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元稹的塔茶詩

找到約3條結(jié)果 (用時 0.011 秒)

《長安三萬里》沒有告訴你:其實,大唐也是茶的盛世!

今年的暑期檔電影,就跟眼下這天氣一樣火熱,國產(chǎn)動畫片《長安三萬里》以13.2億元排行票房第三,在豆瓣也以8.2分高居榜首。

這部電影講述的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吐蕃軍隊猛烈進攻西南。身為大唐節(jié)度使的高適因作戰(zhàn)不利,使長安城陷入險境。困守孤城的高適與太監(jiān)一起回憶起自己和李白的往事……

電影中,群星閃耀,除了李白、高適,還有杜甫、張旭、王維、王昌齡、李邕、岑參以及“樂圣”李龜年,名將哥舒翰、郭子儀等,全是大唐的頂流。全片共出現(xiàn)了48首唐詩,《將進酒》《別董大》《早發(fā)白帝城》等都是語文課本里必背的名篇。

唐代是詩歌的盛世,也是茶的盛世,像李白、杜甫、王維這些頂流大咖都有茶詩傳世。

“詩仙”“詩圣”“詩佛”的茶詩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余興,長吟播諸天。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詩仙”李白的這首茶詩,被稱為中國茶史上第一首詠茶詩,而李白為仙人掌茶打call,妥妥地蹭了一把名人的流量。當然了,李白《將進酒》里“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用來形容茶亦無不可。

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

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自今幽興熟,來往亦無期。

——杜甫《重過何氏五首之三》

啜茗題詩,無不洋溢著濃濃的春日閑趣。杜甫這位多以憂國憂民面目出現(xiàn)的詩人也有閑情逸致的一面。

公門暇日少,窮巷故人稀。

偶值乘籃輿,非關避白衣。

不知炊黍谷,誰解掃荊扉。

君但傾茶碗,無妨騎馬歸。

——王維《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

宋代大文豪蘇軾品評王維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蓖蹙S的詩中有禪意,甚至連名和字合起來都暗含禪機——釋家長者維摩詰,故有“詩佛”之別號。王維另有涉茶詩《贈吳官》,寫的是茗粥。

這三位詩人的茶詩,這是大唐茶詩的“冰山一角”。據(jù)統(tǒng)計,《全唐詩》中共有187位詩人寫過660多首茶詩(詠茶詩和涉茶詩)。其中,白居易最多,有64首。

從茶香四溢的唐詩里,我們也看見了一個茶的盛世。有唐一代,也創(chuàng)造了多項中華茶史之最,是中國茶文化的第一座高峰。

1

世界茶學開山之作

陸羽《茶經(jīng)》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p>

《茶經(jīng)》是世界首部茶學專著,全書共三卷十章,對茶的起源、產(chǎn)區(qū)、采造、器具、煮制、品飲、禮儀、史料等方方面面都進行了系統(tǒng)而全面的梳理。

宋·百川學海本《茶經(jīng)》是現(xiàn)存最早的《茶經(jīng)》版本

《茶經(jīng)》也讓“茶”得以真正成為茶,而此前茶還有“槚”“蔎”“茗”“荈”“荼”等諸多別名。茶的正式定名,進一步推動了茶的推廣與傳播,并深深植入日本、朝鮮、越南等深受中國文化滋養(yǎng)的國家語言之中。

更重要的是,《茶經(jīng)》的問世,將飲茶從滿足生理之需上升到美學、藝術(shù)乃至“道”的崇高境界?!安柚疄橛?,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精行儉德”正是全書的精神內(nèi)核。

湖州長興大唐貢茶院鴻漸樓里的陸羽像

湖州陸羽青塘別業(yè)前的“精行儉德”牌坊(楊巍 攝)

陸羽開創(chuàng)的是茶道,也是飲茶的盛世。《茶經(jīng)》誕生后,“天下益知飲茶矣”。(《新唐書?陸羽傳》)直到1200多年后的今天,陸羽和《茶經(jīng)》,依然照亮心靈,賦予力量,激勵著我們一路前行。

2

最早明確提到“茶道”

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注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cè)餄{。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湖州妙峰山上重建的皎然塔及塔上鐫刻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楊巍 攝)

這是唐代著名詩僧皎然所作的茶詩。他俗姓謝,是謝靈運的第十世孫。他的詩歌寫得很好,格調(diào)清淡閑適。他還有詩歌理論著作《詩式》,被人們推為古代詩歌理論著作的典范。

皎然和“茶圣”陸羽乃忘年交?!笆胫璧廊珷栒妗笔亲钤缑鞔_提到“茶道”的文字記載。

3

最早的寶塔茶詩

元稹《一字至七字詩·茶》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zhuǎn)麹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后豈堪夸。

——《一字至七字詩·茶》

元稹與白居易,是唐代詩人友誼的典范,二人皆提倡通俗寫實的詩風,并稱“元白”。而且,這兩位兄臺都很愛茶,把茶詩寫出了新花樣。

寶塔體詩,以一言起,字數(shù)如遞增數(shù)列,由一個字到七字句成韻,因而又稱“一字至七字詩”“一七體詩”。對仗工整,讀來瑯瑯上口,聲韻和諧,節(jié)奏明快。

