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于丹再談茶道

找到約19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中國茶道的源與流:道家(上)

強言茶道何須道

最近一段時間要講一些關于茶道基礎的內(nèi)容,在這之前先要對中國茶道的源流有個大致的了解。

茶道這個詞說的人很多,清晰的人不多。嚴格說,只有由修道而證悟的才能成為“道”;寬泛一點,也可以把這個追求探索的過程稱為“道”;最低限度,這件事是修養(yǎng)身心的,為改善生活質量、提升生命狀態(tài)提供了一個方便,那也可以算是“道”。

當然,這個最低限度可能在這個時代也并不容易。其實,喝茶就好好喝茶,沒必要非要冠以茶道之名,這樣至少為自己將來進入茶道保留一點余地。而說到茶道,就要有其內(nèi)涵,不能盜名欺世。

只要說到“道”的層面,我們首先要清晰一些基本的見地,任何一個體系,見地都是首要的,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建立認知。接下來這幾篇文章,就是建立這個認知。

中國茶道大致分為四個傳統(tǒng),道家、佛教、文人、民間。我們分別來說一下。

道家

門徑蕭蕭長綠苔——道家如何思考

在中國,道家涉及到的范圍可大可小。往大了說,整個中國上古以來的基本信念和底層邏輯都在這里面,魯迅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也是就這個層面來說的。

我們今天談茶道,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其實并不清楚,我們這個民族真正的精神傳承是什么?要么是為了名利的目的服務,要么只是圍著想象的概念打轉,摸不著門徑。

我們先用一個例子來了解茶道的道家傳統(tǒng)。

經(jīng)常喝茶的人一定聽說過“茶氣”這個詞,我們喝古樹或者喝老茶,多數(shù)人都會有類似后背發(fā)熱,頭頂滲汗等等經(jīng)歷,早年間臺灣茶人將其命名為“茶氣”。

后來,“茶氣”就成為喝茶人爭論的一個大的話題。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是在茶氣符合傳統(tǒng)的理念,捍衛(wèi)茶氣是在捍衛(wèi)某種傳統(tǒng)文化。

其實“茶氣”這個概念的背后是徹頭徹尾的現(xiàn)代思維。因為從道家也好,或者我們細分為中醫(yī)、丹道、內(nèi)丹、服食、養(yǎng)生等等方面也好,“茶氣”這個概念都無法成立。因為你感知到的是你的氣,不是茶的氣。

如果這個可以命名為茶氣,那很多熱性的食材或中藥,都有“氣”了。你喝姜湯就有“姜氣”,你加花椒就有“椒氣”,當然個人感受最強的大概是“附子氣”,那真是熱到你懷疑人生。

茶氣說到底還是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的概念,以為茶里面含的某種營養(yǎng)物質,到了人身體里就變成了茶氣,所以當時這位茶人開始發(fā)揮想象,認為是某種離子云云,當然這些也完全是捕風捉影了。

我們不去評論對錯,我們來看,如果真正以道家的思維,應該怎樣來看這個問題。

無論食材還是藥材,天地生這種東西,有其自身的性質,人和這些藥食都遵循某種規(guī)律,溫涼寒熱也好,五行生化和經(jīng)絡運行也好,不同人服用之后就會產(chǎn)生相應的反應,這就是中醫(yī)藥的最基本觀念。

喝茶的這種反應,我們可以稱之為體感,在十年前我提出應該用這個概念,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在用這個說法,當然也不一定是從我這里聽到的,不管怎樣,這樣的說法更客觀一些,不容易引起誤解。

那從道家的觀念,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茶帶來的體感呢?

我們首先要看,是什么樣的茶會有明顯的體感。我們知道經(jīng)過焙火的茶生熱是比較容易的,也是很好理解的。而像普洱生茶這種東西,并沒有焙火,殺青還不如綠茶,那在人體產(chǎn)生這種熱力就和一般的熱力不同,很值得探究。

從表層來說,我們可以從樹齡、樹種、環(huán)境等等方面,來建立對茶性的理解。而工藝其實相當于中藥里的炮制,不同的工藝之下,茶的性質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而藏養(yǎng)又帶來了一層變化,這個相當于中藥里面越陳越有效的一些藥材。年份給茶的性質又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就這里面的理解框架可以是傳統(tǒng)的,比如陰陽轉化、五行生克等等,也可以參考現(xiàn)代的一些研究,但是底層的邏輯一定是一以貫之的。

我們對古樹普洱的這種性質有了初步了解,我們就會進一步追問,為什么會在人體產(chǎn)生這樣的作用。這就涉及到對人體的認知,我們這個人體是如何運轉的。這就涉及到中醫(yī)、養(yǎng)生、修真等不同體系,這些體系有共通的地方,但因為目的不同,角度和側重也不同。

