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云南大葉茶種

找到約640條結果 (用時 0.01 秒)

云南小葉種茶之謎對話錄(云南栽培型古樹茶的分類與斷代)

云南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但不是茶葉種植文明的發(fā)祥地,云南先民利用茶樹的方式很原始,世界茶葉種植文明是誕生在巴蜀大地。世界茶樹的原產地是云南的瀾滄江流域。在史前云南的野生型茶樹中的阿薩姆卡種,本來是只適應在比較濕熱的地區(qū)生長,通過基因變異有個別茶樹能適應溫涼的氣候,于是這些變異的茶樹就能遷徙到巴蜀大地大量繁殖,為了適應當地的環(huán)境逐漸演變成了中小葉種。而四川的先民們對這些中小葉種野生茶樹進行人工馴化,培育出了先進的中小葉良種,逐漸形成先進的茶葉種植文明。云南茶葉種植文明源自巴蜀大地,云南遍布小葉種茶是茶葉文明不斷南傳的結果。二無量山多小葉種茶,是因為歷史上其充當了茶葉種植文明南傳的主要通道,二無量山在銀生茶時代向普洱茶時代演進的數百年過渡時期,扮演了傳播的關鍵角色。二無量山遍布小葉種茶,就是云南茶葉種植文明源自四川的活見證。

巴蜀大地的小葉茶良種傳入云南,大大提升了云南茶葉種植水平,激發(fā)了當地原住民培育大葉茶良種的熱情,經過上千年的不斷選育,終于在普洱茶時代培育出了勐庫大葉種、勐海大葉種、鳳慶大葉種三大國家級良種。大葉良種的興起,讓小葉良種逐漸邊緣化,讓現(xiàn)代人誤以為普洱茶都是云南大葉種茶加工而成的,這顯然與歷史不符,也漠視了大量的小葉種茶加工成普洱茶的事實。

云南也存在大葉種變異型的小葉茶,主流的觀點將小葉種歸為大葉種變異型。如果是大葉種變異的話,茶樹的葉子會變小,葉形始終是圓形與橢圓形,而小葉種的葉子是奇特的細長柳葉形,由此可見小葉種茶不屬于大葉種變異。

——文章提要

在“銀生茶”向南傳播,演化為“普洱茶”的數百年歷史進程中,無量山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無量山源自南澗,最高峰在景東,來到景東與鎮(zhèn)沅交界處,分為沿瀾滄江邊南下景谷民樂、永平的大無量山,另一條就是穿越鎮(zhèn)沅、景谷、寧洱直到江城、勐臘的二無量山。通過山形走勢我們可以看到,從北逶迤南下的二無量山長達數百公里,北邊的一頭連著景東永秀,南邊的一頭連著古六大茶山,這中間就盛滿了從銀生茶到普洱茶數百年的傳播史。

這次隨行到困鹿山、黃草壩考察的普洱市資深茶人李琨先生,多年前就對“二無量”這條被忽視的山脈進行深入考察,其認為從北到南該山脈的東西兩麓分布有一系列的著名茶山,從景東無量山主脈的金鼎古茶山開始,往下就進入了二無量山的北部,在鎮(zhèn)沅分布有老烏山、老海棠、茶山箐,在景谷分布有苦竹山、鳳山、南板、黃草壩;而到了二無量的南部,在寧洱有困鹿山、板山,在勐臘有著名的六大茶山。而且其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相對于瀾滄江東岸的哀牢山、大無量山,瀾滄江西岸的臨滄大雪山、邦馬大雪山,二無量山系的小葉形茶特別多。關于這種葉子如細長柳葉的小葉茶,云南茶界的主流說法是,其是云南大葉種的變異,還有一種觀點是,倚邦的小葉種來自四川。

