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圖說普洱茶

找到約18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買茶留給子孫喝?崔永元談普洱茶存一百年之騙局

云南人喝普洱茶是在2000年之后的事,在那之前所有的普洱茶都是出口港銷或者邊銷,云南人大都在喝大葉種毛茶(綠茶)。云南本地二十多年是少有存普洱茶的習慣,所以老茶都基本出自港臺大師商人的故事里,我們講當代普洱茶歷史是云南普洱茶二十年左右的發(fā)展歷史,再往前都是清代史料上和改革開放之前的記載,這一點崔永元先生可能對普洱茶當代史的發(fā)展不是非常了解。

崔永元先生談到的云南茶山也不止五個茶山,其中西雙版納的古六大茶山最有名,還有勐海的新六大茶山,還有臨滄的茶山、普洱(思茅)茶山、德宏茶山、保山茶山、大理茶山等等。

至于崔永元談到大可堂張奇明先生,還有何作如先生,這個這些都是“鑒賞大家”,但是得打一個問號。濕倉味就是六六粉的味道,通過蒸餾干燥的方式來實現這么一個老茶的味道,喝這個茶你得有喝濕倉茶的抗體,這一點崔先生說的比我直截了當,但還是有很多人愿意去體驗這個味道。

我昨天加編者按轉載了《老茶文摘》的文章《崔永元談百年老茶騙局:他們販賣的是發(fā)霉的思想,倉味的思想,老鼠洞味的思想!》,我收到了一位我非常尊重的江西朋友的微信語音,他說董樂這個人如何如何糟糕,讀者也有留言這么說,可我只是轉載這個文章,轉這個文章也一下子拉不低我的檔次,但是一個人的觀點或者對真理的認知才是最重要的。

知識之教導,真理之指引,會從根本上催發(fā)人的勇氣。學習是求真、認真的過程,有了這樣的追求之心,才可能不顧一切,為真理一搏。

非常感謝楊凱先生轉來這段原始的錄音,我整理成文,以饗讀者。我對于造假老茶、金融茶炒作、平臺價格的虛假、普洱茶行業(yè)的亂象多有批評,出于我對普洱茶的癡迷而已,喝生態(tài)、健康、干凈的普洱茶就這么簡單。


(崔永元談普洱茶錄音完整版詳見石一龍公眾號)


以下是崔永元先生的錄音原文


就看這樣的東西特別多。為什么?比如說我們每天在這說叼盤,都說不盡,因為確實就是個跳梁小丑。但是我覺得想跟他一起叼盤,或者想跟他學叼盤,或者認為他叼盤無比正確的人,應該是大量的。

你比如說這位作者,這位作者我覺得這盤叼的就挺妙的。因為這洪水不好叼。真的。好像huxijin也沒叼這個盤子,你看他叼盤出重現于華夏大地,向中華民族展現中華5000年文明的現實地位,我真服了。還有一個,它這個是個動圖,老板(注:安徽黃山的)就是說他庫房積壓了3000噸茶葉,當然是綠茶紅茶什么的。然后他特別傷心,因為他今年還特意從茶農那多收了點。

現在被水淹了,后來很快第二天就有了這個,說是武警部隊去那了,幫他搶運,把庫房里的那些茶葉的趕緊的給他倒騰一下,倒騰出來,有的還可以加工,實在不行的就扔了,這個人哭得很傷心,他大概損失了說9000萬元,我記得好像是這么個數。但是出了什么問題呢?現在底下這個叫什么老班章熟茶,什么這個茶那個茶全都拿動圖說事,都說他茶受自然災害的影響,連千元的老班章普洱茶現在被迫一折出售。

當然這些人我覺得可能不是些糊涂人,咱們上次談逆淘汰,就是那些操盤手,他們知道沒有多少個人記住這個場面,就是這個老板因為他的綠茶被淹了,綠茶和毛茶被淹了,然后他留下了辛酸的淚水。

