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源生態(tài)屬什么茶

找到約63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先生駕鶴西歸去,天國增添一茶仙丨深切懷念著名茶專家曾云榮

中國著名茶人曾云榮先生于2021年4月5日凌晨一點二十五分不幸逝世,享年79歲,他一生為云南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勐??h勞動模范、西雙版納州勞動模范、云南省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覺農(nóng)勛章獲得者,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他的去世,是我國茶業(yè)界一個重大損失。

在中國普洱茶第一縣——勐海,人們經(jīng)常見到一位活躍在勐海重大茶事活動中的茶界聞名、精神矍鑠、年逾七旬的老茶人,他就是人稱老茶樹的曾云榮研究員。


曾云榮這位生于1942年9月瀾滄拉枯族漢子,1961年從云南大理農(nóng)校茶葉班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勐海這個“普洱茶之鄉(xiāng)”從事茶葉科技推廣、研究工作數(shù)十年。長期擔任勐海縣茶辦主任,兼任國家級、省級茶葉協(xié)會顧問、副會長、理事等職,幾十年辛勤耕耘、事茶不倦,為勐海的茶葉發(fā)展、財政增收、茶農(nóng)脫貧致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先后被評為云南省 “有突出貢獻優(yōu)秀專業(yè)技術人才”、“云南省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 “全國人文科學優(yōu)秀專家學者”和“西雙版納科技帶頭人”,2000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7年被評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獲茶馬獎,2013年獲得了“吳覺農(nóng)思想貢獻獎”和吳覺農(nóng)勛章。2019年8月,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fā)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茶是我的靈魂,茶湯浸透了我的每個細胞;我崇尚茶樹帶給人類健康的自然屬性,崇尚茶葉所蘊含和折射出來的人生哲理”。這是老茶樹曾云榮對茶的詮釋,踐行著他對茶的熱愛和執(zhí)著,譜寫了他絢麗多彩的茶葉人生。

一、推廣茶園豐產(chǎn)栽培技術,鑄就云南第一產(chǎn)茶大縣建功勛

1961年中秋,畢業(yè)于云南大理農(nóng)校茶葉班的曾云榮,身背簡單行李和茶葉書籍,只身來到勐??h農(nóng)科所報到,被分配做技術員工作。為了摸清勐海縣的茶葉歷史、古茶山分布,茶葉品種和傳統(tǒng)種植等情況,他利用上山下鄉(xiāng)的機會深入古茶山調(diào)查研究,獲得了可貴的第一手資料,并被勐海悠久的茶葉生產(chǎn)貿(mào)易歷史和獨特豐富的民族茶文化深深吸引。同時他看到由于歷史和科技等原因,群眾在茶樹種植管理上還沿襲著刀耕火種、粗放經(jīng)營,讓茶樹靠自然地力生長,重種輕管、重采輕養(yǎng),造成茶樹長勢差,茶葉單位產(chǎn)量很低的現(xiàn)狀。經(jīng)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他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標:要恢復茶山的生機,大面積發(fā)展茶葉,造福社會,造福茶農(nóng)。首先要從發(fā)展新茶園,改造老茶園,提高茶葉產(chǎn)量入手。拉祜漢子說干就干,他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制定周密計劃,克服重重困難,投入到茶園改造實踐中。為了給勐海發(fā)展新茶園建立樣板,他連續(xù)八年親自到景真村蹲點,建立了全縣第一個屬社隊企業(yè)的茶山“勐遮公社景真大隊茶山”,茶山面積達521畝,實施了規(guī)格化育苗和新茶園開挖種植溝新技術等,并依托景真茶山試點為全縣培養(yǎng)了56個茶葉輔導員和大批農(nóng)民技術人員,帶動全縣發(fā)展了74個大隊茶山,6個公社茶山,共種植3.2萬畝茶園,成為全縣的主要茶園。78年到81年,在勐阿公社南朗河進行了茶樹豐產(chǎn)栽培試驗,經(jīng)過三年時間,使茶園單產(chǎn)由原來的60斤增到10畝平均單產(chǎn)333.8~521.3斤。82年利用該技術對勐海公社景竜大隊近于荒蕪的164畝茶園進行改造,投產(chǎn)后單產(chǎn)由9斤提高到174.1斤,取得了明顯的增產(chǎn)增收效果。


他的努力使人們看到了勐海茶葉發(fā)展的潛力和希望, 1986年,國家農(nóng)業(yè)部、外貿(mào)部給勐海下達了改造萬畝低產(chǎn)茶園、建成出口基地的建設任務,他被任命為出口基地建設辦公室主任兼技術總指揮,經(jīng)過三年的努力,在該縣8個鄉(xiāng)20個村,共改造10248.8畝,超額完成了改造1萬畝的任務指標,單產(chǎn)由原來的42斤提高到138.96斤,5年共增產(chǎn)2.7萬擔,茶農(nóng)增收696.8萬元,縣財政增收218.9萬元。


1990年,勐海縣人民政府根據(jù)出口基地建設所取得的成功經(jīng)驗,制定了10萬畝單產(chǎn)100斤的“101”基本茶園建設工程計劃,他“一人設計,帶領多人施工”,到2000年為止,完成了100648畝的改造,超額完成計劃,全縣產(chǎn)量達24萬擔,使勐??h茶葉生產(chǎn)登上新臺階,成為云南省第一產(chǎn)茶大縣,這一項目被省政府評為出口創(chuàng)匯一等獎,為茶農(nóng)增收與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二、 茶樹品種繁育多樣化、優(yōu)化茶葉產(chǎn)業(yè)結構,提升科技服務質量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市場多樣化的需求,勐海茶葉品種混雜和品質不佳的問題亟待解決。曾云榮跑省上,去州上爭取項目,1992年創(chuàng)建了西雙版納州茶樹良種場,基地面積達400畝。從云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思茅、臨滄等地引進云抗十號、云抗十四號、長葉白毫、矮豐、云梅、云瑰等10多個國家級、省級茶樹良種。定植了53畝母本園,建立了20畝苗圃,每年繁育扦插苗百萬株,逐漸替換了產(chǎn)量和效益偏低的老化品種。為了加快全縣茶葉產(chǎn)業(yè)發(fā)展,他組織建立了茶葉技術輔導站、茶葉技術推廣站、茶葉生產(chǎn)示范站等示范推廣機構,健全了全縣茶葉技術推廣服務網(wǎng)絡,提升了全縣茶葉科技服務質量和水平。他設計和組織了實施“茶樟間作”、“茶園綜合技術栽培實驗示范”等科研課題。培訓了一批農(nóng)民技術員,培養(yǎng)了95名職業(yè)中學茶業(yè)專業(yè)畢業(yè)生及38名茶葉輔導員,為勐海茶葉產(chǎn)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輸送了大批茶葉科技骨干和基層技術人員,使勐海茶葉的品種、品質、制茶工藝有了質的飛躍,提升了勐海茶葉品質和市場競爭力,為該縣后期打造中國普洱茶第一縣和全國普洱茶知名品牌創(chuàng)建區(qū)建設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三、非洲植茶 播撒友誼 為國爭光