如果對人體有基本的認知,我們就會明白,并不是茶的氣在人體里走來走去,而是飲茶啟動了人體的氣機,發(fā)生了一些內(nèi)在的運行轉化,這些作用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我們的一些感知。

這個不展開了,有時間我會專門講。這里面只是借這個例子來說明,很多時候,現(xiàn)代人所理解的傳統(tǒng),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傳統(tǒng)。所以茶氣論戰(zhàn)的兩方面,爭來爭去,其實都和傳統(tǒng)沒多大關系。

錯誤的認知就會導致錯誤的行為,有的人因為古樹茶發(fā)熱,就誤認為古樹茶所謂“茶氣”有“補”的作用,盲目的超量的飲用新茶,反而把自己的身體搞壞了。你說這和道家和中醫(yī)有什么關系呢?其實沒關系。

如果真正對道家有了解,就會對這種開啟氣機的天地精華很慎重,喝古樹帶來的身心的滌蕩的確很難得,你要理解并善用,那的確對你的身心都很有益,甚至可以借假修真;如果你以錯誤的觀念來誤用,那也可能帶來傷害。

這個只是從中醫(yī)和養(yǎng)生的角度來看,而如果從道家修行的角度來看,其實茶的內(nèi)涵就更深了,直接和內(nèi)丹修行的機制相關。這才是從陸羽“坎上巽下離于中”、盧仝“七碗茶詩”,再到白玉蟾“丹田一畝自栽培,金翁姹女採歸來?!彼接懺掝}。這個時候你才明白,茶是多么特別的一種存在。這個要想說明白,不是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要看有沒有緣分。

而當你到了這個層面,反過來再看茶的原料、工藝、藏養(yǎng),你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了這樣一個思路,再經(jīng)過實踐印證,我們就可以主動的運用,做出暗合道妙的茶,或者選擇更適合我們的體質,對我們更有益的茶。這就不只是見地,而是真正體悟之后的應用了。

涉及到原料,如何從環(huán)境看陰陽的轉化;涉及到工藝,五行如何生克轉化茶性,從藏養(yǎng)來看,不同地方的藏養(yǎng)下,茶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而不簡單是快慢的問題;在品鑒的風味里又蘊藏著哪些秘密,和前面這些又有什么關系。而這一切最終要落實到對我們?nèi)梭w有怎樣的作用。

為什么可以這樣去分析,因為從天地大環(huán)境,到茶園小環(huán)境,到茶樹,到茶葉,到工藝,到藏養(yǎng),到品鑒,到我們的養(yǎng)生保健,乃至修行,其實共有一個語言體系,共有一個底層邏輯,整體都是自洽的,互相都是融會貫通的,這個是道家最美妙的地方。

這就是人們常常聽到的“天人合一”。在一杯茶湯之中,蘊含了天、地、人、茶的全部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又是和諧統(tǒng)一的。而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這些東西完全是分離的,互不搭嘎的,那茶的魅力就減損太多了,種茶制茶品茶也太盲目了。

這種天人合一體現(xiàn)最明顯的還是古樹茶,所謂“天地精神相往來”,這也是我這些年特別關注與實踐的領域,很多話題我也會未來在書中探討,這里就不多說了。

以上我們借用“茶氣”這個例子,大致對道家的思維方式有了了解,接下來我們來看道家茶道的歷史源流。

食藥仙丹本一味——飲茶與服食傳統(tǒng)

茶史有一個長久以來爭論不休的問題,飲茶究竟起源于食物還是藥物。這個問題恐怕再爭論也很難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因為上古時候,藥食是很難截然分開的。

古人,尤其是中古之前,中國人對一種飲食的認知其實包含了三個層面:一是食物,可以果腹,提供營養(yǎng)。二是藥物,可以養(yǎng)生保健,也可以對癥治病。三是仙物,如果你對人生有更高的追求,也可以輔助你修真得道。

中國人形成了飲茶的文化,是人類文明史的一件大事。人們能夠因為一種飲料的品飲,形成儀式、形成藝術、有一個心平氣和相互交流的平臺和空間,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就影響力來說,之前只有酒,但茶與酒卻如此不同。之后有咖啡,但很多史料說明,咖啡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茶的影響。

之前有文章專門講過,茶文化的形成與傳播,不僅對東方文明,對整個西方文明也有深遠的影響,飲茶風氣流傳對公共空間的形成,對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是文明的力量。

那我們要探究一下,從中唐陸羽《茶經(jīng)》以來,這種優(yōu)雅的飲茶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其實主要來源于兩個傳統(tǒng),一個是后面會講到的寺院禮法的傳統(tǒng),一個是就是中國本土服食的傳統(tǒng)。

