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要燒的茶水有什么

找到約290條結(jié)果 (用時 0.058 秒)

喝茶的門道

  說來慚愧,我雖說在1973年就會喝茶了,但卻并不諳熟茶道,只是把茶當作比白開水口感好一些的飲料來喝。

  那時在拉薩,我們每個月都要發(fā)一兩重慶產(chǎn)的一級花茶。自然,發(fā)茶葉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我們都培養(yǎng)成茶哥子,而是要解決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問題。

  拉薩的秋冬季節(jié)極干燥,又難以吃到新鮮蔬菜和水果,嘴唇皴裂是平常事,有的人連手腳都開口,手指甲還扁平著往上翹著長。腸胃也像是不爭氣,吃點東西就像氣鼓食脹的不舒服。

  老西藏們就告訴我們要泡茶來喝,說是“茶葉里面有維生素,喝了消飽脹,指甲也不會翹起長”。還說是“高原缺氧,茶水里溶有抗氧化物質(zhì),喝比不喝好”。

  那時泡茶很簡單,把茶葉往帶蓋的搪瓷盅里一放,沖上開水,等著不燙嘴了就端起來咕、咕、咕的喝一歇。

  真還是,多喝點茶水就是好,嘴唇上的皴裂在慢慢減少,肚子也不大嘰嘰咕咕的叫喚了。漸漸的,咕、咕、咕地一陣喝就變得慢條斯理起來。當然,離真正的品還差十萬八千里,只是覺得產(chǎn)于家鄉(xiāng)的茶喝著格外的甘冽,含一口在嘴里都舍不得一下就吞下去,總想讓家鄉(xiāng)的韻味在唇齒間多停留一會,看能不能琢磨出諸如“歌樂靈音”之類的東西來。

  我在十五、六歲時聽到一位老茶哥說過“歌樂靈音”的講究。那時沒有茶樓,茶哥子們都愛在路燈下擺好棋盤,一邊消夏納涼,一邊“將、將、將”的搞半夜。

  除了下棋,茶哥子們的故事更是說不完。

  有天,一位贏了棋的茶哥子并不忙著重新擺好棋子再戰(zhàn),只是慢吞吞的伸只手去把放在一邊的蓋碗茶端起來,另一只手的三根指姆去拈起茶碗蓋,用茶碗蓋的邊緣在茶湯上輕輕的撇。這個動作有些講究,叫“三指推波助瀾”,一則是撇開茶湯上浮著的白沫和茶渣,再則讓茶湯上下都翻動一下,使其濃淡和溫度都一致。

  演練完了“三指推波助瀾”,這位茶哥把蓋碗送到嘴邊還沒喝,又像是想起了什么,就拿得遠一些說:“啥‘楊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我說都是蒙、蒙、蒙,哄熟人,喝了屁都不多放一個。數(shù)來數(shù)去,我覺得還是要數(shù)歌樂山上茶,嘉陵江中水?!?/p>

  那位輸家有些心急,催促著說:“空了來扯你那些茶經(jīng),快點擺棋喲。”

  這位還是不急,繼續(xù)說:“聽說過‘歌樂靈音’沒有?”

  見沒人回答,他呷了口茶才說:“以前的云頂寺……”

  我知道云頂寺,它是海拔693米歌樂山的最高峰,剛上初中時我和幾個同學就約起去過。只是那寺廟早已破敗,除了一堆亂石塊外,最完好的要算那口石砌的水塘了。

  但,那茶哥子說以前的云頂寺三進院子的飛檐上共掛有十二個銅鈴,每當日暮風起,銅鈴就會此起彼復的叮當響著去和那陣陣襲來的松濤,聽著就像天外來音,被人們譽為“歌樂靈音”。更為奇特的是,寺院里那棵老茶樹也像是受了這聲音的陶冶,竟然也有了些靈性,采下的茶葉只要用嘉陵江中水一沖泡,就會叮當作響起來。當然,這聲響只能平心靜氣的去體會才會感覺到有。

  這時,那輸了棋的有些急了,大起聲來說:“快點擺好,我這盤要贏回來。”

  這位贏了棋的茶哥還是不著急,只是心平氣和的說:“不是你下得不好才輸棋,是你心氣浮燥,求勝心切才輸?shù)摹2恢?,不著急,先喝兩口茶,等心氣平和了再下。”說完,這哥子又搖頭晃腦的吟頌起趙樸初老先生的《吟茶詩》來,“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粘智О儋?,不如吃茶去?!?/p>

  這還不算,他像是偏要折磨那輸家,又說:“以前,我父親和云頂寺的住持和尚有些交往,那年去上香,得到過住持和尚送的一點明前茶,他就專門到磁器口去坐過河船,等船到河中心時就打一壺水回來泡茶。等水燒好沖下去,伴隨著陣陣松濤,十二個銅鈴就叮叮當當?shù)捻懫饋砹耍葻釟馍⒈M,聲音就停了。你們說怪不怪?”