元稹像

4

最著名的茶詩

盧仝《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七碗茶歌》

這首詩實際上是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的節(jié)選,也是全詩最精彩的部分。因而,該部分被后人稱為“七碗茶歌”。

明·丁云鵬《盧仝烹茶圖》

全詩奇譎特異,句式長短不拘,錯落有致,行文揮灑自如,直抒胸臆,一氣呵成。該詩膾炙人口,流傳甚廣,影響深遠,堪與陸羽《茶經(jīng)》齊名,盧仝也因此被奉為茶之“亞圣”。

5

現(xiàn)存最早的茶書法

懷素《苦筍帖》

唐·懷素《苦筍帖》

這是一通手札,其書云:“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

2行共14字,比今天的微博還簡練,大意是:我這兒的苦筍、茶都非常好,可約!

懷素的書法,狂傲不羈,與“草圣”張旭齊名,稱“顛張狂素”。

此帖寥寥數(shù)字,紙短情長,無不洋溢著期待友人來訪的盛情。這些有溫度的文字,要比當今微信里冰冷生硬的字體、無厘頭的表情包,不知道要親切多少!

6

現(xiàn)存最早的茶畫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

(↓↓↓請翻轉(zhuǎn)手機屏90°察看)

唐·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宋摹本)

此畫是目前較為公認的史上首幅茶畫,原作已佚,現(xiàn)傳世為宋摹本。

此畫據(jù)唐?何延之《蘭亭記》所作,再現(xiàn)了千年前的一場騙局。僧辯才持有王羲之《蘭亭序》,令唐太宗垂涎,多次索要,都沒成功。無奈,只好靠騙。太宗命監(jiān)察御史蕭翼喬裝成書生,騙取辯才的信任后,趁其不備,將《蘭亭序》收入懷中,回京復命。

畫的左下角,一侍者執(zhí)茶筴,望著茶釜,旁邊的童子端著茶碗等候,茶香裊裊。

7

最早的貢茶加工場

湖州長興貢茶院

紫筍茶是唐代著名的貢茶。因其芽葉微紫,嫩葉背卷似筍殼而得名,陸羽在《茶經(jīng)·一之出》中所指出的好茶原料標準——“紫者上”“筍者上”“葉卷上”,大致就是以紫筍茶作為參照的。

今人制顧渚紫筍茶(楊巍 攝)

紫筍茶主產(chǎn)于湖州長興,與其山水相連的陽羨(今江蘇宜興市),亦有產(chǎn),皆深得陸羽的垂青。他把茶推薦給浙西觀察使李棲筠,后被列為貢茶(宜興產(chǎn)稱“陽羨茶”),并于770年在湖州長興設立了史上首座貢茶加工場——貢茶院。

湖州長興大唐貢茶院

8

現(xiàn)存最早的金銀茶具

法門寺地宮金銀茶具

1987年,陜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一套金銀的茶器,系唐僖宗向法門寺提供的供養(yǎng)、,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級別最高、最為完整的唐代宮廷金銀茶具。另外,還有一件淡黃色琉璃茶托、茶碗亦是美輪美奐。

唐·素面淡黃色琉璃茶托、茶碗

(陜西法門寺博物館藏,楊巍 攝)

就功能而言,這套茶器可分為貯茶器、炙茶器、取量器、貯鹽器、取水器、點茶器、衛(wèi)生用具和茶點容器,盡顯大唐宮廷茶生活的奢華。

9

最早的“茶禪一味”

趙州從諗“吃茶去”公案

佛家亦尚飲茶,有“茶禪一味”之說。其源頭便是趙州從諗禪師著名的偈語——“吃茶去”。

河北趙縣柏林禪寺

中唐以后,茶成“比屋之飲”,寺院中,飲茶之風也很盛行。除提神、助消化、抑制性欲之功外,茶在僧人的精神生活中亦可助禪思、悟禪理。

以茶入禪,以茶悟禪,以茶釋禪,茶禪互參。當“茶禪一味”隨遣唐僧東渡,與日本文化相結(jié)合,開出了“日本茶道”這朵新花。

日本茶道是禪宗、茶與日本文化的結(jié)合

10

最早提出“茶德”

劉貞亮《茶有十德》

以茶散郁氣,以茶驅(qū)睡氣。

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病氣。

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

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茶有十德》

“茶德”一詞,最早便是出自劉貞亮歸納的《茶有十德》。

他第一次總結(jié)了飲茶對于保健、感官、心靈的作用,茶不僅是“南方嘉木”,更是“有德之物”,與陸羽所倡導的“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一脈相承。為人處世當如茶,有著高尚的“茶德”。

大唐詩茶風流

讀詩,品茶,品味經(jīng)典,品味大唐。

不論是詩,還是茶,在詩韻茶香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群星閃耀、波瀾壯闊的盛世。

文字 | 右然

來源:茶道CN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茶之妙道與茶之三美——中國人飲茶的生活美學

