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西湖龍井用什么材質茶杯好

找到約4條結果 (用時 0.015 秒)

茶在畫中,意蘊無窮

茶在畫中,意蘊無窮

——評葉梓先生《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茶,在中國諸多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中可以說是最具有典型性的一種文化符號,以茶為紐帶,“琴棋書畫詩酒茶”和諧地融為一體,被古人并稱為人生七大雅事。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葉梓先生的新作《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就是這樣一本以中國古代茶畫為著眼點,全面展現(xiàn)中國歷代文人各種風雅生活的集子。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對這些出自歷代名家之手的“茶畫”的深刻關照,與創(chuàng)作者穿越時空進行“對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的傳統(tǒng)文人生活的世界。

從最初發(fā)源于喜馬拉雅山麓的一種山茶科(Camellia sinensis)野生植物到置于各色杯盞中靜待人們品飲的茶湯,從古代中國解毒之“藥物”到整個現(xiàn)代世界為之迷醉的飲品,從“自然之物”到“人造之物”,再到“文化之物”——茶的這一復雜角色演變過程是歷代的茶人們智慧凝聚的結果,這其中既包括采茶人的艱辛勞作,制茶人為提高工藝的奇思妙想,更包括文人雅士們或儲雪烹茶,或調琴品茗,或跋山涉水只為尋找一泓上好泉水的雅趣。而在物質文明幾乎全盤洋化的現(xiàn)代社會,要想重溫古人的這番詩情畫意,除了需要一腔與古人遙相呼應的文人情懷,還要求作者具備極高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這其中既包括茶葉知識(如歷代制茶飲茶之法沿革、各朝盛行之茶器特征、歷代茶葉論著與茶詩,對名泉和名茶的分布和了解等),也包括較高的書畫藝術鑒賞能力以及閱讀古文獻的能力。簡言之,對于引領現(xiàn)代讀者穿越重重歷史迷障領略此類“茶畫”之美,一顆“赤子之心”與綜合性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積累二者缺一不可。作者童年在西北天水的淳樸鄉(xiāng)居生活以及后來多年從事茶文化寫作的經(jīng)歷使得他恰好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條件,從而有了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的這本《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茶畫”——即以茶事為題材或與茶有關之畫,這是作者自己對于畫的一種分類,并非藝術史學科的專業(yè)劃分。按照不同的分類法,這些畫實際上涉及山水畫、高士圖、侍女圖、花鳥畫、宮廷畫、文人畫、清供圖,甚至是近代豐子愷的漫畫。盡管這些畫各具風格,采用了不同技法,但其內容都與茶有關,如采茶、飲茶、烹茶、點茶等人們熟知的古代茶事,或者只見山水之間隱隱綽綽的兩三間茅舍,懷抱水甕行色匆匆的隱者,又或者只是一段紅燭,一樹玉蘭花與瓷瓶里旁逸斜出的一枝梅花,或月色下寂寥的一只茶壺幾個茶杯。在本書中,作者不僅體現(xiàn)出較高的書畫鑒賞能力,以茶為主線,用平實的語言介紹了歷朝歷代各大書畫名家的繪畫風格、技巧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使普通讀者在閱讀完此書之后也能對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發(fā)展演變有大致了解。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通過建立在文獻閱讀、各地博物館藏品中的實物考證以及對“茶畫”的解讀之上的“三重證據(jù)法”,盡可能地為讀者還原了傳統(tǒng)中國關于茶的社會文化史,充分挖掘出了這些古畫的歷史文獻學意義。