他覺得沒有多少人能記住場面,也對不上號,你看我現在也對不上號了,我只記得是安徽的,所以他們家別管有什么茶,都拿這個“老板哭”這個圖來散布悲情,打悲情牌,賣自己的茶,你可以說他卑鄙,但是他不怕你說他卑鄙,因為他愿意卑鄙,他知道能掙到錢就行。全都借逆淘汰,你信了,你就傻了。

關于這個茶就是,大概10年前差不多,大陸興起了喝普洱茶熱潮。我記得我還是比較早知道的,因為我在云南有朋友。我記得最早我喝到普洱茶是在廣東,你到一個飯館,你還沒有點菜,他就先把茶給你倒上,就都是普洱茶。

喝不慣,喝的就像刷鍋水特別難喝。后來大概10年前,在云南那邊開始流行普洱茶了。普洱茶是大葉茶,它的命名是用這個地名命名的,它那個地方就叫普洱。整個云南境內現在號稱有五大茶山,都生產普洱茶。

過去那個地方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所以它運到藏區(qū)的茶,馬馱著疼。那一走可能得走半年,甚至更長時間,風吹日曬,那個茶,一會兒潮了一會兒太陽又曬干了,一會又給淋了一會太陽又曬干了,等拉到西藏以后它就發(fā)酵了,黑乎乎的,結果藏人一煮茶,再加點牦牛奶什么的,特別好喝,非常好喝這個茶。

后來川藏公路就建成了,建成了以后開著大卡車,幾天就送上去了。那個茶為什么要成一餅一餅的?他是為了運輸方便,沒有別的原因。

要么你散茶,你想想你才能裝多少,你這都壓成一餅一餅的,那一餅都是一一斤兩斤,甚至更多,他就是為了運輸方便方便,才壓成餅的。

川藏公路修好了以后,它幾天就運上去,茶還是綠的呢。所以莫名一喝這味就不對了,這怎么辦呢?這周總理就說讓云南的這些茶廠研究人工發(fā)酵的茶,就不是馬拉著它出去走半年的,不是這樣。結果就出來了一個叫“渥堆發(fā)酵”這么一個工序。渥堆就是一個……我不好意思說,怕人家打我,像糞堆似的就那意思,我就弄成一個大堆,然后噴上水,用溫度表觀察著它的溫度,讓它發(fā)酵,基本上十幾天,15天左右就行了(注:說的不太準確,有點知識缺失)。

就像馬拉著半年風吹日曬的效果一樣了。所以最早的這批就叫文革磚。因為它就是文革時候才有的,在這之前就都是生茶,沒發(fā)酵的茶。而拉到西藏已經發(fā)酵了,剛才我已經講了,不是人工的原因,那就是風吹日曬的原因。現在,從文革磚開始有了人工制作的熟茶,就是這個意思。

然后大概七八年前就開始做吆子了,就是說首先是有人發(fā)現了一批文革磚,就開始講故事了,這個圈里都叫講故事,想賣那個東西,你不想買,我把它講成是慈禧太后的迷信,你不光想買,你還想出高價,這個茶葉圈里就開始講故事了。講故事說文革磚,一個是留下來的。當時生產多了沒賣出去,留出來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牧民不是特別喜歡,他還是喜歡原始的那種,所以銷的不是那么好。還有一種說法是大量的銷到了港臺、馬來西亞、東南亞地區(qū),在那個地方就保留了很多,然后這個東西就開始回流了,因為大家愛喝了,所以就值錢了。

那一塊賣的,一塊茶磚這么大,這么大一塊茶磚比這還小,賣個幾萬塊錢小意思,再接著更作妖了,就開始出現了100年前的茶,80年前的茶,60年前的茶,都出現了。那個故事就更多了是吧?恨不得一坨茶得有一個故事,比較有名的有宋聘號,陳云號。我有一個朋友叫張奇明,上海的,他收藏了好多,還有一個號叫永元號,就是我這個名字叫永元號,這都是過去的。

