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為什么要學茶藝

找到約135條結果 (用時 0.022 秒)

為什么要學茶?掌握正確的茶評技藝方法與茶藝、茶文化系統(tǒng)知識為何至關重要?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片樹葉,有三千茶詩為之歌頌,并流傳至今。茶,在當今,已然代表著一種文化與精神,可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乃至養(yǎng)生也。

  茶之美,在藝,也在道。需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領略到這片神奇樹葉的藝與道之美,并上升至精神享受,非學茶不可。

  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有幸,讓茶進入平常生活,也讓茶藝,成為了一種滋養(yǎng)身心、謀生處世的好技能。

  然學茶或茶藝,需審慎之,篤行之,博學之。需知,要想泡好一杯茶,人、茶、水、器、境、意這六要素缺一不可,學茶人需要對茶性有所了解,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茶,還需要學會選擇合適的水與器,用正確的沖泡手法,讓一道茶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文化元素,詮釋以茶為媒、別有風味的生活藝術……

  茶文化由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組成,其物質文化的核心是茶、精神文化的趣意是品。習茶品茶,品是關鍵;當好茶遇到正確的茶知、茶思與茶德才是愉悅心靈、健康身心的理論和實踐。

  學茶本就是系統(tǒng)的一門人文科學,茶藝與茶文化學習的根本即對于茶體系整體的認知,脫離了體系,茶識點散亂,不僅無法學好茶,反而會誤解茶,而只有研究品茶相關的思想體系(理論體系和人文追求),才不負“學好茶”的初心與選擇。

  在業(yè)界,有著長達二十多年的茶文化研究及茶的專業(yè)培訓經驗,業(yè)內備受贊譽的研究與專業(yè)培訓機構——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倡導“以茶為媒,共同構建健康、詩意、時尚的生活新方式”,研精闡微,不斷滌故更新,基于當前我國茶學培訓存在的種種痛點,研發(fā)了多套適合普通人學習的、通俗易懂且系統(tǒng)的茶藝、茶道課程。

  通過茶文化與禮儀、中國茶文化概論、茶席設計、茶道養(yǎng)生、烏龍茶茶藝表演、茶葉商品知識和茶葉鑒賞方法等理論課程,與六大茶類沖泡技巧、六大茶類的鑒賞品飲以及茶藝表演班等實踐課程,從舞臺表演、生活待客、企業(yè)營銷型和修身養(yǎng)性等不同的形式、類型,營造“最適于自己的茶藝學習見解”,讓我們真正明白“為什么而學茶”!

  此外,六如堅持用好茶、有標準的茶作為學院的教學茶樣,讓好茶者喝到、學到真正的好茶,讓學員真正懂得“何為好茶”!

六如創(chuàng)始人  林治先生

  六如茶文化研究院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xié)會顧問、中國大學茶文化教材編委會主任、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院長林治先生創(chuàng)辦,是我國茶文化的一個著名品牌,現有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西安六如茶藝培訓中心,西安林治茶文化工作室等實體。

  六如茶藝培訓中心每月至少舉辦兩期培訓班,分別是茶藝師培訓班、評茶員培訓班,培養(yǎng)的茶藝師、評茶員遍布全國各地。至今,六如開展各級茶藝師、茶藝技師、各級評茶員、評茶師、茶葉營銷人員,以及茶道養(yǎng)生等多種形式的茶文化培訓已二十余年,為社會培養(yǎng)了許多高級茶文化人才,其中不少茶藝技師、高級茶藝技師都成為了所在地的茶藝領軍人物或茶文化企業(yè)家。2017年六如茶藝培訓中心被浙江大學授予“浙江大學茶學系教學實習基地”,被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xié)會授予“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xié)會西北聯絡處”,“陜西省茶業(yè)協(xié)會指定培訓單位”。

  “以茶養(yǎng)身,以道養(yǎng)心;品茶悟道,愉悅身心”作為六如茶文化研究院的寄語,踐行健康理念、普及茶學知識、傳遞生活方式、推廣中國文化……

  “一杯茶中融匯了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各種精華,所以茶是中國外交的芬芳名片,茶藝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的最佳方式之一。”

六如課程體系

  掌握正確的茶評技藝方法與茶藝、茶文化系統(tǒng)知識至關重要!