“以圖證史”是現(xiàn)代史學研究中一個新的趨向,有學者曾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眻D像所傳遞的信息,是文字無法取代的;反之,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有時也是圖像所無法勝任的,所以圖和文經(jīng)常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漢語中就有圖書、圖籍、圖注這樣的詞匯。在本書中,作者以圖像為主,輔以文獻資料與器物考證,極為可信地還原了一些現(xiàn)代已經(jīng)失傳的“茶法”,例如宋代的“點茶”法在書中的多篇文章中都有所述及。眾所周知,自宋以降,在宋徽宗趙佶的引領下,茶事進入了追求精致的鼎盛時代,飲茶之法由唐代的煎茶法逐漸演變?yōu)楦鼮榫路睆偷狞c茶法,然而具體是怎樣的“點”法,文獻記載卻語焉不詳,以至于在當代的各種“雅集”活動中,茶人們所還原的“點茶”之法都按照各自的理解有所差異。作者以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劉松年的《攆茶圖》為視覺證據(jù),依次描述了畫中所出現(xiàn)的茶帚、茶盞、湯瓶、風爐、茶釜、貯水甕、茶筅、茶盞、盞托以及茶羅子、貯茶盒等宋代點茶器具,并將點碾茶、煮水及注湯等過程進行了動態(tài)的還原:“把磨好的茶用拂末收集,放置于桌上的分茶罐中,然后由另一人開始點茶,先從右手覆荷葉蓋的大水瓶中,用水瓢取水入鐵瓶,放在風爐上面煮水,煮至湯嫩水熟后倒于茶瓶,再從分茶罐中用則取出茶末,放入大湯中,加注嫩湯熱水后,拿起茶筅,用力點拂,至水乳交融、白沫泛花時,復用茶杓分茶?!痹凇堆偶芬晃闹?,作者參照趙佶所著的《大觀茶論》,在《文會圖》的那張大案上找到了“瓶宜金銀,小大之制,唯所裁給”、“勺之大小,當以可受一盞茶為量”、“盞色貴青黑”與“茶色尚白”等各種物證,生動地描述了從“云腳散”再到最后“咬盞”的宋代點茶之美。在《竹爐記》中,作者開篇即修正了“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之語出自蘇軾之訛傳,顯示了作者查閱文獻的實證精神,而非只是人云亦云的附和,然后再從南宋杜耒的詞到明清的畫作,對“竹爐”的材質、外觀、設計與使用之法進行了一番考證。此外,在對浩瀚的資料進行搜集整理的過程中,作者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以前尚未引起茶學界重視的“遺珠”,比如吳門四大家之一的沈周著有茶論《會茶篇》及《書茶別論后》,但后人大多推崇其畫,卻忽視了其“茶論”。作者指出若能將二者結合起來,則更能理解在明代成化、弘治以后蘇州地區(qū)經(jīng)濟繁榮、生活富足的社會背景下,文人熱衷于會飲品茗、垂釣聽泉、賞花觀月的生活方式的變化,從畫中窺見滲透到明代文人骨子里的風流蘊藉。

對于書中所選出來之歷代茶畫,作者不僅僅從文化史的角度對歷代飲茶習俗進行了“解讀”,同時在行文之中亦投射出一種深刻的時代“關照”精神。閱讀此書時,我總能感受到不斷交替出現(xiàn)兩種對比強烈的意象:草木蔥蘢的江南與大漠黃沙的西北;物質匱乏的童年與生活富足的現(xiàn)在;越來越不堪擁擠的城市與回不去的故鄉(xiāng);拙樸的粗瓷大碗與精致的茶器……這與作者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作者年少時是在甘肅天水的農村度過的,祖父在屋檐下煮罐罐茶的場景以及院落中開得極艷的牡丹成為了作者成年后不斷追溯的一個永恒意向。盡管現(xiàn)在身居繁華的杭州,盡管這里產(chǎn)最名貴的西湖龍井,盡管現(xiàn)在喝到的茶比祖父所煮之茶價格不知貴了多少倍,盡管眾人皆知“茶,南方之嘉木也”,然而作者聲稱“自己堅硬的心今生今世注定只屬于沙棗花開放的茫茫沙漠?!弊髡吒袊@“現(xiàn)在的高官富商。他們買得了茶具,能買走一顆靜心品茗的心么?”然而不止是富商們,當劉益謙捧著2.2億元的明成化雞缸杯飲茶的照片在網(wǎng)上曝光后立馬引起軒然大波,人人都盯著那只世界上最貴的茶杯,誰還在乎茶是什么滋味?可見即便是普通人現(xiàn)在也庸庸碌碌中逐漸遺失了淡然品茗的“赤子之心”。那樣的儲雪烹茶,寫經(jīng)書換茶,為了一壺好茶可以翻山越嶺去乞求一壺好水的風雅都已經(jīng)湮沒在了時光的洪流里了,那樣的云淡風輕只屬于工業(yè)社會之前的那個中國社會。其實,不管是茶的濃烈,還是茶的淡雅,不管是置于粗陶大碗還是金銀茶器中,千百年以來茶一直都只是它原來的樣子,榮辱不驚,靜靜等待它的有緣之人。