劉悅笛

談茶之道,談茶之美,就從一首著名且有趣之“茶詩”談起吧。茶詩早已是中國詩當中的特定品類了,這也許就是“詩茶合一”吧。唐代詩人元稹有次品嘗新茶后,寫下了一首形式新奇的《一字至七字詩·茶》: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zhuǎn)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亂豈堪夸。

這首詩妙,每句字數(shù),從一到七漸次鋪開,終形成了塔狀,又以詩題(茶)為韻,在詩之表現(xiàn)形式上堪稱精絕。詩句所詠,極為切題:從茶這個字開始,從其葉的香嫩品質(zhì)蕩開思緒,聯(lián)想到茶與“人”(詩人與僧人),茶之“形”(白與紅)與“色”(玉與紗),又極盡精工地描摹了煎茶制茶之“前”(銚煎黃蕊色)“后”(碗轉(zhuǎn)曲塵花)過程,進而上升到品茶的文化層面,暮邀明月、晨對朝霞,最終進入歷史長河,茶后“洗盡古今人不倦”,那是中國人一直以來的審美享受,此乃何等“美事”也!

所以說,茶,不僅幫助中國人洗盡了“塵心”,還推動了中國“生活美學”之精進。茶,其實無非就是中國人飲料嘛,但就是這個“吃茶”簡單之事,竟被中國人“啜”成了生活的藝術(shù)?!班ú琛边@個“啜”字,甚妙,那就是茶要一口一口地去“品”。

所謂茶中味道,是說茶味關乎道,它不是茶的生理之滋味,而更是人生的況味!

茶,始終在生活當中呈現(xiàn),既可以自己獨飲,也可以款待友朋。東瀛的《廣辭苑》就解釋:“茶道是以茶湯修養(yǎng)精神、探究交際禮法之道”,原本在日本叫作“茶湯”而江戶時代初期才開始叫“茶道”,茶湯僅就“飲”而言,而茶道就有了溝通之義。這個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林語堂先生就曾幽默地說過中國人“最愛喝茶”:在家中喝,上茶館也是喝;開會時喝,大家講理也喝;早飯前喝,晚飯后也要喝,有了這“清茶一壺”,似乎到哪里都可以隨遇而安了。

唐代詩人錢起有一首《與趙莒茶宴》詩:“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所謂“茶宴”,是以茶代酒來宴請賓客。從“竹下忘言”、“一樹蟬聲”兩句來看,趙莒的茶宴舉辦,大概在盛夏的茂林修竹之中。其中,宴會上品的紫茶,在唐代飲茶風尚中被視為上品,陸羽在《茶經(jīng)》卷上也曾言,茶以“紫者上”,而“綠者次”。清風徐來、樹影婆娑,三五好友寤坐清談,比之于“竹林七賢”的痛飲狂嘯,更是另一番風味,魏晉文人通過吃藥喝酒入迷狂,唐宋之士則以品茗之清雅為尚。

詩中所說的“羽客”,指修仙的道人,“流霞”則是道教傳說中神仙的飲品,據(jù)說“每飲一杯,數(shù)月不饑”。早在南朝,飲茶就已摒棄了羽化升仙的目的,而是借茶清心降躁,這里說的“全勝羽客醉流霞”,更說明此岸凡俗生命、世俗生活的快樂,比那些美麗而又虛幻的傳說更具價值,這就是“生活美學”之境。

【從飲之“味”到茶之“道”】

那么,如何才能讓凡俗生命活潑起來,讓世俗生活充滿趣味?

途徑自然有很多,飲茶在中國人看來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更是通過飲之“味”過渡到茶之“道”?!皦m心洗盡興難盡”!實在是道出了千古茶道最精微、高妙的神髓——洗盡塵心,也就是把那些擾亂人的心緒、桎梏人的自由的世俗功利目的滌蕩干凈,剩下的,也就是關注生命、熱愛生活本身之價值的赤子之心了,這就是詩人所說的“興”吧。有如此興味,如此真性情,方能體驗茶之美,妙悟道之境!

清代人陳金詔《觀心室筆談》中所言尤為精辟:“茶色貴白,白亦不難,泉清瓶潔,旋煮旋啜,其色自白。若極嫩之碧蘿春,烹以雨水文火,貯壺長久,其色如玉。冬猶嫩綠,味甘香清,純是一種太和元氣,沁人心脾,使人之意也消。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一壺,任獨酌獨飲,方得茶趣。何也,壺小香不渙散,味不耽遲,不先不后,恰有一時,太早不足,稍緩已過,個中之妙,以心受者自知。茶必色香味三者俱全,而香清味鮮,更入精微。須真賞嗜者之性情,從心肺間一一淋漓而出。”

中國茶道“洗盡塵心興難盡”的超越境界,就融會貫通在整個品茶的過程中,最終從心肺間“淋漓而出”,這是何等的“真性情”也?!從茶葉(茶色貴白)、茶水(泉清)和茶具(瓶潔)的選擇,到火候的把握(烹以雨水文火)、茶湯的觀察(貯壺長久)與品味(其色如玉)、茶香(味甘香清)的玩索,每一個步驟,其實都在物質(zhì)性、技藝性之中融入了“生活美學”的體驗。