中國是世界茶樹的故鄉(xiāng),世界各國的茶樹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中國,茶葉是中國人民對世界人民又一重大貢獻,是連接世界各國的紐帶和橋梁。上世紀60年代,黨和政府播撒友誼,援助非洲。1969年8月至1972年5月,曾云榮被國家農(nóng)墾部選派到非洲參加中國援助馬里共和國專家組,承擔建設100公頃法拉果茶場任務。出征前他激動的說:“能被國家選派到非洲去幫助種茶,承擔這么光榮重大的任務,能代表國家去盡一點國際主義義務,我感到非常榮幸!請黨和政府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為中國人爭光爭氣!”。

馬里氣候酷熱,由于長期受殖民地統(tǒng)治影響,這里各方面條件都很差。在馬里法拉果茶場,他主要負責茶苗繁育和協(xié)助管理20公頃生產(chǎn)茶園,這里本來不是茶樹繁育生長最適宜區(qū),在這里種茶需要克服許多技術難題。馬里氣候條件能不能育出優(yōu)良的茶苗,讓他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懷著為國爭光的政治責任感和發(fā)展中馬友誼的歷史使命感,克服氣候環(huán)境不適、生活習慣迥異、語言不通、交流不暢、思念家人等重重困難,積極迎接挑戰(zhàn),直面壓力,不辭辛勞,一心一意撲在援助馬里種茶這項偉大事業(yè)上。經(jīng)過反復推敲設計、測算實驗,他選擇搭棚遮蔭以降低溫度,改良土壤以保持水分,采用茶枝條扦插繁殖辦法累計育苗500余萬株,在當?shù)貏?chuàng)造了歷史奇跡,受到了馬里政府和中國駐馬大使館經(jīng)濟參贊的肯定和贊揚。


在非洲的第二年,有關方面又把定植80公頃面積所需300萬株茶苗的任務交給了曾云榮,他帶領當?shù)睾谌藛T工一起從事茶苗繁育工作,在實踐中他言傳身教、手把手傳授當?shù)貑T工技術和要領,不但如期超額完成了300萬株茶苗的繁育任務,而且為當?shù)嘏囵B(yǎng)了一批技術人員,為當?shù)夭铇湓耘喾N植儲備了人才。19 71年,非洲遭遇大旱,流進馬里錫卡索的東法拉果和西法拉果兩條河的水流量銳減,馬里惡劣的沙漠氣候立刻加劇,嚴重影響著已經(jīng)移栽成活茶苗的生長,出現(xiàn)了成片的枯萎瀕臨死亡,眼看著自己和馬里兄弟一年多的辛勞將被無情的惡劣氣候所摧毀,曾云榮感到心如刀絞一樣難過,他寢食難安,焦躁萬分,個人榮辱事小,祖國和人民的榮辱事大,不行!他骨子里拉祜族那種堅韌剛毅、不服輸?shù)膫€性迸發(fā)了,他決定用自己的智慧與惡劣氣候搏一搏!他急匆匆到河邊去勘察,查看河水流量,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河里一小股水流,使他產(chǎn)生了智慧的亮光,他決定堵壩蓄水,引水灌溉茶苗。他立即帶領當?shù)匦值芸撤ツ玖?、下水堵壩,把河水積存起來導引到茶園,久旱的茶苗得到了水的滋潤,漸漸地復活,并重現(xiàn)了勃勃的生機。

曾云榮在非洲種茶的故事,充滿著辛勤智慧和傳奇,也是他人生最光彩的一筆。中國專家的身體力行、百折不撓的精神和作風,令受援國的官員專家和民眾刮目相看,深為敬佩。我國駐馬里大使館經(jīng)濟參贊對他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不久他積勞成疾,祖國和人民關心他的健康,決定讓他提前離開非洲回國治療。當聽到他要回國的消息,那些與他一起共同為茶葉事業(yè)流血汗的馬里朋友,不約而同聚集在一起,依依不舍地歡送這位為他們繁育茶苗、教他們茶葉科技的中國專家,至今當?shù)厝诉€在傳頌著中國專家教他們種茶的故事。這是令他永遠難以忘卻的一段異域情懷,他的工作得到受援國肯定,為祖國和人民爭光添彩。

四、替代種植,以茶代罌驅毒魔

毒品是全人類社會公敵,禁毒斗爭是世界人民一項艱巨的任務,不少仁人志士為之付出了可貴生命,毒品一日不除,世界難得安寧。為此,聯(lián)合國制定了幫助毒品產(chǎn)地實施替代種植,發(fā)展當?shù)亟?jīng)濟,驅除毒魔的戰(zhàn)略。


一提到“金三角”,讓人不由自主想到毒品,它成為了毒品、毒源和罪惡的代名詞。1992年受緬甸禪幫東部第四特區(qū)政府的邀請,曾云榮一行到離勐??h邊境不遠的緬甸邊境地區(qū)進行考察,尋找以農(nóng)業(yè)種植替代罌粟的辦法,看到一片片美麗妖嬈的罌粟花,他們的心里都沉甸甸的。深知毒品危害的曾云榮住在色勒縣政府鐵皮瓦房招待所里徹夜難眠。第二天,他迫不及待地把用種植茶葉來替代罌粟的設想提了出來,他認為緬甸的色勒、大勐養(yǎng)、幫角等地適宜種茶。考察完畢,勐??h與禪幫東部第四特區(qū)政府簽訂了《合作建設百畝茶園協(xié)議書》,協(xié)議規(guī)定:由勐海縣出專家、技術、種籽、工具等,幫助緬甸東部禪幫第四特區(qū)種植建設茶園100畝,產(chǎn)量指標每畝達到100斤,3年投產(chǎn)。協(xié)議簽訂后,曾云榮奉命率領茶葉科技工作者,帶著茶樹種籽出境,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出國種茶之旅。