什么叫服食呢?和一般的吃東西不一樣,因為古人對飲食有前面說的三重認知,所以對一個東西應該怎么做、怎么吃,吃后有什么效果,有一套相應的理解和做法。

大家了解比較多的服食是魏晉對金石藥的服食,但其實服食的傳統(tǒng)非常古老,幾乎伴隨我們這個文明的始終,可以上溯到伊尹,在東周就已經(jīng)有明確的文獻記載。這個傳統(tǒng)后來也影響了中醫(yī)和道家的實踐。

為什么魏晉人喜歡嗑金石,因為在當時以葛洪為代表的丹家推崇金石,認為服食金石比草木高級,草木大多數(shù)只有第二層的養(yǎng)生功效,而金石很多是可以達到第三層功效的,也就是成仙得道。當然這個觀念在唐宋經(jīng)歷了一個大的變化,我們后面再說。

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茶為什么在唐宋都是以粉末的形態(tài)服用的。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從唐宋服用粉末到明清保留完整葉型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當然沒那么簡單,保留葉形其實才是最初級的形態(tài)。這個從最早期葉子簡單曬干到唐宋時期的草茶中的散茶,一直都存在,南詔少數(shù)民族老百姓也是“散收,無采造法”,只是唐宋時期人們普遍認為這個比較低級一點。

唐煎宋點的服用方法,從根本上還是來自服食的傳統(tǒng)。對唐宋人來說,散茶沒有經(jīng)過充分的鍛煉轉化,達不到服食的要求。我們看制茶的方法,看飲茶的準備工作,幾乎每一種制茶的工具,煎點的器物,都有服食的影子。這個要展開,涉及的內(nèi)容就非常多了,我們另文再續(xù)。

之前在一個宋茶群里,大家討論劉禹錫的“斯須炒成滿室香“,說炒青是不是唐代就有了。有的人認為不可能,炒這種烹飪手法在唐很少見,當時沒聽說誰炒個雞蛋什么的,宋代才比較常見。

這也是對中國茶道的傳統(tǒng)缺乏了解,如果我們知道服食的傳統(tǒng),那這個也不是問題,需要關注的不是當時誰吃炒雞蛋,而是要關注早期藥食的炮制中有沒有類似的做法,我們看《雷公炮炙論》之類的古籍就會有大致的了解(早期有些對固體藥材“煎”的手法其實就類似于后來的炒)。炒青應該不是很晚的發(fā)明,而唐宋以蒸青為主,并非是不知道其他加工方法,主要的考量也還是服食理念的主導。

這個服食的傳統(tǒng)由南北朝至唐宋,除了用于中藥和丹道之外,逐漸形成了兩種日常的品飲習慣:一種是茶,另一種是湯。

這個“湯”不是我們現(xiàn)在喝的菜湯肉湯,也不是熱水的意思,而是數(shù)種藥材食材混合,大多磨成粉末,像茶一樣煎(煮),或者直接用開水沖服。這個湯有時也被稱為“藥”,但是并不是治病用的,而是日常品飲、待客的養(yǎng)生飲料。

關于“湯”的背景資料,大家可以看一本書《中古的佛教與社會》,里面有專門的文章介紹。這里不展開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湯的兩種吃法:用水煎的其實就是唐茶的做法,用開水沖服就是宋茶的做法,而這一切毫不突兀,因為茶與湯都有一個共同的源頭,那就是服食。

唐宋的茶法斷了,飲茶畢竟還延續(xù)了下來,而“湯”的傳統(tǒng)則徹底中斷了。為什么呢?說到底還是服食的傳統(tǒng)斷了,人們對食物的理解被局限了。

人們漸漸只是追逐口腹之欲,無法探尋和感知飲食中更有深度的東西,和我們的身心有著怎樣的關系,甚至連身體最基本的感知力都很缺乏,這難道真的是一句時代進步所能概括的?恐怕這方面更多的是退化吧。

今天人們相信所謂的營養(yǎng)學,可營養(yǎng)學是最容易被資本控制的,今天說這個好,過兩年又說那個好,這個又變成有害。實際上,以現(xiàn)在分子生物學的水平,完全不足以對一種食物的全部功能影響下定論,更多的只是資本的游戲罷了。

唐宋茶法、服食傳統(tǒng)的衰落和中華文化的大轉折有關,我們慢慢再說。接下來我們把關注點回到我們自身,看看從道家的角度,飲茶究竟意味著什么?

(未完待續(xù))

來源:生活三昧,作者:明洲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陸羽留下了《茶經(jīng)》,皎然首創(chuàng)了 “茶道”,千利休強化了 “茶美”

? ? ?陸羽與皎然兩人以茶為緣,互相欣賞,陸羽雖然比皎然小十三歲左右,但在皎然這里,陸羽完全得到了座上席的禮遇。

? ? ? ? 皎然詩《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 ? ? ? ? ? ? ? ? ? ?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 ? ? ? ? ? ? ? ? ? ?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

? ? ?自視極高的皎然對這個“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的年輕人陸羽卻一見如故,關愛有加,先接濟他吃住,在他搬出后又常去探看。



? ? ? ? 皎然詩《往丹陽尋陸處士不遇》:


? ? ?遠客殊未歸,我來幾惆悵。

??? 叩關一日不見人,繞屋寒花笑相向。

??? 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蕭蕭愁暮蟬。

??? 行人無數(shù)不相識,獨立云陽古驛邊。

??? 鳳翅山中思本寺,魚竿村口忘歸船。

??? 歸船不見見寒煙,離心遠水共悠然。

??? 他日相期那可定,閑僧著處即經(jīng)年!