像作者一樣,每個迷失于鋼筋水泥之中的城市游子想必心中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xiāng),而在寂靜的夜里,在異國他鄉(xiāng)閱讀這樣的文字,安靜地翻閱這些關于茶的畫,拙劣地模仿古人“臥游”之心境或許就是對自己心中那壺故鄉(xiāng)“罐罐茶”的告慰吧。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肖坤冰(四川成都)】

香港國際茶展的另一面,不止于茶

已成功舉辦到第15屆的香港國際茶展,近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再次落幕,和其他四展聯(lián)動之下,50多萬人次的爆棚感,著實又火了一把。

以往提到香港和茶,大家第一反應往往會和港式奶茶聯(lián)系起來,但隨著香港國際茶展日漸成為品牌,東方之珠和神奇的東方樹葉似乎有了更深層次的感知和牽連,茶文化在這里的交融感,似乎成為了茶展更具看點的另一面。

來自世界各地的茶人,更多是把這里當作一個認識新茶,結識新茶友的地方,帶著好奇和欣喜品茗,氣氛自然不同;真正帶著做全球茶生意的目的而來,也讓這里的交流變得深入,各種需求在這里匯集;甚至小到茶展上出現(xiàn)的形似紅酒杯的改造款綠茶品茗杯,也悄然間在融通著東西方茶飲習慣……

觀茶,又不止于茶,香港國際茶展的魅力,可以有更多解讀。


第15屆香港國際茶展現(xiàn)場香港貿發(fā)局供圖

茶展的另一面

如果你去逛過香港國際茶展,可能一下子會有點不適應,因為和很多地方的茶展不同,這里似乎少了些文靜氣下的品茗氛圍,多了些茶作為開門七件事之一的本初生活氣息。

這和香港國際茶展的獨特布局不無關系。與第15屆香港國際茶展同期開幕的還有四場展會,美食博覽、美食商貿博覽、美與健生活博覽、家電·家居·博覽。五展聯(lián)動之下,共計約1860家展商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一至五層,好似開了一個展會大party,互相導流,又同歸于生活日常。


五展合一人氣旺香港貿發(fā)局供圖

記者在現(xiàn)場感受到的氣氛是,上午開展時間剛過10分鐘,一樓直梯門口已經(jīng)排出50米左右的隊伍。許多市民游客拎著行李箱、拉著小推車前來,在這里采購一整天。茶展前期主要針對茶商,最后一天對公眾開放,許多逛完美食展的市民,會迫不及待涌入最高層的茶展廳。



開展10分鐘一樓直梯門口的長龍郭婧攝

一位名叫林慕瓊的香港市民與朋友各自拖著一個小推車趕來,“我們11點到會展中心,逛到現(xiàn)在閉館,已經(jīng)有6個小時了,剛給家里添了點烏龍、普洱和綠茶?!彼f。

在這樣的氛圍下,來自世界各地的茶商,交流起來顯然也更興奮。除了做生意,帶著好奇和欣喜品茗,是最常見的場景。

“我又學到了一個知識,用85℃的水泡西湖龍井,口感會更鮮爽。”說著一口流利漢語的是南非茶商范睿杰,與香港茶藝師熱絡地交流著泡茶技巧。這是范睿杰首次代表公司來到香港國際茶展,開拓市場的同時,對他個人而言,更期待結識來自五湖四海的茶友?!拔姨貏e開心,展位周邊剛好都是中國的知名茶企,空閑的時候我就過去跟他們聊天,聊他們的茶葉、聊他們做茶的故事?!狈额=苷f,這次展會是他深入了解中國茶的一扇窗口。


范睿杰(右)在茶展受訪者供圖

其實入職目前的公司,范睿杰是帶著“小私心”的,此前他在清華大學學習中文時愛上了中國茶文化,于是開始尋找將茶葉融入生活和事業(yè)方式,最終成為這家南非茶葉公司的大中華區(qū)首席代表,目前已經(jīng)在中國生活了8年。他懂得“啜飲”,閑暇之余會到杭州品西湖龍井。

這次參展后,范睿杰忍不住暢想,希望有一天在南非,也能享受到中國的茶室,早晨起來可以為習慣于喝咖啡的朋友們泡一杯中國茶。

“茶和天下”這四個字,在一次次交流中變得具象化。

在推介場地,中國國際茶藝會名譽會長、香港茶道總會創(chuàng)會會長葉惠民在舞臺上為各國茶人介紹著自己設計的品茗杯。這款杯子專門用來品綠茶,形似紅酒杯,喝茶時就能避免拿杯燙手的問題,收口設計能夠聞茶香,透明玻璃材質能夠觀茶底,杯中半月形的濾網(wǎng)還能過濾茶葉。

