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飲茶為什么是一種藝術

找到約161條結果 (用時 0.029 秒)

為什么喝茶是一種高品質(zhì)生活方式

有人喜歡茶,是因為它沁人心扉的香氣;有人喜歡茶,是因為飲茶時的放松與平靜;有人喜歡茶,是因為它溫柔敦厚的待客之道。

中國作為茶的原產(chǎn)地,茶文化博大精深,飲茶方式多樣化。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喝茶如何成為高品質(zhì)生活方式,一起來看看吧!

茶,向來與美好相連

從唐代的煎茶,宋代的點茶,再到明代以來的泡茶,古人對茶的喜愛日漸深切。文學作品中更是不乏寄情于茶的佳作,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憑借一身鑒茶技藝獲得“別茶人”的雅號,寫出“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茶”等經(jīng)典詠茶詩。茶學家陸羽在《茶經(jīng)》一書里,把飲茶升華為一種文化藝術。大文豪蘇軾把好茶比作佳人“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主張“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自在人生,因此獲得茶圣別名。

伴隨飲茶方式的演變,民間誕生了許多與茶相關的風俗,比如中國傳統(tǒng)婚禮里的“三茶禮”;寄托學子高中的“狀元茶”;江南水鄉(xiāng)地區(qū)溫馨閑聊的“阿婆茶”……

以茶待客,以茶禮贈,一片片茶葉,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淡雅茶香,悠悠茶韻,舉手投足皆是優(yōu)雅。

喝茶,是一門藝術

泡一杯好茶,離不開茶葉量、水溫、時間三個基本要素,更考驗泡茶者的技藝。泡茶過程分為投茶、注水、出湯、斟茶四個步驟,看似簡單,卻不容易做好。

在泡茶過程中,茶器不同,心境不同,動作不同,都會影響茶湯口感。泡的時間短了,茶味寡淡;泡的時間長了,茶味濃重;水溫過高,茶湯發(fā)澀等等。而真正的愛茶者,會恭敬手中的每一壺茶,用心擺好茶具,準確把控茶葉量、水溫高低、浸泡時長,認真感受每一道茶湯的滋味變化。每一次注水、每一次斟茶,做到心隨水,水隨心。

想要泡出好茶其實不難,勤加練習就能做到。茶味溫和,韻味內(nèi)斂,學會品茗的人,懂得通過茶道的意境,把格局逐漸往開闊、深邃、長遠方面拓展,美好生活便會如期而至。

懂茶的人,自帶魅力

真正懂茶的人,不過分追求漂亮茶具,高端茶席,昂貴茶葉等外在事物,而是注重在喝茶過程中靜心凝神,摒除雜念,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他們在待人接物時不肆意張揚,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睿智、豁達、從容、體貼,被世人津津樂道。

擁有“人間四月天”美譽的林徽因,智美雙全,談吐有趣。從小受到茶文化的熏陶,喝茶很有講究,插花、焚香、穿上白色飄逸的服裝。她主持的“太太的客廳”,一邊飲茶一邊談政論藝,是30年代北平最著名的文化沙龍。

著名舞蹈家楊麗萍,60多歲依然腰肢纖細、舞步輕盈,再跳孔雀舞,宛如人間仙女。閑暇時她喜歡在洱海邊種花、養(yǎng)鳥、煮茶,在她看來,用茶調(diào)養(yǎng)生息,可以讓身體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

以演技著稱的陳道明,喜歡待在家里喝茶、讀書、寫字、彈琴。旁人笑話他宅,他卻不以為然,說:“不汲汲于名利,靜下心來做一些無用卻靜謐美好的事,何嘗不是一種修行?”

被稱為音樂詩人的李健,把溫柔細膩與處世精神融入到作品里,他說“茶是深不可測的,你會自然而然地喜歡上它。”在他看來,茶室是一個詩意存在的空間。

世間從來不缺好茶葉,缺少的是喝茶的心境。一間小屋,一壺熱茶,靜靜坐上片刻,在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的過程中,沒有柴米油鹽,暫別世間瑣事。

正如周作人在《喝茶》里所言:“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泵β档娜兆永铮紶柗怕_步,用一盞茶的時間,享受冥想靜心,感受品質(zhì)生活。

來源:茶悅世界,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英國為什么能成為世界最大的茶葉消費國?

