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廣東早茶點心做法

找到約5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早茶的起源

  早茶,中國社交飲食習俗。早茶習俗多見于中國南方地區(qū),尤其是江蘇揚州、泰州、鹽城、里下河地區(qū)和廣東。談及廣東的傳統(tǒng)文化,早茶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食在廣州,味在西關。

  蘇式早茶

  揚州、泰州地區(qū)的早茶可以追溯到清前中期。蘇式早茶,比較多的是豆制干絲和面點小食,比如餛飩,魚湯面,干拌面,炒面等各種面條,以及蟹黃湯包,鮮肉筍包,干菜包等等。其實南方人也有很多面點,但是這些面點的做法,形制,味道,都和北方的面食區(qū)別很大。至于干絲,是由豆腐干切成的,先用刀將一塊豆腐干均勻削成20片左右,再斜鋪切成和火柴棒相當?shù)募毥z,然后倒進沸水里反復沖燙。當然,干絲本身是沒有味道的,全得依賴調料來調和。醬油、水、糖、鹽,調到濃淡適度,略帶甜味和鮮味;撒上姜絲、香菜、胡蘿卜絲、花生米、榨菜丁便做成清淡可口的燙干絲。


  粵式早茶

  說起廣東早茶的來源,要追溯到咸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種名為“一厘館”的館子,門口掛著寫有“茶話”二字的木牌,供應茶水糕點,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腳談話。后來出現(xiàn)了茶居,規(guī)模漸大,變成茶樓,此后廣東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直到今天,廣東早茶中茶水已經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fā)精致多樣,這種傳統(tǒng)文化隨著廣東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不但沒有消失的跡象,反而越來越成為廣東人休閑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還有一種叫“二厘館”也供同樣的點心,區(qū)別在于價格和設備,茶樓的茶資要三分六厘,而二厘館的茶資只需要二厘,相差甚遠,足足十六倍。老式茶樓有些分等級,樓上比樓下的貴,因樓上有空調(或電風扇)而且地方較寬敞之故。既名為“早茶”,茶水便自然是廣東早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茶的茶水以紅茶為主,取其暖胃去膩,利于消化。常見的有發(fā)酵茶(安化黑茶、普洱茶等)、烏龍茶(鐵觀音、大紅袍等),有的人也喜歡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涼祛火。紅茶色深紅,湯濃稠,味苦澀,雖在視覺和味覺上都不如綠茶,卻與廣東早茶中味道濃郁的茶點恰是絕佳配搭。

  廣東早茶的長盛不衰,與廣東自古以來貿易興盛,經濟發(fā)展迅速是分不開的。在廣東,早茶時分可以傾談生意、交換信息,也可以會朋聚友、談天說地。生意人把茶樓當作商談重地,普通人則在此抒解壓力,換得浮生半日閑。舊時廣州的“妙奇香”茶樓有一副對聯(lián):

  “為名忙,為利忙,忙里偷閑,飲杯茶去;

  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p>

  而廣州著名的茶樓“陶陶居”三樓也有一副對聯(lián)寫道:

  “陶潛善飲,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君子;

  陶侃惜飛,夏禹惜寸,最可惜是杯里光陰?!?/p>

  想來應是絕大部分廣東人喝早茶時的心理寫照吧。


喝茶的時候吃什么茶食可以不影響口感?

  喝茶是一件窸窣平常的小事,但是詳細說起來也有很多講究。茶在人們生活中,有時候擔當主角,也有時候擔當一個輔助的角色。從唐朝開始就有喝茶吃點心的做法,隨著時間的增長,茶的形態(tài)和沖泡方式有了改變,而茶點也在歷朝歷代的更替中漸漸豐富起來。但也不免會有茶友對此產生疑問,喝茶的時候吃什么茶食可以不影響口感呢?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

  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

  喝茶有講究,首先應該明白我們是要喝茶還是品茶,兩者不一樣,因此吃不吃茶食、該吃什么茶食也應該區(qū)別討論。

  在國人心中,茶食指的是點心,如糖和面做成的糕點、酥餅等等,茶食有清淡的,也有一些比較精致的含肉食的點心,如廣式早茶中的茶點,而在北方聽書評的茶館中,瓜子等零嘴也可以作為一種茶食。

  茶葉、倉儲、茶器、泡茶用水、泡茶手法、沖泡環(huán)境、沖泡者心理生理變化,任何一個或數(shù)個變量發(fā)生變化,最終都會在茶湯中有體現(xiàn)。喝茶時吃茶食或多或少的會影響茶湯的品鑒,如果是試茶,就堅決避免以茶食輔之。“鼻聞香臭,舌嘗五味”,茶食會串味,影響味蕾對茶湯的感受。如果是希望不被其他味道打擾,好好品茶的話,盡量不要選擇過于重口的點心,因為重口的東西會刺激味蕾,并且氣味留存口腔和空氣中一時間難以消去,從而影響品茶。

  當然,通常我們說的喝茶都是單純的品飲,不需要分析茶湯的滋味變化,追求的是一種悠閑自在的生活,只要開心,隨君搭配。

  喝茶和吃茶食其實是不沖突的,選擇合適的茶搭配合適的茶點,兩者相輔相成可以給彼此帶來更好的享受感。比如剛過去的月餅節(jié),想必很多人留存了好些月餅沒有吃完,這個時候,搭配著月餅的,最妙是一泡好茶。如果茶選的好,甚至可以提升月餅的口感,去脂解膩,讓自己能更好的品嘗月餅,有了茶食填肚子,又可以避免茶醉等現(xiàn)象。