在緬甸色勒山區(qū)的一片罌粟地,他和他的同伴在那里安營扎寨,帶領當?shù)亍盁熋瘛遍_墾種植示范茶園。為了驗證茶葉替代罌粟種植在色勒地區(qū)的可行性,他們根據(jù)不同地形、土壤、氣候特征,分別在勐養(yǎng)種了3畝,幫角種21.6畝,色勒種近100畝,并對三個試點茶園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規(guī)劃,制定了技術規(guī)程。茶苗種下后,曾云榮安排技術人員負責茶園和茶樹幼苗的日常管理,自己每隔一兩個月都要到境外去看一次,親自到三個試驗點細心的查看茶苗的生長情況,與緬方人員會晤交流,協(xié)調(diào)解決項目實施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中國工作組的辛勤工作及緬方的積極配合,小茶樹一天比一天長高長大,不滿三年就成園了。1996年投入開采,按照當時茶葉價測算,1畝茶葉鮮葉收入達到700元,比種植一年生的罌粟經(jīng)濟收益要高出許多,項目取得成功,“煙民”轉為“茶農(nóng)”,再不想種那害人、被詛咒的“罌粟”了。中緬雙方認為:茶園建設過程中,密切了兩國人民的友誼,促進了兩國關系的發(fā)展。此后這種替代種植方式被廣泛推廣到西雙版納州與周邊國家傳統(tǒng)毒源區(qū)的各類農(nóng)業(yè)技術合作中,出現(xiàn)了“水稻替代”、“甘蔗替代”等模式,被聯(lián)合國和中國政府定為“中國云南勐海禁毒模式”,為人類社會最終驅除毒魔奠定了基礎。

五、資源普查立新功,言傳身教育后人

瀾滄江中下游是茶樹的源產(chǎn)地中心地帶,這里曾經(jīng)生長著聞名世界的野生茶樹王和栽培型茶王樹,它們是世界茶樹原產(chǎn)地的化石和悠久產(chǎn)茶歷史的見證,勐海是當之無愧的茶的老家,歷經(jīng)千年,一直在中國茶史、世界茶史上默默的書寫著厚重的民族茶文化傳奇。


為加強古茶樹保護利用,1991年曾云榮被勐??h任命為古茶樹保護委員會主任,具體負責實施對古茶樹的保護工作,為古茶樹保護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促進了古茶樹保護利用開發(fā),造福茶區(qū)各族群眾。2002年6月,在州茶業(yè)協(xié)會與他的積極協(xié)調(diào)下,西雙版納州政府與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云南省茶業(yè)協(xié)會在景洪聯(lián)合成功舉辦了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內(nèi)外180多名茶界專家學者出席,為中國普洱茶產(chǎn)業(yè)的復興起到了“正名”和極大推動作用。


為了挖掘西雙版納州資源優(yōu)勢,做強做大普洱茶產(chǎn)業(yè)。2004年3月至7月,西雙版納率先組織了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全州古茶園古茶樹資源普查工作,他作為該項工作的領導小組成員兼任勐臘普查組組長,他雖然年逾六旬,但帶領年輕組員一起翻山涉水考察、征集古茶樹資源,圓滿完成了目標任務,他與人合作編寫出版了《歷覽西雙版納古茶山》一書,成為人們了解西雙版納古茶樹資源、茶葉發(fā)展史和茶文化的工具性書籍,同年該項目被評定為西雙版納州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10月,年逾古稀的他依然被西雙版納州古茶樹資源普查保護領導小組聘請為專家顧問,他走進古茶園、見到古茶樹似乎變年輕了,高山陡坡均被他踩在腳下,雄姿勃發(fā),精神抖擻。


曾云榮常常回憶起自己為茶葉事業(yè)奮斗走過的歷程,有苦有樂,有悲有喜,然而他想得更多的是把一生積累的茶葉科技知識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多年來他不僅積極實踐,他還將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和成果書寫下來,供茶葉科技工作者參考學習,先后在《云南茶葉》、《普洱茶論文專輯》等書刊上發(fā)表了《瀾滄江茶山論古今》、《緬甸撣邦東部的春天》、《發(fā)展茶樟間作園,振興勐海茶業(yè)》、《淺析勐海的茶葉生產(chǎn)發(fā)展》、《建立南糯山萬畝茶場的初步設想》、《勐??h茶園生產(chǎn)栽培試驗示范》、《勐海茶葉四十年》和《普洱茶的功效作用》等。2003年前后,他先后創(chuàng)建了茶樟間作示范基地和曾氏老茶樹茶廠,在他的潛移默化和言傳身教下,一大批年輕科技人員迅速成長起來,有的已經(jīng)成為省廳領導,有的已經(jīng)成為茶葉產(chǎn)業(yè)發(fā)展帶頭人和高級專家,兒子、兒媳在他的影響下也加入了茶葉行業(yè),并成為行業(yè)專家和科技骨干。在他的影響和幫助下,在勐??h從事茶葉科研生產(chǎn)、加工銷售的100余名茶葉專業(yè)人員獲得了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技術職稱,大大增強了各茶企技術骨干的信心,提高了大家科技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使普洱茶加工工藝不斷得到提升,產(chǎn)品科技含量增加,勐海普洱茶在市場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得到提高,勐海茶葉產(chǎn)業(yè)得到了發(fā)展,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20年,勐??h共有茶園總面積90.7萬畝,干毛茶總產(chǎn)量 3.17萬噸,精制茶產(chǎn)量1.58萬噸,綜合產(chǎn)值超百億元,使勐海成為名副其實中國普洱茶第一縣和全國普洱茶知名品牌創(chuàng)建示范區(qū)。

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2008年,在勐海茶辦崗位上奮斗了近半世紀的曾云榮光榮退休了,但這匹立志終生為普洱茶事業(yè)而奮斗的老馬并沒有因此而停下腳步,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給普洱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契機,他更是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茶葉的文化交流、科普宣傳及品牌推介上來,把自己的生活和茶葉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一刻也不能分離。


隨著科技和檢測手段的發(fā)展,優(yōu)質、生態(tài)普洱茶的保健功效越來越被世人所接受、認可,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都在追崇著普洱茶,普洱茶蘊育著無限商機,有些有戰(zhàn)略眼光的商家和愛茶人士接踵而至來到云南考察,尋求發(fā)展機遇。勐海因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和豐富的茶樹資源吸引了行家眼球,紛紛組團來這里考察,他們到勐海首先想到的是拜訪老茶樹曾云榮,希望從他那里得到指點和建議。對來訪者,曾云榮始終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熱情接待他們,對他們的問題一一作答,從他謙和的態(tài)度和淳樸的話語中,人們悟出了普洱茶的真諦,對自己的選擇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一些到訪者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當場拜他為師。