? ? 陸羽隱逸生活悠然自適,行蹤飄忽,使得皎然造訪時常向隅,詩中傳達出皎然因訪陸羽不遇的惆悵心情,以情融景,更增添心中那股悵惘之情??磥?,皎然尋陸羽不遇是常事,在另一首《尋陸鴻漸不遇》一詩中,皎然寫道:?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 ? ? ?這是指陸羽搬了新居,離城不遠,但很幽靜,沿著野外小徑,直走到桑麻叢中才能見到。陸羽住宅外種著菊花,雖到了秋天,卻還未曾開花。皎然敲門,不但無人應答,連狗吠的聲音都沒有,似有些眷戀不舍,就去問一問西邊的鄰居。鄰人回答:陸羽往山中去了,經(jīng)常要到太陽西下的時候才回來。這兩句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的后兩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恰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脫地勾畫出陸羽整天流連山水而迷惑不解與怪異神態(tài),從側面烘托出陸羽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襟懷和風度。



?? ? ? 這應該是陸羽移居青塘別業(yè)后的場景,青塘別業(yè)是顏真卿與皎然資助陸羽自己建造的 “房產(chǎn)”,之前他主要居住在皎然自己的別墅苕溪草堂。搬入新居之后,陸羽曾經(jīng)邀請好友在新居相聚,皎然因此留下《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陸處士羽新宅》一詩:


素風千戶敵,新語陸生能。

借宅心常遠,移籬力更弘。

釣絲初種竹,衣帶近裁藤。

戎佐推兄弟,詩流得友朋。

柳陰容過客,花徑許招僧。

不為墻東隱,人家到未曾。


此番幾位友朋進得籬扉,竹園、藤蔓、柳陰、花徑,曲徑通幽,賞心悅目,陸羽從 “借宅”,到 “移籬”,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住宅,從此居有定所。



? ? ? ? 在另一首《訪陸處士羽》中,皎然更是通過 “賞春茗”、”弄春泉”、”悠悠一釣船”寥寥數(shù)語,將陸羽隱逸時的生活情調鮮明勾勒出來。:


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

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

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

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



從皎然與陸羽交往期間所寫下的許多詩句中,除可以了解到這兩位 “緇素忘年交”的深厚情誼外,這些詩作更可作為研究皎然和陸羽生平事跡的重要資料。


? ? ? ?如果說陸羽對茶的物質屬性作了全面的總結,并第一次將茶的養(yǎng)生作用從正反兩個方面做了系統(tǒng)的表述;皎然則深刻地揭示了茶的精神屬性,并將茶的養(yǎng)心作用做了最完美的描述。禪、道思想對他茶道思想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這一僧一俗共同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他的《飲茶歌送鄭容》詩云:


????丹丘羽人輕玉食,采茶飲之生羽翼。

??? 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宮人不識。

??? 云山童子調金鐺,楚人茶經(jīng)虛得名。

??? 霜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

??? 常說此茶袪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栗。

??? 日上香爐情未畢,亂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



從詩中不難看出,道家思想對他飲茶影響極大,他認為只談茶的物質屬性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批評了《茶經(jīng)》在此方面的不足。他強調飲茶功效不僅可以除病袪疾,滌蕩胸中憂慮,而且會踏云而去,羽化飛升。詩的大意是說飲茶不僅去病健身,蕩滌憂煩,而且可以羽化升仙。其中“楚人茶經(jīng)虛得名”讓人產(chǎn)生許多聯(lián)想,憑兩人的關系,應該說皎然是不會非難或嘲笑陸羽的,或有三種可能:一是此詩寫于《茶經(jīng)》初稿時,此時《茶經(jīng)》文字不甚完善,尚在修改之中,皎然作為長者,對陸羽提出了從嚴要求,希望他不圖虛名,激勵他繼續(xù)改好《茶經(jīng)》;二是兩人關系密切,純粹作為一句調侃之語,陸羽不會因此生氣;三是皎然本人曾著《茶訣》,可能他認為與《茶訣》相比,《茶經(jīng)》也不過如此。總之,這是一句費解的詩,也許只有詩人才能解釋清楚。