  在選擇茶搭配小點心的時候,掌握一些小技巧,可以提升整體口感,相諧相融,妙不可言。

甜點心+紅茶、生茶、綠茶

  偏甜的點心,如豆沙餡等,口感軟糯,搭配醇和甘甜的紅茶,特別能襯出茶點的香甜,提升茶點的口感。生茶或者綠茶喝完口腔清爽,能幫助消除甜膩感,同時生茶能促進新陳代謝,可以使過多的糖分排出體外,清熱去膩。

咸點心+白茶

  這類點心可能整個都是咸味的,也有可能像雙黃月餅那樣,咸蛋黃包被在豆沙餡中間,一口咬下去,咸甜交雜的滋味一下子充滿整個口腔。搭配這類點心可以喝些清淡的白茶,白茶清鮮,可以很好地突出這類茶點的口感。

肉類果仁類點心+熟茶、柑普茶

  這類茶點含油脂較多,多吃容易膩,且對腸胃負擔比較重,熟茶刮脂解膩的效果最佳,搭配著吃,可以促進消化。柑普茶是用宮廷級熟茶原料填充在新會柑中,既有熟茶消脂解膩的效果,又有迷人的香氣,健脾開胃的功效,加之一顆一泡的便攜屬性,成為很多人喝茶吃點心的首選。廣東早茶中比較多精美的肉類點心,一群人聚在一起嘻嘻哈哈的聊天,不知不覺就會攝入過多,一泡熟茶下肚,刮脂解膩,醇厚的滋味又與茶點相輔相成,充當配角,但獨有特點。

盤點我國各地飲茶方式,喝過三種以上算你厲害

從《爾雅?釋木》里最早出現(xiàn)茶樹的文字記載,到上古神話里神農氏把茶當做醫(yī)藥使用,中國作為茶的發(fā)源地,對茶的發(fā)現(xiàn)及利用至今已超過四千多年。

中國地大物博,茶葉種類繁多,在飲茶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以茶代禮的風俗,不同地區(qū)也隨之孕育出獨具特色的飲茶方式。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流行于廣東潮汕地區(qū)、福建閩南地區(qū),“茶三酒四游玩二”這句諺語就是對當?shù)厝藷釔埏嫴璧恼鎸崒懻?。早起泡上一壺茶,倦意一掃而光,午后以茶會友,圍桌閑談近況。對他們來說,飲茶不單單是為了解渴,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圖片來源/卓淳歌曲《工夫茶》MV

安化狀元茶

湖南省安化一帶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竹陽坡上竹陽亭,竹陽亭里煎茶滾。趕考學子喝一碗,金榜題名躍龍門?!惫适抡f的是清光緒年間,一位舉子上京赴考途經竹陽坡時暈倒,茶亭主人取出茶葉泡給他喝,舉子進京考中狀元,前來致謝揮毫寫下了“狀元茶”三字,茶亭主人便把字貼在茶亭里,“狀元茶”因此得名。如今,很多高考生考前會去竹陽坡茶亭喝茶,希望討金榜提名的好彩頭。

成都蓋碗茶

蓋碗茶盛行于清代,如今是成都、昆明等巴蜀地區(qū)茶文化的重要內容。茶器由茶蓋、茶碗和茶船子三部分組成,將茶葉放入碗中,加入熱水沖泡,蓋好碗蓋,以待飲用。蓋碗茶雅俗共賞,無論是在人聲鼎沸的茶鋪,或是在別致典雅的茶室,捧一盞蓋碗茶,用茶蓋輕撥茶湯,閑適之感撲面而來。

圖片來源/紀錄片《我的城》

北京大碗茶

大碗茶流行于我國北方漢族居住地區(qū),尤其是北京,早年間大碗茶是沿街挑擔叫賣,后來變成了簡易的茶攤售賣。大碗茶的做法是選用性價比高的花茶,將清水直接注入大茶桶煎熬,然后用大碗盛好,茶客多是普通百姓或者路過行人。

圖片來源/電影《北京大碗茶》

廣西打油茶

打油茶亦稱“吃豆茶”,是廣西、湖南、貴州等地侗族、瑤族人民待客的傳統(tǒng)飲品。做法是先將茶葉炒熱,再與茶油、姜、蒜翻炒,加入清水煮開,用木槌把茶葉舂碎,過濾好的茶湯搭配炸黃豆、炒花生、糍粑等佐料,就成了一碗濃香可口的打油茶。

圖片來源/風味星球

廣州早茶

廣州早茶可追溯到清朝咸豐年間,早茶不僅僅是茶,還包括各式精美可口的點心。廣州人品茶一般分為早、中、晚三次,最為講究的當屬早茶,清晨起床,拎份報紙,到茶樓點“一盅兩件”,就是老羊城人愜意一天的開始。問位點茶、揭蓋加水、扣指茶禮……看似隨性的早茶,也有一套的專屬茶桌禮節(jié)。

圖片來源/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廣東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的傳統(tǒng)美食,起源說法很多,目前公認的說法是源于廣東揭西縣南關城一位名叫何婆售賣的街邊小吃。擂茶一般以大米、花生、芝麻、綠豆、茶葉、生姜等為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飲用,茶湯濃郁,鮮香回甘。

圖片來源/紀錄片《風味原產地·潮汕》

無錫元寶茶

“放炮開門灶未殘,喝杯元寶合家歡。”元寶茶源于江南無錫一帶的農村地區(qū),春節(jié)期間,用青橄欖泡茶招待客人,不僅表達了主人好客之心,還可以去膩消食。青橄欖兩頭尖,形狀如元寶,故用橄欖泡的茶稱為元寶茶。

看了這些地方飲茶方式,茶友們最喜歡哪一種呢?

來源:墨 茶悅世界,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5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