  六如表演型茶藝《茶酒兩生花》

  六如待客型茶藝《烏龍茶茶藝》

  六如待客型茶藝《祝福茶茶藝》

原創(chuàng):臻雅閱

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于茶藝丨做一名茶藝師“跌份兒”嗎?

新時代下的茶藝師何去何從



??戎新宇


戎茗軒私塾茶學講堂創(chuàng)始人

福建省評茶師協(xié)會副秘書長

國家一級評茶師



近期茶行業(yè)中對于茶藝與茶藝師的討論正在不斷發(fā)酵,業(yè)內專家、大咖等紛紛發(fā)文各抒己見。對于大家的觀點,無論怎么講我都是贊同的。因為敢于發(fā)聲的態(tài)度,期盼向好的心情,以及犀利改革的觀點,都是值得稱贊的。中國茶人心系中國茶藝,本無對錯可言!


一個人,當卸掉了頭銜、名譽、身份、地位的鎧甲后皆是平等的,專家、大師等虛名不必過多考量,即便認知淺薄、文化不夠,難不成還不讓人說話了不成?所以,借由此事我倒是非常鼓勵心系國茶的有識之士們,不妨都大膽給出自己的觀點與想法,關注這一事件的人群也都應客觀的來探討解決問題的本質。目的只有一個,本著為了茶界的共同利益出發(fā),讓茶行業(yè)未來可以更好的發(fā)展。

?

(圖片來源:網絡)


發(fā)文一定會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說沒有那是假話,觀點本無絕對的中立或兩極。所以,在落筆之前我需要先給自己找一個位置。熟悉的茶友都知道,我的定位十年如一日未曾改變,一直自詡是一位茶世界的守門人。既然是個“看大門”的,那必然是個站門外的人。此前已有許多老師、前輩們以業(yè)內專業(yè)的視角做出了深度的剖析,我就以一個”門外漢“的身份來談一談,我個人及同我一樣的愛好者或消費者們,是如何看待茶藝及茶藝師的吧。


茶藝師絕不是Sales

?

如果牙醫(yī)不應該靠推銷牙膏來創(chuàng)造價值,那么茶藝師應該靠銷售茶葉來體現價值嗎?

?

去理發(fā)店剪頭發(fā)時,若你買了產品或辦了消費卡,那些不知道姓什么的Tony或Andy愿意自降服務價值,為你提供優(yōu)惠或免費的服務,這是美容美發(fā)行業(yè)部分發(fā)型師慣用的銷售套路。作為茶藝師,你愿意被消費者貼上同樣的標簽嘛?

?

當使用打車軟件叫到一輛專車,請問到達目的地時你為什么要付錢給司機?他有賣給你具體什么產品嗎?你最終是消費了什么?


(圖片來源:網絡)


拋出這些問題是為了糾正大家一個傳統(tǒng)的觀念,服務本身是有價值的,它絕不是產品的附加值!茶藝師也絕不是Sales。茶藝師若想在可預見的未來,靠自身專業(yè)技能不依托產品銷售而“獨立生存”,擺正職業(yè)認知、提升服務技能才是關鍵。不然本應雙手創(chuàng)造價值的職業(yè)卻淪為了靠套路賣貨行檔,說的好聽點充其量也只是一個會泡茶的銷售而已。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發(fā)展下去,茶文化也不過是賣茶葉時身上披著的一件外衣。


我承認文化可以創(chuàng)造價值,但不應該成為賣貨時穿上、下班時就丟一旁的“工作服”。為什么經常會遇到茶客比茶藝師還懂茶的場景?許多茶藝師常會被客人牽著鼻子走,談到茶兩句話就被懟得啞口無言。


(圖片來源:網絡)