“我試驗了差不多一年,很多細微的地方需要不斷去調整,比如高度、寬度、杯腳長短等等?!痹谌~惠民看來,之所以要設計這樣一款杯子,帶到香港國際茶展來,就是為了讓東西方茶飲習慣更加融通,“泡工夫茶對一些愛茶的外國朋友來說太過復雜了,但當他們拿起自己熟悉的紅酒杯,品我們的綠茶,還能幾乎不打折扣地感受茶葉的型、色、香、味,這對他們來說很方便,同時這款杯子也能幫助更多人了解中國茶。”


形似紅酒杯的綠茶品茗杯受訪者供圖

正是這樣一個個關于茶又自然延展開來的交融場景,又或小到改造一個茶杯的用心之處,讓香港國際茶展“不止于茶”的另一面愈加清晰起來。

緣何不止于茶?

其實茶之基因,一直鐫刻在香港的歷史文化之中。

受廣東生活文化影響,飲茶習俗在香港本就興盛。19世紀中葉,三元樓、杏花樓等茶樓相繼出現(xiàn)在香港。漸漸地,“一盅兩件”便成為由廣東傳至香港的特色茶樓文化。到了后期,粵菜的加入豐富了粵式酒樓的特色,但餐桌上依舊少不了一壺解油膩的濃茶。

香港保留著大灣區(qū)的飲茶文化,同樣也催生出東西方共生共融的茶文化。

鴛鴦奶茶便是一個經(jīng)典例子?!伴_埠以來英國人來到香港,他們喜愛飲用咖啡和奶茶。當時香港原住民的生活條件沒有那么好,能夠消費得起的餐飲地點就是冰室?!敝袊鴩H茶藝會會長、香港茶道總會會長廖子芳教授介紹到,“那時候,平價的飲品選擇不多,為了滿足大家提神、解渴的需求,冰室?guī)煾稻桶芽Х雀滩杌旌显谝黄稹!币簧钜粶\、一苦一甜融合之后,便成為鴛鴦奶茶。

“地理位置,是催生香港包容茶文化的重要原因?!绷巫臃几嬖V記者,“開埠之后,香港成為了一個大有特色的轉口港,很多南來北往的貨物都經(jīng)過這里,在當時茶葉也常常與藥材、海味等一同出現(xiàn)在香港的南北商行中?!?

香港是一處重要的貿易樞紐,這種屬性也影響著茶展的走向,“初次來茶展的人可能會失望,很多人誤以為這是一個銷售場所,事實上這是一個提供貿易接洽的平臺,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屬性,讓茶展有了自身特色,能夠舉辦15屆之久?!绷巫臃颊f。

在香港貿發(fā)局業(yè)務發(fā)展副總監(jiān)鄭偉星看來,時至今日,無論中外茶商,在香港總能找到他們想要的貨品。同時,買賣雙方都能享受到品牌管理、物流運輸?shù)热湕l配套服務。不止于茶,背后是成熟的貿易配套服務。

早上7點,廣州買家張官真搭乘高鐵前來香港,尋茶是她此行的目的?!斑@兩年,很多客戶問我有沒有國外的茶,我就想到了香港這個茶展,應該能在這里找到想要的。”

飛越一萬公里而來的肯尼亞茶商,想通過這個茶展在亞洲探尋市場??夏醽喅霎a(chǎn)的茶葉只有5%銷往本國,60%銷往巴基斯坦、埃及和英國。“我們去年來過茶展,今年一些買家看到我們,對我們仍然有印象?!盧obertKoech在這個茶展察覺了市場潛力,“肯尼亞的紅茶在世界上已經(jīng)有了一定名氣,所以我們過來參展主要是想推廣白茶和紫茶?!?

韓國茶商HaileyJeon收獲了一次有益的出海嘗試。繼拉斯維加斯之后,香港是他們出國參加展會的第二次實踐?!昂芏噘I家告訴我們,中國茶和日本茶很常見,但是韓國茶比較難買到?!盚aileyJeon很欣喜,產(chǎn)品正好對上了部分買家的需求,并且這些天有許多人掃描了主辦方香港貿發(fā)局為他們準備的展位二維碼,二維碼中收錄了公司和產(chǎn)品介紹。


茶展人流眾多香港貿發(fā)局供圖

在香港國際茶展,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圍繞著茶展開交流,前沿信息在這里碰撞,在成熟貿易配套服務加持下,促成更深入的交融,“不止于茶”被來自世界各地的他們感知,并由此傳向更遠的地界。

還能吹動什么?

