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我的茶

找到約26,539條結(jié)果 (用時 0.076 秒)

為什么我的茶泡不出醇厚的味道?可能是你沒選對茶葉

  “為什么我的茶,泡不出醇厚的味道?”

  有茶友最近剛開始喝茶,苦于對茶還不太了解,調(diào)水溫、調(diào)茶葉用量,反復調(diào)整沖泡方式,可還是泡不出記憶中那種醇厚的味道。

  這屢敗屢戰(zhàn)的困惑,很可能是因為你的茶葉沒有選對。


  其實,并不是所有茶,都能泡出醇厚的滋味來。

  一般而言,“壓箱底品牌的云南普洱茶大葉種、高發(fā)酵”的茶,滋味才會比較醇厚。

  而且,很多人對“醇厚”的理解,也嘗得云里霧里,明白得并不真切。

  醇厚與濃厚,代表滋味的不同層次

  “醇厚”與“濃厚”,在專業(yè)的評茶術(shù)語中都蠻常見。

  此外,還有“醇和、醇正”等詞,都可用于形容茶湯的滋味。

  別看它們與“醇厚”,只有一字之差,但所代表的滋味層次,卻不盡相同。

  醇厚,有一種稠厚的感覺,和淡薄相對,滋味不如“濃厚”的濃度強,勝在可口,有一定的味蕾刺激,回味微甜。

  醇和,有一種調(diào)和、和諧感,各滋味彼此協(xié)調(diào),清爽帶甜,沒有粗雜的味道。

  醇正,強調(diào)在醇味之外,滋味表現(xiàn)正常,沒有令人不悅的陳味,一般用于黑茶。

  多喝多體會,這幾個詞你自然會了然于心。


  如何挑選出,滋味醇厚的茶

  醇厚度,與茶湯中茶多酚、茶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有明顯的相關(guān)性。

  如果茶葉相對粗大,內(nèi)含物質(zhì)豐富,制作時又有一定的發(fā)酵,那么這類茶的滋味醇厚度會很明顯。

  比如壓箱底普洱熟茶、黑茶、白茶中的貢眉和壽眉等。

  可見,作為普通的消費者,在對茶了解不多的情況下,想喝滋味醇厚的茶,也并不是無計可施。

趙澤佳在首屆“生活禪與茶生活”講壇演講:我的茶生活里的生活禪

各位領(lǐng)導,耀悅法師和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很高興能參加今天的講壇活動。

喜歡茶,不知道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小時候印象頗深的是炎熱的夏天放學回家后,總是會嘬上一大口父親泡的釅釅的濃茶,雖然苦苦澀澀的,卻又會慢慢地彌漫出香香甜甜的氣息。似乎,兒時父親那大茶缸里的釅茶,便在我的心里種下了有關(guān)茶的味覺基因、種下了日后終其一生愛茶的種子。

后來自己參加工作,開始置辦各種茶具,也開始了學著買茶、喝茶,甚至開始了收藏各種茶類。慢慢地,各種有關(guān)茶的家什越來越多,手里的藏茶也越來越多,似乎只有這樣,才算是會喝茶。

2004年,有幸依止了上凈下慧老和尚。由此,帶著懵懂和跌撞、虔誠與炙熱,開始了我的學佛之路。于是乎,如愛茶一般,我學佛的裝備也置辦的甚是齊全,從不同材質(zhì)的念珠,到不同材質(zhì)的佛像,到各種供佛的香料……似乎只有這樣,才算是精進和虔誠,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學好佛法。

茶人愛茶,既是一個品飲的過程,更是一個自我覺知、自我提升的過程。2005年4月,我因為各種機緣巧合,在石家莊三字禪茶院里創(chuàng)辦了全省第一家專業(yè)素食餐館----納地素食。至今,納地素食仍然是石家莊市的第一素食品牌。在全心經(jīng)營素食餐廳的同時,也與禪茶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常常有大德名師前來授課說禪。既然茶禪一味,師父們在教授之中也是常常把中國禪茶的內(nèi)在精神融入到言談之中。

曾親耳聆聽大德恩師凈慧老和尚把中國禪茶的內(nèi)在精神融進了自己的詩偈之中。詩曰:“趙州一碗茶,今古味無差;根植菩提種,葉抽智慧芽……”

凈慧老和尚一直大力倡導“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但坦白地講,多年以前剛剛開始學佛時,對師父的教導總是懵懵懂懂,不知其所以然。那些大道至簡的偈子,那些蘊含在一茶一飯中的禪宗精髓,那些老和尚一直為我們開示的“生活禪”,長時間以來我其實一直一知半解,知其皮毛卻一直不能深刻領(lǐng)會。然而突然有一天,因為與茶有關(guān)的一件小事,讓我第一次有了“頓悟”的體驗。

曾幾何時,我喝茶總是特別講究茶器的精美、環(huán)境的優(yōu)雅、茶的優(yōu)劣,喜歡努力分辨什么山林氣啊、湯感啊、茶韻啊,熱衷于談?wù)摬煌璧漠a(chǎn)地、年份、工藝,也總是要和茶友爭出個高低短長來。于是,喝茶喝出了很多傲慢來,總覺得別人的茶都沒自己買到好喝,誰也沒有自己泡出的茶湯好喝,誰也沒有自己更愛茶。