  那位輸了棋的聽到這些后像是有所省悟,說:“我曉得,你今天繞來繞去的就是說我。”然后也端起茶來呷了一口說,“故事講完沒得?沒講完就慢慢的講。我今天就來和你磨個夠?!?/p>

  那贏家像是講夠了,說:“茶有茶經(jīng),棋有棋路,各行都有各行的門道。那些喝咖啡入了道的,端杯貓屎咖啡一聞,就曉得是公貓還是母貓屙的?!蓖炅擞终f,“來、來、來,扯了茶經(jīng)還是來扯棋經(jīng)。”

  茶哥子的話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反正喝茶那些事誰也說不清楚,只能用心去體會。不過,我還是支持他的說法,覺得云頂寺里的那棵茶樹天天有“歌樂靈音”陪伴,又有僧人們晨鐘暮鼓念經(jīng)頌佛的加持著,多少都該有點靈性才對。那喝茶的人喝的是門道、講究的是文化,體會得到茶蘊萬象的精妙,看到翠綠的茶湯里裊裊升騰的熱氣,聯(lián)想到“歌樂靈音”是不奇怪的。

  就像我一樣,在拉薩捧著一杯家鄉(xiāng)產(chǎn)的熱茶,雖說沒喝出道來,卻像感覺到那片片茶葉在開水的浸泡下慢慢的伸展著腰枝,像是要娓娓的訴說點什么……,莫非,也要來點“歌樂靈音”般的天籟。

  【摘自2018年第4期《吃茶去》雜志;作者:廢子(重慶沙坪壩),著有《廢子文集》】

泰順有什么茶俗


清茶一壺淡如水,漫卷詩書話天下,是泰順茶文化的真實寫照。泰順民歌:“未曾斟酒茶端來,未曾吃飯茶在先。茶葉雖小分量重,人情全在碗當中”??腿藖恚莶枋穷^等大事??梢圆徽埧腿撕染?,可以不請客人吃飯,但不能不請客人喝茶。


茶之珍品三杯香

?

泰順境內(nèi)群山環(huán)抱,云霧縹緲,溪流縱橫交錯,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壤多為黃壤、灰棕壤含有石英細礫,質(zhì)地疏松,有機質(zhì)含量豐富,造就了得天獨厚的產(chǎn)茶條件。茶之珍品“三杯香”,就是采自泰順深山茶樹上的嫩綠芽葉,精工細作而成。其外型條索細緊苗秀,毫鋒顯露,大小勻齊,色澤翠綠;內(nèi)質(zhì)嫩香或栗香馥郁持久,滋味鮮爽豐厚。茶水清鮮甘爽,香濃味醇,經(jīng)久耐泡,三杯猶留余香,故名“三杯香”。

?

高山云霧繚繞

?

“三盞留香君細品,葉碧湯清,輕呷舒心沁。樹下邀朋同歇蔭,茗新可共千杯飲?!痹绱旱牟枞~散發(fā)著春天的氣息,茶質(zhì)是最好的,輕輕地泡上一杯綠茶,湯是山間的清泉,葉是碧綠的嫩芽,熱氣中蒸騰著一股清新的葉香。輕呷一口茶水,沁人心脾,令人通體舒暢,神清氣爽。

?


泡茶講究“八格碗”

?

茶成為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一種禮儀媒體,以它的清淡和樸素,縮短了人際之間的距離。有時,主人請客人吃點心,只說請客人“喝茶”。主客心照不宣,都知道“茶”就是點心,客人聽到請喝茶就不必作太多的推讓了。

?

?

給客人泡茶有個規(guī)矩:一般是一位客人泡兩杯茶,兩位客人泡三杯茶。茶的杯數(shù)多于客人的個數(shù),多出來的茶供主人自己陪茶用。來一個客人時只泡一杯茶,這茶叫“單身茶”,泡“單身茶”不合禮儀。泡茶時對客人要恭敬,要至誠。茶不能泡得太淺,也不能泡得太滿。太淺情未到,太滿則欠雅。泰順民諺“有心泡茶八格碗,嘸心泡茶滿滿滿。”就是這個意思。

?

八分茶


往往把“頭杯茶”端給意中人

?

端茶也有個規(guī)矩:主人要用兩只手捧茶杯,恭恭敬敬地遞給客人,表示對客人禮貌;客人接茶也要用兩只手,恭恭敬敬地接過來,表示對主人尊重。遇到小孩敬茶不知規(guī)矩,用一只手遞茶,大人們會及時加以糾正??腿撕韧暌槐瑁魅藨?yīng)過來加開水,或?qū)]有喝過的茶再端給客人。加開水時主人要把客人的茶杯接過來,替客人加過二、三次開水后,主人要給客人換上茶葉,再泡茶。



好幾位客人在一起時,端茶有先有后,一般先端給生客、遠客和輩份高、年紀大的客人。第一杯茶叫“頭杯茶”,如果有值得自己愛慕的人在場,女子往往會把“頭杯茶”端給意中人。

?

?

客人進門,如果碰上主人正好有一杯泡好的茶,主人就會說客人“當(碰)茶頭”?!爱敳桀^”也被認為是碰到好運氣。

?

“呷人一碗茶,心間結(jié)個芽;呷人一碗酒,心間結(jié)個紐?!边@則泰順民諺除了說吃喝了別人的東西總要思量回報外,也反映了如果主人能給客人獻上一杯好茶,會在客人的心目中留下美好的記憶。

?

大碗茶

?

煮茶、儲茶器皿也講究

?