? ? ? ? 皎然作為一名禪師,佛家的思想對他的影響更為深刻,由于他修習的是禪宗的“心地法門”,很講究心性的修養(yǎng),故而對茶的養(yǎng)心作用尤為重視。這一點在他那首著名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詩中頌道:茶是好茶,越地剡溪的金芽;器是好器,罕見的金鼎。雪白的邢磁茶乳飄香,簡直就是仙人飲用的瓊漿玉液。詩人夸張地描述僅僅是一個鋪墊,完全是為了使飲茶上升到精神層面作準備。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精彩,全詩的詩眼。茶飲一碗即可滌去昏昏欲睡的感覺,心情開朗,天地之間一片光明;茶飲兩碗已如初春的細雨,輕輕壓下紛亂的思緒;茶飲三碗時道已證、集已斷,苦已滅,煩惱自是不在了,何須再苦苦尋找破除煩惱的方法??侦`輕逸,云開月見,皎然借手中茶斷無明、破煩惱,將茶的養(yǎng)心功效發(fā)揮到極致,禪茶一味在此得到了驗證。



? ? ? ? 皎然還與同時代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韋應物(737-約792年)見過。韋應物曾在滁州、江州、蘇州任刺史,是一位清廉剛正的地方官,也是一位寫下不少田園風格詩句的詩人,以寄托他潔身自好、樂天知命的思想。在蘇州任職期間,皎然曾經(jīng)乘舟從湖州來到蘇州,拜會韋應物。韋應物對茶無比熱愛,不僅喜歡飲茶,還在荒園中開墾種植下了一些茶樹。他有一首《喜園中茶生》:


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詩中首句 “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與皎然的“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辈恢l影響了誰。皎然提出茶道可以保全人們純真的的天性,認為只有向丹丘子那樣的修行者才能證悟到茶道的真諦。



? ? ? ? 比起東瀛的茶圣千利休,不僅陸羽的歷史地位要高過他,而且皎然的詩品、茶品都遠在他之上。但在當今茶人中,陸羽與皎然的影響力卻比不過千利休,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中國缺少了傳承,陸羽與皎然不見子嗣 “子承父業(yè)”的記錄,中國歷史上頻繁的改朝換代與大小內(nèi)戰(zhàn),讓茶道的祖業(yè)幾度中斷,甚至幾乎消失。中國人不好規(guī)矩,喜歡隨性的作派,也制約了中國茶道的規(guī)范與持續(xù)發(fā)展。反觀千利休,由一個繼子三個孫子發(fā)展起來的 “三千家”,以及由弟子組成的“利休七哲”弘揚起來的茶道,不斷規(guī)范化與標準化,提煉出代表東方美學的至善之美,更加上由千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及其弟子山上宗二歸納的“一期一會”,簡明扼要,朗朗上口,都推動著日本茶道像一種宗教一樣,在日本國民中得到擁戴。


?? ? ? ? 陸羽留下了《茶經(jīng)》,皎然首創(chuàng)了 “茶道”,千利休強化了 “茶美”,這三者的結合才是茶道最完美的組合。有必要讓更多人去了解陸羽與皎然,作更多研究、寫更多文章,畫更多圖像,拍更多影視,如果陸羽已經(jīng)被定位了 “中國茶圣”,千利休已經(jīng)被定位了 “日本茶圣”,或許我們可以把皎然定位為“茶道祖師”,意味著茶道思想體系的率先提出者與最初建立者。

恰克圖——萬里茶道的中轉站

當年晉商開辟中俄萬里茶路,擔當起了國際貿(mào)易重任,這是歷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晉商開辟的“中俄茶葉之路”的輝煌歷史,歷經(jīng)了驚心動魄的商戰(zhàn),也創(chuàng)造了彪炳千秋的中華商魂。

漫漫黃沙,征程萬里風正勁;

茫茫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

浩浩沙漠,穿越茶道艱難行。

當年晉商從武夷山出發(fā),歷經(jīng)艱險,九死一生,載著茶葉奔向“恰克圖”?!扒】藞D”俄語意為“有茶的地方”,它是清代中俄邊境重鎮(zhèn),承載著中俄兩國商人互通往來,述說著光榮與夢想的俄羅斯小鎮(zhèn)。恰克圖南通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北達上烏丁斯克(今俄羅斯烏蘭烏德)。如今只是一個只有1.53萬人的邊陲小鎮(zhèn),但就是這樣一個毫不起眼的小鎮(zhèn),曾是清代中俄邊境貿(mào)易重鎮(zhèn)。

恰克圖

卡爾?馬克思1857年在《俄國對華貿(mào)易》中說:“在恰克圖,中國方面提供的主要商品是茶葉。俄國人方面提供的是棉織品和皮毛。賣給俄國人的茶葉,在1852年達到了175萬箱,買賣貨物的總價值達到1500萬美元之巨,恰克圖的中俄貿(mào)易增長迅速,使得恰克圖由一個普通集市發(fā)展成為一個相當大的城市”。