包羅萬象的香港國際茶展,折射出的是茶與世界的多重聯(lián)結。

在茶展現(xiàn)場,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沈冬梅向天南地北的茶友們介紹了茶文化里的中國與世界。唐代以來,茶與茶文化成為古今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商貿物資和文化力量之一。東北亞的使節(jié)將茶傳至朝鮮半島和日本,并隨著陸上和海上的貿易路線傳到中東、北非。宋代是文化傳播的高峰時期,茶文化再度傳播至東北亞,形成韓國茶禮與日本茶道。大航海時代之后,中國茶通過海上貿易通道傳播到歐洲、美洲,形成了諸如英國下午茶、俄羅斯茶文化等。茶葉傳播至不同地區(qū)之后,與當?shù)厣鐣幕嘟Y合,發(fā)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態(tài)。

千年以來,通過茶與世界產(chǎn)生的聯(lián)結方式變得愈加豐富多彩。當下,借助香港這個世界之窗,這種聯(lián)結顯然還能撩動起更多可能。

茶展上,一位以色列買家與浙江開化龍頂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小軍成功建立起了郵件聯(lián)絡。這位以色列買家在展會期間多次光顧展位,并且買走了每一款樣品。“海外市場對中國名優(yōu)茶的需求也逐漸增多,我們最頂級的幾款產(chǎn)品全部銷售一空?!秉S小軍說。


買家團光顧展位郭婧攝

浙江開化龍頂茶葉有限公司是第二次來參展了。去年,公司在茶展期間舉辦了專場推介會,結識了來自香港演藝界、金融界的愛茶之人。今年3月,一群TVB影星前往開化認領了共富茶園。5個月后,開化又將好茶帶到茶展與大家共享。以茶會友,總有回響?!白寔碜钥h城的茶葉,通過香港國際茶展站上更廣闊的世界舞臺,也是我們邁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秉S小軍說。

不止于茶,也讓更多茶人和茶商,看到了新風向,構思著發(fā)展新路徑。

本屆茶展獲得二維碼掃碼次數(shù)最多獎項的展位,是一家港式奶茶企業(yè)。從第一屆以來,他們就出現(xiàn)在茶展現(xiàn)場。香港咖啡紅茶協(xié)會副主席、該企業(yè)“茶三代”黃浩鈞對茶展感觸很深,“這幾年貿易狀況稍顯低迷,我們通過這個展會改善了困境?!彼c中國內地多家餐飲集團、新茶飲集團達成合作,提供奶茶原料與新茶飲配方。企業(yè)的研發(fā)團隊為適應新茶飲市場的快節(jié)奏,也加快了研發(fā)頻率。

傳承的同時通過茶展著力追新,讓黃浩鈞這樣的茶人和茶商,有了更多未來發(fā)展暢想與規(guī)劃。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尹軍峰則在茶展,看到了新茶飲海外發(fā)展的機遇。

新茶飲品牌在中國內地已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在香港街頭,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門店也吸引了許多青少年打卡。

在尹軍峰看來,香港是世界茶葉交易的橋頭堡,許多中國傳統(tǒng)茶曾通過香港出海?!艾F(xiàn)在,把我們中國茶飲的新產(chǎn)品帶到海外,核心是把中國茶的文化傳播出去。”他闡述道,“新茶飲的出現(xiàn)是中國茶產(chǎn)業(yè)為適應新消費應運而生的,但同時它是被賦予了本土文化的新式產(chǎn)品。通過這樣的創(chuàng)新,能夠吸引各國年輕人、青少年去消費人生中的第一杯中國茶。通過香港這個‘橋頭堡’,進一步把新茶飲帶出去,無形中也是讓中國茶文化走出去。”

香港國際茶展,宛如一座聯(lián)結中外的橋梁,茶之味、茶之和、茶之新在這里交融。不止于茶的背后,是“茶和天下”的愿景,在這里有了生動演繹。

來源: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郭婧,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茶在畫中,意蘊無窮