李琨通過多年的實地觀察認為,小葉形茶分為兩種,一種是葉片橢圓形的小葉茶,其是云南大葉種的自然變異;而柳葉形小葉茶,葉片細長,其經過人工選育,已進化為小葉種。這些小葉種茶樹來自哪里?李琨認為,可能跟南遷民族有關,這些不斷南遷的種茶民族,數百年間將小葉種茶沿著二無量山的山脈走勢不斷南下,從景東帶到鎮(zhèn)沅,然后是景谷、寧洱,最后是種在六大茶山的倚邦。

這當然只是一種假說,但也與我們設想的云南茶葉種植文明源自四川一致,也就是更先進的小葉種茶從巴蜀大地傳播到云南,先是在銀生茶時代一路向南傳播,然后在普洱茶時代再向北傳播,由西雙版納地區(qū)反哺到瀾滄江中游兩岸地區(qū)。

這次茶馬史詩編輯部考察的困鹿山與黃草壩,茶葉種植歷史久遠,在困鹿山留下的數百年大單株很多,而在黃草壩則是規(guī)?;B片種植茶園的典范。就現(xiàn)存茶樹樹圍推測,困鹿山小葉種茶樹種植年限可能會早于倚邦小葉種,小葉種存在經鎮(zhèn)沅、景谷、寧洱傳到倚邦的可能。

從困鹿山、黃草壩考察歸來,2015123日上午在普洱市的巴塞羅酒店白馬非馬與李琨就小葉種茶之謎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交流。

白馬非馬:大家都知道無量山,但對于二無量是陌生的,請介紹一下二無量山。

李琨:無量山從南澗到景東,在勐統(tǒng)河谷分為大無量、二無量兩支。大無量沿瀾滄江邊從景谷縣永平、民樂下來,海拔低,宜開發(fā)熱區(qū)農業(yè)、規(guī)模化農業(yè),植茶不多。二無量位于川河(把邊江)與威遠江之間,一路南下,直到勐臘,出名的茶山有鳳山南板、正興黃草壩、鎮(zhèn)沅田壩茶山箐與老海棠、鳳陽困鹿山、勐先板山、易武茶山,以及一些不太出名待開發(fā)的古茶區(qū)。二無量南段的主脈,東邊是寧洱,東北邊是鎮(zhèn)沅,西邊是景谷(鳳山、正興)。老烏山、苦竹山介于大無量與二無量之間。大無量與二無量的分界,東邊以景東芹菜塘形成的勐統(tǒng)河為源頭,西邊以景東永秀為源頭的景谷河為源頭。二無量許多地區(qū),茶葉種植海拔高,1900左右,多中小葉種。整個二無量的茶樹都很雜,紅梗茶多,大葉、中葉、小葉種都有,分細葉子茶(柳葉)、大葉子、紫茶、紅梗茶、勐庫茶等品種。當地許多原生茶種品質好,比如中小葉紅梗茶加工出來品質比勐庫種好。紅梗茶芳香物質更多,喝起來更潤口;勐庫茶易成活,易生長,產量高,外形好看,勁頭足,但不夠香潤。倚邦小葉種多,當地人稱為細葉子茶,種植年代跟黃草壩接近。小葉種以困鹿山最為古老,倚邦面積最廣,黃草壩連片種植,鎮(zhèn)沅零星分布,景東漫灣也有發(fā)現(xiàn),整個二無量都有小葉種。

白馬非馬:請談談考察小葉種茶的經歷。

李琨:小葉種跟南遷民族有關。2003年、2004年我做太和甜茶,發(fā)現(xiàn)有些茶樹樹形半開展,多數往上張,葉形細長,老葉長1.52㎝,這類茶做出來,香型、口感很特殊。主流的觀點將之歸為大葉種變異型。我走了一些茶山后,認真對比發(fā)現(xiàn),如果是大葉種變異的話,葉子會變小,葉形始終是圓形與橢圓形,不是這種奇特的細長柳葉形。當時交通條件不是很好,都是走路,或騎摩托去,考察范圍不是很大。就鎮(zhèn)沅而言,在二無量發(fā)現(xiàn)的細葉子茶更多,在哀牢山系基本沒發(fā)現(xiàn)。