現如今,中國飲茶的消費人群正在向高學歷、高凈值和年輕化發(fā)展。而行業(yè)中茶藝師從業(yè)人員的綜合素養(yǎng)與市場的消費期望出現嚴重斷層,這樣才會導致近期大家熱議的“怪相橫生”,所謂怪相就是脫離了茶藝師應有的職業(yè)面貌,要么不假思索地揪住文化就張冠李戴;要么一擁而上、硬貼潮流、裝傻賣萌。例如:一說到年輕化,就刷抖音搞出個什么“雜技泡茶法”嘩眾取寵。更有一些連“雜技”都不愿苦練的人,就只有穿上古裝玩兒穿越,或者換上泳裝來博眼球。再如,一部分人把茶文化粗淺的理解為只是抄經、插花、焚香、撫琴等等。誠然,這些都屬于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但從茶藝師職業(yè)技能的角度看,都只是專業(yè)領域外的個人愛好罷了。


不是所有的茶藝師都應該或者必須會插花、撫琴,也不是所有茶空間都應該有木桌與竹林,我們不能將個人的愛好與理想強加于消費者頭上。否則他們一定會問:“你的理想為什么要我來買單”?


(圖片來源:網絡)


說回服務?,F如今許多茶企或茶館在招聘茶藝師崗位時,對銷售能力有著嚴苛的績效考核,甚至對服務能力的評估最終還是以產品銷量來進行核算。到頭來搞得茶藝師分不清楚到底是該把茶泡好還是該把茶賣好。也許你會問:“那不然呢?茶藝師不賣茶,難到白花錢養(yǎng)著嘛?”這就是該職業(yè)在業(yè)內就界定不清的問題所在。陪酒的都在賣酒,泡茶的就應該賣茶嗎?各位老板!茶藝師不是售貨員,茶藝師不是通過泡茶服務來換取產品銷售而獲利的,這樣的邏輯不叫附加值。代駕、閃送這樣的新生服務業(yè)都可以通過服務本身創(chuàng)造價值,茶藝師為什么一定要通過泡茶在賣茶的路上“舍近求遠”呢?一個有趣的問題浮上水面,給人泡茶應不應該收費?雖然,我好像是在為茶藝師說好話,可很多身為茶藝師的人恐怕看到這里也一定會覺得我是瘋了!


這并不奇怪,人類本身就是非常虛偽的動物。我們嘴上說著生命無價,實際上確實在消費時間。來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一位年薪百萬的企業(yè)高管,按每月22天,每天8小時工作計算,每小時的價值是473.48元。如果他一天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高于3787.88元,那么產生的剩余價值就是利潤??紤]到中國各地平均工資的差異,一位普通茶館的茶藝師月薪按5000元計算,每月工作22天的話,她的每小時值多少錢呢?28元!如果按30天計算每小時僅20元。


(圖片來源:攝圖網)


我們不妨在消費者中做一個市場調查:如果一位訓練有素、形象與氣質俱佳的茶藝師,在環(huán)境優(yōu)雅的茶館為你提供專業(yè)沖泡及講解服務,每小時僅收費20元,你是否愿意支付勞務費給她?有歐洲餐館消費經歷的人都會知道,這樣服務的性價比可以說是超值的!因為隨便一個點菜、傳菜的服務員所收取的小費都遠遠高于這個價位。中國的一線城市部分路段一個小時的停車費都不止20元。

?

假設消費者能夠承擔并且愿意支付茶藝師的服務酬勞,那么在真實的場景中為什么這樣的消費行為不成立?在消費者眼中茶藝師是如何被定義的?


