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武夷茶韻

找到約1,864條結(jié)果 (用時 0.021 秒)

舒曼:“考亭書苑”茶韻詠嘆

“考亭書苑”這款茶是上海茶客舌尖上記憶里的一個閃光點,如今在上海灘擁有“考粉”無數(shù),亦有數(shù)不清的上海茶館、茶莊正在經(jīng)銷著由考亭書苑榮譽出品的“正山小種”和“紅烏龍”,看著、聞著茶香如此溢滿申城,在茶客杯中緩緩地吟唱,這首先還的感謝武夷山桐木關(guān)的魏華先生把閩北精品好茶——“考亭書苑”引入上海。

“考亭書苑”有系列精制茶品推出而廣受青睞,細細品味,有時光荏苒,也有難以言說的情懷,但能撩動諸多喜歡“考亭書苑”茶客情感因素的卻恰恰是“正山小種”的溫馨心語。鐘情于這款茶是因為“考亭書苑”除了在武夷風景保護區(qū)內(nèi)擁有生態(tài)茶園基地外,更有葉興渭、鄭成根這兩位杰出的制茶大師傾情出演,且融“煙熏”小種風雨,沏開那記憶的坳頭村制茶歷史。

葉興渭,武夷山正山小種紅茶研究總工程師,有研制正山小種55年歷史,也是“金針梅”茶研發(fā)人之一,在小種紅茶領(lǐng)域有其獨特發(fā)言權(quán);鄭成根是第一位金駿眉茶青樣本提供人,也是武夷山正山小種研究所首席制茶師,1997年獨創(chuàng)研發(fā)“紅烏龍”而茶香江湖。所以有人說,有此兩位制茶大師坐鎮(zhèn),考亭書苑有好茶的口碑不外傳也難,于是便有茶客端著茶杯洋洋自得,大有“坐擁‘正山’看外山”的感覺。

有茶友喜歡在冬日里,捧一杯熱騰騰正山小種,談古論今,朝花夕拾,可有風雨回憶,可有屬于自己的人生?然而這一切,都是在考亭書苑的茶湯傾注下完成屬于自己的一個個命題,于是有感而發(fā):“既然我已鐘情于考亭書苑,沒有理由不含情細訴我心中對正山小種的愛意”。

說起“考亭書苑”,自然會聯(lián)想到朱熹晚年在武夷山南麓建陽創(chuàng)辦的“考亭書院”。而“考亭書苑”乃據(jù)“考亭書院”名號而來,是為紀念朱熹在似水流年的恬淡時光里嗜茶、愛茶、品茶、植茶的情結(jié)而來,是為一代大儒人生跋涉的宏儒精神而來,是為在淡然的歲月里緩緩地綻放九曲山水風光而來。

南宋紹熙三年(1192年),因四方前來求學(xué)的人眾多,理學(xué)家、儒學(xué)集大成者朱熹筑室建陽興辦學(xué)堂,初把學(xué)堂稱為“竹林精舍”,后改名為“滄州精舍”。因朱熹嗜茶有加,亦常在“精舍”內(nèi)外與文友賦詩揮毫、品茗論道。寶慶元年(1225年)建陽縣令劉克莊建祠紀念,淳祐四年(1244年)詔為書院,御書“考亭書院”匾額。于是,考亭書院隨著朱熹的名號遠播四海,流傳千古。在考亭書院,朱熹躬耕茶事,把種茶采茶當作講學(xué)著書之余的修身養(yǎng)性之舉,朱熹的茶事活動亦體現(xiàn)了與武夷山自然風光和諧相處、融為一體的情愫。考亭書院是朱熹一生中創(chuàng)辦的最后一座書院,為當時宋代四大書院之一。朱熹在閩北建有多座書院,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數(shù)在建陽位于麻陽溪畔的考亭書院了,也正因了朱熹的考亭書院影響,建陽也因此被稱為“理學(xué)之邦”。不過,史學(xué)界有人說,在當時中國就其書院規(guī)模而言,考亭書院遠不及白鹿洞、岳麓、睢陽、嵩陽四大書院,但是若以其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影響而論,“考亭書院”足以與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座書院相提并論。

鑒于此,魏華說,讓昔日考亭書院的“理學(xué)”思想就體現(xiàn)在“考亭書苑”茶文化“游學(xué)”韻味體驗中。在武夷山脈溪流旁,圍爐煮茶,待沸水激活你的心緒,素手調(diào)一曲琴簫和鳴,兌上一份閑情逸致,還有半夢清趣半幽居的心情,此時一杯茶已然超越了一切,沁入了武夷山“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的悠悠韻味之中。