1661年,葡萄牙公主卡特林嫁給英王査理二世,把飲茶風氣帶英國宮廷。當時,茶在倫敦咖啡館中專供男子飲用,除單身婦女不能入內(nèi)外,并無其他特別禮節(jié)。茶湯用小桶裝盛,像啤酒。但宮廷貴族,由于受荷蘭王室以及卡特林王后飲茶的影響,有自己特殊的飲茶習慣。1664年,東印度公司向英國國王進獻兩磅中國茶,每磅價值40先令??梢姰敃r茶葉是非常珍貴的。

1714-1729年,喬治一世時期,中國綠茶隨武夷小種紅茶進入英國市場,飲茶風氣逐漸在英國流行,茶價亦降至每磅15先令。但英國人仍視茶為貴重物品,在家中設置裝潢富麗的茶箱。茶箱用木料龜板、黃銅或銀制成,分為盛綠茶與盛紅茶兩格,加鎖珍藏。據(jù)勃魯賓脫( Humphrey Broadbent)說,1722年時,習慣的飲法是把足供一杯或數(shù)杯的茶葉,放人茶壺內(nèi),然后注入沸水浸泡片刻,再續(xù)添沸水,至各人認為適當時而止。

茶壺為高價的中國瓷器,容水量不超過半品脫。茶杯容量則很少超過一大湯匙。稍大些的鐘形銀茶壺頗為安妮(Ane Stuart)女王(1702-1714年在位)欣賞。女王在位時,考究人都以茶代替早餐時的麥酒。1785年,倫敦茶價仍很高。茶葉浸泡數(shù)次,以盡其味。由此而規(guī)定武夷小種紅茶泡3次,工夫茶泡2次,普通綠茶、貢煕或珠茶則泡3~5次。

在愛丁堡( Edinburgh),自約克(York)公爵夫人傳入飲后,許多人以飲茶為時髦風尚。貴婦人之間飲茶,要飲干后才能再斟;茶匙攪過后,應豎立杯中,不能平放在碟中,飲時普遍都用碟。

英國詩人拜倫( 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盎格魯一撒克遜作家中的素客,飲茶時加乳酪。

英國政治家葛拉德士頓( Willian Ewart Gladstone,1809——1898)為著名飲茶家,曾說自己于午夜至凌晨4時之間所飲的茶,較之下議院任何兩位議員飲茶量的總和還多。

名將威靈頓( Arthur Wellesley Wellington,1769——1852)在滑鐵盧時,曾告部下,茶能清凈頭腦,使他無所誤謬。

當時社會上飲茶,有許多專門概念,如一盤茶( A dish oftea)、茶時、厚茶( high tea)或肉茶( meat tea)等等。一盤茶,在午餐后飲用,相當于一杯茶、一碗茶、一盤??Х?另一含義是,茶初到英國,有些人不懂飲法,把全部茶葉放人鍋中烹煮,然后環(huán)坐而食茶葉,佐以奶油及鹽,亦有些人嗜好這樣飲用。茶時是指接待賓客的時間,或指與早餐同時飲茶。以肉及其他美味物品與茶同食的一餐,叫厚茶或肉茶。正餐后飲茶,何時開始,還未考證。

(一)

午后茶的起源

午后茶起源于18世紀。1763年,在哈羅門( Harrowgate)諸貴婦輪流供給午后茶與咖啡。到第七世裴德福( Bedford)公爵夫人安娜(Anna,1788-1861)時,人皆食豐富的早餐,午餐則類似野餐,直到20時始進晚餐,中間并無其他飲食。晚餐后,則在會客室飲茶。公爵夫人別出心裁,規(guī)定17時進茶及餅干,說這樣可以產(chǎn)生消除沉思的感覺。此后,午后茶就成為一種時興的禮儀了。

女伶肯勃麗( Fanny Kamble)在《晚年生活》中說,最早飲午后茶,是1842年在魯特蘭( Rudland)公爵的貝爾福別墅( Belvoir Castle)。她不信這種習慣會起源于更早時期。

到了1830年,在利物浦(Liverpool)、伯明翰( Firmingham)和普列斯頓( Preston)都常舉行茶會,參加者多至2500人。在放茶具的桌上,陳列有鮮花和常青植物,布置非常雅致。

(二)

