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問道茶

找到約382條結(jié)果 (用時 0.003 秒)

茶,清苦嘗遍,甘之如飴

(《吃茶去》雜志)“從此,以歲月為杯,以滄桑為茶,穿腸而過,宿醒清明。”這是我的一篇散文《殤》的末段。其實想想此種比喻似乎有些矯情,但也似有一份清冷在心。細想,人生其實如茶一般吧。清苦嘗遍,甘之如飴。

對茶我不懂,對禪更是外行。常常沏一盞清茶,看暗青淺灰的葉片慢慢舒展,慢慢飄沉,水汽在眼前緩緩升騰,徐徐漂浮,再淡淡散開,于是清香悠悠逸出,在你的鼻翼、身邊縈繞。那一刻似乎心神斂聚,如沐清風朗月。待輕輕沾唇,入喉微澀,回味卻是悠長,似有清香在唇齒間流轉(zhuǎn),宛若茶韻在心底流淌。

試想,一葉小小青毫,從枝丫樹梢嫩嫩初冒尖尖,清淺青翠欲滴之時,被少女玉手輕輕采摘,然后經(jīng)過反復炒焙晾曬,歷經(jīng)一道道工序,最后變成或舒展或卷曲的暗青淺灰模樣,儼然失卻了昔日的青翠。但是一旦經(jīng)水沖洗浸泡,似乎瞬間曾經(jīng)采摘的青春,曾經(jīng)萎縮的歲月,曾經(jīng)歷練的稚嫩,曾經(jīng)熏陶的清苦,曾經(jīng)暗淡的時光,就在這一盞青碧中浮沉暈染,清香純粹清逸釅釅醇厚。一杯清苦沾唇潤喉入心,滿懷清冽回味悠然。

幾片輕巧葉身,幾葉淡淡葉芽,內(nèi)涵一份溫柔,一份傲然,靜靜在案頭安然,繁華褪盡,纖弱墨裳,清淺從容等待青山綠水重新沾染,香若游絲,淺品低酌,深諳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清苦,只為等候有緣人,細敘衷腸。

“茶”之一字,人在草木中,煞是形象。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詩意只一字了然。茶中的禪機不言而喻。每每看著茶葉漂浮,眼前總是浮現(xiàn)青青茶園層層疊疊的綠;每每沉醉在茶汽氤氳,耳邊總是婉轉(zhuǎn)采茶女的歌聲;每每品味茶香流轉(zhuǎn),心中總是一遍遍描繪桃花似海、清溪潺潺、野舟自橫、細雨微斜、蓑衣垂釣、山歌清揚…… 一盞清茶,良辰美景拍遍,草香沁人心脾,魚游心湖,不覺然已是醉了。

茶之精神,百人百品。因此茶也就因人而茶氣不同,因人而茶味迥然,因人而茶品而異。同一味茶,不同的人就沖出不同的味道。上善若水,尚和大成。茶之和為貴在茶香氤氳清逸中參悟,茶之淡定從容在茶韻舒展流轉(zhuǎn)中品味。

無論世人如何把茶分級等次,最終都不能游離在茶的本心之外。一盞清茶在手,心清氣爽、靈臺空明。從一葉茶芽,我們看到人生百味。

一枚葉芽歷經(jīng)苦難,最后留給世人的是一杯清香,一世清醒。常常想佛家的釋然放下也就是如茶一般吧。很多人費勁心力去追求,抑或轉(zhuǎn)而求佛問道。所謂參禪悟道,竊以為并非身如枯木,心似死灰,而是心靈得大自在。清心寡欲安之若素,一份冷然清冽看穿世態(tài)人情,人生不過盞茶間。

悠然我思

(摘自2012年第4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賀江)

普洱茶到底打不打農(nóng)藥?行走茶山10年的老茶人告訴你真相!