品茶,不僅講究茶的色香味形,更講究茶的文化內(nèi)涵和品位。所以,昔日考亭書院的一杯茶,其茶品已非物質(zhì)意義而言,而是與人生哲學(xué)有關(guān)聯(lián)。誠如朱熹在品武夷巖茶所言:“飲罷醒心何處所,遠山重疊翠成堆”(《詠武夷茶》)。在朱熹眼中,飲茶為一洗塵心,悠然地與自然相處。他在建陽曾寫過一首茶詩名《詠茶》,是在參加其表兄邱子野設(shè)的茶宴會上而作:“茗飲瀹甘寒,抖擻神氣增。頓覺塵慮空,豁然悅心目”。由此可見,朱熹品茶,更多的是從人生態(tài)度上考量人生的處世機緣來領(lǐng)悟茶道的真諦。

說起朱熹喝茶,許多人都以為他常喝武夷山茶,譬如朱熹常與友人在武夷山“茶灶石”上品飲名茶、吟詩斗茶,并留下“仙翁遺石灶,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茶灶》)詩句。其實不然,朱熹從不刻意挑剔茶葉,走到哪里就喝哪里茶,屬“遇茶吃茶”之人。紹興十八年,朱熹游杭州上天竺寺院與慧明(文暢)法師以茶結(jié)緣,談興盛濃。這杯鳩坑種的龍井茶讓朱熹喝出了“沙門有文暢,啜茗漫留題”(《春日游上竺》)的絕妙詩句;淳熙六年(1179)至淳熙八年(1181),朱熹在南康軍任職期間,曾多次到康王谷游歷,享受當年陸羽以好水谷簾泉水泡飲廬山云霧茶時所體會到的雅興和暢快之感,留下了“采薪爨絕品,渝茗澆窮愁”(《康王谷水簾》)的深刻印象。朱熹后來在廬山臥龍崗品茗逍遙感懷于“玉淵茗飲余,三峽空尊愁”(《臥龍之游得秋字賦詩紀事呈同游諸名勝聊發(fā)一笑》)深切體會。但凡朱熹外出縱使游山玩水,總會尋茶覓茶,是朱熹一大人生樂趣,但他在享受山水之樂中仍不忘“座對清蔭只煮茶”(《積芳圃》)的清香與悠然,要的是茶煙緩緩、心不落塵的感覺。

承襲朱熹茶意深處的是考亭書苑對“琴棋書畫詩曲茶”形而上追求的境界。看案上一花,賞一季嫣然;聞席間一琴,聽一夜秋風;品茶中一席,得一方清趣。有人邀友暢談忘塵之處,就會聯(lián)想到“考亭書苑”茶寮中的滴水微香,那番流水洗肌骨、席間如清林的淡泊情懷恰恰是喝茶人身在茶席、心閑山野的浪漫追求。

茶無雅俗,與人共飲。以魏華之見,人這一生都是在一杯茶中相遇,無論是在寒冬還是春秋。我在泡茶,你來喝茶,我能做的,是為你沖泡一杯昔日考亭書院“理學(xué)”之茶,淺啜即可,不必深究,因為朱熹理學(xué)思想始終在這杯茶湯里與您相逢。而“考亭書苑”這杯茶韻,即使你身在遠方,也能彼此牽掛。

秉持著這份念想,魏華堅持在制茶過程中,以物性為上,遵茶理,合三才,拜五行,使得茶性盡顯,如武夷山的一縷風、一場雨,清馨來自天際,品一口,卻能澈入心底。魏華認為,堅持武夷山“正山”品質(zhì),致力于將“正山小種”紅茶發(fā)揚光大,自始至終是考亭書苑發(fā)展的終極目標。也許正是魏華的這份牽掛和用心,在2016年7月舉辦的上?!翱纪繁辈杷嚶殬I(yè)技能競賽上,使考亭書苑的茶香韻味大放異彩,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自古文人墨客對武夷山茶的描述和點贊是實實在在的,一杯隱藏在考亭書院的茶韻卻從來沒有離開記憶,那一幅鑲嵌于心的朱熹在建陽茶事活動的畫面,給人帶來的絕妙詩意和無限遐想……

(舒曼茶話寫于2018年8月上海浦東清茗齋)

武夷山舉辦“共品茶香茶韻 共享美好生活”

??5月20日,在第二個“國際茶日”到來之際,武夷山舉辦“共品茶香茶韻 共享美好生活”主題活動。旨在進一步貫徹落實堅持綠色發(fā)展方向,弘揚武夷茶文化,強化品牌意識,全面推動武夷山茶產(chǎn)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

? ?