2007年在廣東從事茶葉生產(chǎn)經(jīng)營近40年的老茶人陳升河率領自己的團隊到云南各主產(chǎn)茶區(qū)考察,最后聽取老茶樹曾云榮的建議,決定扎根勐海發(fā)展自己的理想和事業(yè),在勐海建立了勐海陳升茶業(yè)有限公司。2008年曾云榮和著名茶企陳升茶廠的陳升河董事長、時任西雙版納州茶業(yè)協(xié)會會長彭哲、云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汪云剛研究員聯(lián)手發(fā)起成立了老班章茶研究會,以一個村茶葉成立研究會的,這在全世界是一個創(chuàng)舉,聚集了全國茶葉界知名專家和茶葉愛好者,勐海陳升茶業(yè)有限公司一下聲名遠播,穩(wěn)坐勐海數(shù)千家茶葉企業(yè)第二交椅,年銷售額達數(shù)億元,茶廠基地老班章村茶農(nóng)收入從2010年戶均收入20萬元,到2014年人均收入達20萬元,成為全國少有的以茶揚名的古茶村,在陳升茶業(yè)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老班章村容村貌發(fā)生面目一新的改變,戶戶建起了小洋樓,人人買起了小汽車。幾年來,作為專職副會長的曾云榮帶領他的專家團隊深入老班章開展生境調(diào)查和品質形成機制研究,指導當?shù)夭柁r(nóng)對老茶樹進行科學管理,努力維護老班章這個普洱茶品牌和普洱茶標桿,持久造福當?shù)夭柁r(nóng)群眾。如今,勐海各個古茶村爭相要求與勐海陳升茶業(yè)有限公司合作,因為他們知道只有與勐海陳升茶業(yè)有限公司合作,他們脫貧致富奔小康才有希望。勐海陳升茶業(yè)有限公司初制加工基地建到哪里,那里的面貌就會煥然一新。


弘揚民族茶文化,助推勐海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老茶樹曾云榮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積極參加勐海茶葉茶文化協(xié)會活動。幾年來他熱心于茶葉協(xié)會工作,不顧自己年高多病,有時在醫(yī)院輸液,他剛拔掉吊針就走進茶山為茶農(nóng)授課,普及茶葉知識和茶文化,在勐海的西定、蘇湖、南糯山、勐宋、勐滿及瀾滄的景邁等古茶山多次留下他活躍的足跡,中國國際普洱茶節(jié)、勐海茶王節(jié)、茶葉品鑒會等重大茶事活動留下他矯健的身影。同時,他深知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撰寫了珍貴史料“勐海茶葉百年”和“中國普洱茶第一縣——勐?!钡龋€把多年來從事茶葉推廣研究的經(jīng)歷經(jīng)驗整理發(fā)表在相關報刊雜志上,被廣大讀者廣為傳頌和學習。2015年他被中國茶葉學會評為“全國學會工作積極分子”。


圍繞云南省打造千億元茶產(chǎn)業(yè),讓云茶走向世界的宏偉目標。老茶樹曾云榮老當益壯不僅到廣東、北京、上海及省內(nèi)茶葉展銷會宣傳茶文化、推銷茶品牌,還親自韓國、俄羅斯、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講學,宣傳、推廣普洱茶文化,提高普洱茶在世界各國和地區(qū)的影響力、知名度,促進云茶產(chǎn)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老茶樹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2019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f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曾云榮獲得這一至高榮譽。紀念章使用銅胎鍍金材質,通徑為50毫米,主要元素為五星、“70”飄帶、團錦結、如意祥云和光芒,主色調(diào)為紅色和金色。核心部分為五星,代表國家榮譽。


老茶樹曾云榮是茶葉界的旗幟和標桿,是我們大家學習的楷模!我們永遠懷念他!


以上內(nèi)容轉至勐??h茶業(yè)協(xié)會。


2020年10月22日,我們在考察南糯山之際,到勐海縣城曾云榮家中,現(xiàn)場采訪了曾老師,當時曾老師身體狀況就不是很好,身體虛弱,腿腳不靈便,還一直在咳嗽。在我們表明來意之后,曾老師仍是強打精神,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我們的專訪,我們感動之余,內(nèi)疚萬分。




?今天驚聞曾老師噩耗,不勝悲慟和惋惜,剛剛還在收聽采訪他的錄音,嗚呼!音容尚留,斯人已去!從此人間少了一位專家,天國多了一位茶仙。相信有茶相伴,天國不會寂寞,惟愿曾云榮老師一路走好!


以下是我們采訪曾云榮老師的部分內(nèi)容:

作者:曾老師,您好,很榮幸來采訪您,我們今天的第一個問題是,南糯山的“南糯”是什么意思?

曾云榮:傣語中,“南”是水的意思,“糯”是竹筍的意思。之所以叫南糯山就是因為以前的哈尼人用山上產(chǎn)的竹筍招待傣王,傣王吃過后很滿意,就用它來命名了。


作者:那棵800多年的茶樹王,是您們最先發(fā)現(xiàn)的嗎?

曾云榮:你說的是半坡老寨的開才家認養(yǎng)的2號樹吧,是我們發(fā)現(xiàn)的,當時鄒家駒、黃炳生一些專家還來鑒證,就住在山上,還搭了帳篷,記得他們還和寨子里的哈尼人一起唱歌跳舞。因為路比較難走,從寨子里到茶樹王那里要1公里多,路寬也就1公尺左右,當時他們提出來要修路,我說不能修,如果小車、摩托車和拖拉機都進去,生態(tài)就完全被破壞了!


作者:那么1號樹又是哪一棵?它的樹齡又是怎樣鑒定的呢?

曾云榮:1號樹呢,就是沙歸捌瑪茶廠上去的那棵,也就是1995年死掉的那棵,這棵樹的樹齡爭議很大。因為1953年專家們最先發(fā)現(xiàn)這棵1號樹的時候,旁邊還有一棵大茶樹,就砍了一棵,經(jīng)過數(shù)年輪測算出它的樹齡為800年以上,再根據(jù)哈尼人父子連名制推算,按第一代栽種這棵茶樹沙歸,平均每一代按20歲估算,到當時正好是55代,作出1號樹的樹齡也在“800年以上”的結論。


作者:曾老師當了30多年的茶辦主任,請您介紹一下勐海的茶資源。

曾云榮:我是1974年開始當?shù)牟柁k主任,一直到2008年,干了33年的茶辦主任。根據(jù)2008年的統(tǒng)計,勐海的茶資源共有24萬多畝,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87.6萬畝了。從1957年云南省茶葉工作會議在西雙版納召開,根據(jù)當時勐海茶科所的老所長蔣銓和勐海茶廠的廠長唐慶陽普查的古茶樹資源,按每畝240株的密度統(tǒng)計,勐海的古茶園面積共有8.8萬多畝,這個數(shù)據(jù)一直沿了好長時間?,F(xiàn)在統(tǒng)計測量的勐海古茶園,共有4.8萬畝。實際上不止這個數(shù),在打洛曼夕到勐板這片,茶園跨度有幾十公里,我估計至少也有1萬畝。


作者:南糯山1號茶樹王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曾云榮:天災人禍,可以說是和人有關,雖然年老體衰是自然規(guī)律,但是我們?yōu)榱搜永m(xù)它的生命,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用了水泥,在樹下鋪了水泥造成,可以說是好心辦了壞事?。∏Ъ艺强?700年的茶樹王,也有這種情況,人們?yōu)榱擞^賞方便,把它圍起來,還修建了石埂和石碑。當年為了保護這棵樹讓我發(fā)言,我就講了南糯山1號茶樹王的教訓,說人為使用了水泥保護不當,才讓它過早死去。為這個事云南省茶葉協(xié)會的鄒家駒還發(fā)了文,質疑臺灣茶商建亭立碑傷害了茶樹,結果人家還和他打了官司。


作者:南糯山上以前有沒有茶馬古道?