茶忌油膩,一般不放鍋里燒。從前沒有電水壺,用銅茶壺或鐵茶壺掛灶口上燒。掛茶壺的鐵鉤套在竹筒里,可以上下調(diào)節(jié)。平時充分利用灶口余熱,客來急用時放下來用柴草燒或放在火爐上燒開。

?

春茶一年一度,采制的茶葉要用一年。為使茶葉不霉變,泰順人專門燒制一種茶壇盛放茶葉。茶壇又叫茶窨,口小,肚大,可盛放十幾斤茶葉,剛好夠一戶人家使用一年。

?

?

茶葉被視為寶貝

?

泰順民間傳說:茶是觀世音菩薩在山上嘗了三年,嘗出來賜給老百姓飲用的。茶是寶貝,喝茶時就算連茶葉梗子一起喝下也不會哽住喉嚨。

?

觀音在人們心目中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女神。泰順人祖祖輩輩在窮山溝里,生老病死,飽受風霜,最需要的就是有一位觀世音菩薩這樣的女神替自己救苦救難。所以,人們將茶跟觀世音菩薩連在一起,也將茶視為寶貝。



茶葉是寶貝,人們也的確把茶葉當作寶貝看待。平時,茶葉要存放在干燥高潔之處;喝剩的茶渣不能亂丟,要撒在花根做花肥或集中存放一起倒掉,以免被人踐踏;有些地方連茶葉梗子也不用來當柴火,怕的是種田時將燒過的茶?;液腿思S尿一起施用會玷污了茶這個寶貝。

?

泰順黃湯和茶葉


丈夫回家妻子先敬茶

?

茶能除煩解乏,醒腦提神。微微燈火下,淅淅雨聲中,人們靠喝茶消磨漫長的光陰;揮汗如雨后,扛鋤歸來時,人們靠喝茶補充體液,消除疲勞。泰順?gòu)D女們一代吩咐一代:男人從外面回來,切不可立即與他談煩惱之事,要等他喝過一杯茶后慢慢談。否則,男人本來已經(jīng)很疲倦很煩悶了,女人再報上一大串不愉快的事,夫妻很容易吵起架來。

?

有人借酒消愁,有人借茶消愁。借茶消愁不僅不要花錢,還不會傷身,茶葉自然成為解除煩惱的良藥。


?

茶水用于積德行善

?

茶葉廣泛用于公益事業(yè),許多樂善好施的人在過路亭里無償供茶,給來往客商帶來極大的方便。茶亭里的茶水一般裝水缸或木桶里,旁邊放一兩個用毛竹做的公用勺子。暑熱時節(jié),燒茶人還會在茶水里加點山蒼子之類的開胃理氣草藥,行人可以按需提取,免費飲用。在茶亭燒茶的大多是一些想修身積德做好事的老人。他們有的是無償奉獻,有的由村里抽一點公田、公山給老人使用,補充茶資,有的一邊燒茶一邊兼賣一點水果香煙之類,賺幾片小錢“以煙補茶”。

?

茶亭


茶葉蘊泰順山水靈氣

?

《分疆錄》云:泰順“山勢高下大小有序,無刻峭頑怪狀;水清澈可鑒而鮮奔潰。”又云:泰順“風土溫和,民質(zhì)不厭”。泰順的茶葉,蘊泰順明山秀水之靈氣,天生麗質(zhì),名聞遐邇。有人說,泰順姑娘長得美,跟天天喝這么好的茶葉有關(guān)系。

?

?

茶葉是泰順的同義語,泰順茶葉是泰順人的驕傲。每當茶葉飄香季節(jié),漫山遍野,身著各種春裝的采茶女與碧綠的茶樹交相輝映;街坊鬧市,買茶的,賣茶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構(gòu)成了山區(qū)一道十分優(yōu)美的風景線。

?

周大風先生在泰順

(來源:泰順3000年

青海人難舍的茶水緣,認真是這片土地上的信仰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不過在古代并不是每個地方都是如此,受到地域的影響西部地區(qū)是不產(chǎn)茶的,但是日后通過不同民族的交流和貿(mào)易的不斷探索,最終通過條條古道來到了西部地區(qū)。從青海穿境而來的茶馬古道,使得這里的飲茶之風千年不衰。成為特殊的青海文化。

俗話說:“西寧人是茶罐罐,門源人是油蛋蛋?!鼻嗪km然不產(chǎn)茶葉,但人們對茶葉的鐘愛,絲毫不比南方人差。有的地方對于茶葉的依賴,甚至茶鄉(xiāng)人都要遜色三分,那種情深意濃的執(zhí)著,令人吃驚。青海人的茶水緣,實際上是難以割舍的另類鄉(xiāng)愁,承載了太多的民風民俗。

城里人注重茶質(zhì)。講究禮節(jié)的老西寧人,特別注重茶葉品質(zhì)的地道。茯茶,也稱磚茶、青茶、邊銷茶等,以湖南益陽產(chǎn)的茶葉發(fā)酵適宜,緊壓瓷實,色正味香,視為正宗。它是一種適宜高寒地帶熱飲的緊壓粗茶。民間把熱飲的茯茶俗稱熬茶。