直到有一年夏天,有一次和朋友們一起去佛光山上掛經(jīng)幡。一路走上山,隨身帶的一杯茶早就喝光了,人還在山頂。正午大大的太陽炙烤著,嗓子早已冒煙了。當時覺得,不拘于什么水,無所謂純凈水還是礦水,哪怕是什么自來水,只要能解渴。于是,在山上隨便找了一處農(nóng)家樂,接過人家給端來的茶,貪婪地端起杯子一飲而盡。店家給我們上的,其實就是一暖壺不知道什么地方出產(chǎn)的、梗子極多的、最廉價的綠茶??晌耶敃r的感受,那就是人間至味啊。水,是自來水管燒開的水,茶,是我以前絕不會正眼多瞧一下兒的最粗劣的茶,居然讓我內(nèi)心充滿了感動和滿足。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清風吹過的舒爽,也感受到了這杯農(nóng)家茶里的生動,更感受到了拋卻一切虛無的、無意義的外表后,這杯單純的茶帶給我的愉悅和滿足。突然間,我一下子悟到了師父所說的“著意嘗來淡,隨緣得處佳”之意了。這件小事,讓我的內(nèi)心真正地開始體會到了禪茶的奧妙。

2016年春節(jié)剛過,我們許多同修邀請恩師明海大和尚來納地素食做新春開示:沒想到師父給大家祝福新春后,就給大家娓娓道來講起了禪茶,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向茶學習,修習《茶之六度》:

遇水舍己,而成茶飲,是為布施;

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

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

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

行方便法,濟人無數(shù),是為智慧。

一片茶葉、一杯淡茶,竟蘊含著這么奇妙的哲理,竟可以和我們平常的修行生活水乳交融在一起。我當時就覺得心頭一亮,想到若修習茶道的人能在熟悉整個茶事流程的基礎(chǔ)上,保持體態(tài)端莊,放空身心,能念念關(guān)注在當下的茶事中,將心收于茶中,只去專注地感知自己的身體、心、和外部環(huán)境,同時又不被外部環(huán)境干擾牽制,不去因茶器的好壞、茶的貴賤這些膚淺的俗事掛累內(nèi)心,念念分明,這不正是一個禪修的過程嗎?由此,在2016年,我正式創(chuàng)立了默照茶修,希望通過茶事的修習,來探究生活禪與生活茶深邃的內(nèi)涵,進而修習我們的內(nèi)心。

就像著名的禪宗公案所講,一位行者問高僧,您得道前每日做什么?高僧說:砍柴、挑水、做飯。行者問:那您得道后每日做什么?高僧說:砍柴、挑水、做飯。行者不解地問:這有何不同嗎?高僧說:得道前,我砍柴時想著挑水、挑水時想著做飯、做飯時想著砍下一頓飯的柴。而現(xiàn)在,我砍柴時就是砍柴,挑水時就是挑水,做飯時就是做飯。

就是這樣,我們需要的同樣如此——喝茶就是喝茶。在茶中修行,以茶養(yǎng)慧,逐漸在習茶中,不去在意茶的優(yōu)劣,不去苛求器的好壞,不再強調(diào)個人好惡,以無念心安住于茶中——喝茶,就是喝茶。從此,每次布茶,均按此修習,獲益良多!

師父們一直教誨我們要把學佛和修行落到實處,在生活中落實生活禪。在生活中實現(xiàn)禪的超越,體現(xiàn)禪的意境、禪的精神、禪的風采。通過禪茶的修習,我深深感受到將茶與生活禪結(jié)合在一起可以解除現(xiàn)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zhì)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社會生活更祥和,從而使我們趨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

作為一名愛茶人,茶生活已經(jīng)和生活禪分不開了。就像師父說的:我們的生活充滿著禪意和禪機,所謂“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讓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在日常的一碗茶中,觀照自己的身心,體味茶的精神,修習茶之六度,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而這么多年來與茶有關(guān)的所有的一切——繁華、輝煌、成就、高深、繽紛、多彩,無論我已收獲了多少、體悟了多少,驀然回首、洞穿歲月之河,我清晰地看到,一切的緣起,皆在多年前那個放學回家的小女孩兒捧起的父親那只大茶缸里最平淡無奇、卻最為甘甜清冽的那杯釅茶之中。