曾云榮:有的,在從多依寨到丫口老寨,往景洪嘎灑方向,這條古道現(xiàn)在還可以走,它的歷史很久了,可以說和南糯山得名的時期相同,因為當年傣王命名南糯山的時候,走的就是這條茶馬古道。

從丫口老寨出發(fā),有3個條路線:

一條是走嘎灑到景洪再到普洱。

一條是從南拉、小乎拉到佛海,從佛海又分2條,1條經(jīng)糯扎渡往勐往方向到普洱。1條從打洛到景棟到緬甸仰光,從仰光一邊前往印度的加爾各答到尼泊爾最后到西藏;一邊到香港和東南亞國家。

一條是從格朗和、帕沙、勐混到打洛。

作者:南糯山以前的南糯白毫為什么那么出名?用的是什么工藝?

曾云榮:關鍵是原料,做好的用捌瑪?shù)脑希烧臅r候必須用一芽一葉的半開葉,現(xiàn)在說南糯白毫是烘青綠茶,實際上還是用炒鍋干燥的,應該屬于炒青綠茶。


作者:南糯白毫是用機器做的還是手工做?

曾云榮:手工的,84年的時候我們用云南茶拿去評獎,因為是云南大葉種,苦澀味重都沒有中獎,只有勐宋那卡的竹筒茶,因為形狀獨特,被評了一個造型獎。

作者:南糯山以前做的紅茶是紅碎茶還是紅條茶?

曾云榮:紅條茶。


作者:勐海這里有很多河流,有幾條是從南糯山留下來的,由于這些河里的沙子閃閃發(fā)光,勐海的地下水也有這種情況,有人稱之為白沙水,經(jīng)過這種白沙水發(fā)酵的熟茶,滋味特別好,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呢?

曾云榮:這應該和勐海的地理特點有關,我懷疑南糯山上有礦石,才會形成這種白沙水,南糯山比較大的河就是流經(jīng)多依寨、半坡老寨和石頭寨那條河了,現(xiàn)在叫南糯河。

采訪團隊:今逸堂、企業(yè)外腦、新茶媒、勐??h茶業(yè)協(xié)會

記錄、文字整理:刀哥

圖:王磊

資料提供:勐海今逸堂茶業(yè)有限公司

更多好文及茶文化知識,請關注新茶媒,關注刀哥說茶



《膳夫經(jīng)手錄·茶》釋義

唐代巢縣縣令楊曄撰寫的《膳夫經(jīng)手錄》,成書于大中十年(856年),原書四卷,今僅存一卷?!端问贰に囄闹尽匪撬木?,與王堯臣崇文總目四卷手錄本基本相同。兩個版本可能都是收集轉錄而成的。其中只有“茶”的內(nèi)容很詳細,分產(chǎn)地、銷區(qū)、品質優(yōu)劣等內(nèi)容,與《茶經(jīng)》、《茶錄》等有同樣的考證和研究價值。

現(xiàn)存《膳夫經(jīng)手錄》全文近1500字,分豆類、蔬菜、禽、羊、魚、肉類及水果、茶等,無目次,無標點。其中茶的文字最多,是全書重點。

所載全文源于《續(xù)修四庫全書》,文中有個別缺字,以“”代表,為了保證全文的真實性,先錄原文,加注標點符號,再作釋譯?!渡欧蚪?jīng)手錄·茶》原文如下:

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採其葉煮,是為茗粥。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茗絲鹽鐵,管榷存焉。今江夏已東,淮海之南,皆有之。今略舉其尤處,別為二品總焉。

新安茶,今蜀茶也,與蒙頂不遠,但多而不精,地亦不下。故析而言之,猶可以首冠諸茶。春時,所在吃之皆好。及將至他處,水土不同,或滋味殊于出處。惟蜀茶南走百越,北臨五湖,皆自固其芳香,滋味不變,由此尤可重之。自谷雨已后,歲取數(shù)百萬斤,散落東下,其為功德也如此。

饒州浮梁茶,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也。其於濟人,百倍於蜀茶,然味不長於蜀茶。

蘄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處出處者,并方斤厚片,自陳、蔡已北,幽、并已南,人皆尚之。其濟生、收藏、榷稅,又倍於浮梁矣。

衡州衡山,團餅而巨串,歲取十萬。自瀟湘達於五嶺,皆仰給焉。其先春好者,在湘東皆味好,及至湖北,滋味悉變。然雖遠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功亦不細。

潭州茶,陽團茶(粗、惡),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江陵南木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己上四處,悉皆味短而韻卑。惟江陵、襄陽皆數(shù)十里食之,其他不足記也。

建州大團,狀類紫筍,又若今日大膠片。每一軸十片余,將取之,必以刀刮,然后能破,味極苦,唯廣陵、山陽兩地,人好尚之,不知其所以然也,或曰療頭痛,未詳(以上以多為貴)。

蒙頂(自此以降,言少而精者)。始,蜀茶得名蒙頂也,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頂。是以蒙頂前后之人,競栽茶以規(guī)厚利。不數(shù)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雖非蒙頂,亦希顏之徒。今真蒙頂有鷹嘴、牙白茶,供堂亦未嘗得其上者,其難得也如此。又嘗見書品,論展陸筆工,以為無等,可居第一。蒙頂之列茶間,展陸之論,又不足論也。

湖(州)顧渚,湖南紫筍茶,自蒙頂之外,無出其右者。

峽州茱萸簝,得名近自長慶,稍稍重之,亦顧渚之流也。自是碧澗茶、明月茶、峽中香山茶,皆出其下。夷陵又近有小江源茶,雖所出至少,又勝于茱萸簝矣。

舒州天柱茶,雖不峻拔遒勁,亦甚甘香芳美,可重也。

岳州浥湖所出亦少,其好者,可企於茱萸簝。此種茶性有異,唯宜江水煎得,井水即赤色而無味。

蘄州、蘄水團黃、團薄餅,每斤(捆)至百余斤,率不甚麄弱。其有露消者,片尤小,而味甚美。

壽州霍山小團,其絕好者,上于漢美。所闕者,馨花穎脫。

睦州鳩坑茶,味薄,研膏絕勝霍山者。

福州正黃茶,不知在彼,味峭上下,及至嶺北,與香山、明月為上下也。

崇州宜興茶,多而不精,與鄂州團黃為列。

宣州鶴山茶,亦天柱之亞也。

東川昌明茶,與新安含膏,爭其上下。

歙州、婺州、祁門、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雜木葉,自梁、宋、幽并間,人皆尚之。賦稅所入,商賈所赍,數(shù)千里不絕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顧渚茶品之亞列,祁門所出方茶,川源制度略同,差小耳。