人大抵都有人云亦云,

盲目從眾之陋性

一旦有什么風吹草動,

一傳十十傳百,

一句話簡單的事情

能給你整出一個小劇場。

大的不說,就拿普洱茶來略說一二。

>>>>

幾天前,有茶友到店里喝茶,順便帶了一泡他的“好茶”,要我們一起品鑒品鑒。

盛情難卻,便一起品了。

2泡茶湯咽下,頓感舌尖像針扎一樣,隨后喉嚨辣乎乎的,像被什么卡住一樣,整個味蕾已經(jīng)失去了昔日敏感。

停下飲茶的動作,詢問茶友:

“你喝這茶有沒有什么不適感?”

“澀感太強了,不像我平時喝的感覺。但賣茶人說這是古樹,我想是它含著的茶質(zhì)豐富?!辈栌汛?/p>

我們幾人聽完,面面相覷,相互交換了下眼神。

為緩解氣氛,掌柜說“我們再喝2泡看看?!庇仓^皮,淺淺的啜了一點。

不適感依舊不散,甚至變得嚴重幾分。為了往后還能品到更多的茶品,我們及時放下了茶杯。

茶友見我們停下,便問道:

“是不是這茶有什么問題?”

“這茶可能打過藥?!?/p>

“怎么說呢?”

“你現(xiàn)在有沒有感到你的口腔,尤其是舌面、喉嚨就像針扎一樣,還很緊有辣乎乎的感覺?”

“這么一說,還真的有?!?/p>

“出現(xiàn)這種感覺。以我的經(jīng)驗,如果能夠化掉,就沒什么大問題。但這個茶它越喝越澀,而且還出現(xiàn)了鎖喉感,那這茶有可能是打過藥?!?/p>

“這茶指定是喝不得了,是不是普洱茶都打農(nóng)藥啊?以后都有點陰影了?!?/p>

“也不用一票否決所有。并不是普洱茶都打農(nóng)藥,只是今天運氣不好,被我們喝到了,以后盡量避免?!?/p>

雖然這么勸慰茶友,但此后如果他對普洱茶好印象不再有,也能理解,這是人之常情。

那本文就針對“普洱茶到底打不打農(nóng)藥”這一問題來淺析一番。

我們的數(shù)次茶山行中,探訪了超過38座古茶園,足跡遍布3大產(chǎn)茶區(qū)。

有徒步翻山越嶺汗流浹背才到的古茶園;

也有乘車子不用費力步行就可以直達的茶園;

欣賞了深山古樹,

也看到了斜坡人工精細化管理的生態(tài)茶;

見識了野生野長高達20多米的古茶樹,

也看到了被人精心修剪后僅有40多厘米高的喬木茶樹……

親自實地探尋過,才敢妄言幾句 。

就我們所知,現(xiàn)在絕大部分的茶山、村寨,已經(jīng)明令禁止對茶樹使用藥物。他們會組織村里的村干部,每天都在茶山巡邏,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有人違反,不僅要罰款、對其村上進行教育,從此他家就被整個村監(jiān)督著,一直到他改正;而且他家的茶葉在這期間不得銷售,不可以銷售的時間是5-10年不等。

罰款、被教育遠遠沒有你在5年、10年內(nèi)都不可以賣茶嚴重,沒有經(jīng)濟收入這種懲罰,直接讓茶農(nóng)不會再碰任何的作物藥物。甚至有的茶園要被村委會收回放荒。

除了上面的措施外,結(jié)合眾多茶園的位置來看,很多古茶園在重山之中,山高路遠,茶農(nóng)每年只有在采茶季節(jié)才會去。

而且茶樹周圍森林環(huán)繞,形成了天然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根本用不著藥物。

我們行走茶山時,在彎弓古茶園、老班章、倚邦、景邁、拔瑪?shù)裙挪鑸@都看到茶葉被蟲咬過。

像易武眾多的古茶園都是國有林是嚴令保護的,從2020年開始,像銅箐河、薄荷塘、彎弓、百花潭等古茶園外人絕對進不去。

哪家在哪里享有古茶樹采摘權(quán),都是要用身份證登記,采茶季節(jié),進山的路口就有森林公安把守,想要鉆什么空子,絕無可能。

而其它的古茶園,如蠻磚的桃子寨,也位于深山,人進去單邊需要在山林間穿行3個小時,來回就是半天,哪有力氣大老遠的去打藥?