《觀心室筆談》還提出了“茶壺以小為貴”的審美標準,要求每一客人,人手一壺,獨酌獨飲,這才是“茶趣”呢,為何呢?空間上的理由,乃是壺小,使茶香不散,茶味不遲;從時間上,也要把握得不早不晚,早則不足,稍則已過,用心才能感受其“妙”道。如今中國人泡綠茶往往以大壺為主,但在與茶人的交往當中,以小壺沖之,的確更有興味。

我有位云南茶人,曾復原了《清稗類鈔》當中記載的喝茶方法,該功夫茶使用了三個壺:一沖茶一淋杯一洗杯,還使用了“以巾覆之”的方法,也就是沖茶后用茶巾覆蓋在茶壺上面(既加蓋,乃取沸水徐淋壺上,俟水將滿盤,覆以巾),味道果不同!但是感覺所飲春茶,澀味盡除,中空有味,回甘涵詠……這就關乎所謂“色香味三者俱全”,需要充分、全面調(diào)動人的知覺(視覺嗅覺味覺),才能心領神會,由此才能香(“清”)味(“鮮”),從而進入“精微”之境界。品茶,就是從色、香、味等感官積極體驗出發(fā),中經(jīng)身體器官的暢適,而最終實現(xiàn)“意消”與“心受”。

茶道,就是一種“過程美學”抑或“過程哲學”,過程高過結(jié)果,同時,自然也就是世俗的,茶道也是一種日常生活的美學和哲學,這是我的獨特看法,也許更切近于茶的本質(zhì)。

中國人的茶道,始自唐,光大于宋,肇極于明清,近代以來雖稍有衰歇,但嗜茶、品茶、嘗茶的風氣綿延不絕,近年來又有中興之勢,茶的復興(特別是普洱茶的興起)成為了當今“生活美學”重興的急先鋒,“生活美學”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理念支撐,位于昆明的弘益大學堂就已以“生活美學”為核心培養(yǎng)出五千多中國茶人。

古人歷來重人品,既有詩品與人品合一論,也有“茶品”與人品合一論:飲茶可以見出人品、境界的高低,又可以促進人品、境界的提升。茶人合一,乃飲茶當中的一種境界,這當然也是高層次的理想的。其實,飲茶與人的道德、境界之高低并無必然的聯(lián)系,嗜茶如命的人中,也不免有貪財好利之徒。更應看重的,還是茶道、茶藝的過程具有的“洗盡塵心”的可能性。品茶為人擺脫世俗桎梏、重返生命的自由之境打開了一扇門,至于能否實現(xiàn)這種境界,則要看品茶者本人是否情愿了。

【“三合其美”的審美體驗】

茶,其實有“三美”,但三美卻不一定非要仰仗名茶、名水與名器,那么,“茶之三美”話源何處?

《老殘游記》第九回“一客吟詩負手面壁,三人品茗促膝談心”中就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申子平、黃龍子和玙姑坐而論道,“話言未了,蒼頭送上茶來,是兩個舊瓷茶碗,淡綠色的茶才放在桌上,清香竟已撲鼻”。申子平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覺得清爽異常,咽下喉去,覺得一直清到胃脘里,那舌根左右,津液汩汩價翻上來,又香又甜;連喝兩口,似乎那香氣又從口中反竄到鼻子上去,說不出來的好受”。子平大為驚異,問這是什么茶葉,如何烹制,為何這么好吃?玙姑說:“茶葉也無甚出奇,本不過本山上出的野茶,所以味是厚的。卻虧了這水,是汲的東山頂上的泉,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松花做柴,沙瓶煎的。三合其美,所以好了。尊處吃的都是外間賣的茶葉,無非種茶,其味必薄,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味道自然差的?!?

所謂“三合其美”,就是茶、水與煮茶的火候、器具。

好茶未必是名茶,野茶也是美的,因為其味也厚;水也是美的,愈從高處取就愈美;還有烹茶的火候,煎茶的器具,亦是美的。在傳統(tǒng)觀念中,茶屬“木”,泉為“水”,炭為“火”(無論是鮮用的“松花”還是如今仍用的“核桃炭”),茶具為“金”(金屬質(zhì)的茶壺)、“土”(陶器制的茶杯),所謂“三合”,實在是包羅了金、木、水、火、土“五行”。這五行相生相偕,則全其美;相克相悖,則成其惡。品茶的學問,實在大焉!