茯茶原指舊時邊銷專賣茶的“附茶”,《碾伯所志·稅賦》載:茶商販運的茶不得私賣,要全部交給當?shù)氐牟桉R司,由茶馬司出面換馬,茶商只掙到腳錢,無大利可圖。朝廷為鼓勵茶商,遂給予優(yōu)惠政策,“商民運茶,每茶千斤,準附茶一百四十斤”。茶商可將這些“附茶”自由出售賺錢,故“附茶”流通于當時的市井。

過去老西寧的北大街、東關(guān)、多巴、鎮(zhèn)海堡、丹噶爾等地,曾是歷史上有名的“茶馬互市”之地。茶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區(qū)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商業(yè)貿(mào)易的主要形式,實際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備征稅條件的地區(qū)實行的一種財政措施。以后,“附茶”在產(chǎn)地又訛稱為茯茶,又將專賣茶的簡稱“專茶”,因其型而稱為“磚茶”。繼而又合稱為一個名字,叫“茯磚”了(見《青?;▋涸~典》)。

此外,還注重茶具。茶盒,要嚴密扣緊,外觀漂亮。茶碗、茶盤、茶壺,必須是細泥精致的,或碎花或純白,添茶續(xù)水時,還要有小巧玲瓏的茶漏子,這些要配套成龍,顯得高雅華貴。再次,水要純凈。不少人家專門到郊外取純凈的泉水。城里人大多是品茶,講究茶品,瓷器、用具,邊把玩邊品味,盡管是熬制的茯茶,但也悠閑地慢慢品味。

若是遇上喜事,往往會在茶碗里放上四枚泡開的紅棗,再倒上熱茶,雙手敬給客人,謂之四紅四喜“棗兒茶”。給兒女親家、丈人、舅舅敬茶,茶碗里放上六枚紅棗,謂之“六連大順”或“六喜鴻運”。給老人敬茶,茶碗里必須放上八枚紅棗,寓意“八福長壽”。

給客人續(xù)茶,講究先端過對方的茶碗,再倒茶然后雙手端給客人。平時,若是主人家正在喝罐罐茶,恰有客人來,往往會毫不吝嗇地以尕砂罐的熬茶待客人,主人往往會雙手接住客人的茶碗,口里勸道“這個碗沏上,這個碗沏上”,哪怕自己少喝也要替客人續(xù)茶。

罐罐茶,就是以大通橋兒溝自產(chǎn)的粗陶砂罐內(nèi)加注清泉水熬制茯茶,它的里外都是密密麻麻不透風的小窩窩,里面先放上老茯茶,再佐以生姜、花椒、草果等“熱物”,后撒入青鹽,荊芥、薄荷,燒滾后文火慢熬,以量少味足色濃而著稱。青海人給客人端茶的規(guī)矩是,倒上茶水的同時,必須端上饃饃,否則就會被人笑話:“端茶沒饃饃,做人不牢靠”。

莊稼人難舍釅茶。勤勞的莊稼人天不亮就披著羊皮襖出門,或是趕著毛驢到大山送糞,或是扛著鐵锨去蓋野灰,勞作一天直到太陽一樹高,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一路上想著的就是回家美美地噓上幾口釅茯茶,再躺在土炕上喘口氣。他們一進家門,便聞到特有的清香味兒在農(nóng)家院里四散飄揚。干咳幾聲,告訴家里人“我回家了”,緊接著不待張口就是要喝可口的釅茯茶。

女人們趕緊把早已準備好的茶罐罐和尕茶碗端過去,再把青稞面干糧端上。男人們會歪著嘴對著尕茶碗長吹一口氣,吹去浮熱,再美美地喝上幾口,潤潤干澀的喉嚨,愜意地閉著眼睛斜靠在土炕的被子上,回味著釅茯茶獨有的香味?;▋豪镞@樣唱道:“茯茶嘛滾成個牛血了,我當成隔年的醋了;心里的虧枉哈不憋了,給我的連手們訴了?!?/p>

老人們鐘情罐罐茶。過去,小媳婦們大清早首先要把滾燙的罐罐茶倒到尕茶碗里,雙手端到老人們面前,再擺上青稞面饃饃,供老人們“吃涮口茶”。有條件的人家還要再調(diào)入犏牛奶子,燉開后就是漢家的奶茶了。

犏牛,是高原上牦牛和黃牛雜交后所生的第一代新牛種。犏乳牛產(chǎn)奶量高,奶水濃稠,蛋白質(zhì)等營養(yǎng)豐富。奶茶,全憑尕砂罐的味道,使用久了,茶罐里就會長久地存在一種獨特的奶香味,據(jù)說茶味早已熬進了罐體四壁上的孔里了。一時沒有茶葉,就在老砂罐里燉上一壺開水解饞,也能過過茶癮,那開水里竟也有一股奶香味哩。

穆斯林講究“刮碗子”。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穆斯林同胞,十分講究喝碗子茶。碗子是人們喝茶的茶具,民間俗稱“三泡臺”。即一只直徑二寸左右的細瓷碗,上面是一個配套的瓷茶蓋,碗下面是一只和碗同樣尺寸的細泥小托盤。