注釋:

茶,在古代沒有聽說有飲食(茶)的事情。到晉、宋(南朝)[1]以后,吳人[2]采其葉煮食,稱為茗粥。到唐代的開元(713-741)、天寶(742-756)之間,才稍稍有了飲茶之事。至德(756-758)、大歷(766-779)的時候漸漸多了,建中(780-783)以后,就繁盛起來了。茶、絲、鹽、鐵,都實行管榷[3]即專賣制度。今江夏(今湖北武昌)以東,淮海(今秦淮河)以南,都產(chǎn)茶?,F(xiàn)在簡單列舉重點如下,并不是茶的全部。

新安茶[4],現(xiàn)在的蜀茶,離蒙頂不遠,但多而不精,產(chǎn)地生態(tài)好,從總體分析來說,還是可以說高于其他的茶。春茶季節(jié),在產(chǎn)地吃時很好,但運到其他地方,因水和環(huán)境不同,其滋味與產(chǎn)地有區(qū)別。唯有蜀茶能銷往各地,南邊走到百越(今華東諸地),北邊到達五湖(指地域寬闊),皆能保持固有的芳香,滋味不變,所以特別珍貴。自谷雨以后,每年有數(shù)百萬斤,分別運往東邊各地,這是為大家做的好事。

饒州浮梁茶(今江西饒州浮梁縣),今關西(潼關以西)至山東(太行山以東),閭閻(鄉(xiāng)里)村落皆吃之??梢远嗳詹怀约Z食,但不能一日不喝茶。當?shù)厝藢@種茶的依賴性高于蜀茶,但是茶的滋味比不上蜀茶。

蘄州茶(指湖北蘄州蘄春蘄水所產(chǎn)團黃、餅茶)、鄂州茶(指湖北蒲圻、崇陽所產(chǎn)團黃)、至德茶(指安徽池州至德縣所產(chǎn)餅茶),以上三處出產(chǎn)的茶,是方形的厚片餅茶。銷售到陳(河南東至安徽一帶)、蔡(河南上蔡地區(qū))以北,幽(京津等地)、并(山西太原)以南。人人都喜歡,引為時尚。其濟生(對身體的作用)、收藏、納稅,都成倍超過浮梁茶。

衡州衡山(指湖南衡陽、衡山等地)茶,團餅成巨串,年產(chǎn)十萬斤。自瀟湘(瀟水、湘水地區(qū))到五嶺(泛指湘、贛、粵、桂等省區(qū)邊境)都希望得到這些茶。其中有先春好茶,在湘東味道很好,到湖北就變味了,該茶雖然遠銷交趾(今越南),當?shù)厝硕冀?jīng)常吃,但茶葉做工不是很精細。

潭州茶,陽團茶(今長沙、湘潭、益陽、株洲等地),茶粗質劣。渠江薄片茶(湖南新化縣),有油、含苦梗。江陵南木茶(今湖北江陵縣),品質偏下。施州方茶(今湖北恩施縣),味苦、餅硬。以上四個地方的茶,都是味短,韻味不高。只有江陵、襄陽附近數(shù)十里范圍才食用,其余可以不記載了。

建州大團茶(福建建州今建甌),形狀類似紫筍,又近似當時的大膠片,每一軸有十余片。要取食時,先用刀刮(削),然后才能弄碎。茶味極苦,只有廣陵(今江蘇揚州)、山陽(今淮安)兩地比較喜歡。不知什么原因,有的說該茶能治頭痛,詳情不知。

蒙頂茶[5]當時的產(chǎn)量減少,但做得精致。最初,蜀茶出名也是因為蒙頂茶。元和年(806-820)以前,一束錦帛﹙捆起來的五匹帛﹚還交換不到一斤早春蒙頂茶(價格很高)。所以蒙頂附近的人都爭先恐后地種茶,來獲得豐厚的利益。沒有數(shù)十年的時間,使當?shù)剞r(nóng)村市場上,每年出現(xiàn)千萬斤(形容數(shù)量多)的銷售。還有雖然不是真正的蒙頂茶,也還有人冒充蒙頂茶去銷售。真正的蒙頂茶有鷹嘴、芽白茶(不研膏茶露芽餅茶),供堂[7],就是提供給當?shù)毓俑?,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其難得的情況就是這樣。又經(jīng)常見到書上評議、討論陸羽的觀點,認為不可比擬,沒有可以與蒙頂茶同時并列第一的。蒙頂茶和其他茶排列起來比較,再看陸羽的觀點,是不足以論的。

湖(州)顧渚、湖南紫筍茶,除了蒙頂茶之外,沒有比它們更好的了。

峽州(今宜昌)茱萸簝茶,出名的時間較近,在長慶年間,即唐穆宗執(zhí)政時(821-824),稍稍受到重視,屬于顧渚茶一類。從此碧澗茶(湖北宜昌產(chǎn))、明月茶(湖北宜昌明月峽產(chǎn)),峽中香山茶(四川夔州云安郡奉節(jié)產(chǎn)),名氣都在茱萸簝之下。

夷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最近還有小江源茶,雖然產(chǎn)量很少,名氣又勝于茱萸簝茶。

舒州天柱茶(今安徽岳西縣潛山),外形雖不峻拔好看,味道也甘香芳美,得到很大的信任。

岳州浥湖茶(今湖南岳陽)所產(chǎn)也少,其中好的可以與茱萸簝相比。這種茶比較特別,只適宜江水煎煮。用井水煎煮茶湯泛紅,而且沒有味。

蘄州、蘄水團黃、團薄餅(產(chǎn)于湖北蘄州蘄春,今稀水。《唐國史補》常魯公使西蕃...贊普曰我此亦有...此蘄門者,即此茶)。每捆(原文“斤”有誤)至百余斤,茶葉粗薄,只有暢銷品,片特別小,而味很美。

壽山霍山小團(安徽壽州、霍山產(chǎn),此茶同舒州、顧渚、蘄門、昌明、浥湖遠運西蕃),其中最好的茶,上貢給朝廷。所缺者如奇異馨香脫穎。

睦州鳩坑茶(浙江睦州淳安縣產(chǎn)),味薄,只有研膏類勝似霍山茶。

福州正黃茶,滋味厚薄有優(yōu)劣之分,銷至嶺北即今蒙古、俄羅斯西北利亞及我國內(nèi)蒙、黑龍江一帶,與香山(四川奉節(jié))、明月(湖北宜昌)茶相似。