“三合”,乃是“天人之合”的學問?!疤臁笔遣枞~、是泉水,是天然之物;而人,則指茶器、火候,是人力所能掌控的。從高蹈處來講,茶本身,就是秉承天地精神與自然情懷的,可謂是“天”“地”“人”“道”之合一。茶,本于地,得于天,乃納地之物養(yǎng),采天之陽光雨露,這是“天”道;茶農(nóng)的辛勞勞作,使茶得以顯身,烹茶與飲茶更是將茶化入中國人的生活當中,此乃“贊天地之化育”之“人”道。

回到茶器這個“人造”問題,陸羽《茶經(jīng)》所列茶器就有二十四種之多,分別供碾茶、藏茶、洗茶、煎茶、飲茶之用。到了宋代,蔡襄在《茶錄》中將茶器精簡為九種,有茶焙、茶籠(藏茶用)、砧錐、茶碾、茶羅、茶匙(解茶團、碾茶、篩茶、取茶末用)、茶鈐(炙茶用)、茶盞、湯瓶(飲茶用)等。稍后,茅一相專門寫過一部《茶具圖贊》,為器物封侯拜相,繪圖作傳,將所列的十二種茶具尊稱為“茶具十二先生”。

明清以后,隨著清茶、散茶的風行,原來專門應付茶團的砧錐、茶碾、茶羅等都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專門沖泡茶葉用的“茶壺”。古人飲茶,越到后世,越重其沖淡自然之味,因而不斷剔除各種外在的作料,這種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傾向,在茶器中也顯現(xiàn)無遺。如今筆者遇到不少茶人,他們都在復原唐、宋乃至明清的各種“茶事”之法,其中,就有茶人復原重造了古代的茶爐。這種小爐子便于攜帶,在泉邊烹茶的時候,既可以用來煮粥,也可以用以煮泉。毋庸置疑,好的茶器與茶、水相得益彰,能給人帶來極佳的審美體驗。日本茶道就精于此道,從中土舶來的“唐物”到朝鮮傳去的“高麗瓷”,皆成為東瀛茶道“素樸主義”美學之伴生品,中國茶所需之器,何不是如此呢?

晚唐詩人韓偓說,“越甌犀液發(fā)茶香”,“越甌”是唐代越窯所產(chǎn)的青瓷茶盞,陸羽曾說,“碗,越州上”。越州茶盞好在何處?越瓷像玉一樣溫潤,像水一樣澄澈,其色青,與茶之碧交相輝映,格外賞心悅目。晚唐另一位詩人徐夤專門寫過一首詠越州青瓷茶盞詩《貢余秘色茶盞》:“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中山竹葉醅初發(fā),多病那堪中十分。”

越窯在唐代為官窯,專門為皇室燒制瓷器,所以其制作工藝、成品都秘不外傳,故而稱之為“秘色”。徐夤用“捩翠融青”來形容它的青翠欲滴,引人生出無限遐想。“功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則是說注入茶湯后的整體感官效果:茶盞青碧如玉,晶瑩如冰,綠色的茶湯在其中輕輕回旋,香氣氤氳,仿若綠云繚繞……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什么樣的人,才有資格受用此等清福?所以徐夤不無得意地說,像我這樣柔弱的病體,怎堪受用這“十分之?!??

【從茶壺到茶藝,品煮茶之樂】

到了宋代,點茶、斗茶之風盛行?!包c茶”是用茶末和以開水,制成膏狀,然后用滾湯沖點。熱氣騰騰的沸水點入茶膏,會激起純白、細膩的茶沫,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湯花”?!岸凡琛?,就是三五茶友相聚,比試誰點出的湯花色澤純白、造型多端、浮白長久,如今創(chuàng)新性的茶花制發(fā)是在杯中寫字(如茶、風、道等字)。陸游的名詩《臨安春雨初霽》中所說的“晴窗細乳戲分茶”,就是這種點茶游戲。

宋代點茶名手如云,宋徽宗、蔡襄、范仲淹等均是個中高手,就連出家人也不能免俗,雅好此道。楊萬里曾觀賞過蜀地僧人顯上人的點茶絕技,作詩贊嘆道:“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僧弄泉手,隆面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免甌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紛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尺高,注湯作字勢嫖姚。不須更師屋漏法,只問此瓶與何答。紫微仙人烏角巾,喚我起看清風生。京塵滿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嘆鼎難調(diào)要公理,策動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與寒儒,歸續(xù)茶經(jīng)傅衲子?!?

要在徑不盈寸的茶盞中,點出幻化萬端、造型奇異的湯花,點茶人除了勤學苦練,在技術(shù)上精益求精之外,還對茶盞做了改造,那就是從青瓷,變?yōu)楹诖?。蔡襄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柸微厚,燲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建安燒制的茶盞色澤紺黑如漆,與白色湯花對比鮮明;紋理細密,激起的湯花勻膩;瓷胎稍厚,不易冷,湯花回旋往復的時間也就長了??磥恚朐邳c茶中品味“芥子須彌”之趣,也須上好茶器。然而,點茶、斗茶畢竟還是以茶為戲,其看重的是茶的色,而不是香與味。要體味陳金詔所說的“色香味三者俱全”,功夫還得放在泡茶、飲茶、品茶上。明代以后,散茶沖泡成為飲茶風尚的主流,于是泡茶之器——“茶壺”又風靡一時,一直延續(xù)至今。