茶葉的商鋪,上百年的那種商鋪,他們當時賣的品牌茶。有沒有?我相信有。他總會有各種各樣原因遺留下來的是吧?有沒有我們在市面上見的那么多?我告訴你沒有,后來就亂套了,太多了。

反正中國人造假能力一流,包茶葉的紙,好造,能給你造的一模一樣,這個茶葉他們嘗一嘗喝一喝,看是什么味,然后就開始造假。

那時候我有好朋友,張奇明,老何(注:何作如先生)什么的,經常找到好茶葉,就給我打電話說這樣晚上來喝茶來我們就去喝茶,喝到過什么,喝到過那種酸的,那一看就是有問題,不對。然后多沖兩次,然后喝,我說這不是受罪嗎?咱別喝這個了。這個茶葉它要不對勁,比如它動了手腳,喝完了只能對自己不好。

哎,完了!這個行當就開始不斷發(fā)展壯大。有一次我們去喝茶,也是他們請我們去喝茶,一喝我就覺得它壞了,茶存儲有問題,發(fā)霉了,一喝就能喝出來。結果碰到一個香港的還是臺灣的人告訴我說,這個叫倉味。我說哪個倉?他說就是倉庫的倉。倉位,就是說它經過倉儲,所以它有這么一種特殊的味道叫倉味。

我說這不就是發(fā)霉了嗎?然后他們所有人都笑,就是說你太實話實說了,不給人面子。(注:這就是濕倉茶,是不能喝的,是真發(fā)霉了的。)

他們就把這種發(fā)霉的茶,發(fā)明了一個詞叫倉味,就掩蓋過去了。然后以后半懂不懂的那些人一喝說這茶不錯,就是有點倉味,我從來不喝有倉味的茶,那就是發(fā)霉了。

那就是服毒,那茶賣得很邪乎。那種茶通常能賣到100萬一餅,60萬一餅。50萬一餅,40萬一餅,非常多。

我們說如果有不知道因為什么流傳下來的老茶,物以稀為貴,可能可以。但是他們又出來個新的騙局,新的騙局就是說你現在就買了些新茶,五大茶山的新茶,你是買給后代的財富。也就是說你40年以后50年以后你不在了,你的孩子拿出來,每一餅都是宋聘。

當時很多人就到銀行貸款,就把房子抵押了,上當受騙買他們這個茶。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實話實說》的時候,我就做了一期節(jié)目,請的全是紅茶的專家、綠茶的專家,什么龍井的專家、普洱茶的專家,就擺到桌面上說,是怎么回事。結果我們就把這個事說清楚了。當時那個茶葉價格大跳水,好多人因此完蛋了、崩盤了。(注:講的是2007年普洱茶大崩盤的事)

在中國就是這種講故事、蒙人、講故事、賣東西,這才是傳統的,比那個大水淹了傳統不晚,你哪怕去到潘家園,北京潘家園你逛地攤,他有一個人賣你一個掏耳勺,他這掏耳勺都有故事,張嘴就來,那故事都特別多。

現在我覺得網絡上的像胡叼盤,什么jinzhengwei,這些講故事的人,他們販賣的可能不是商品,他們販賣的是他們發(fā)霉的思想,有倉味的思想,有老鼠洞味的思想。

視頻|不拿88青說事,來觸摸普洱茶歷史的另一面

視頻:親歷者講述80年代普洱茶包裝的真相


《普洱茶檔案故事》合集最近已經成為爆款,小伙伴們每天忙打包,感謝讀者們長久以來對《普洱》雜志的支持。讀者們對這幾期雜志普遍反饋良好,當然也不可避免地迎來了市場的一些爭議。有爭議是好事,我們非常高興,因為真理越辯越明。