這種三件套是細泥燒就的,要顏色純正,質(zhì)地細膩,鮮亮光滑,以景德鎮(zhèn)的為上品。喝茶時,碗底要放上適量冰糖,再加上大紅棗和葡萄干,適量的核桃仁、甜杏干或甜杏仁,玫瑰花或黃菊花以及本地產(chǎn)的枸杞子。待茶泡開時,清香四溢,甘甜可口,紅黃綠白各色夾雜其間,講究的就是一個色香味齊全。

據(jù)說,無論男女,刮碗子的人們,由于長期得以佐料滋補,面色紅潤,皮膚細膩,的確有不少阿娘是美女哩。在家里陪客人喝茶,還要擺上細白面精心制作的盤馓、金黃油亮的油香、近半尺厚虛若面包的鍋盔、蜜馓、瓜子糖果等,別有一番風味。

刮碗子,首先講究姿勢,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按茶碗的外延端起茶碗,用無名指和小拇指把下面的小托盤托住,再從碗和蓋的縫隙中徐徐吸飲茶水。也可用左手輕輕斜拿茶蓋,順著碗沿邊刮邊喝。其次注重品味,不能出大聲猛喝,也不能兩口喝干,只能輕輕吸,徐徐飲,慢慢品。否則,會被人小看,“活像是老牛吸食著哩?!?/p>

清真老茶園,則更講究泡茶的佐料要正宗,沖茶的開水要滾燙,跑堂的伙計要花泛,他們來回腳步既輕又快,會邊倒水邊吆喝:“來了,牡丹花的開水來了!”我記得那時一只碗子兩角五分,再要一角錢的一盤瓜子,可以在茶園里泡上一天。

老西寧城里也有較為高雅的茶園。請人喝茶,是曾經(jīng)的時尚。20世紀50年代,老西寧城西關(guān)橋東西兩側(cè),北門外的香水園,南門外、東門外的不少地方,都有規(guī)模不同的茶園。進入茶園喝茶,在當時是一種奢侈,因為普通人家一般不會跑到外面喝茶。鉆茶園的,不是殷實人家的主兒,就是南來北往的生意人。

學者鮮仁杰著重介紹了穆斯林在女兒出嫁前父母親的支茶習俗。他認為,穆斯林是一個崇尚衛(wèi)生整潔,禮儀有加的民族,茶文化內(nèi)涵也很深厚。

訂婚后經(jīng)過送問包(提親)、送茶包,送彩禮后,男方就選擇吉日良辰完婚(一般選擇主麻日即星期五),女方會在男方迎娶前一天即星期四,邀請女方的親朋好友來家中喝茶,稱為“添箱”,邀請女方眾多親戚添禮,添錢物之類賀喜。

屆時,女方備香茗及豐盛佳肴款待客人。餐畢,眾賓客陸續(xù)離去,留下女兒的舅舅、舅母,姨娘、姨夫,姑母、姑父,再備香茶菜品,氣氛隆重,即將出嫁的姑娘坐在大炕的后墻角處,聽取最后的家訓。

這個程序就是突出飲茶為中心的支茶。父親首先發(fā)言,對姑娘言道,我和你母親十分看好親事,祈盼姑娘嫁過去后和婆家人和睦相處,孝順公婆。接著母親和眾親相繼告誡姑娘到婆家后好好做人,要得到婆家眾親戚交口稱贊有好口碑。

同樣的支茶儀式也在男方家?guī)缀跬瑫r進行,只不過場面和人數(shù)沒有女方家這般隆重。支茶活動,其實質(zhì)就是以品茶為平臺的一次集體家訓,是對兒女成人后父母親和眾位至親共同的一堂人生課,語重心長,意義深遠。不少家訓甚至成為兒女的人生座右銘。

土族莊重的喝清茶。土族是生活在高原農(nóng)業(yè)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同胞,他們的喝茶,也十分講究。若是家里來了客人,他們認為“客到福到”,把客人尊為貴賓,熱情款待,十分看重敬茶。認為客到不敬茶是對人的大不敬。

首先,茶葉要正宗的好茯磚,開水要潔凈的山泉水,佐以青鹽、花椒、姜皮,不少人家置有專門的紅銅羅鍋熬茶,茶水味道純正,甘甜爽口。其次,敬茶之前,先端上富有土鄉(xiāng)風味的面點鍋盔饃,一層一層用清油涂以姜黃、紅花、苦豆粉等,層層卷起團圓再烙熟,從橫面切開,則花花綠綠,散發(fā)著面香味,煞是誘人。

茶要喝足,一碗接一碗,誠懇實在。稍后,又會敬客人品嘗“背口袋”等風味面食。背口袋是一種在生面餅里卷入野菜萱麻作為內(nèi)餡的面食,其狀如鄉(xiāng)下人背的口袋,然后放在鐵鍋里烙熟待客。當?shù)厝隧毺崆皩⒁安溯媛榍么蚨短撓磧舨⒑蜕险{(diào)味品,剛出鍋時,一個個卷為圓口袋狀的面卷兒熱氣騰騰,散發(fā)著香噴噴野味兒,用茶水就著吃,分外清香。

一些飼養(yǎng)著稀有的白牦牛的人家,還會燒滾濃濃的白牦牛奶茶以敬客人,則回味悠長,余香不絕。土鄉(xiāng)人傳承著愛茶和以客為尊的茶道,他們不僅貫穿在生活中,也浸透在文化里。