砂壺泡茶“蓋而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故以泡茶不失厚味。色、香、味皆蘊”。所以這一時期紫砂工藝飛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批紫砂名匠,如龔春、時大彬等大名遠揚。他們在明代日益繁榮的商品經(jīng)濟中大獲其利,一柄紫砂壺竟然能賣到一二十兩白銀,還供不應求,而當時普通市民一年的生活所需,也不過六兩銀子。這又是茶道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推動力的絕佳例證,市場推動的茶的普及,如今好似奢靡之晚明,名家所做的紫砂壺不僅供不應求,而且也被市場推上了天價。

茶藝之中,更能顯示人力功效的是“湯候”,也就是煮茶時的火候。這在唐宋的煎茶風尚中尤為重要。有人說,茶之妙,全在火候,這從陸羽《茶經(jīng)》中所描述的煮茶技巧就能窺見一斑。陸羽認為,燃料最好用炭,其次用干烈的木材,因為它們發(fā)火猛烈而無煙,不至于影響茶的正味;煮茶時要疾風烈火,煮至三沸,方可食用,但這些講究在今天來說,已經(jīng)沒有用武之地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煮茶,并非單純燒水,而是樂在其中,享受烹茶的樂趣。燒水煙熏火燎,有何樂趣?烹茶之樂,恰恰就是由此開啟的。

我們且看陸羽是如何體驗煮茶之樂的:“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環(huán)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huán)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墮于尊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

如果還原出這一文化現(xiàn)場,煮茶也是一個融聲、色體驗為一體的審美過程,也就是“生活美學”的活生生的過程。從聽覺上說,從水將沸時細微的氣泡浮出的聲音,再到第二沸時的泉涌珠蹦,最后到了第三沸,茶器中竟也能翻江倒海、騰波涌浪!從視覺上說,茶末被滾燙激起,在水面上環(huán)游盤旋,如“棗花漂漂然于環(huán)池之上”,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又如“若綠錢浮于水渭”、“菊英墮于尊俎之中”,真是千姿百態(tài),妙不可言!

這就是中國“茶之道”,它獨具魅力的“生活美學”韻味,如今中國人的“茶生活”當中被返本開新,譬如普洱茶在中原的普及就在尋求一種新道,為了避免與日本“茶道”區(qū)分開來,我建議還是用“茶之道”來言說中國吧,而且此道乃“妙道”也。

總而言之,茶之道,即生活之道;茶之美,即生活之美!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來源:文匯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我是一片宜昌茶葉

我是一片宜昌茶葉,

是最早來到人世間的那片神奇樹葉。

我因茶圣陸羽《茶經(jīng)》置頂推送而蜚聲天下。

千百萬年前,我們就定居在這個星球。

長江三峽,是我的洞天福地。

雄山大川、煙嵐云岫、林澗壑泉,

是我的至愛。

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

神農(nóng)氏嘗百草而積毒,邂逅我們而重生。

從此,我頭頂神藥光環(huán),進入人類社會。

因為我的青蒙和苦澀,

人們起初與我若即若離。

他們叫我“荼”“荈”“槚”,

用香料伴煮抑制我的個性。

我與人類的妥協(xié),

是從人工種植和制作開始的。

我們像一對戀人,

相依相戀,彼此改變,和諧相處,

繼而形影不離。

我的初戀,是長江三峽的遠古巴人。

巴人向周王朝納貢,

改變了我偏安巴蜀一域的命運,

開啟了我的天涯之旅。

我與人類千年相守,

中華民族偉大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

在我這里極致發(fā)揮。

歷經(jīng)種植、采摘、制作、流通、制飲,

我從山川云霧中一抹青綠,

幻化為人們唇齒間甘馥盤桓。

一顆嫩芽、一片鮮葉、一拈芽葉,

演繹出萬千世界。

綠茶、白茶、黃茶、

紅茶、青茶(烏龍)、黑茶,

是我的六色根本;

披毫如雪、圓潤如筍、纖細如針、清秀如眉、

巧俏如舌、盤曲如螺、玲瓏如珠、結(jié)束如花,

是我的詩意形態(tài);

緊制如磚如餅、如臼如塔,

是我的商旅行裝;

花茶、奶茶、酥油茶、果茶、藥茶,

是我的和合之美;

速溶茶、冷萃茶、冰茶飲料,

是我的時尚追求。

我見證了

周王朝禮治天下,

春秋戰(zhàn)國群雄逐鹿,

秦始皇橫掃六合。

劉邦創(chuàng)建大漢帝國,天下承平四百年,

我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西陲邊關。

我北上塞外草原,西進大漠高原,

改變了蒙古族和藏族同胞生活,

深深地融入他們的血脈。

酒壯膽,茶益思,

我是人間的小清新。

漢朝大咖司馬相如、揚雄正名,

華佗定性“益意思”,

我從人類飲食的物質(zhì)世界,

進入文化審美的精神世界。

入詩入文入畫,

寄情寄思寄懷,

寓道寓理寓義,

我與琴棋書畫一道,入列“六藝八雅”。

魏晉南北朝,儒道佛三教加持,

我成為人們養(yǎng)性修煉參禪的標配。

我是倍受推崇的“真君子”,

被賦予豐富的文化意象和鮮明的價值導向。

三國東吳“酒麻木”皇帝孫皓“以茶代酒”典故,

成為歷代為政者的前車之鑒。

東晉桓溫、陸納茶果宴客的尚廉家風,

被后世傳承為茶儉精神。

西晉孫楚杜育張載,帶我走進詩賦;