風光恰克圖,沙漠威尼斯

“萬里茶道”又稱茶葉之路,是晉商與俄國商人合作開拓出的一條專門輸送茶葉到俄國的國際商道,它是繼“絲綢之路”后另一條溝通歐亞大陸的國際商道。從中國福建武夷山起,途經(jīng)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nèi)蒙古7省(自治區(qū)),從二連浩特進入現(xiàn)蒙古國境內(nèi)、沿阿爾泰軍臺,經(jīng)庫倫到達中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全程約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陸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羅斯境內(nèi)繼續(xù)延伸,從恰克圖經(jīng)伊爾庫茨克、新西伯利亞、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幾個城市,又傳入中亞和歐洲其他國家,使茶葉之路延長到13000公里,成為名符其實的“萬里茶道”。

行進中的運送茶葉的駱駝商隊。攝影:米克洛斯,1909年

清朝初年,沙皇俄國頻頻利用國外市場來進行貿(mào)易滲透,亦用武力對清朝邊境進行騷擾,以實現(xiàn)其經(jīng)濟強大、領土擴張的目的。他們通過蒙古地區(qū)進行貿(mào)易,中國商人(以晉商為主)將絲綢、茶葉、瓷器、工藝品及生活日用品運往蒙區(qū),俄商將這些商品再運回國內(nèi)。康熙帝平叛“三藩”、收復臺灣之后,對俄兩次用兵,進行了著名的“雅克薩之戰(zhàn)”,中俄于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簽訂《尼布楚條約》,規(guī)定俄國政府和私商組織商隊,可以從張家口、外蒙古等地采買茶葉,但須有護照,憑路票進行貿(mào)易,且對入境人數(shù)及出境茶葉數(shù)量均有限制,盡管貿(mào)易有限,難以提供需求,但此舉有效遏制了沙俄在中國的殖民入侵。中俄開始正式貿(mào)易往來,俄國商隊紛紛來到庫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首府烏蘭巴托)、歸化(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張家口、北京等地經(jīng)商。后來,清政府一度禁止俄商在蒙古地區(qū)貿(mào)易,中俄貿(mào)易被迫中斷。俄國為保住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于1725年(清雍正三年)派代表團來華談判,清政府為斷絕俄國與葛爾丹分裂勢力的勾結,于1727年9月1日(清雍正五年)同俄簽署《布連斯基條約》;1728年6月25日(清雍正六年),又在恰克圖正式簽署《恰克圖條約》。根據(jù)《恰克圖條約》條約規(guī)定:兩國以恰克圖河為界,俄國來華經(jīng)商人數(shù)不得超過200人,平均3年來北京1次,免除關稅;同時在兩國邊界處的恰克圖、尼布楚、祖魯海爾三地設互市,自愿前往貿(mào)易者,準其貿(mào)易。

《尼布楚條約》中俄邊界線

1729年,清朝正式立市集于恰克圖,并派理藩院司員駐其地,監(jiān)理中俄互市貿(mào)易。1730年(清雍正八年),清政府批準在恰克圖的中方邊境地區(qū)建立另一個口岸市場,這樣就將恰克圖分為南、北兩市,這個離恰克圖130米遠的南側中國貿(mào)易商城,漢名叫“買賣城”,蒙古語中被稱為“南恰克圖”。南市為中國商民居住,北市為俄國商民居住。由于尼布楚、祖魯海爾地理位置偏僻,恰克圖就成為中俄貿(mào)易往來的重要貿(mào)易點。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宣布中止俄國商人來北京貿(mào)易。這樣,中俄之間的貿(mào)易就全部集中在了恰克圖。邊陲小鎮(zhèn)一時名聲大作,成為中俄貿(mào)易的咽喉要道。南來北往操著各種口音的巨賈、富商云集于此。兩市區(qū)酒館、茶樓、戲臺、綢緞、珠寶、玉器所有商品應有盡有,一派繁華。每逢開市,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絡繹不絕;夜間燈火輝煌,絢爛奪目,蔚為壯觀。恰克圖因此被稱為“西伯利亞漢堡”和“沙漠威尼斯”。