土鄉(xiāng)“花兒”的“老爺山令”就有詠茶結(jié)尾的固定唱詞:“尕罐罐兒,煤疙瘩兒,一卦揀著來呀,我的黃花姐兒呀,尕妹(阿哥)把你想著,尕妹(阿哥)把你想著——”說的是過去為了招待相思的戀人,在火盆上架起用小煤疙瘩籠起的火堆,旁邊烤著燉了奶茶的尕砂罐,在苦苦等待戀人到來,發(fā)出了如泣如訴的渴求之聲。這種文化特色和內(nèi)涵,恐怕是別處所沒有的。

蒙藏牧民的酥油茶。青藏高原是蒙藏牧民的天堂,寶藍色的天空,白綢子般的云朵,數(shù)不清的牛羊在遼闊的大草原上撒歡,一派詩情畫意。草原上也有特色濃郁的茶文化。牧民喜飲茶,須臾離不開奶茶。

花兒云:“清茶不喝了奶茶喝,渴死了涼水嫑喝。”無論是待客還是自己解渴,都離不開奶茶。藏民喜喝牦牛奶茶,而蒙民則多喝馬奶茶,它們香氣氤氳,各有千秋。

進入黑牛毛帳房或是白蒙古包的客人,皆被視為上賓,恭敬有加,熱情款待。入帳后,先要給你端上一碗熱騰騰的奶茶。此奶茶非彼奶茶,茶面上飄著一層薄薄的奶油,人們會輕輕噓口氣,將油花兒吹向一邊,再喝口奶茶,頓覺神清氣爽,周身暖和。有的人家,還會拿來黃澄澄的酥油,挑一塊放入客人奶茶碗里,則滿碗是奶白和著油黃,奶香夾著油香,喝一口,味道醇美,奇香滿口,脾胃溫暖,那種享受,就是天堂里才會有的。

當然,喝茶之后,就會端上手抓羊肉和青稞炒面(藏族叫糌粑),真心誠意地款待客人。牧民十分注重茶碗,大多是細泥燒制的細瓷龍碗,金龍盤繞在茶碗的外面,云騰霧罩,金龍出沒,氣勢磅礴,顯得雍容華貴。

一般是先敬客人喝茶品味,待奶茶喝至半碗時,將酥油和白糖放進剩余的奶茶攪勻,再把炒面抓到奶茶里,用左手端碗,以右手的中指徐徐攪拌,拌勻后再用整個右手五指并攏順時針沿著碗邊旋拌,邊拌邊捏成棒狀入口,絕無炒面散落碗外,拌技的純熟、精湛,令人叫絕。

這種用奶茶、酥油、白糖攪拌的青稞炒面則香味滿口,其型兩頭呈尖形,漢族叫“尜(ga)兒”,再用牦牛奶茶就著吃,余韻不絕,真有點舍不得下咽的感覺。用尕龍碗拌的炒面,其實是適可而止的,因為后面還有手抓羊肉哩。

羊肉之后,是高原牦牛奶做的酸奶。牦牛奶子制作的酸奶,幾乎凝結(jié)成塊,醇得像豆腐塊一樣可以用刀叉切開和酥油奶茶就著吃。這種茶文化,寄托著濃濃的人情味,極為適應(yīng)青藏高原高寒的冷涼氣候,營養(yǎng)豐富,口味純真。牧業(yè)區(qū)的吃吃喝喝,純粹天然,絕無污染,“人間難得幾回聞”哪!

惜茶愛茶的民間習俗。過去人們受生活水平制約,長期以來養(yǎng)成了惜茶愛茶的優(yōu)良習俗。20世紀50年代,兩只藏羊才能換一塊正宗茯磚茶。民間有著“寧舍千軍萬馬,不舍涎水把把”之說,涎水把把,就是假設(shè)茶水有把兒,指喝剩下的殘茶。先是把熬過的殘茶葉,舍不得丟棄,曬干后收集在一起,用手推磨碾碎,再和新茯茶一起熬茶,自有一股別樣的味道。

還有老人們喜歡飲茶后將剩余的茶葉放入口中咀嚼,好像在慢慢品味。尤其是奶茶里的殘茶,更是舍不得丟棄。其實,這些習慣,恰恰是老百姓節(jié)儉自好品質(zhì)的反映,是一種值得思索和回味的傳承。

茶葉的多種替代品。過去,青海民間還有一些喝其他飲品以代茶葉的做法,它們也是構(gòu)成高原茶文化的內(nèi)容之一。

喝莨芭茶。筆者小時候見過,這是一種生長在陽面山坡的土崖下面的植物,葉片較小,其莖較長,匍匐在地面,好像開著碎小的白花。老人們在它剛剛開花時隨手拔下,聚攏后曬干,當作茶葉一樣在泉水中熬煮,淡淡的類似咖啡色,然后再加上花椒、生姜,最后放入新鮮的荊芥、薄荷,居然也有一股香味,據(jù)說也能解渴、提神。