生命就是這般奇妙。歸于原點,歸于內(nèi)心。這,便是我體會到的生活禪與茶生活的內(nèi)在奧義。

我的茶自白

我不經(jīng)常喝茶,卻又離不開茶。與形形色色的茶客比較,屬“非典型性茶客”。

我喝茶,做派明顯不雅,大聲吸吮,大口吞咽,有點“飲”(yin)的意味。不過,倒也無無病呻吟;無附庸風雅;無矯情造作;無“暗渡陳倉”;無官場時髦;無富家虛榮。

我平時多喝白開水。但是,間隔十天半個月,或者由于尷尬的行政往來累了;或者是漫步山水名勝的旅途時乏了;或者是打球游泳等運動后渴了;或者是一段時間未聞茶香想喝茶了,這時候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沏上一壺上得檔次的茶水,認真地喝上一氣。如果趕在夏天,室內(nèi)一定不要開空調(diào),如果趕在冬天,室內(nèi)一定要暖氣融融。不邀茶友,不需人服務(wù),自斟自飲,自我陶醉。這時候,嘴里起勁地喝著,身上的毛孔全部漲開,仿佛是吱吱地向外溢著汗珠。嘴里彌滿著茶香,渾身放射著清爽。粗人喝細茶,有點像餓鬼遭遇佳肴,酒鬼遭遇美酒,喝茶竟然也能喝出大快朵頤。因此,我之喝茶,專注,認真,有感情,有追求。

這時候我就想,茶作為一種草木植物,也就如同《本草綱目》中的任何一種藥草一樣,因其特性而與人類或動物身上的某種需要相匹配,相適應(yīng)。人們應(yīng)該是有了病才吃藥,沒有病對藥是敬而遠之的。頭疼腦熱了,熬點醫(yī)治感冒的藥草喝了,跌打損傷了,熬點活血壯骨的藥草喝了。喝茶如喝藥,也不可以一天到晚地杯不離手,茶不離口。古語云: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反之,整天被茶葉泡著,再好的茶也會被糟蹋的。譬如吃藥,一方面,因為患病的人相信它能治病,一方面因為它真能治病,所以,有病吃藥,吃藥祛病。沒聽說過有誰無病呻吟,拿著吃藥當時尚,捧著藥罐擺譜。噢,對了。歷朝歷代,也不乏有官僚和富人有事沒事喝點人參湯銀耳羹什么的。但是,他們其中也多是希望益壽延年的,擺譜弄時尚的極少。喝茶亦然。想了再喝,一喝三日留香,猶如孔子聽《韶樂》。要不然,就因為有條件消費,將喝茶喝好茶作為家常便飯。那樣,外人認為你一是奢侈,二是顯擺,三是“暴發(fā)戶”。本來是想要顯示文化的反倒沒了文化。

但是,茶終究是茶,藥畢竟是藥;個人所想終究是個人所想,社會盛行畢竟還要盛行。當初,茶興許也就是茶農(nóng)們用來止渴解乏的,沒準當初茶農(nóng)們只是認為偏澀偏苦的野草能夠聊解勞苦和煩惱。后來的專業(yè)茶客喝出了茶香,野草進入殿堂,進而演化成專門的行業(yè)乃至行為藝術(shù)。倒是豐富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工商業(yè),也折射出中國人的充滿智慧與愛動腦筋。要不然,為什么外國人喝咖啡就喝不出“咖啡經(jīng)”與“咖啡文化”呢?不過,外國雖沒有“咖啡經(jīng)”、“咖啡文化”,但是喝咖啡依然流行,甚至波及中國。而在中國,沒有《茶經(jīng)》和“茶文化”,喝茶是時尚不起來的。固然,《茶經(jīng)》與茶道對于種茶業(yè)、制茶業(yè)、售茶業(yè)的興起和繁榮,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它也讓一種原來的野草成為后來的國粹,還給予了不分貴賤的國人們的生活平添了一道內(nèi)容。但是,它也帶來了偽裝,帶來了灰暗,帶來了庸俗,帶來銅臭和黑幕。如果再用現(xiàn)今環(huán)保意識加以分析,它還帶來了農(nóng)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本來無辜的嫩草,本來無辜的茶文化,遭人暗算了。如今的喝茶人,真正寄情于茶的能有多少?專心喝茶的能有多少?入了喝茶協(xié)會,取得了茶博士冠冕而名符其實的又有多少?記得我寫過的文章里有這樣的話:“我們不得不驚詫有的同胞異化事物的特異功能,他們尤其習慣于把雅事變俗,把美事變丑,把有秩序的事搞亂,把好事做成不好的事。更令人稱絕的是,更有些個別同胞能夠?qū)⒁恍┎⒉皇止獠屎筒⒉皇止饷鞯氖虑榧右愿念^換面,讓其堂而皇之地招搖過市,甚至于博得幾分喝彩聲。”這也興許就是市場經(jīng)濟社會的特征,就是文化現(xiàn)象多元化社會的特征:沉渣與精華齊舞,黃鐘共瓦釜一聲。

跑題了。仍然回到喝茶的主題上來。總而言之,如今的茶已是國粹。既然是國家的東西,那么國人誰都有權(quán)受用,誰都有權(quán)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而受用,只需不違法和不悖于公德。尤其喝茶,大家都以為是件休閑散心的事情,你偏要扯出一連串的是非來。這如果只是讓閑散的事情沉重起來倒還罷了,如果引出影射什么的結(jié)果,豈非要惹禍上身。就此打住。

【摘自2008年第5期《吃茶去》雜志;作者:郝春玉(河北邢臺】

找到約25,727條結(jié)果 (用時 0.057 秒)
找到約812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