茶藝師不是服務員


消費者眼中的茶藝師是侍茶者,以茶奉客是茶藝師的日常工作。在紅酒行業(yè)有與之對應的職業(yè)被稱為侍酒師。茶藝師首先是要會泡茶,能夠看茶泡茶,在這個基礎上還要求具備向客人清晰、準確地介紹茶文化、茶歷史以及科學飲茶、健康飲茶等相應常識的能力。所以,之前的職業(yè)改革將茶藝師歸類為服務行業(yè),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未嘗不可。


很多人對此有抵觸情緒或強烈反對,主要原因是認為這樣定義把茶藝師”放低“了,聽上去那么高雅的一個職業(yè)怎么就變成給人“端茶倒水”的服務員了呢?對此,我想說的是“端茶倒水”怎么了?以茶奉客是茶藝師這個職業(yè)的第一屬性。服務員又怎么了?只有在那些陳舊觀念的中國人眼中服務員才是社會的“底層工種”!


(圖片來源:網絡)


近到日本、新加坡、馬蘭西亞,遠到歐美等國,無論是在奢侈品店或者高檔餐館、酒吧,滿頭銀發(fā)、西裝筆挺的服務生比比皆是。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從未覺得為人服務低人一等,他們?yōu)樽约旱摹耙话涯昙o”感到無比自信,因為他們擁有的經驗可以為顧客提供專業(yè)的服務和賓至如歸的消費體驗,同時也以此獲得高額的經濟回報。


如今的中國同樣是注重人權的國家,我們不能再以陳舊的觀念去看待服務行業(yè)。我們去飯店吃飯隨口喊一句:“服務員”時,你難不成還真把他們當“小二”嗎?茶藝師是服務行業(yè)從業(yè)者,他們以茶奉客,提供專業(yè)的服務、尊貴的消費體驗,同樣是受人尊重的。如果切換消費場景,你在法國某家米其林三星的餐廳用餐,一位金發(fā)碧眼身著白襯衫、黑馬甲,帶著領結的侍酒師用字正腔圓的英式英語在向你介紹一款82年拉菲的酒莊、產區(qū)、品種、風味等,而此刻你眼角的余光發(fā)現他的皮鞋擦的比你還亮,他的腕表戴的比你還貴時,你是否會另眼相看呢?


(圖片來源:網絡)


茶藝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我們是受人尊敬的侍茶者,為人服務并不可恥!若想受人尊敬,首先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其次,更加不能怕被看低而過分抬高自己。不要為著虛榮整天自我陶醉在神仙般的自拍里,好一副不美則死的樣子!為什么最近總覺得茶葉賣不出去?請不要搞錯,客戶才是上帝,而你在客戶面前整天一副上帝般的姿態(tài),難道還要讓上帝來供養(yǎng)你嗎?互相尊重,平等對話,服務才會變得更有價值。

?

茶藝師作為侍茶者,為消費者提供的服務本身可以創(chuàng)造價值,由于行業(yè)不規(guī)范導致茶藝服務的價值嚴重被低估。服務本身是有價值的,而這種價值目前并未被市場認可,甚至不被行業(yè)認同。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fā)展,人力成本越來越高,工業(yè)4.0的發(fā)展、AI技術的升級,都是為了減少用人成本。趨勢告訴我們在未來凡是需要手工制作的行業(yè)都會漲價,如果這個職業(yè)對從業(yè)人員有較高的技能要求,會更加稀缺珍貴。


從國家近些年持續(xù)推動的“匠人計劃”與“非遺傳人”等政策中就可見一斑。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茶藝師,未來的茶藝師可以被AI取代嗎?人力泡茶模式最終會因工業(yè)批量生產的泡茶機的普及而消亡嗎?相信每個人都會給出自己的答案。我的結論是不會!茶藝的屬性決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


1、文化屬性。

2、商業(yè)屬性。

3、社交屬性。


按摩師并沒有因為按摩椅被發(fā)明而消亡,咖啡師也沒有因為咖啡機的發(fā)明而失業(yè)。


讓我們再來看兩個行業(yè)。


1、育嬰師:即便AI再聰明,你也總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全權托付給一個無法傳遞愛的機器。


2、發(fā)型師:一個人的腦袋一個樣,即便是發(fā)型總監(jiān)親自主理,每個人在剪完頭發(fā)后依然還會存在諸多不滿。難道你敢放心把腦袋塞進一個大罐子,根據臉型算法完成機械剪發(fā)嗎?