最近大家爭議的焦點集中在雜志上以及公眾平臺上刊登的關于“88青”的照片,一些讀者指出該圖片從包裝上看,不是1988年或者1988年以前的7542。



這是云南省茶葉公司50周年慶時的紀念品之一,這是一片1987年的7542,是毫無疑問的。它只是一片紀念品(非賣),不是商品。


88青”的名字是香港茶人命名的,狹義上是特指出口香港的某些批次的7542。所以,我們不再拿88青說事,因為我們展示的茶品大部分從來沒有離開過云南,幾十年來都靜靜地躺在云南省茶葉公司的倉庫里(除了從美國回收的幾片8582)。雜志展示的所有80年代的7542,也并不屬于88青的陣營?,F在我們只把話題聚焦在雜志上刊登的幾張圖片上。


1988年,云南省茶葉公司50周年慶的時候,發(fā)給職工和嘉賓的禮品套裝之一,是一片1987年生產的7542,用吉幸商標的精裝紙盒包裝。但是它不斷被讀者質疑其年份、包裝和嘜號,也許只是因為這片茶和他們手中的88青不一樣而已。


雜志上刊登過的幾片7542也是80年代后期的。如果與市場上同時期的老茶在包裝上有所差異,是三家印刷廠提供包紙導致的印刷差異。

?

為了應廣大讀者的要求,要看內飛。今天小編特意找到茶品的提供者:原云南省茶葉公司特種茶部經理昌金強先生,破壞了這唯一一片紀念茶的外包裝,扒開了壓在內飛上的茶葉,看到了內飛的真面目。并且全程錄制了視頻。這片茶的年份絕對無可置疑,而且能找到的也僅此一片,它是紀念品,不是商品。


這是1988年省茶司50周年慶紀念茶的內飛。(詳情見視頻)


視頻中的親歷者明確地說明了:

第一,吉幸商標當年是屬于云南省茶葉公司的,和茶廠無關。當初這個精裝的吉幸商標盒子,是做來裝一些特殊產品的,比如公司50周年慶的紀念茶餅,比如唯一出口美國的一批3噸的8582……這種包裝盒當時在市場上很少流通。


第二,普洱茶包裝紙和印刷字體、版型、內飛會產生差異的原因,是因為80年代普洱茶的包裝是由三個印刷廠提供(昆明華山印刷廠、思茅地區(qū)印刷廠、勐??h印刷廠),人工制版、鉛活字印刷時代,版型、字體難以統一,所以一批茶的包裝也會很多細微差別。


第三,包裝上的差異,從來不是他們當年會關注的重點,也沒有人去統計哪一年那批茶的包裝有什么不一樣,更沒有人去發(fā)現其中所謂的“規(guī)律”,通常認為包裝差異帶有更多的隨意性,并不能完全作為年份的判斷依據。


港臺茶商早期在資訊不發(fā)達、信息不對等的時代,通過研究包裝來摸索普洱茶年份的一些規(guī)律,逐漸演變成為市場公認的一套系統,甚至成為“普洱江湖”中的“劍譜”,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并且因為他們的努力,而大大推動了普洱茶市場的發(fā)展??梢哉f,沒有當年老茶市場的興起,就沒有今天普洱茶市場的蓬勃發(fā)展,品牌價值躍居全國茶類之首。


關于老茶的辨識系統,港臺茶商已經自成一套體系,被認可的老茶自然才能有成交,市場自有一雙無形的手。作為普洱茶的專業(yè)媒體,我們并無意去撼動什么,也絕無擾亂市場之意,尤其絕不可能去幫人賣茶。


1988年省茶葉公司的年度計劃。其中青餅和熟餅加起來是14000擔(50公斤一擔),即700噸。換算下來是近200萬片餅茶,也就是需要200萬張包裝紙,讓每張包紙都一樣,真是很困難??!另外,計劃中,18000擔的“普洱茶”,實際上都是熟散茶,這也是當年出口香港的最大宗商品?!捌斩琛泵Q內涵的嬗變,可見一斑。