很多古茶樹都是靠著生態(tài)系統(tǒng)來防御蟲害,也有的古茶樹上會被掛上粘蟲的板板,比如昔歸古茶樹上就有。

黃色部分為昔歸古樹上的粘蟲板

說了這么多,按照目前的各類保護措施,至少我們所見的古茶樹是沒有見過打農(nóng)藥的。尤其是古茶樹,它們已經(jīng)習慣了大自然的洗禮,如果貿(mào)然打農(nóng)藥,那就是自取滅亡了。這也是為什么很多茶友都愿意喝古樹茶的原因。

如今古茶樹資源本就不那么的充足,加上近幾年氣候干旱,已經(jīng)有一些古茶樹瀕危了,如果再要打農(nóng)藥那無疑就是雪上加霜。

回到初始茶友遇到的情況,這樣的情況可以說是萬分之一的概率??隙ㄊ怯新┚W(wǎng)之魚,但是不能因為漏網(wǎng)之魚就把整池魚都毒死,只能引以為戒。

同時自身要不斷提升品茶水平,在喝茶前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保持口腔的敏感度,及時發(fā)現(xiàn)所品之茶的異處。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去正規(guī)品牌、信任度高的商家購買茶品,不要相信9塊9的老班章、冰島。

希望喜愛普洱茶的茶友都能品到自己喜歡的、品質(zhì)優(yōu)的茶品。

大明朝的一道茶詔

有人說喝茶是簡單的事,也有人說是復雜的事。事實上從簡單到復雜,中國人用了一千多年,從復雜回歸簡單同樣路路漫漫其修遠。

回歸的拐點肇始于大明朝的一道茶詔。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頒發(fā)庚子詔,正式以國家法令形式廢除團茶,倡飲散茶。

理由是明初貢茶“猶仍宋制”。宋制者何?就是宋代的貢茶制度和以大小龍鳳團茶為代表的制茶方法。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里宣稱龍鳳團茶:“采擇之精,制造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逼湎残斡谏?,猶可見也。

龍鳳團茶是專供宋朝王室點茶之用一種小茶餅。單是茶餅上龍騰鳳翔,栩栩如生的紋飾,即可謂“顏值爆表”矣。其始作俑者,“前丁后蔡相寵加。”前丁即丁渭(北宋宰相,封晉國公)。他在任福建轉(zhuǎn)運使時,始造龍鳳團餅,以金箔飾以龍鳳紋飾,一斤八餅,名大團。后蔡即蔡襄(慶歷名臣,著名茶學家),繼任福建轉(zhuǎn)運使時,打造出一斤二十餅的小團。茶餅上除龍鳳呈祥圖案外,周邊還印有花草圖飾,小巧玲瓏,異常精美。以朱漆小匣,鍍金鎖,細竹絲織笈貯之。如此,造一斤茶要花六百多個茶工,且每年產(chǎn)量不過百余塊。小團之矜貴到了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地步:世人相謂曰“黃金易得,龍團難求”。

這樣名冠天下的好茶,擇之必精,濯之必潔,蒸之必香,火之必良,確鑿無疑地是我國制茶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然擾民苦民亦重矣,奢靡亦極矣。各地茶農(nóng)苦不堪言,疾呼“作俑者可罪”。

這件事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手里,便有了那一紙詔書。“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勞民力,罷造團茶,惟采茶芽以進?!?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干脆利落地叫停了風行數(shù)百年的龍鳳團茶。這顯然是一場旨在愛惜民力,撫循民瘼、節(jié)約開支的善舉,卻又與朱元璋早年身世密不可分,是極具個性色彩的政府行為。朱元璋原是草根出身,兒時放牛,后出家當和尚,還行過乞,生活非常窮苦,史家稱其出身低微,用當今網(wǎng)絡(luò)熱詞乃十足“屌絲”也?!澳嬉u”成功,當上了皇帝之后,沒有忘記饑腸轆轆的滋味?;蛟S先前的苦日子讓他習慣了拒絕奢靡。