近代飲茶風俗

泡茶用銀壺、瓷壺或陶壺。泡中國茶常用瓷壺或陶壺。有的茶壺并裝有浸泡筐(infuserbasket),以便于沖泡后取出葉底。

個人飲茶,備有單用茶壺。將一茶匙茶葉放人預先燙熱的茶壺中,然后開水沖泡,約5分鐘即可飲用。如不用浸泡筐,則把茶湯注入另一熱壺,使之與葉底分開,以免浸過久而味過澀。一般不用茶袋,以便于浸出茶汁。富有人家在茶杯或茶壺內(nèi)裝有濾器,用來取出葉底。

普通飲茶都加入牛乳或乳酪。多數(shù)人用冷牛乳摻和,但也有喜熱飲者,茶杯中先放牛乳,然后注入茶湯并加糖調(diào)味。在蘇格蘭,因乳酪淡薄,故與牛乳交互使用。在英格蘭西部,牛乳很濃厚,就不用乳酪。亦有少數(shù)人喜飲俄式茶,在杯中放入一片檸檬。

咖啡館和飯店,以茶壺供茶。壺的大小不同,適于1人、2人、3人或4人使用。習慣上常以一只與茶壺相稱的罐,盛熱水供應客人,以備向壺內(nèi)添水。這樣,茶可多泡數(shù)次。

在英國社會中,每個階層都有其特殊的飲茶習慣。上層社會的午后茶,為一天中聚會的最好時機。晚間飲茶,富有家庭常在夜餐以前,貧困家庭則在很早的夜餐以后,一早一遲,恰為同一時間。

有傭人的家庭,則有進一杯早茶的習慣,作為醒睡及興奮劑,然后開始一日的工作。許多旅館亦有供應早茶的習慣。

工人勞動時間長者,于清晨5時半飲茶一杯。他們很早起床燒火泡茶,自飲一杯,另以一杯給其妻,然后上工。兩個多小時后,在工作單位早餐亦飲茶。如系8小時工作制,工人都在家用早餐,十之八九都要飲茶。

有些人臨睡前要飲一杯茶,佐以少許面包及干乳酪。新聞出版業(yè)和其他夜班工作者,則在通夜開門的咖啡室飲茶。夜間看守修路工具的工人,獨坐在木屋中的燈光下進餐飲茶。

早茶和午茶比較普遍,乃至及于家庭仆人、店員及有職業(yè)的婦女。中午飲茶習慣不常見于富家。但在以午餐為主,有肉、蔬菜和甜食的中下層社會里,午餐后飲一杯茶則很普遍。上中層社會的著名的“5時茶”( five o' clock tea),通常提早在年后4時或4—5時之間飲用,為最簡單的一餐,僅有一杯茶和糕點或餅干。如以午餐為主餐,每日第三餐即以茶為名。普通人的茶餐般較富有者的5時茶為豐富,因其后不再進晚餐了,只是在下班回家后喝點茶,吃些點心。星期六下午及星期日到郊外游玩時進午后茶餐。

在英國南部,有流動汽車茶店,在乘車集中的地方停駐供茶。倫敦高級茶室數(shù)以百計,互相競爭,布置講究,以吸引婦女顧客。至于小型茶室,市區(qū)比比皆是,且常有樂隊演奏或跳茶舞。

夏天倫敦,到處都有舒適爽快的茶室,飲午后茶。公園設有露天茶室。旅館、劇院、電影院及俱樂部都供應午后茶。各種社交和年會如無午后茶,就失去英國的特色。飯館大多晝夜有茶供飲。多數(shù)高級飯店,雖備有各種酒類,但實際上都專于午后茶。鐵路車站、月臺茶車及茶室,生意興隆,常常客滿。

英國人必須隨時飲茶,始感愉快。英國較重要的鐵路沿線都有供茶設備,小自簡單的茶盤,大至華麗的茶車或茶室,應有盡有。1879年,倫教與里茲間的大北鐵路首先裝備餐車,供應飲茶。其他線路相繼仿效,并進而供應茶籃。茶籃中有搪瓷襯盤除茶外,還有熱水、牛乳、面包與奶油、餅及水果。茶籃于列車到站后,送上車箱,大量供應,不分晝夜。茶籃用完則放置一旁或座位下,到了大站時,專門有人收拾,送還原來發(fā)出的車站。

在輪船上,按時供應午后茶。1927年,皇家航空公司首先設立“空中茶”。在工廠,茶車把茶送到車間,一般在11時飲茶。許多工廠、商店或辦公室的工人和職員,如在工作時間不供給茶飲,則可按規(guī)定時間外出到附近茶店飲茶。

英國是世界最大的茶葉消費國,每人每年約消費10磅茶葉。飲茶方法的講究,為其他國家所不及。泡茶飲茶是一種藝術,全國男女老幼都知道如何泡制一杯可口的好茶。

來源:茶業(yè)復興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祁門工夫紅茶為什么是碎的?