“洛陽紙貴”的左思,視我為掌中珠玉,

一首炫娃炫茶的《嬌女詩》,傳誦千古。

歷史開啟大唐盛世,

我迎來舉國推崇、馳名中外的黃金時代。

江南大開發(fā),大運河貫通南北,

經(jīng)濟貿(mào)易開放繁榮,

茶飲風行朝野,

茶商云集市井,

茶園遍布江南。

唐朝八大產(chǎn)茶區(qū),廣布五道43州。

我是大唐的黃金葉,

我是大唐的橄欖枝,

我是大唐的壯美史詩。

我榮登朝廷,催生茶稅榷茶,

帶來滾滾財源蓬勃生機;

我遠赴邊關,首創(chuàng)茶馬互市,

促進民族融合邊疆穩(wěn)定;

我橫穿歐亞,暢行絲綢之路,

展示盛唐氣象東方魅力。

茶圣陸羽對我一往情深,在《茶經(jīng)》里表白:

山南道峽州茶為上,其他諸州均次之;

天下茶比肩峽州的,只有光州與湖州。

茶和名泉飲,

峽州蛤蟆泉榮登天下第四泉,

王昭君家鄉(xiāng)的香溪也進入排行榜。

大唐貢茶16州,宜昌的峽州與歸州均在列。

我被命名為

峽州碧澗、明月、芳蕊、茱萸,為唐茶極品;

限量版的峽州小江園,更是茶界白月光。

和尚侄子拜見李白,

送上當陽玉泉寺仙人掌茶。

這個“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浪漫詩人,

長詩為我代言。

“一字之師”鄭谷

品嘗傳說中的小江園,大為驚艷:

東邊的“吳僧”、西邊的“蜀叟”都得閉嘴,

你們?nèi)醣?

唐朝文人留下無數(shù)贊茶詩文和嗜茶佳話:

顏真卿、陸羽、皎然和尚三人的湖州茶緣,

盧仝“七碗茶歌”的無我境界,

白居易“應緣我是別茶人”的深深執(zhí)念,

元稹“寶塔茶詩”的匠心獨運,

皮日休、陸龜蒙哥倆的茶詩唱和,

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

唐朝盛行

炙烤茶餅、碾碎成粉、調(diào)鹽煎煮的煎茶法,

首興茶道。

得益于唐朝托舉,

宋朝生產(chǎn)力爆發(fā)式發(fā)展,商業(yè)空前繁榮。

重文輕武的宋人帶我進入巔峰,

成為大宋國飲。

我是蕓蕓眾生的情趣生活,

皇室權(quán)貴、社會名流,嗜茶斗茶成風;

茶肆茶坊、擔壺賣漿,市井喧囂達旦。

我是大宋國力的硬核支撐,

南渡前全國三分之一州縣產(chǎn)茶,

年產(chǎn)量兩萬多噸;

勁爆的需求,海量的產(chǎn)出,巨額的紅利,

我與食鹽并駕齊驅(qū),為宋朝國運之所系;

兩宋三百年,

朝野糾結(jié)茶葉專賣(榷茶)三百年,

歐陽修、王安石、蔡京,一干朝臣奮筆上疏,

王小波、李順、賴文政,幾群茶商拔刀起義。

我是宋王朝精致文化的生動呈現(xiàn),

點茶、斗茶、茶百戲

是文人雅士們的浪漫與執(zhí)著,

炙茶細碾成粉、沸水入杯調(diào)膏、

茶筅擊拂生乳、水面分茶作畫,

我浮現(xiàn)一幅幅奇妙絕美的水丹青,

豈是咖啡拉花能比;

實踐孕育理論,

先有蔡襄的《茶錄》,

后有宋徽宗御筆的《大觀茶論》,

日本人韓國人慕名來朝求學茶道;

宋人對我迷戀成癖,

蘇東坡待佳茗如佳人,

黃庭堅視好茶如好友,

楊萬里嗜茶成疾,

心心念念“何曾夢吃龍芽茶”。

宜昌,是兩宋名茶產(chǎn)區(qū)。

歐陽修貶為夷陵縣令,為新房至喜堂作記:

宜昌“山川美秀”,有米有魚有橘柚,

還有名茶可解憂,一切“無不可愛”,

始聞貶而憂,然“至此則喜”,故名至喜堂。

茶神陸游入蜀游覽宜昌,三嘆“誠不欺我”:

題詩三游洞,

感慨那些奇美三峽山水畫還真有實景;

取峽江泉水煮茶,

感慨名泉配名茶、名不虛傳;

祭黃陵廟品峽州碧澗,

感慨陸羽《茶經(jīng)》誠非妄言。

南宋宰相鄭清之,年輕時被外放到宜昌鍛煉,

招募茶商組建茶商軍,

成為抗擊蒙古大軍的勁旅。

元朝武力否定宋王朝,在我身上留下了烙印。

我與酥油、炒米、香料混搭,

滿滿的草原風情;