我后來開茶樓,就有機會走更多地方。2005年左右,我發(fā)現(xiàn)景谷鳳山、南板、黃草壩一帶有大規(guī)模連片種植的小葉種茶,它的性狀更為典型。它的種植方式不開溝,不開臺,順山坡按傳統(tǒng)的滿天星方式種植。許多茶樹高大,甚至可達七八米高。在黃草壩外寨這邊,土層淺,沒有松土深翻,茶樹長得不漂亮,但也有一定樹齡,反而在以寨小葉種不多,多為大葉種。整個南板、黃草壩片區(qū),可以看出是茶種混雜片區(qū),以小葉種為主。,

2006年,我來到寧洱困鹿山。聽說這里古茶樹比較老,我就想去看看藤條茶的傳播路線,結果發(fā)現(xiàn)當地分布有柳葉形小葉種古茶。這種古茶長得特別高大,有的達10米有余。有的樹體年久,受到傷害,但生命狀態(tài)依然旺盛。這又讓我對大葉種、小葉種的傳統(tǒng)界定方法有點懷疑起來。傳統(tǒng)觀點認為,云南大葉種屬喬木型,樹形高大,主干突出,芽葉肥壯,豐產期長,生命力旺盛,千年之樹也會有。而這種柳葉形小葉茶,傳統(tǒng)認為屬灌木型茶樹,分枝低矮,芽葉細小,生命力不是很旺盛,百年之樹難找。但是眼前的困鹿山細葉子茶,明顯樹齡超過百年,甚至高達數百年,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我就想,這類茶樹在無量山一帶廣泛分布,肯定有它的原因,那么往南邊是否還有傳播?2010年,我到普洱市茶源廣場開店以后,又沿無量山脈往南走了江城、勐臘一帶的茶區(qū)。在易武茶區(qū)的倚邦茶山又發(fā)現(xiàn)了大面積的小葉茶。這種茶已經被當地老百姓稱為細葉子茶。其特點是葉子細長,它的口感、香型與在鎮(zhèn)沅、景谷、寧洱發(fā)現(xiàn)的基本屬一種類型。在太和甜茶總結提升為曬紅,并大力推廣曬紅技術的過程中,我又走了更多的山,在無量山主脈景東漫灣發(fā)現(xiàn)大樹型小葉子茶。

這十多年來,我走了瀾滄江兩岸的無量山、哀牢山、臨滄大雪山、邦馬大雪山,發(fā)現(xiàn)這種細葉子茶沿無量山集中分布。

白馬非馬:你的結論是細葉子茶不是大葉種的變異,而是典型的小葉種茶?在歷史上,小葉種沿著二無量山由北向南傳播,導致細葉子茶在無量山集中分布?

李琨:細葉子茶屬于小葉種茶。我的推斷是,這種細葉子茶能長成百年古樹,從而顛覆了“小葉種為灌木型茶樹”的傳統(tǒng)觀點。它的形成,應該是隨中原農耕民族南遷帶來的。有些地方的人,不叫它細葉子茶,而稱之為“南宋茶”。但這個“南宋茶”是否跟歷史上的南宋王朝有關,有待考證。有種說法是,一些老百姓將這種葉間距短,芽頭細,茶毫少,老葉細長,很難生長發(fā)芽的茶,稱為“難聳茶”,意為茶葉難以發(fā)芽生長,聳為向上聳立出來之意?!澳纤尾琛笨赡苁恰半y聳茶”的訛傳。

這類茶葉做出來的好的曬青毛茶,相比勐庫大葉種更為潤口、爽滑,香氣更為內斂悠長(水含香),即便是當初加工不好的茶,儲存隔年之后香型比較明顯,會體現(xiàn)這種細葉子茶的品種香。這種細葉子茶花果香更顯,干毛茶顏色更黑,有的是黃帶黑,有的時候是烏黑,茶毫很少。細葉子茶帶有一點紅梗,紅得不太明顯,屬于紅梗茶的一種。紅梗茶屬于各個茶種的變異茶,大葉、中葉與小葉都會變異出紅梗茶。