恰克圖貨場,來源:CNTV

湘鄂閩香茶,踏上萬里路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chǎn)國,到17世紀,中國的磚茶在西域、蒙古、俄國和歐洲已經(jīng)培養(yǎng)起一個穩(wěn)定而龐大的消費群體。草原民族和歐洲人喜歡喝茶,與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有關。茶可以消食去膩,補充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所以有“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清代中期,由中國前往西域、中亞、西亞的“絲綢之路”逐漸衰弱,“中俄茶葉之路”逐漸興起。湘鄂閩自古產(chǎn)茶,均為“中俄茶葉之路”的起點,福建武夷山茶與“兩湖(湖南、湖北)茶”逐漸占領蒙、俄市場,福建武夷山茶品種繁多,質量一流,尤以大紅袍為最。此時的萬里茶路由崇安縣啟程,船運過分水關進入江西省鉛山縣(又名河口),順信江下鄱陽湖入長江,達樊城(今湖北襄樊市),再由陸路采用騾車、馬車一路北上,每個商隊有大車千輛,穿河南至西路山西大同、東路河北張家口,西路大部分茶葉再次北上,穿過茫茫草原、浩瀚戈壁,到達庫倫,再至中俄邊境的恰克圖,改由俄商運銷至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另一路西進歸化(今呼和浩特市)就地銷售少量外,其余繼續(xù)西運至包頭、寧夏,烏里雅蘇臺等地,以后又延伸到新疆的烏魯木齊、西寧、伊犁、塔城各處。東路茶葉向東北運至赤峰、錦州及黑龍江的漠河、海拉爾等地。

在福建武夷山茶紅火的同時,湖南省臨湘市、安化縣和湖北省赤壁市的黑茶戴著“兩湖茶”的桂冠逐漸走來?!遁黄蛛S筆》載:“聞自康熙年間,有山西估客至邑西鄉(xiāng)芙蓉山(龍窖山北麓,南麓屬臨湘境),峒(指羊樓洞)人迎之,代客收茶取傭,所買皆老茶,踩成茶磚,號稱芙蓉仙品,即黑茶也”?!遁淮ㄖ裰υ~》云:“茶鄉(xiāng)生計即山農(nóng),壓作方磚白紙封;別有紅箋書小字,西商監(jiān)制自芙蓉?!闭f的是山西茶商至羊樓司(臨湘境內(nèi))、羊樓洞買茶,其磚茶以白紙緘封,外貼紅簽。湖南臨湘與湖北的羊樓洞是著名的黑茶產(chǎn)區(qū),以前皆為散茶,運輸不便,后壓制磚茶,因類方形,故稱“方磚”,每塊重量1至6斤不等,裝箱或裝簍。據(jù)載,1839年(清道光十八年)臨湘縣銷往國內(nèi)西北各地及俄國的茶葉總量達3600噸。

到了清代后期,1851年(清咸豐初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fā),兩年之后的1853年,武夷山茶銷路完全中斷。晉商只能采購“兩湖茶”,且以湖南安化、臨湘的聶家市,湖北蒲圻羊樓洞、崇陽、咸寧為主。1858年(清咸豐八年),中英簽訂《天津條約》,漢口成為通商口岸,俄、英、美、法等國爭購“兩湖茶”,機警的晉商攜帶巨資到羊樓洞、聶家市辦廠,1862年(清同治元年),臨湘茶葉貿(mào)易量上升至4382噸;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臨湘已有茶莊40家,到1910年(清宣統(tǒng)二年),臨湘紅茶總銷量1482噸,青磚總銷量8765噸,兩項共計10247噸。

羊樓洞茶葉之路的起點

此時的茶路運行路線為:茶磚先集中于漢口,由漢口水運到襄樊及河南唐河、社旗;而后上岸以騾車、馬車轉運北上,經(jīng)洛陽過黃河,到山西晉城、長治、北上太原、大同、張家口,也有從玉右的殺虎口入歸化(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再由旅蒙茶商改用駝隊在草原、戈壁、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交易。俄商們再將茶葉販運至雅爾庫茲克、烏拉爾,一直通向遙遠的圣彼得堡與莫斯科。

張家口城北,通往蒙古山口

中蒙俄茶葉之路橫跨亞歐大陸,始起南方(湘、鄂、閩),北越河南、山西、河北,過長城,穿蒙古,到達中俄邊境貿(mào)易城恰克圖,再轉往俄國各地,并延伸至歐洲腹地,在車水馬龍,駝鈴悠悠中抒寫一時鼎盛。

晉商擔重任,商場競風流

18世紀至19世紀末期的陸上茶葉之路,從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區(qū)延伸到歐洲各地,全程上萬里,陸上茶葉之路以恰克圖為中心,中俄商人“彼以皮來,我以茶往”。19世紀中葉以前,這條貫通歐亞的陸上茶葉之路的貿(mào)易一直由山西商人主導。

在萬里“中蒙俄茶葉之路”上,中國境內(nèi)的商人主要是山西人(俗稱“晉商”),俄國境內(nèi)的是俄羅斯人。早在《恰克圖條約》簽訂之前,晉商就已經(jīng)開辟了北京—張家口—庫倫一線的通商渠道,并在這些地區(qū)與俄國商人進行貿(mào)易。條約的簽署為晉商提供了極為優(yōu)越的和平環(huán)境。晉商憑借著先前的經(jīng)商優(yōu)勢和雄厚的資本,迅速將商號開到了歸化、包頭、庫倫、烏里雅蘇臺、恰克圖等地,對恰克圖開市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晉商的介入,恰克圖由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村落一躍成為商賈云集之地。八方商人,聚集于此。據(jù)清代武夷山衷干的《茶市雜詠》載:“清初茶葉均由西客經(jīng)營,由江西轉河南運銷關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資本約二三十萬至百萬。貨物往還,絡繹不絕?!?/p>