一杯茶一座城,武夷茶韻百世流芳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雙重遺產(chǎn)地,這里風光秀麗,山清水秀,是大自然的瑰寶,更是全世界人民的重要財富。

但武夷山的魅力不光只是美景,還有舉世聞名的武夷茶。只要來到武夷山,你就會發(fā)現(xiàn)武夷山人在茶余飯后,會見親朋好友,都喜歡泡上一壺武夷茶來細細品嘗;而在武夷山你只要聊茶,每一位武夷山人都能如數(shù)家珍一般,與你聊上半天。

武夷茶的起源

武夷茶在我國茶葉發(fā)展史上,譜寫了十分重要和光輝的一頁,更是使武夷山在茶道上燁燁發(fā)光的原因。

武夷茶在南北朝時(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稱于世,唐代成為士大夫上層貴族饋贈佳品,宋元兩代入貢朝廷,盛極一時。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設(shè)置御茶園。明代罷造龍團,改蒸青團茶為炒青散茶,隨后又改制三紅七綠的烏龍茶,即現(xiàn)在所稱之巖茶。

明末清初,由于社會動亂,茶葉一度停滯發(fā)展。隨著清政府的統(tǒng)一中國,社會經(jīng)濟逐步穩(wěn)定,茶葉經(jīng)濟也逐漸恢復(fù)。

在清代,武夷茶已大量地通過海運銷往世界各地;陸上從武夷山出發(fā)一路向北,途經(jīng)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nèi)蒙古,穿越蒙古國,最終到達俄羅斯圣彼得堡,這條路線也被稱為“茶葉之路”。

因而,武夷巖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紀遠銷西歐,蜚聲四海。武夷茶也再次走上了中國茶葉的巔峰!

武夷茶的工藝

武夷山產(chǎn)茶有1500年歷史,茶樹各類繁多。按來源分,武夷山茶樹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武夷山當?shù)夭铇淦贩N——武夷菜茶(又稱武夷變種)及從中選育出各類單叢、名叢茶樹群體。這類茶樹品種從武夷山開始種茶起至近代,一直是當?shù)夭枞~主栽品種;一類是引進品種,主要是近幾十年至近百年來引進的水仙及梅占、黃棪等無性系品種。

其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頂級的口感既源于武夷山的好水土,又離不開武夷巖茶獨特的制茶工藝。

雖然武夷巖茶也采用烏龍茶的制作工藝,但是與追求鮮爽的輕發(fā)酵、輕焙火的臺灣烏龍茶和追求花香的深發(fā)酵、低焙火的安溪烏龍茶不同,武夷巖茶采用的是深發(fā)酵、重焙火做法。

因為獨特的口感,武夷巖茶可以更好地詮釋賞茶的美感之道。與親朋好友共飲此茶,既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shù),也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更是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一杯濃郁悠香的武夷巖茶,不僅可以靜心、靜神,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而且可以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xué)習(xí)禮法,不得不讓人對之倍愛有加。

武夷茶之品茶

說起品茶,可能許多人都難以真正領(lǐng)略茶之中那妙不可言的真趣。而要說品飲武夷巖茶的心得體會,那當以清代大才子袁枚寫得最深刻、最具體。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丙午秋,余秋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中國茶經(jīng)》

從袁枚的話里,我們不難看出,他從不愛武夷巖茶,到飲后怡情悅性的整個過程,同時也反映出應(yīng)該如何正確的品茶,才能深得其精髓。

其一、武夷茶一般講究熱飲,要隨泡隨喝才有味道,稍遲一些都會大失其味。

其二、品茶要“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品飲武夷巖茶要特別注意聞香。而武夷山茶要至少聞三次,不僅能夠細嗅其味,還有益于身心健康。

其三、品茶要“徐徐咀嚼而體貼之”?!熬捉馈奔唇啦瑁捉?,細細品味,才能品出茶的真味。

其四、“釋躁平矜,怡情悅性”,這是精神上的升華,品茶的心境要好,用心體會其中滋味。

“千古儒釋道,萬古山水茶”武夷山自古以來就儒、釋、道三教并存。武夷巖茶,素有仙山靈芽之說。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工藝的進步,武夷茶也越來越被大眾所熟知,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一杯茶,造萬千世界。

一杯茶,結(jié)緣愛茶之人。

捧上一杯武夷香茗,與親朋好友共飲,

定能喝出緣分、韻味與真情。

來源:武夷山茶產(chǎn)業(yè)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832條結(jié)果 (用時 0.009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32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