喝麥茶。這是把小麥或青稞的顆粒放入鐵鍋用文火慢慢炒熟,待到顆粒炸開花后再略一炒作,挖出徹底晾干。再拿手推磨將炒熟開花略有焦意的顆粒碾碎即成,民間叫麥茶。它的熬法,也和熬茶相類似,區(qū)別是不要久熬,待到鍋里飄出帶焦性的麥香味即可放入青鹽、荊芥、薄荷,略一滾沸,湯濃味香,即可舀到茶碗里開喝了。麥茶很濃香,一粒粒糧食的碎片咀嚼起來,確實很香。不過,對于節(jié)儉的農(nóng)人來說,喝麥茶的機會不是很多。直到現(xiàn)在,麥茶仍然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哩。

兄弟民族難舍的茶包兒情愫。青海人獨特風俗中的“定親”,在茶文化中多有反映。“花兒”:“日頭兒上來者飯罷了,定親的茶包兒送了;多人的伙兒里認下了,我倆的緣法兒重了?!币蚴艿赜颉⒚褡宓挠绊?,土著各民族的定親,猶如五色光環(huán),各呈異彩。

在河湟地區(qū)漢族中,未婚的阿哥借著傳統(tǒng)的花兒會或重大活動,把“多人的伙兒里認下了”的尕妹窮追不舍,多方打聽,然后由老人們正式聘請媒人“冰公大人”代表男方,帶上男方的“茶包兒”和“討婚酒”及男方家庭的重要人物到女方家“提親”。

茶包兒,舊時為半包或四分之一包茯磚茶;討婚酒,舊時為兩個半斤裝青稞燒酒。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后來演變?yōu)檎蚨了陌虼u茶,二斤或四斤瓶裝優(yōu)質(zhì)白酒及給女方的新衣,都要用紅絲線或紅綢帶捆扎,以示吉祥。

如求婚有望,則議選日子送“小酒”即彩禮,女方家長會當眾開啟討婚酒,賓主共飲,否則,將茶包兒等原物退回男家。有的地方提親,有送“頭回茶包”和“二回茶包”之分,即在提親之后,經(jīng)女方允諾,再請媒人和男方頭面人物給女方的伯父、舅舅、叔叔等各送茶包,亦稱“挑果茶”,有的還在茶包內(nèi)放上核桃桂圓等,以示喜慶。

一些地方,若是擺喜宴,須先上泡有紅棗的“空茶”,即光是一碗熱熱的茶水,沒有其他食物。也不再倒第二碗茶水。其后,用抹布重新抹凈桌面,端上瓜子、干果等喜慶食品,給客人逐一倒茶,這是“頭道茶”。之后,略作消停,收去干果,抹凈桌面,復端上花卷、盤馓等,取新碗再倒上茶水,叫“二道茶”,主人熱情掰開花卷和盤馓,敬客人吃喝。之后,才重新倒茶水,放大紅筷子,按順序擺上“八盤”或佳肴,預示喜宴正式開始。

平安、樂都、化隆地區(qū),男方到女方家正式訂婚時,除了茶包兒,還拿16個油包兒(內(nèi)和青油的白面饅頭),衣物及成雙成對的化妝品。送過了彩禮,雙方可以稱為“親家”、“親家母”。戀人們可由“地下”轉(zhuǎn)為“地上”,滿目流彩,春風得意。

若是小伙子瞅上了美麗多情的藏族姑娘,則要按藏族風俗也要帶上茶包兒求婚。第一次到女家去,若是女方家長同意,則讓小伙子吃煮熟的羊脖子,因其頸椎短小,筋骨堅韌,難以將肉吃凈,寓意是考驗小伙子的耐心和毅力,觀察他吃肉的技巧,是否會過日子。如啃盡吃光,則過了考驗關(guān),否則,婚事未定,還有可能告吹。

好客幽默的藏族十分注重定親。河湟地區(qū)土族、藏族,還將修建于四合院角房的羊圈打掃干凈,內(nèi)鋪干草,四周用木板安置木桌,再將釅茶或奶茶酥油及豐盛的菜肴端上,也有藏式點心蕨麻油糕,藏式地莞兒包子,賓客坐臥皆宜,不受拘束,飲酒作樂。

土族的定親叫“日吉勒”,男家須請兩個媒人帶上茶包兒、哈達、酒瓶、油包子等去女家求親,如不同意,過幾天后將所送禮物和新蒸的一盤油包子一并退回;如同意結(jié)親,則將空酒瓶退回。定親時,要由男女雙方擇吉日邀請媒人帶禮酒,認定姻親關(guān)系;返回時,由女家回贈兩瓶定親酒。事后,媒人說合家族內(nèi)的老人喝定親酒。定親時,男方還要正式給女家拿茶包兒、針扎、毛巾、鞋襪、油包兒或花卷(16個)和用紅布包裹的定親酒。

世居青海的蒙古族提親時,須由男方家長請媒人拿上茶包兒、哈達、“德吉”(酒和其他貴重禮物)到女家求親。一旦答應(yīng),小伙子還要在媒人指點下再攜茶包兒、奶酒、糖果、糕點,專程到女家向姑娘的父母敬獻哈達,唱求婚歌,其歌詞前半部分贊美女方父母,后半部分謳歌姑娘本人。歌罷,若求婚禮成,以馬奶茶、鮮嫩手抓羊肉、奶皮、奶酪、糕點、糖果、煙酒等予以款待,正式訂婚。