很多朋友至今在喝祁門紅茶的時候,仍然會對祁紅的干茶外形有些云里霧里:怎么有些祁紅是碎了?有的又是成條形、卷曲形的?難道買到假貨了?可大家都明明說自己是按傳統(tǒng)的工藝制作的,有著多少代的傳承,這到底怎么分?。?/p>

在他們的認知里,他們之前喝過,看到紅茶可能是這樣的——

也可能是這樣的——

而當他們喝到的祁紅卻可能是這樣的——

居然是“碎”的?對,是“碎”的,這種就是傳統(tǒng)的祁門工夫紅茶。

“祁門紅茶”,現(xiàn)在市場上有“傳統(tǒng)祁紅”和“創(chuàng)新祁紅”之分?!皞鹘y(tǒng)祁紅”即“祁門工夫紅茶”,以其經(jīng)典的“祁門香”和醇厚的口感而著稱;“創(chuàng)新祁紅”也叫“名優(yōu)祁紅”、“手工祁紅”,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安徽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根據(jù)市場需求,新創(chuàng)制的一種名優(yōu)祁紅,其中典型代表有“祁紅香螺”、“祁紅毛峰”;還有民間茶人創(chuàng)制的“祁紅金針”等。

祁門工夫紅茶的“碎”

為什么在人們的印象里“祁門工夫紅茶”會有“碎”的感覺呢?祁紅工夫的干茶長度一般在0.6-0.8cm左右,是在祁紅的初制基礎上,經(jīng)過更為耗費工時的“精制工序”制作出來的,條索緊細,長度大小基本相等,在肉眼看來,遠比一般的茶葉要小,所以才會給大家“碎”的印象。

而這個“碎”的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分別可以解釋祁紅工夫為什么“碎”和它是怎樣變“碎”的。

第一,祁門工夫紅茶為什么要做成“碎”的

這個話題,就要從祁門工夫紅茶誕生的時代背景說起。祁門紅茶創(chuàng)制之初,就是以坦洋工夫紅茶等當時銷往歐美市場的紅茶為參照對象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出口,而歷史上的祁門工夫紅茶,也正是以外銷為主的。歐美等國外消費者飲茶,和國內(nèi)的喝茶習慣有很大的區(qū)別,并不像中國人喝茶那樣注意沖泡、觀形等等。而是習慣以濾網(wǎng)、茶包等形式過濾茶葉,甚至直接煮茶、和其他東西調(diào)飲,認為這樣能更好地釋放茶葉內(nèi)涵物質(zhì)。而經(jīng)過切斷、篩分等精制作的祁門工夫紅茶,正好就迎合了國外消費者的這一口味和習慣。

另外,那個時候的歐美等國,已經(jīng)進入工業(yè)革命的鼎盛時期,因此在茶葉上也有了工業(yè)分級標準,我們都知道,工業(yè)分級標準和我們一直沿用的原料標準是不一樣的,工業(yè)標準的東西大多可以采用先進的機械、儀器來進行分級,當時的中國還很落后,處在工業(yè)革命的萌芽狀態(tài),而為了符合國際上的等級標準,我們的祖先硬是利用原始的工具,完成了這種國際上等級標準的區(qū)分。

“祁門工夫紅茶”最初是不分等級的。為了達到國際市場標準需求,充滿智慧的中國人,利用既有的落后工具,在精制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的揉入了切細、篩分、拼配、官堆等浩雜繁復的工序達到了國際市場的需求,因此說,祁門工夫紅茶的“碎”是一種世界性的消費需求。

第二,祁門工夫紅茶是怎樣做成“碎”的

傳統(tǒng)的祁門工夫紅茶,制作過程精細繁復,耗時費力,分初制和精制兩個工段:初制工段有四道工序:萎凋、揉捻、發(fā)酵、烘干;精制工段有十幾道工序:初抖、分篩、打袋、毛抖、毛撩、凈抖、凈撩、挫腳、風選、飄篩、撼篩、手揀、拼配、補火、勻堆、裝箱等。通過這些精細繁雜的諸多工序之后,祁紅工夫紅茶有了分級,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標準,外形的大小和統(tǒng)一也是標準之一,因此才有了祁紅工夫比較“碎”的干茶外形。

