝茶可以使人坐禪的時候不打瞌睡。

皎然宣稱:“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彼兹孙嬀?,雅士喝茶,這是新名士論。鄭板橋有一副對聯說 :“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斗茶。”這都是對陸羽茶道藝術的有力回應。封演在《封氏聞見記》里說,士大夫階層飲茶之風,始于陸羽?!俺岁戻櫇u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p>

陸羽之后的“茶”,確實變成了一門藝術,成為與“琴棋書畫”相匹配的雅文化。揚之水在《“琴棋書畫”圖演變小史》里說,“琴棋書畫”四事合成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風氣肇始于宋代宮廷。王明清在《揮塵錄》中提到,皇宮會寧殿有八閣東西對列,每閣各具名稱,分別是琴、棋、書、畫、茶、丹、經、香,宋高宗以雅文化怡情養(yǎng)性,并在宮廷教授相關技術,宮女的基本修養(yǎng)全在“八術”,正所謂“伊朱弦之雅器,含太古之遺美”。

“喝茶便雅”是宋人常見的觀點,宋徽宗號召有錢人多喝點茶,脫脫俗氣,“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競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為此,他專門寫了一本喝茶指南《大觀茶論》。

明皇子朱權,為了喝茶,專門發(fā)明了煮茶灶臺,同樣寫了一本茶書,在南昌大興茶道。明代江南的士大夫,則在美輪美奐的私家園林里,專門修建了精舍品茶。如今去逛蘇州園林,昔年泡茶的場景猶在。清代的茶館發(fā)展成遛鳥看戲的游樂場,曹雪芹不得不安排妙玉現身,教一教賈寶玉這樣的世家公子,怎么喝才不糟蹋茶。但品味又怎么能短時間內培養(yǎng)得起來?

晚清時候,“打茶圍”已經成為找妓女的代名詞,民國年間胡適不得不在“打茶圍”后,做出特別解釋。去茶室喝茶不再是雅事, 周作人只好把自己喝苦茶的家命名為“苦雨庵”。流浪在湖南的聞一多,寫信抱怨說連日都在喝白開水,沒有茶的日子難熬。到了臺北的梁實秋,再也喝不到自己心愛的龍井茶,他搖頭離開茶店。在北京的時候,梁實秋與聞一多到冰心家做客,發(fā)現連茶煙都沒有, 于是出門買。梁實秋意味深長地告訴冰心,一個讀書人的家里,不能沒有煙酒茶。這聽起來,有點陶淵明在家置琴的意思。

在唐代,陸羽的茶藝還是前衛(wèi)藝術,但在現在,品茶藝術已經深入人心,重提陸羽,是重拾斷了很久的茶雅傳統。因為,眼下的茶室?guī)缀醵甲兂闪寺閷^的代名詞。數年前,父母聽說我開了茶室后,居然一夜都沒有睡好,非得來昆明親眼看到沒有麻將桌才安心。

日本美學大家岡倉天心在《茶之書》(1906)里批評說,近代中國茶不過是一個很美味的飲品而已,與人生理念毫無關系。中國人長久以來苦難深重,已經被剝奪了對生命探尋的意義,他們變得暮氣沉沉,注重實際,不再擁有崇高的境界,失去青春與活力的想象,失去了唐代的浪漫色彩,宋代的禮儀也沒有了,庸俗不堪。

日本禪學家鈴木大拙遭遇的質疑,與一千年前張彥遠遇到的并沒有什么不同。

“喝茶不過是小事一樁,與靈性境界有什么關系?”

“喝茶與令人討厭的玄學思辨有何聯系?”

“茶就是茶,還能是什么?”

“把茶變成某種奇怪的藝術有什么意義呢?”(《禪與日本文化》)

鈴木大拙反問說,我們都知道有生必有死,那么何必那么隆重地搞葬禮、搞婚慶?

為什么要小題大做?我們視為莊重之事,為之舉行隆重儀式, 是因為我們想這樣做。那一個個場景,有些讓人激動,有些讓人沮喪。

“當我坐在茶室喝茶的時候,我是把整個宇宙喝到肚子里,我舉起杯子之刻即是超越時空的永恒。誰說不是呢?茶道所要告訴我們的,遠比保持萬物的平衡,使它們遠離污染,或者單純地陷入寧靜深思的狀態(tài)要多得多?!?/p>

然而,從生命內在意義來說,一秒鐘和一千年都一樣重要。

陸羽說,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能做的,非常少。到了他那個時代,已經有人蓋了最好的房子,縫了最好的衣服,釀了最好的酒。他還能做什么呢?

茶是上天留給陸羽的,他自然就要做到最好。

他一口氣說了九個“非”,茶有九難,茶不在這一邊,在另一邊。

另一邊就是工夫,就是修養(yǎng)。

來源:茶業(yè)復興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找到約23條結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