白馬非馬:在清代以前,云南作為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主要有兩條。據萬歷《云南通志》記載,其一為上路,或稱北路,自永昌(保山)直達麓川(瑞麗)邊境而抵于海邊(孟加拉灣)。其二為下路,或稱南路,由景東南下至車里(西雙版納)和八百(泰國清邁)。萬歷《云南通志》具體地記載了下路交通路線情況:“由者樂甸(今鎮(zhèn)沅恩樂)行一日至鎮(zhèn)源府,……行三日至普耳(普洱)……又行二日至一大川原,……又四日至車里宣慰司(駐今景洪)……。”

由此可見,以景東核心區(qū)的銀生茶文化就沿著“下路”這條主要的交通干道南傳,從景東傳到鎮(zhèn)沅、景谷,然后是寧洱,最后到勐臘的古六大茶山,演變成為普洱茶。其傳播路線是沿著二無量山一路南下,帶來了許多源自巴蜀大地的小葉種茶,這就是如今二無量多中小葉種茶的原因。

李琨:你提出來的“云南茶葉種植文明傳播路線:由北向南傳播,再向北反哺”,我非常贊同。為什么說云南茶葉種植文明源自巴蜀大地?

白馬非馬:二無量山遍布小葉種茶,就是云南茶葉種植文明源自四川的活見證。云南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但不是茶葉種植文明的發(fā)祥地,云南先民利用茶樹的方式很原始,世界茶葉種植文明是誕生在巴蜀大地。世界茶樹的原產地是云南的瀾滄江流域。在史前云南的野生型茶樹中的阿薩姆卡種,本來是只適應在比較濕熱的地區(qū)生長,通過基因變異有個別茶樹能適應溫涼的氣候,于是這些變異的茶樹就能遷徙到巴蜀大地大量繁殖,為了適應當地的環(huán)境逐漸演變成了中小葉種。而四川的先民們對這些中小葉種野生茶樹進行人工馴化,培育出了先進的中小葉良種,逐漸形成先進的茶葉種植文明。云南茶葉種植文明源自巴蜀大地,云南遍布小葉種茶是茶葉文明不斷南傳的結果。二無量山多小葉種茶,是因為歷史上其充當了茶葉種植文明南傳的主要通道,二無量山在銀生茶時代向普洱茶時代演進的數百年過渡時期,扮演了傳播的關鍵角色。

到困鹿山、黃草壩考察的前一天下午,我與天下普洱茶國公司董事長包忠華先生共同探討了云南茶葉種植文明的傳播路徑,一致認為:云南雖然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也是最早栽培與利用茶樹的地方,但是云南土著先民的茶樹培育與種植水平長期停留在原始階段,茶葉種植文明真正的興起應該是在巴蜀大地,因為其在遠古與中古擁有遠比云南先進的農耕文化。秦開五尺道,漢武帝征服西南夷,云南這個化外之邦第一次與中原文明的聯(lián)系變得緊密。而“孔明興茶”的傳說,不過反映了諸葛亮七擒孟獲,深入大規(guī)模治理南中,巴蜀大地的茶種與種植模式開始傳入云南的史實。中國茶源自神農氏的新石器采集農業(yè)階段,到了漢代走出了蒙昧,在巴蜀大地開出了農耕文化璀璨的花,又經魏晉南北朝的僧侶階層與士大夫的推崇,終于在唐代上升為“國飲”,以陸羽《茶經》的誕生為標志,茶成為了中國引車賣漿者流的日常飲品,也是文人與貴族的精神飲品。