晉商是從逃荒、謀營生、走西口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他們肯吃苦、善經(jīng)營;以誠信為本、合作共贏的儒博胸懷逐漸成長為巨商富賈??铣钥嗍菚x商最大的特點,據(jù)說當年晉商苦功學俄語、蒙語,用俄語、蒙語與俄、蒙商人談生意,他們頗具心機,還別出心裁,改革思路,在出口俄國的棉布上印上“雙頭鷹標志”。

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后半葉,恰克圖成為中俄茶葉貿(mào)易的中心,而這個貿(mào)易主要是依靠晉商來進行的。當年一輛馬車緊靠一輛馬車,一峰駱駝緊跟著一峰駱駝,車轔轔,馬嘯嘯,綿延不絕,塵土飛揚。這些商隊里,除了占大多數(shù)的晉商,還有一些其他商幫,他們從內(nèi)地采購的綢緞、磚茶、瓷器、棉布、水果、大米、蠟燭、大黃、姜、麝香等小百貨等帶到恰克圖,交換回馬、牛、羊、毛皮、成衣、生革、皮革、工具、毛毯、天鵝絨、銀器、紡織品等貨物。恰克圖從十八世紀一直到19世紀50年代初,貿(mào)易額一直保持上升勢頭。每年交易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占中國進出口總值的15%—20%,當時的俄國僅次于英國,成為中國第二大貿(mào)易伙伴。1858年,中俄《天津條約》簽訂后,貨物交易主要由海上進行貿(mào)易,交易額急劇下降,恰克圖茶馬互市開始走了下坡路。到了20世紀初,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全線通車徹底摧毀了恰克圖市場,后來《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簽訂,俄商深入中國內(nèi)地直接采購、制造、販運茶葉,加之蘇伊士運河開通后,歐洲國家直接從海路同中國貿(mào)易;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貫通,使中俄貿(mào)易的重心又一次轉移到黑龍江,對恰克圖市場產(chǎn)生了致命的影響,萬里茶路走向衰微。1921年,蘇蒙聯(lián)軍向“買賣城”的中國北洋政府守軍發(fā)起進攻,全城守軍和商人英勇還擊,壯烈殉國。自此,這個被西方人稱之為“沙漠威尼斯”的世界著名商城被夷為平地,執(zhí)塞外貿(mào)易之牛耳的晉商不得不退出對俄貿(mào)易。恰克圖也結束了歷史賦予它的使命,失去了往日的繁華,一度從世界商業(yè)的中心重歸于一個寂寞的邊陲小鎮(zhèn)。

茶葉之路終點——圣彼得堡

當年晉商開辟中俄萬里茶路,擔當起了國際貿(mào)易重任,這是歷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晉商開辟的“中俄茶葉之路”的輝煌歷史,歷經(jīng)了驚心動魄的商戰(zhàn),也創(chuàng)造了彪炳千秋的中華商魂。在中國經(jīng)濟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湖南、湖北兩省黑茶,福建武夷山紅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立了大功。這條興盛了近200年,連接中俄的萬里茶路,既成就了恰克圖的繁盛,也造就了強大的晉商。

非凡恰克圖 渴望再啟程

昔日邊貿(mào)重鎮(zhèn)恰克圖,隨著鐵路與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漸漸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但恰克圖依舊是中俄關系發(fā)展史上濃墨重彩的記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今天位于恰克圖南岸的“買賣城”,早已淹沒在荒草叢中,只有那些寬大的地基,廢棄的石材,殘遺的建筑依稀可現(xiàn)當年的富麗堂皇。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在中國夢的召喚下,復興萬里茶路,融入“一帶一路”,恰克圖已和平遙結為友好城市。從2014年3月25日開始,萬里茶道協(xié)作體成立,到2019年3月22日,將“萬里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期間中、蒙、俄,以及湘、鄂、閩、晉舉行多次峰會、論壇。時至今日,恰克圖主要的交易貨物是人們?nèi)粘5纳钣闷?,已同中俄大眾的生活需求和邊疆開發(fā)緊密結合在一起。當今中俄兩國人民在恰克圖市場上的友好交往,在中俄關系史上將留下值得回顧的一頁。我們也應當以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理念,秉承萬里茶路上先輩們敢于拼搏,砥礪前行的勇氣,傳承開放的眼界,創(chuàng)新的精神,繼承先輩們誠信的品格,加強與萬里茶路、絲路沿線國家的合作,走向繁榮強盛。

來源:中共峨眉山市委宣傳部

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7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