因為歷史原因,普洱茶留給世人太多的疑團,我們只能以能力之所及,像盲人摸象一樣,去觸摸普洱茶歷史的某些區(qū)域。三期的《普洱茶檔案故事》,是通過采訪普洱茶在20世紀70、80、90年代的親歷者們,以他們的記憶、他們的留存下來的實物、文書檔案為基礎,將普洱茶在那段歷史中的一些斷章進行重新梳理,挑出茶友們最感興趣的話題和故事進行敘述。這其中絕對沒有摻雜任何的商業(yè)目的,雜志中展示的茶品,也多為樣品、紀念品、非賣品,沒有“夾帶私貨”之說。


但是,普洱茶的歷史是多元的,是有很多面的,每一個人所知的,所能夠觸摸到的都是有限的。作為媒體,我們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展示出普洱茶歷史的另一面,或許是大眾未曾了解過的那一面而已,豐富普洱茶文化的同時,也希望能夠開啟更多讀者的理性思考、理性判斷。


當然,人的記憶都是有限的,甚至也有可能帶上一些主觀色彩,出現一定的偏差。作為媒體,我們所做的是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歡迎大家多多參與討論與交流,即使是不同的聲音,只要持之有據、言之成理,我們都會樂于刊載。希望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不斷豐富普洱茶的歷史文化,不斷組合出普洱茶歷史真相的全貌,而不是以猙獰的面目恣意謾罵。


普洱茶越陳越香的品質提升,是建立在優(yōu)質的原料、正確的工藝、良好的倉儲之上的,三者缺一不可。一款有價值的老茶,同樣是建立在這三者之上。一味糾結包裝問題,我們認為完全沒有意義,甚至是本末倒置的。


我們不否認,這三期《普洱茶檔案故事》中的內容也難免存在一些疏漏之處,我們也會不斷修正,讀者們提出的一些確實是謬誤的地方,我們在此做出解釋和更正,對此,我們也向讀者鄭重道歉。

2018年11期,《“綠大樹”前傳》一文插圖的圖說有誤(P52)。這片茶是1998年的7532,被臺灣茶商命名“雪印”的是7532,但絕不是這批茶。


2018年10期,《88青,不走尋常路的7542》一文插圖的圖說有誤(P56)。省茶司50周年慶的禮品茶,是1987年的7542。它不屬于香港茶商命名的那批88青,嚴格意義上不屬于88青陣營,所以當時是打了引號的。


2018年10期,《8582的天字號傳奇》(P60)。這張插圖上盒子里裝的是省茶司50周年慶的紀念茶7542,不是8582。因為當初出口美國的那批3噸8582確實是用同款盒子裝的,只是無法找到原包盒子了。所以拿了這張圖片替代做說明。

“88青”遭大陸富商綁架,香港“普洱茶泰斗”奮起反擊!

 

前言:南昌,這個中國古老的城市,近年來隱隱流動著人們對普洱茶知識的渴望。著名的“88青之父”來到南昌后,傳聞慘遭當地茶友陷害,名譽被富商綁架。大家對他的愛,真誠明白,他卻只沉醉于一張照片……

 

一、事件起因照片發(fā)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一張照片發(fā)圈,引發(fā)了一場軒然大波!

 

某日,某地,香港著名茶人陳國義應邀到南昌一富豪普洱茶會所喝茶,茶友們熱情款待,現場氣氛融洽。

 

豈料好景不長,一位茶友將一張來路不明的“88青”照片與陳國義捆綁在一起發(fā)到朋友圈,并配圖說現場“共聊八八青的傳奇”。結果,惹怒了大師。

 

陳先生認為此舉侵權了,自己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綁架了,隨即公開發(fā)表聲明反擊,自稱當天并未在該會所言及88青一字,也沒有看到88青,只是喝了一款中期茶而已!并放出狠話:“這是茶界的不幸”。

 

 

二、陳國義當晚有沒有聊“88青”?

 

 

 

人要往遠看,過了山,眼界就開闊了。但凡一個人見不得人好,見不得人高明,是沒有容人之心。 人活這一世,能耐還在其次。

 

據當晚茶友等回憶:現場品飲了兩款茶,一款99綠大樹,一款03年的白菜。確實有聊“88青”,陳先生還說當年那么便宜賣了那么多現在感到太不劃算了。就像碰到73青、雪印的命名人黃先生,黃大益的定制人鄧先生,當然都要聊一下自己的成名作。

 

三、事發(fā)會所躺著中槍,事件真相如何?