——評葉梓先生《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茶,在中國諸多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中可以說是最具有典型性的一種文化符號,以茶為紐帶,“琴棋書畫詩酒茶”和諧地融為一體,被古人并稱為人生七大雅事。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葉梓先生的新作《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就是這樣一本以中國古代茶畫為著眼點,全面展現(xiàn)中國歷代文人各種風雅生活的集子。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對這些出自歷代名家之手的“茶畫”的深刻關照,與創(chuàng)作者穿越時空進行“對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的傳統(tǒng)文人生活的世界。

從最初發(fā)源于喜馬拉雅山麓的一種山茶科(Camellia sinensis)野生植物到置于各色杯盞中靜待人們品飲的茶湯,從古代中國解毒之“藥物”到整個現(xiàn)代世界為之迷醉的飲品,從“自然之物”到“人造之物”,再到“文化之物”——茶的這一復雜角色演變過程是歷代的茶人們智慧凝聚的結果,這其中既包括采茶人的艱辛勞作,制茶人為提高工藝的奇思妙想,更包括文人雅士們或儲雪烹茶,或調琴品茗,或跋山涉水只為尋找一泓上好泉水的雅趣。而在物質文明幾乎全盤洋化的現(xiàn)代社會,要想重溫古人的這番詩情畫意,除了需要一腔與古人遙相呼應的文人情懷,還要求作者具備極高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這其中既包括茶葉知識(如歷代制茶飲茶之法沿革、各朝盛行之茶器特征、歷代茶葉論著與茶詩,對名泉和名茶的分布和了解等),也包括較高的書畫藝術鑒賞能力以及閱讀古文獻的能力。簡言之,對于引領現(xiàn)代讀者穿越重重歷史迷障領略此類“茶畫”之美,一顆“赤子之心”與綜合性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積累二者缺一不可。作者童年在西北天水的淳樸鄉(xiāng)居生活以及后來多年從事茶文化寫作的經(jīng)歷使得他恰好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條件,從而有了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的這本《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茶畫”——即以茶事為題材或與茶有關之畫,這是作者自己對于畫的一種分類,并非藝術史學科的專業(yè)劃分。按照不同的分類法,這些畫實際上涉及山水畫、高士圖、侍女圖、花鳥畫、宮廷畫、文人畫、清供圖,甚至是近代豐子愷的漫畫。盡管這些畫各具風格,采用了不同技法,但其內容都與茶有關,如采茶、飲茶、烹茶、點茶等人們熟知的古代茶事,或者只見山水之間隱隱綽綽的兩三間茅舍,懷抱水甕行色匆匆的隱者,又或者只是一段紅燭,一樹玉蘭花與瓷瓶里旁逸斜出的一枝梅花,或月色下寂寥的一只茶壺幾個茶杯。在本書中,作者不僅體現(xiàn)出較高的書畫鑒賞能力,以茶為主線,用平實的語言介紹了歷朝歷代各大書畫名家的繪畫風格、技巧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使普通讀者在閱讀完此書之后也能對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發(fā)展演變有大致了解。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通過建立在文獻閱讀、各地博物館藏品中的實物考證以及對“茶畫”的解讀之上的“三重證據(jù)法”,盡可能地為讀者還原了傳統(tǒng)中國關于茶的社會文化史,充分挖掘出了這些古畫的歷史文獻學意義。