在中原茶文化不斷進化的歷史進程之中,云南茶也在原住民的馴化下不斷茁壯成長,加上自秦漢以來中原文化的不斷滲透,洱海與滇池地區(qū)成了云南文化的發(fā)展高地,其鄰近這兩個地區(qū)的蒙舍蠻在南澗、景東一帶也發(fā)出了云南茶的第一縷聲音。就在陸羽《茶經》問世的唐代,在樊綽的《蠻書》里第一次出現(xiàn)了云南人種茶,利用茶葉的正式記載,其指的銀生城界諸山,據后人考證就在景東、南澗一帶,至今這一無量山主脈地區(qū)多生長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茶樹就是明證。在南詔國時期,應該是繼“孔明興茶”之后云南茶葉的第二個蓬勃發(fā)展期。南詔是個奴隸制國家,經常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搶奪人口為奴。天寶年間,乃至其后的一百多年,南詔與唐朝的戰(zhàn)爭頻仍,大量戰(zhàn)敗被俘的中原士兵以及四川被擄的居民被迫為奴,其中有許多人是種植經驗豐富的農民、手藝高超的工匠。這數十萬人及其繁衍的后代,就在南詔與大理國生生不息,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手工業(yè)、農耕文化,當然也帶來先進的茶種、種茶模式與制茶技藝,推動了云南茶葉的進步。

李琨:請詳細介紹一下云南茶葉由銀生茶到普洱茶的演變過程。

白馬非馬:我們的觀點是,云南茶葉發(fā)展史上有三個時期,一是“孔明興茶”的神話傳說時期,其在于南詔國興起之前,由于其缺乏足夠的史料來佐證,對之我們只能發(fā)出“濮人種茶”的感嘆,只能留下了除了猜想還是猜想的遺憾。云南茶葉第一次走入信史是南詔、大理國的“茶出銀生”時期。繼之興起的是“普洱茶”時期。

我們認為,云南茶葉種植文明的傳播路徑,是從四川向南傳播的,其從兩漢到魏晉南北朝數百年間,巴蜀大地先進的農耕文化與云南原始的茶葉種植文化相融合,終于在唐宋時期于南澗、景東、景谷、鎮(zhèn)沅一帶催生了璀璨的“銀生茶”。接著是銀生茶在元代與明代前期一路向南,經寧洱困鹿山、板山一路向南傳播,再加上中央政府在西南邊疆推行土司政策及其后的大規(guī)模改土歸流,并大規(guī)模推廣軍屯、民屯與商屯,以及將內地數百萬漢族人口遷入云南,使得漢人先進的農耕文化深入車里宣慰司,于是誕生了興起在明清兩朝并于當代復興的普洱茶。

隨著車里宣慰司六大茶山茶事的勃興,一路向南傳播的云南茶葉種植文化開始向北反哺。其先聲就是明代成化年間,雙江勐勐土司派人到西雙版納取茶籽種于冰島,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勐庫大葉種之來源。杜文秀、李文學起義被鎮(zhèn)壓之后,云南茶葉的北上運輸通道被重新打通,繼瑞貢京城、邊銷藏區(qū)之外,云南茶葉的南洋市場也被開辟,四川、重慶人也愛上了沱茶,清末民國云南茶產業(yè)迎來了繼雍正、乾隆、嘉慶與道光之后的第二個興盛期,其顯著的標志就是江南六大茶山——勐海茶的強勢崛起,以及瀾滄江中游兩岸的雙江、鳳慶、臨翔、景谷、景東、鎮(zhèn)沅茶事的勃興。瀾滄江兩岸的新茶區(qū)的興起,享受的是盛極一時的普洱茶文化向北反哺之恩澤。大量新辟的,采取滿天星方式種植的商品化茶園,其茶籽大多來自雙江的勐庫與邦協(xié),而勐庫種又源自西雙版納。

白馬非馬:通過系統(tǒng)深入地梳理云南茶葉種植文明的傳播史和傳播路徑,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云南茶葉品種資源。就你多年的考察,云南栽培型古樹茶該怎么分類?