回族、撒拉族從提親到定親,也頗講究。

一是請媒人,端上事先備好的兩碟紅棗和棗兒茶,告知做媒之事;

二是提話,媒人受托后到女家提親,如允婚,則端上紅棗和棗茶招待;

三是送茶包,男家向女家送茯磚茶和內(nèi)盛冰糖、紅棗、桂圓、果脯、葡萄干等物品的禮盒兩個,均用紅絲線捆扎,并對媒人以“雙碗”(燴菜、米飯各一碗)招待后請其送達;

四是送催包,送茶包一周后,男方又請媒人向女家送冰糖兩包,女家如允婚,又以“雙碗”招待,并向男方回贈糖果包,俗稱“倒果子茶”,男方即請親友品嘗,正式告知聯(lián)姻;

五是認門,男女雙方家長拿衣料或給女婿的鞋襪同媒人分別到雙方家庭認親;六是送聘禮,一般送衣料幾件、茯茶兩包、羊肉方一個、紅棗一升和大米一升的茶盤米盤各一個、戒指、手鐲、梳妝用品等;七是送鮮果,由男方給女家送鮮桃杏200個嘗鮮,女方回贈鞋襪,齋月男方還要送“開齋禮”。

土族的迎親,別具風趣。娶親前一天,男方通過媒人向女家送茶包兒、“麻澤”即羊肉或豬肉若干斤,血腸、面腸各1段,均供女方家送親禧客用。民和的土族,男方要請媒人用驢馱上茶包兒、羊腔子和48個大饅頭送到女家。

女家阿姑們迎上去接受禮物,邊唱邊舞,退至門前,跑進家并關(guān)閉大門,唱起迎親歌“唐德格瑪”,等男方來者巧妙應(yīng)答后才開門請進。等客人進門時,又從門頂潑水逗笑取樂。

至酒酣之時,娶親人亦一同唱歌跳舞,直到雞叫。待雞叫二遍時,女方開始給新娘梳洗打扮,穿新婚服裝。接著在堂屋柜上依次擺上經(jīng)卷、柏香、佛燈、茯茶、牛奶、紅筷子、羊毛、五谷等。待主持者將上列物品慢慢移動,娶親人在堂屋門前唱歌跳舞,移動什么就唱什么一直唱到新娘上馬。

青海蒙古族娶親時,男方娶親人拿著茶包兒等諸多禮品,牽著最好的騸馬到女方家。受到熱情款待后,由女方家的人觀看新娘的外甥騎馬跑圈,然后評論,感到滿意后,由婚禮主持人“達瑪勒”致贊馬詞,從馬的身架、毛色、耳朵、四肢、眼睛、尾巴、脊背及馬鞍,進行夸張比喻,極贊馬的駿美、高大,馬鞍的華麗。

然后由女方給馬掛哈達,喂精料,此馬作為翌日迎娶之馬。迎親日晨,新郎負弓帶箭,與伴郎、媒人及親友騎馬赴女家。岳父要試探新郎的力氣和靈氣。待女方滿意后,打開蒙古包門將新郎和娶親人迎入。

新郎入包后先面北拜佛、拜火,再向岳父母敬獻哈達、茶包兒等禮物和美酒,向親友獻鼻煙,請安。之后,女方設(shè)全羊席,雙方祝酒。禮畢,雙方男女以各種方式與新郎耍鬧,將煮熟的羊脖子從中掰開,以檢驗其智力和體力,稱“飲布渾察爾”。

青海人的茶包兒習俗,既是獨特的茶文化,更是生動而純樸的漸行漸遠的民間習俗的生動畫卷。

綜觀青海人難舍的茶水緣,其實是一種多元文化。它的表象特征和深厚內(nèi)涵,都有別于其他地方的茶文化。

一是青海是多民族地區(qū),茶水緣頑強地保留了兄弟民族各自的飲茶習俗,體現(xiàn)了各個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內(nèi)涵豐富,特色鮮明,輩輩傳承。

二是不可否認的是,在表現(xiàn)民族特色的同時,還有一些共性的文化元素,反映在整個茶俗之中,兄弟民族之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交織互相融合的。

三是城鄉(xiāng)茶俗,在共同的釅茯茶下面,各有其外在表現(xiàn)和不一樣的文化內(nèi)涵,更多地蘊含城里人和莊稼人各自的習俗。

四是青海地域遼闊,各個地區(qū)各有本地區(qū)的飲茶習俗,保留了一些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出的細微元素,個中滋味只有自己明白。

五是喝茶必有面點,不少地方和一些場合還有“空茶”“頭道茶”“二道茶”之分,“二道茶”之后,還上佳肴、美酒,崇尚大塊肉大碗酒,豪爽大氣,痛快酣暢。

六是無論婚喪嫁娶,都和茶水密不可分,簡言之,幾乎任何場合都與茶水相連。這些難舍的茶水緣,承載了我們難以割舍的另類鄉(xiāng)愁。它們是中華民族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厚內(nèi)涵更是不可割舍的鄉(xiāng)愁的重要內(nèi)容。

來源:茶貴人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小編刪除

找到約277條結(jié)果 (用時 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3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相關(guān)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