崇州宜興茶(宜興屬江蘇常州府,此處稱“崇州”有誤),多而不精,與鄂州團黃(湖北鄂州蒲圻、崇陽產(chǎn))并列。宜興是地名,漢代稱陽羨縣,隋改稱義興,唐代同。宋代太平興國初,因避太宗趙匡義之諱,改稱宜興?!渡欧蚪?jīng)手錄》是唐書,不應該出現(xiàn)宜興地名,明顯此條目為后人改加,有嫌貶低該茶之疑,而后又稱與鄂州團黃(《茶述》列為第一流貢茶)并列,不好解釋。

宣州鶴山茶(又稱鴨山茶,安徽宣州宣城丫山產(chǎn)),位置次于天柱茶。

東川昌明茶(四川綿州昌明縣,今江油縣北獸目山產(chǎn)。白居易《春盡日》詩“渴嘗一碗綠昌明”指此),品質可與新安含膏[8] 茶比上下。

歙州(今安徽歙縣,新安江流域)、婺州(今浙江武義江、金華江流域諸縣)、祁門(安徽)、婺源(江西)等地方產(chǎn)的茶,制作精細,不含雜質樹葉,自梁(四川)、宋(江都南京)、幽(京兆長安)等地,人們都崇尚、喜歡。稅賦收入、商人所赍[9] ,數(shù)千里道路上都可以看見。前邊說的先春含膏茶,位置排在顧渚茶品的后邊。祁門產(chǎn)的茶,和四川茶的淵源基本相同,差別不大。

體 會:

唐代是我國茶葉生產(chǎn)和茶文化發(fā)展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茶葉品名多,《茶經(jīng)》也說:“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列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飲茶、品茶遍及全國,佛茶、禪茶、貢茶、禮茶也達到空前高度。茶書、詩歌、藝文不斷涌現(xiàn),琳瑯滿目。在學術上最有價值的文獻首推《茶經(jīng)》,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膳夫經(jīng)手錄》成于晚唐,有關茶葉的記載,從時間、空間而論,可以概括全唐面貌,內(nèi)容豐富,為后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資料。

《膳夫經(jīng)手錄》對各地茶葉名品評價,總體上比較客觀,特別對蒙頂茶少而精,情有獨鐘,評價甚高,超過了當時的官貢顧渚茶。綜合其他文獻,應該也不過份。反而陸羽《茶經(jīng)》對四川茶的評價有些偏頗。

陸羽沒有到過四川,他寫《茶經(jīng)》時蒙頂茶僅以“雅州蘆山郡”之名上貢,尚未成名?!懊身敳杼柕谝弧睍r,陸羽已經(jīng)逝世?!渡欧蚪?jīng)手錄》成于公元856年,在《茶經(jīng)》(758年)成書約一百年以后,后世與前代的情況變化很大,作者應當是在《茶經(jīng)》的基礎上寫成的。但文章開始說:“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此說不可茍同。

全書評價茶名時,特別強調(diào)本地與異地環(huán)境變化、人群差別,滋味不同,如衡州衡山茶……等,再有茱萸簝茶只能用江水,不能用井水,可見決定茶葉品質、口感,還有其他環(huán)境因素的重要性。

《膳夫經(jīng)手錄》從唐至今已經(jīng)一千二百多年,有些茶品繼承下來了,有些沒有了,外形品質變化更大,歷史上的評價有當時條件,不能作為現(xiàn)代茶葉品質標準。

茶葉古代史料考證困難很多,雖然有些茶的基本知識,而古漢語水平有限,誤讀、誤解難免,僅供參考,恭候賜教。

注釋:

1.晉宋:晉代-南北朝宋,即公元265-420年間。

2.吳人:俗稱江蘇曰吳,吳人即江蘇之人。

3.管搉:搉與榷通假,管搉即專利。

4.新安茶:唐時雅州蘆山有新安鄉(xiāng),鄰近蒙頂。古代蒙山范圍很大,邛崍?zhí)炫_山、蘆山羅純山包括雅安上、中、下里,雅安飛仙官帽山(又名漏閣山)、七盤山和名山蒙山都在其中。新安茶:屬于大蒙山境內(nèi)產(chǎn)品。

5.蒙頂:為了有別于其他蒙山,蒙頂僅指蒙山主峰周圍,即今蒙頂山?!敖怠奔匆韵?,蒙頂茶少而精,與大蒙山新安茶有別。

6.希顏之徒:顏回字子淵,孔子弟子,天資聰睿,仁慈,德高望重,后世尊稱“復圣”?!跋n佒健敝赶M麑W習顏回之人,此處指學習仿造蒙頂制茶之人。

7.供堂:官府治事之地曰堂,“供堂”指上級官員。

8.新安含膏:唐代餅茶制造有研膏(壓膏),即搗后榨去部分茶汁和不研膏(含膏)不榨去茶汁之分。新安含膏仿造蒙頂不壓膏露芽茶制法,故名。

9.赍:音zi,通資錢財。

(發(fā)表在2012年第6期《吃茶去》雜志;作者:李家光)

從茶樹種質角度說開,聊聊普洱茶能否成為第七茶類

前段時間頒布的國際標準ISO20715:2023《茶葉分類》中,將普洱生茶化為綠茶,普洱熟茶化為黑茶的做法,引起了諸多爭議,有從普洱茶歷史駁斥的,有從行業(yè)產(chǎn)值爭辯的,有從工藝陳化證偽的,有重提《制茶學》中將普洱茶劃歸黑茶的學界舊爭的...

在眾多聲音中,有一點則是取得了普遍共識的,那就是針對普洱茶的各種特殊性,應將其列為第七大茶類。

普洱茶能否成為第七茶類?除了以上因素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那就是普洱茶所用的云南大葉種原料,與其他茶類所用的滇外小葉種是完全不同的,這不僅表現(xiàn)在葉型,樹型,內(nèi)含物質,生態(tài)習性上,更是因為二者本就是獨立演化的結果。

這篇文章,我們就從植物學、生態(tài)學的角度去聊聊大葉種概念的來龍去脈,并論證云南大葉種與滇外小葉種的本質區(qū)別,內(nèi)容可能會有一些晦澀,但對建立普洱茶大局觀很有幫助,希望大家能耐心讀到最后。

植物學中的茶樹分類

什么是普洱茶?在過去,普洱茶只是一種經(jīng)潮水發(fā)酵工藝的茶品,不限制產(chǎn)地,也不要求茶種,遺留下了諸如“泰國宋聘號”,“廣云貢茶”,“香港普洱茶"等曖昧不清的老茶。

而自2008年起投入使用至今的國標中,將普洱茶定義為必須使用“云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這是一個涵蓋地理范圍、工藝特征和種屬范圍的三位一體概念。