祁門工夫紅茶“碎”得獨一無二

祁門功夫紅茶“碎”是表象,重要的是祁紅工夫繁雜的工藝,給我們帶來了全世界最為獨特的品質(zhì)特征。祁門工夫紅茶最為榮耀的歷史,是它曾經(jīng)作為英國皇室的御用茶?;始矣玫牟?,就必須要嚴格遵照皇室的標準,不僅在內(nèi)質(zhì)內(nèi)涵上要有獨一無二的品質(zhì),外形上也要達到皇室的要求:緊秀顯毫,美觀勻整。

因此,祁紅工夫雖然創(chuàng)制較晚,歷史不長,卻在生產(chǎn)制作上廣納百家之長,精益求精,經(jīng)過千錘百煉,完美呈現(xiàn)了她獨有的秀美外形和品質(zhì)內(nèi)涵。我們今天看到的傳統(tǒng)祁門工夫紅茶,她的外形不是碎,而是秀美勻整,用藝術的手法完美的解決了紅茶作為農(nóng)副產(chǎn)品標準化的問題。

一款真正征服世界的頂級紅茶,光有繁雜的工藝和秀美的外形還是不夠的,還要有香氣,也就是內(nèi)質(zhì)。傳統(tǒng)祁門工夫紅茶的香氣濃郁豐富,醇厚高香,復雜而又優(yōu)雅,似花香、似果香似蜜甜,國際上稱之為“祁門香”,這種香風度翩翩,低調(diào)內(nèi)斂卻又高貴優(yōu)雅。

不“碎”的祁門紅茶——創(chuàng)新型祁門紅茶

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并不代表一種工藝的結束,但會成為歷史,祁門工夫紅茶隨著國際經(jīng)濟市場的變化、中國經(jīng)濟改革的加速推進,也完成了它“出口創(chuàng)匯”的歷史使命,隨著祁門縣最后一個國營紅茶廠的改制失敗,祁門工夫紅茶的出口跌入谷底,在國際茶市的所占份額也跌到歷史最低,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祁紅的出口終于無奈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將主要市場轉(zhuǎn)回了國內(nèi)。

可是這時的國內(nèi)市場,也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便是曾經(jīng)響徹云霄的祁紅工夫的歷史威名、光環(huán)璀璨的歷史榮耀,國內(nèi)的消費者照樣不買賬,因為,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喝茶方式,中國人有中國人對茶的審美觀點,說徹底了,中國人不習慣這種看起來有些“碎”的紅茶。

再好的產(chǎn)品,終究是需要人和市場去消費的。為了適應市場需求,“祁門紅茶”也積極的做出了改變,不失時機的創(chuàng)制出了“創(chuàng)新祁紅”,這種新的祁紅的色、香、味、形完全的貼合和適應了國內(nèi)茶市的需求與習慣,外觀優(yōu)美,口感醇和,條索秀美完整,花香明顯,更加符合現(xiàn)代人的口感和審美觀,“祁紅香螺”和“祁紅毛峰”、“祁紅金針”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祁紅香螺

祁紅毛峰

創(chuàng)新祁紅在制作工藝上去繁就簡,在繼承傳統(tǒng)祁紅初制的工序基礎上,增加了做型的工序,簡化了精制的工序,帶來了祁門紅茶外形上的根本變化。創(chuàng)新祁紅較傳統(tǒng)祁紅工夫從外觀上來看,條形更加完整秀美,口感和香氣更適應大眾??梢哉f,這種創(chuàng)新型的“祁門紅茶”不僅繼承了“傳統(tǒng)祁紅”的優(yōu)秀內(nèi)涵,也在創(chuàng)新的同時形成了新的風格和標準,極大的推動了祁紅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為祁紅在新時期的再度崛起,起到了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

說到這里,大家應該都明白“祁門紅茶”的“碎與不碎”的區(qū)別了吧?如果你是資深的老茶客,喜歡醇厚濃郁,不是十分在意外觀的,可以選擇“祁門工夫紅茶”;如果你在意外觀的優(yōu)美和沖泡時的美觀,那就選擇“創(chuàng)新型的祁紅”。不管你選擇的是哪種,祁紅的“香”還是那個“祁門香”,這味“香”,從未改變。

via:歷口小匠

來源:祁門紅茶資訊

找到約158條結果 (用時 0.009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