李琨:從馴化與培育程度來看,大葉種分為野生馴化型、過渡型的大葉種、人工栽培型的原始大葉種等。從葉片大小來分,有大葉形、中葉形與小葉形。一個品種形成后,其性狀會趨于成熟穩(wěn)定,雖然在不同的地方種植,外觀上會有差異,但在穩(wěn)定的遺傳物質作用下保證了其獨特的外觀特性,因此不管用何種方法加工制作,其特有的物質會形成近似的“品種香”。

野生馴化型:在哀牢山、無量山都有分布,老百姓稱之為“大山茶”。老百姓會講其是由野生茶馴化過來的。其葉片大,茶氣強,苦顯,化得開,但化得慢,入口苦,不是那么叮嘴,干茶色澤烏黑,無毫。

過渡型的大葉種:它的干毛茶跟栽培型大葉種基本一樣,香氣稍顯特殊,吸水后香氣很容易飄蕩出來,顯得香氣張揚。

人工栽培型的原始大葉種,就是我們稱的古樹茶。其性狀不統(tǒng)一,各個片區(qū)有自己的性狀:有的是顏色深藍,老葉肥厚,蠟質層致密、油亮、反光,葉形平直;有的是果綠色的,葉片相對較薄,葉面凹凸不平,葉形半曲,氣孔粗大;有的在新芽時長出濃密的茶毫;有的在春天時新芽易帶紫色,葉子長老后變深綠色;有的長老后帶暗紅色、紫色;有的只是在茶梗部分帶點紫色。各地的葉片大小不盡相同,但葉形都為橢圓形。在西雙版納、臨滄發(fā)現(xiàn)的大葉茶,外形近似,品性穩(wěn)定。普洱茶區(qū)的小景谷、老烏山的茶葉,葉形大,一致性好,性狀穩(wěn)定,各地都有成熟的種植管護與采摘模式,雖然它們都有差別,但看得出來,都是經過人工多代選育的。

中葉形茶感覺更為復雜,地方差異多,性狀更為多樣,但葉片多為橢圓形。

小葉形茶總體分兩類:一為葉片橢圓的小葉形茶;另一類為葉片細長,近似柳葉的小葉形茶。兩者的共同特點為葉間距短,很難發(fā)芽。但它們的干茶形狀有明顯差別,香型、滋味不同。前者為云南大葉種變異的小葉形茶樹,后者是經人工選育后性狀穩(wěn)定的品種型小葉形茶樹。即前者自然變異,后者人工選育造成的。

無量山、哀牢山乃至整個云南茶區(qū)都有這種大葉種變異的小葉茶,很多茶園都是大葉、中葉、小葉共生,但品種型小葉茶多分布在無量山,其種植相對集中連片,不會在整個云南產茶區(qū)分布。

白馬非馬:講得很好,非常詳細,我看能不能再優(yōu)化一下,將之總結為:

云南栽培型古樹茶的分類與斷代:

分為大葉種、小葉種兩大類。

一、大葉種:

第一代為野生馴化型茶樹:云南土著民族將野生茶樹簡單地從山林里移栽過來,性狀接近野生型?!?/span>

第二代為過渡型:野生型茶種經長期自然進化,加上不多的人工干預,兼有野生型與栽培型的性狀。

第三代為栽培型大葉茶原生種:經過人為選育而得到的品性穩(wěn)定的大葉茶。各地不盡相同,都為大葉,雖然葉片色澤不同,形狀會有差別,葉面蠟質厚度不一樣,葉背面氣孔分布密度不同,嫩芽的茶毫致密性不一樣,但它們都是肥芽大葉,樹形高大,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主干突出,頂端生長優(yōu)勢明顯,人工干預后的采摘蓬面寬大,豐產,盛產。