南京坊間流傳:朱皇帝登基不久,適逢馬皇后生日,文武百官齊來賀壽。筵席上坐定后,朱元璋吩咐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蘿卜。朱元璋笑道:“蘿卜為百藥之本,民諺‘蘿卜上了街,藥店無買賣’。朕與皇后愿大家百病全消”。說完帶頭吃將起來,側(cè)目群臣,見有人不動筷子,問道:“此蘿卜燒得不佳?”百官自是不敢???。第二道是炒韭菜。朱元璋又說:“細細韭菜青又青,長治久安得人心,愿你們轄地百姓安居樂業(yè)?!闭f完又帶頭吃了起來。第三道和第四道是兩碗炒青菜。上完后,朱元璋說道:“兩碗青菜青又青,兩袖清風好臣工。”再指著最后上來的那碗蔥花豆腐湯說:“小蔥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寅是寅來卯是卯,大明江山萬年長。”百官連連點頭,有行事奢靡不檢點者,額頭已沁出冷汗。朱元璋朗聲道“今日是皇后壽誕,從朕做起,今后不論什么筵席,最多四菜一湯。此律頒布天下,違者嚴懲不貸?!贝恕八牟艘粶钡墓适拢m是坊間口口相傳,但亦非杜撰。明代周暉《金陵瑣記》載:“洪武帝定制‘四菜一湯’,示官吏當例行,為儉德之規(guī)樣,廉儉之必為”。

大凡開國皇帝深知江山來之不易,多能憂危積心,勤儉持國,體恤民生。像朱元璋這樣一位“乞丐皇帝”,平民氣質(zhì)可謂與生俱來。他自然看不慣那種精巧細密的宋代點茶法。在他看來,不就是喝盞茶嗎?何必拿把小茶帚,在茶湯中攪來攪去,弄出些泡沫,說形似花鳥蟲魚、山川草木、疏星皎月?讓這些繁文縟節(jié),折騰得連一盞茶都吃不消停;他更是看不慣那些王宮貴胄、公子王孫故作風流儒雅,用玉水注、黃金碾、細絹篩、兔毫盞烹點品飲“小團”的奢華鋪張。于是一旨茶詔“廢團改散”,同時一并撤銷了北苑(今福建建甌)皇家茶園,龍鳳團茶遂成歷史絕唱。如此殺伐決斷,不法宋制,忤逆“風雅”,真有點“造反派”的脾氣。

清人俞樾在《今人瀹茗之法起于明初》一文中說:“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飲,遂開千古茗飲之宗,不知我太祖實首辟此法?!贝苏撋鯙榫?惟“太祖實首辟此法”似不確切。

實際情形是當宮廷王室、文人雅士追慕龍團鳳餅,迷戀于點茶的時候,普通百姓中已經(jīng)悄然興起“瀹飲”法。這種方法無須經(jīng)過以往的炙茶、碾茶、羅茶、點茶、分茶等工序,直接用開水沖泡茶葉即可。曾經(jīng)做過行腳和尚的朱元璋,乞食于閭里,一定討過這種茶喝。可見朱皇帝頒詔“廢團改散”是順應了民間的茶飲風尚,并以“最高指示”推動茶葉生產(chǎn)從餅茶向散茶轉(zhuǎn)變、生產(chǎn)工藝由繁到簡轉(zhuǎn)化,使之遍及朝野。如此,“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明陳師《茶考》)逐漸代替了唐代的煎茶法和宋代的點茶法。這種“瀹飲”,明時又稱“撮泡”。

明人田藝蘅《煮泉小品》一語中的:“茶之團者片者,皆出于碾皚之末。既損真味,復加油垢,即非佳品,總不若今之芽茶也?!泵鞔珜У呐莶璺ǎ群啽惝惓?,天趣悉備,盡茶之真味,又減輕了茶農(nóng)的勞役,開明清以降茗飲新鳳,于今猶然遍行塞北江南,帶動了社會風氣向平實樸素轉(zhuǎn)變。精行儉德,返璞歸真,一“泡”得茶真趣也。

【摘自2018年第2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袁振生(山西陽泉)】

找到約367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5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