茶藝師同樣不可替代,我們常說看天泡茶、看人泡茶、看茶泡茶,一年四季又分為二十四個不同的節(jié)氣,飲茶者在季節(jié)變化或時節(jié)交替時應該飲用怎樣的茶,又以何種手法沖泡?不同地區(qū)的消費者因飲食習慣不同而口味偏好不同,各喜濃淡。


通過席間簡短的交流如何快速把脈用戶喜好?特別是當客人被問起“想喝什么茶?”回答:“隨便”的時候。若是江浙口音的客人,其總體飲食結構偏于清淡,推薦柔和淡雅的白茶就不失為一個保險的策略。若是瀟湘川的客人,推薦紅茶亦或巖茶是能夠被接受的。咸辣的濃重口味使得這一地區(qū)的客戶,特別是有吸煙習慣的男性,更愿意在味覺上追求一定程度的刺激感。若是廣東或港臺等地的茶客,不用問,十有八九是愛喝普洱。雖然以上的分析不絕對,但還是有“茶葉圍著餐桌轉”的基本邏輯可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最不可替代就是看茶泡茶了,中國名茶千余種之多,又以品種、產地、工藝、季節(jié)各不相同。同樣的品種,相同的產地和季節(jié),又以不同制茶師的個人的理解及手法的差異而千差萬別。這些形色各異的茶葉從源頭到終端,呈現在消費者前的最后一步就是茶藝師。如何根據茶葉的特征將茶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是對茶藝師技能的終極考驗。我常講茶藝師的雙手就如同魔術師一樣,要懂得并且能夠揚長避短。把茶泡得好喝是對茶藝師最基本的要求。這話說說容易,真正做到看茶泡茶、揚長避短又談何容易。


在國家對于茶藝師職業(yè)技能考評的培訓上,我一直認為不夠完整。雖然評茶師是品評茶葉質量,與茶藝師分工不同。但我個人始終認為學習評茶的實踐專業(yè),是泡好一杯中國茶的前提條件。如果說泡茶學的是“揚長避短”,那么評茶學的就是識別眼前的這泡茶“哪長哪短”。若連茶葉品質優(yōu)劣都無法辨識,又何談運用泡茶技術發(fā)揮茶性最優(yōu)一面呢?


(圖片來源:網絡)


評茶是學習泡茶的前提,加工是學習評茶的基礎,品種與栽培又是學習加工的前段。茶學理論與實踐環(huán)環(huán)相扣、缺一不可。而目前的培訓機構卻是把每個環(huán)節(jié)切開“分段出售”。如果按照上述邏輯,茶藝師將會是茶學知識體系鏈中理論與實踐掌握最為完備的一個群體,也就是最優(yōu)秀茶人群體的代表,而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


為什么人們會普遍認為茶藝師除了會泡茶什么都不會?為什么中國的茶藝師是一個被人看低的“吃青春飯”的職業(yè)?為什么茶藝師會被少數言辭過激的人認為只是“花瓶”?其原因是上述提及的職業(yè)綜合素養(yǎng)缺乏。這也就是為什么茶藝師的服務不能夠體現價值的根源所在!職業(yè)身份沒有受到足夠的尊重,服務所產生的價值自然不被市場認同。為什么律師和心理咨詢師提供的服務都可以按小時計費?因為提到這兩個職業(yè),人們首先會意識到他們是專業(yè)的!專業(yè)人士應該靠技術吃飯。茶藝師的現狀大體是,本應專業(yè)的人由于不夠專業(yè)而在靠販售產品茍活。


茶藝師不是文化大使


文化茶也好,茶文化也罷。不能因為國家鼓勵和提倡文化,各行各業(yè)都在大力發(fā)展文化,我們就在沒搞清楚什么是文化的前提下,隨便給茶戴上各種文化的帽子。作為活躍在一線直面消費者的茶藝從業(yè)人員,因各種商業(yè)目的長期以扭曲的方式表達著所謂的“茶文化”。長此以往“茶文化”遲早有一天也是要被“玩壞的”。