國標中的“云南”和“曬青”概念,相信茶友們都很熟悉,而大葉種只是指商業(yè)生產(chǎn)上的“品種"(Variety),并不是植物分類學上的“種(Species)”。怎么理解這句看起來有點繞的話?了解一些植物學分類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茶樹亦是如此。公元1753年,瑞典科學家卡爾·林奈(CarlVonLinne)在著作《植物種志》一書中,首次將茶樹命名和定類為“TheaSinensis”,此后兩百多年來,英國的喬治·瓦特(Georgewatt)、法國的皮埃爾(Pierre)、荷蘭的科恩司徒(CohenStuart)等學者都提出并發(fā)展出諸多分類方法,推動了茶葉起源和品種演變的研究。

林奈《植物種志》

而根據(jù)不同植物在形態(tài)上的差異與趨同性,植物學界將各種植物都劃分進門、綱、目、科、屬、組的生物分類中,而茶樹則屬于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這個分類下的植物多達30多萬種)、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約有20萬-25萬種植物)、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茶組(SectThea)植物。

將茶樹劃入“茶組”是學界共識,但在更細分的亞屬上,國內(nèi)茶學界有一定的分歧,其中認可度比較高的,是閔天祿和張宏達兩位學者提出的分類體系,其中閔天?認為茶種只有四個變種,“普洱茶種[C,assamica(Mast)Chang]”和“茶種”[C,sinensis(L).O.Kuntze]只是并列的變種。

而張宏達教授則將“茶組”分為32個種,3個變種,分別歸入為五室茶系、五柱茶系、禿房茶,茶系這4個系,并認為茶系里含有的種和變種就多達15種,包括“普洱茶種”(即普洱茶所用原料),“茶種”(即滇外小葉種所用原料),二者則并列在“種”(Species)一級。

兩種分類體系雖尚未達成共識,但都屬于學術討論范疇,我們只需要明白,茶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其中狹義的茶由“普洱茶種”(即云南大葉種或中國大葉種)和“茶種”(即滇外小葉種或中國小葉種)構成,存在客觀差異,但有具有由人工培育而來、無毒、可食、適飲、茶多酚和咖啡堿含量較高等特點,文末總結了兩個品種的細致差異對照表,供茶友們學習參考。

而廣義的茶不僅把狹義的茶包含在內(nèi),還包括了野茶等茶組內(nèi)的所有植物,這些未經(jīng)馴化的野茶,有的茶多酚、咖啡堿等含量都較低,沒什么品飲價值,也有毒性較低乃至無毒,經(jīng)過加工后也具有適飲性的大理茶、滇緬茶等,更有打著“芽苞茶”、“大野茶”等名號兜售的,實則不屬于茶組或山茶屬的有毒植物,茶友們需認真鑒別。

普洱茶種與阿薩姆種的淵源

值得一提的是,上面所說的“普洱茶種“,在國際上通稱卻是“阿薩姆種”,其拉丁文名[C,assamica(Mast)Chang]中的“assamica”也為“阿薩姆”的含義,這點可能會讓茶友們感到疑惑:為什么云南茶要起個外國名?而且還是早就被澄清的所謂“世界茶源印度阿薩姆”?

1844年,英國學者馬思特(Masters)把印度阿薩姆邦的栽培型茶樹定名為“Var.assamica”阿薩姆種,直到20世紀80年代左右,中國植物學家張宏達在山茶屬植物分類和證明了阿薩姆種的原產(chǎn)地在中國,并在1998年出版的《中國植物志》中將阿薩姆茶(Var.assamica)更名為普洱茶,為了紀念張宏達先生的卓越貢獻,他被尊稱為“普洱茶命名者”和“普洱茶之父”。

不過,近年新發(fā)現(xiàn)的證據(jù)顯示,最先命名普洱茶的其實另有其人,早在1937年,陳嶸先生著作《中國樹木分類學》的“山茶屬”篇中,就已將(Var.assamica)譯作“普洱茶”,同樣由他撰名的,還有“鈍葉茶”、“尖葉茶”、“毛萼茶”等茶組四個變種,還特地加了記號并給予說明:

“本書所載各樹木種類,均漢名和學名并列,兼有加列英名者,至關于漢名之厘定,破費斟酌……其漢名無可循者,則不得不加以擬稱,各于左角上以“※”為號,杜撰之處,殊非得已。


陳嶸《中國樹木分類學》1937年,圖源網(wǎng)絡

陳嶸(1888-1971),民國中華農(nóng)學會的發(fā)起人,曾任南京金陵大學森林系,也是“當代茶圣”吳覺農(nóng)先生當年在浙江甲種農(nóng)校進修時的老師和校長,新中國后的第一任林業(yè)研究所所長,是中國近代林業(yè)的奠基人之一,當之無愧的林學泰斗。

有的茶友可能不理解為什么直到近年這件事才被披露,其實這就像曾參與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徽設計的周令釗先生,一生都未曾提及自己曾設計了中茶商標一樣,對于參與過諸多重大項目的陳老來說,為普洱茶定名不過是一件小事,再加上當時的普洱茶發(fā)展遠不及現(xiàn)在,沒有人在意這些細節(jié)屬于正?,F(xiàn)象。

陳嶸(前排右三)任中央林業(yè)研究所(現(xiàn)林業(yè)所)所長時期與同事合影留念(1952年-1958年)

總之,鑒于陳老在林學和植物分類學領域的貢獻,以及書中提到的“Var.assamica”此前從未有過中文撰名等因素來看,早在民國時期,普洱茶種就已定名,不過陳老為什么會直接將阿薩姆茶稱為“普洱茶”?這是否意味著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jīng)有研究理論能支撐起阿薩姆種的原產(chǎn)地在中國?這些問題的答案還尤待發(fā)掘。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印度茶源說”也已被證偽,因此一直以來,中文語景下的論文,演講,文章中,基本都將國際通行的“阿薩姆種”稱為“普洱茶種”,遺憾的是,雖然中國茶學界證實了該樹種原產(chǎn)于中國云南茶區(qū),但由于學術命名的慣例是由第一個發(fā)現(xiàn)者定名,且無法修改,因此國際通行的學術拉丁文名中的普洱茶,依然是“assamica”。

不過茶友們也不必耿耿于懷,依據(jù)學術規(guī)范的命名的“阿薩姆種”,本就不包含任何象征起源的含義,這樣的案例在其他領域也有出現(xiàn),比如國鳥丹頂鶴通用名就是“日本鶴”,無論叫什么名字,本就屬于我們的東西,一定是我們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不知道茶友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yōu)槭裁磿晳T性地把普洱茶的原料稱為大樹茶,喬木茶,古樹茶等等,這其實就引申出云南大葉種與滇外小葉種的兩大差異:葉片與樹型。(未完待續(xù)...)

來源:陸離茶寮,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61條結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