“以圖證史”是現(xiàn)代史學研究中一個新的趨向,有學者曾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眻D像所傳遞的信息,是文字無法取代的;反之,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有時也是圖像所無法勝任的,所以圖和文經(jīng)常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漢語中就有圖書、圖籍、圖注這樣的詞匯。在本書中,作者以圖像為主,輔以文獻資料與器物考證,極為可信地還原了一些現(xiàn)代已經(jīng)失傳的“茶法”,例如宋代的“點茶”法在書中的多篇文章中都有所述及。眾所周知,自宋以降,在宋徽宗趙佶的引領下,茶事進入了追求精致的鼎盛時代,飲茶之法由唐代的煎茶法逐漸演變?yōu)楦鼮榫路睆偷狞c茶法,然而具體是怎樣的“點”法,文獻記載卻語焉不詳,以至于在當代的各種“雅集”活動中,茶人們所還原的“點茶”之法都按照各自的理解有所差異。作者以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劉松年的《攆茶圖》為視覺證據(jù),依次描述了畫中所出現(xiàn)的茶帚、茶盞、湯瓶、風爐、茶釜、貯水甕、茶筅、茶盞、盞托以及茶羅子、貯茶盒等宋代點茶器具,并將點碾茶、煮水及注湯等過程進行了動態(tài)的還原:“把磨好的茶用拂末收集,放置于桌上的分茶罐中,然后由另一人開始點茶,先從右手覆荷葉蓋的大水瓶中,用水瓢取水入鐵瓶,放在風爐上面煮水,煮至湯嫩水熟后倒于茶瓶,再從分茶罐中用則取出茶末,放入大湯中,加注嫩湯熱水后,拿起茶筅,用力點拂,至水乳交融、白沫泛花時,復用茶杓分茶。”在《雅集》一文中,作者參照趙佶所著的《大觀茶論》,在《文會圖》的那張大案上找到了“瓶宜金銀,小大之制,唯所裁給”、“勺之大小,當以可受一盞茶為量”、“盞色貴青黑”與“茶色尚白”等各種物證,生動地描述了從“云腳散”再到最后“咬盞”的宋代點茶之美。在《竹爐記》中,作者開篇即修正了“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之語出自蘇軾之訛傳,顯示了作者查閱文獻的實證精神,而非只是人云亦云的附和,然后再從南宋杜耒的詞到明清的畫作,對“竹爐”的材質、外觀、設計與使用之法進行了一番考證。此外,在對浩瀚的資料進行搜集整理的過程中,作者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以前尚未引起茶學界重視的“遺珠”,比如吳門四大家之一的沈周著有茶論《會茶篇》及《書茶別論后》,但后人大多推崇其畫,卻忽視了其“茶論”。作者指出若能將二者結合起來,則更能理解在明代成化、弘治以后蘇州地區(qū)經(jīng)濟繁榮、生活富足的社會背景下,文人熱衷于會飲品茗、垂釣聽泉、賞花觀月的生活方式的變化,從畫中窺見滲透到明代文人骨子里的風流蘊藉。

對于書中所選出來之歷代茶畫,作者不僅僅從文化史的角度對歷代飲茶習俗進行了“解讀”,同時在行文之中亦投射出一種深刻的時代“關照”精神。閱讀此書時,我總能感受到不斷交替出現(xiàn)兩種對比強烈的意象:草木蔥蘢的江南與大漠黃沙的西北;物質匱乏的童年與生活富足的現(xiàn)在;越來越不堪擁擠的城市與回不去的故鄉(xiāng);拙樸的粗瓷大碗與精致的茶器……這與作者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作者年少時是在甘肅天水的農村度過的,祖父在屋檐下煮罐罐茶的場景以及院落中開得極艷的牡丹成為了作者成年后不斷追溯的一個永恒意向。盡管現(xiàn)在身居繁華的杭州,盡管這里產(chǎn)最名貴的西湖龍井,盡管現(xiàn)在喝到的茶比祖父所煮之茶價格不知貴了多少倍,盡管眾人皆知“茶,南方之嘉木也”,然而作者聲稱“自己堅硬的心今生今世注定只屬于沙棗花開放的茫茫沙漠。”作者感嘆“現(xiàn)在的高官富商。他們買得了茶具,能買走一顆靜心品茗的心么?”然而不止是富商們,當劉益謙捧著2.2億元的明成化雞缸杯飲茶的照片在網(wǎng)上曝光后立馬引起軒然大波,人人都盯著那只世界上最貴的茶杯,誰還在乎茶是什么滋味?可見即便是普通人現(xiàn)在也庸庸碌碌中逐漸遺失了淡然品茗的“赤子之心”。那樣的儲雪烹茶,寫經(jīng)書換茶,為了一壺好茶可以翻山越嶺去乞求一壺好水的風雅都已經(jīng)湮沒在了時光的洪流里了,那樣的云淡風輕只屬于工業(yè)社會之前的那個中國社會。其實,不管是茶的濃烈,還是茶的淡雅,不管是置于粗陶大碗還是金銀茶器中,千百年以來茶一直都只是它原來的樣子,榮辱不驚,靜靜等待它的有緣之人。

像作者一樣,每個迷失于鋼筋水泥之中的城市游子想必心中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xiāng),而在寂靜的夜里,在異國他鄉(xiāng)閱讀這樣的文字,安靜地翻閱這些關于茶的畫,拙劣地模仿古人“臥游”之心境或許就是對自己心中那壺故鄉(xiāng)“罐罐茶”的告慰吧。

文章來源:2016年第3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肖坤冰(四川成都)。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