文化可以為產品背書,同樣可以為服務增值。我們不能因為在服務無法產生價值時,就在產品上過度添加文化的砝碼。目前,茶行業(yè)在產品端過度消費文化的根疾,就在于服務端的價值疲軟。祖先五千年來就留下來這兩個字,我們怎能忍心如此揮霍。


(圖片來源:網絡)


部分優(yōu)秀茶藝師代表確實肩負著茶文化普及的重任,從她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恭敬之心,每一步前行都如履薄冰,生怕素養(yǎng)不到而有辱了文化的旗幟。以我拙見,茶藝師憑專業(yè)技能做好本職服務,不提文化也不會自降身價,過度濫用、牽強附會反而顯得“自賣自夸”。

?

文化可大可小,是爹媽給的、是祖宗傳的、是華夏民族共有的財富,我中華兒女理應慎用之。

審美在流變,所以我們不僅僅要學茶知識…...

  13年春天,木喜第一次在大學校園里接觸并開始學習茶藝,從此開始了了解茶知識、茶文化的道路。幾年下來,越接觸,越發(fā)現不知道的很多,也越來越沒有一條主線和方向。

  魯德亞德·吉卜林說過一句話“我有六個誠實的仆人(我知道的都是他們教的),他們的名字是:什么、為什么、何時、怎樣、何地、誰。”

  我也希望用這樣的方式,開始每周跟大家分享一點我學到的茶文化知識,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探討!

  百度百科詞條上面這樣顯示文化:文化(廣泛的知識并將之活學活用與根植內心的修養(yǎng))。

  為什么要了解、學習茶文化?

  李揚老師說:

  “如果我們把現在的茶文化現象做一個切面,并且把時間固定下來,相當于我們的審美從這一刻開始永遠都不會變了。那我們談什么茶好喝,確實可以只從科技層面、技術層面去分析。

  但事實上我們的審美是流變的,把時間這個尺度稍微放大一點。想象一下普洱茶還沒有火起來,大家都還在喝龍井的時候,我們跟別人聊‘越陳越香’,別人是不知道我們在說什么的。

  文化,是當前的歷史發(fā)展、科技條件和一些偶然的因素影響下,涌現而成的一個現狀。實際上沒有辦法通過技術去推演將來會流行什么?

  比如普洱茶的越陳越香,科學能解釋什么東西可以越陳越香。但是為什么突然人們開始喜歡越陳越香的東西,這個現象就不是科學能解釋的,所以這是我們講文化的必要性。“

  談文化自然要從《綠色黃金》讀起;

  而要把茶藝當作文化來研究的話,要從陳香白《中國茶文化》。

  上一篇文章(真要懂茶文化,你繞不開這本書——茶書推薦)已經有所介紹,這里接著談談:

  李揚老師說:“我們今天的茶文化,表面上看是從古到今延續(xù)的。但是我們這個國家的特殊歷史決定了每一段文化實際上都是斷代的。

  今天所有茶藝茶道的繁榮現象,實際上并沒有堅實牢固的悠久歷史。真正能夠抓的住、看得到的,只是潮汕茶文化,我們唯一可做精確研究的歷史,只是從潮汕茶文化演變到今天這個狀態(tài)的過程。

  我們與其去研究太遠的東西,不如把身邊的潮汕茶文化先透徹地搞懂。了解了這一個過程后,再去看更古老的東西,才不至于第一腳就踏空。”

  總而言之,木喜學到的是,了解茶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茶與世界的聯系——好像茶葉江山一般;將知識在生活中一點一點地實踐出來,便可以不斷地塑造內在與外在的自我。

  那么下一篇就談談陳香白先生如何談《中國茶文化》……

作 者丨木 喜

本文來源自茶葉進化論,轉載請注明出處!

 

找到約132條結果 (用時 0.008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