 

做人難,做名人難,做有名的茶人更難!

 

無論朋友圈這餅“88青”是何來路,與“大師”的合影捆綁在一起宣傳,都擺脫不了“被利用”的嫌疑,更會讓人對此茶產生某些聯想。大師發(fā)布聲明,等于同該會所的“88青”做了切割,也在情理之中。

 

但事實卻出人意料事發(fā)當天會所老板并未在場,發(fā)朋友圈照片的也非會所人員,朋友圈上的“88青”更不是會所收藏,而是2017年香港仕宏秋拍拍品。(此茶是由香港某大佬提供)

 

原來是一場天大的誤會!

 

四、事件發(fā)生后,南昌茶界憤怒了,群雄并起,聲討陳國義。

 

 一門里,有的人當了面子,就得有人當里子。面子不能沾一點灰塵。流了血,里子得收著。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毀派滅門的大事。面子請人吃一支煙,可能里子就得除掉一個人。

 

此會所在南昌茶界聲譽蠻好,大師如此發(fā)難,兄弟們必不能袖手旁觀!

 

有人大罵陳國義:生意沒談成就背后整人,其行為無師德!無茶德!此舉才是茶界真正的不幸。

 

陳國義粉絲反駁說:“老茶”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喝的,和陳老師聊“88青”你也配!

 

話說回來,陳先生南昌之行是為自己的加盟店開業(yè)剪彩,有人卻想跟著不花錢蹭熱點,不惱你惱誰。

 

南昌茶人致茶界公開聲明:

 

 

五、事件背后另有隱情,陳國義冤枉,聲明并出自本人!

 

 

 

事發(fā)后,各方都非常重視,積極調查,原來那段文字并非陳國義親筆所寫,而是有人從中作梗,故意挑撥是非(暫時不點其名),此人混跡南昌茶圈,只是有點理論知識,實戰(zhàn)經驗幾乎為零,在本地得不到業(yè)界認可,從而故生事端,想爭一點話語權而已。

 

在每個城市每個小圈子里總會有那么一兩個神棍,手上沒有‘’硬貨‘’還總是喜歡打腫臉充胖子,不自知自己喝了半輩子的假茶,還到處說別人的都是假茶, 說的不好聽一點與“老鼠屎”無異。

 

一個沒有任何利益的單純茶聚,卻被一些不知內情的媒體編造,無限放大,好像自己在現場一樣,最先發(fā)文的某公眾號無非也是想蹭點熱度而已,整個事件就是如此簡單。/現場茶友黑子

 

后記:

 

當今老茶界爛人多,爛事兒多,爛茶多。年輕人盡量不要混老茶圈,久而久之,不成騙子,也被忽悠成腦殘!

 

再說“88青”這個普洱茶歷史上最大的騙局,大師們賣的還是勐海茶廠的7542嗎?脫掉包裝你還敢要嗎?最大的問題就是那些大贊“88青”的人,有多少喝過“88青”?還有多少人敢賣“88青”?

 

“88青”的地盤不是誰都能碰的!

 

 

 

陳國義簡介:

 

陳國義從小家境貧困,靠著自己的志氣與眼光,在石油業(yè)發(fā)跡。1983年,他在臺灣友人處品嘗到凍頂烏龍與文山包種(東方美人)茶,念念不忘,于是開始投入茶的研究。

 

1988年,顧及環(huán)保與自己的理想,陳國義放棄了大好的石油生意,開起了茶店,1992年,從未喝過生普洱的他靠著自己的判斷,買入80年代后期制作的“云南七子餅”生茶,將其定名為“八八青”,更因此奠定了其香港普洱茶界歷史性的地位。

 

編輯整理:老茶文摘

找到約16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