茶馬互市被叫停,

茶稅覆蓋種植到制飲零售全過程;

宋朝標志性的龍團鳳餅和茶百戲失寵,

散茶上位;

元朝流行茶禮,

始興“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我看見

明太祖朱元璋龍顏大怒,

泣不成聲的馬皇后與安慶公主長跪不起,

才貌雙全的駙馬歐陽倫,

終因販賣私茶謀利被處死。

我經(jīng)歷了

明朝詔告散茶入貢,帶來的革命性變化。

沖泡制飲,取代繁瑣的煎茶法,

更加親民接地氣;

炒青制茶,取代蒸青法,

極大提高生產(chǎn)效率;

西北邊境市場、內(nèi)陸民間市場、廣東海外市場

迅速崛起,

徽商晉商浙商粵商應運而生,

編織覆蓋全國的營銷網(wǎng)。

我七次隨鄭和下西洋并遠赴非洲,

首次隨荷蘭商船登陸歐洲,

海上絲綢之路聯(lián)通亞非歐。

明朝崇尚簡約務實、理性樸真,

茶學專著達55種。

顧元慶《茶譜》歷數(shù)天下名茶,

峽州碧澗明月居前三;

黃一正《事物紺珠》記載全國96種茶,

當陽仙人掌被置卷首;

小江園、碧澗、明月、芳蕊、茱萸、

當陽仙人掌、歸州茶,

風風雨雨,歷經(jīng)四朝八百年。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

土耳其商人在西北邊境以物易茶,

直到明朝中期

走出黑暗中世紀的歐洲,才注意到我的存在。

葡萄牙首開海上通商,

“海上馬車夫”荷蘭批量販運中國茶。

清朝康熙年間,開海通商三十年,

西洋商船云集中國沿海港口。

我深得歐洲皇室和上層社會追捧,

成為時尚奢侈品和身份地位標志;

雅致閑逸的下午茶,

由皇宮到莊園,風靡英倫三島。

剛完成工業(yè)革命的英國,

成為中國茶海外貿(mào)易的主導力量。

我在英國挾持下

引發(fā)波士頓傾茶事件,

觸發(fā)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

我和絲綢瓷器暢銷歐洲,

英國羊毛呢絨入埠中國而無人問津。

急于扭轉(zhuǎn)貿(mào)易逆差的英國人,

喪心病狂地想到了販毒,

他們向中國傾銷鴉片,遭到抵制,

中英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

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

系列不平等條約接踵而至。

我進入屈辱的至暗時刻!

1886年,光緒十二年,

全國茶產(chǎn)量25萬噸,出口13.41萬噸。

這個歷史最高紀錄,

和美國南方奴隸莊園的棉花一樣充滿血腥。

因為對一個喪失外貿(mào)主權(quán)的國家,

這就是赤裸裸的掠奪。

英國在他們的南亞殖民地,

引種中國茶苗并形成規(guī)模。

他們將南亞茶引進國際市場,

對中國茶實施污名化和低價打壓,

中國茶出口呈現(xiàn)斷崖式下降。

國外市場萎縮,國內(nèi)市場低迷,

茶農(nóng)棄種毀園,

我黯然神傷。

新中國成立,

喚起中華民族自信自強,

我重獲新生并迅速崛起。

我能感受到

吳覺農(nóng)、胡浩川們

近代東渡日本學茶的錐心之痛;

我欣喜看見

五峰“茶山七仙女”翩翩起舞,

“宜紅”與“峽州”揚帆啟航,

一批批專家學者

接續(xù)奮斗、深耕不輟,

千千萬茶農(nóng)

精準脫貧、展望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

無數(shù)年輕面孔

展現(xiàn)他們敬茶愛茶、喝茶不見茶的炫酷模樣。

盛世興茶,茶和天下。

新時代新?lián)敚?/p>

和合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

我是一片宜昌茶葉,

你可能未曾見過我,

但我們共享一片藍天,

共有一個綠水青山的家園,

共擁一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部分參考文獻截圖

《華陽國志》(晉)常璩撰 清顧校廖刊本

《茶經(jīng)》(唐)陸羽撰 明萬歷十六年

程福生竹素園刻本

《茶譜》(明)顧元慶撰 明刻本

《事物紺珠》(明)黃一正輯注 明萬歷吳勉學刻本

(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家圖書館)

主要參考文獻:

《舊唐書》《新唐書》《宋史》《元史》

《明史》《清史稿》

《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

《夷陵州志》《宜昌府志》《宜昌市志》《華陽國志》

《茶經(jīng)》(唐·陸羽)、《大觀茶論》(宋·趙佶)

《茶譜》(明·顧元慶)、《茶疏》(明·許次紓)

《茶說》(明·黃龍德)、《事物紺珠》(明·黃一正)

《中國茶經(jīng)》(陳宗懋、楊亞軍主編)

《茶:一片樹葉的傳說與歷史》([荷蘭]喬治·范·德瑞姆)

觀滄海丨作者

來源:史志宜昌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3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