第四代為大葉良種:比如勐海大葉茶、勐庫大葉茶、鳳慶大葉茶。其選育代數多,性狀穩(wěn)定,各地取向不同,風格不盡相同。

二、小葉種(品種型小葉茶):

葉片細長,以困鹿山品種最為久遠,樹形最為高大;倚邦茶區(qū)面積最大,小葉性狀最為突出;景谷南板、黃草壩茶區(qū)連片種植,大中小葉茶共生;鎮(zhèn)沅茶區(qū)偶有分布;無量山主脈的景東漫灣茶山也有品種型小葉茶發(fā)現(xiàn)。它是普洱曬青毛茶中比較另類的品種。其他茶山可能也有,因時間關系尚未考察。

除品種型小葉茶之外,云南還大量生長有葉片橢圓的小葉形茶,其是大葉種的變異。中葉形茶更為復雜,地方差異多,性狀更為多樣,但葉片多為橢圓形,也屬于大葉種的變異。

李琨:總結得很好。

白馬非馬:巴蜀大地的小葉茶良種傳入云南,大大提升了云南茶葉種植水平,激發(fā)了當地原住民培育大葉茶良種的熱情,經過上千年的不斷選育,終于在普洱茶時代培育出了勐庫大葉種、勐海大葉種、鳳慶大葉種三大國家級良種。大葉良種的興起,讓小葉良種逐漸邊緣化,讓現(xiàn)代人誤以為普洱茶都是云南大葉種茶加工而成的,這顯然與歷史不符,也漠視了大量的小葉種茶加工成普洱茶的事實。

李琨:我們要為云南小葉種正名,小葉種茶是理解云南茶葉種植傳播史的一把鑰匙。我們提出的只是一種猜想與假說,拋磚引玉,期待更多的人參與小葉種與云南茶葉種植傳播路徑的討論。

/白馬非馬 請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云南大葉種茶樹和特大葉種茶樹家族族譜

1、勐庫大葉種

勐庫大葉種:屬于有性系、喬木型、大葉類、早生種。原產于臨滄市雙江縣勐庫鎮(zhèn)冰島公弄村,主要分布在臨滄市境內。

是我國1984年首次認定的國家級良種,自然生長情況下樹高可達4~30米,樹幅 3~12米,葉特大,葉形橢圓、長橢圓或呈卵圓,葉色綠或深綠,有光澤,葉面強度隆起,葉質柔軟肥厚,部分革質。嫩芽黃綠色,肥壯,茸毛張顯,持嫩性強,一芽三葉百芽重121.4克。

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 1.7%,茶多酚33.8%,咖啡堿4.1%,兒茶素總量18.2%,故收斂性(茶氣)特強,濃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種。

2、鳳慶大葉種

鳳慶大葉種:屬于有性系、喬木型、大葉類、早生種。原產于臨滄市鳳慶縣大寺鄉(xiāng)、鳳山鎮(zhèn)等地,明代《徐霞客游記》記載的“太華茶”。主要分布在鳳慶、昌寧等滇西茶區(qū)。

是我國1984年首次認定的國家級良種,葉形橢圓或長橢圓,葉色綠潤,葉面隆起,葉質柔軟,便于揉捻成條。嫩芽綠色,滿披茸毛,持嫩性強,一芽三葉百芽重90克,較勐庫大葉種輕,沒有勐庫種肥壯。

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2.9%,茶多酚30.2%,咖啡堿3.2%,兒茶素總量13.4%。故成品茶條秀毫顯,鮮爽度優(yōu)于勐庫種,但收斂性(茶氣)強而弱于勐庫茶,滋味濃而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種。

3、勐海大葉種

勐海大葉種:屬于有性系、喬木型、大葉類、早生種。原產于西雙版納勐??h格朗河鄉(xiāng)南糯山等地,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思茅等滇南茶區(qū)。是我國1984年首次認定的國家級良種。

植株高大,自然生長情況下樹高可達2~20米,樹幅1.8~5.2米,樹姿直立或開張,主干明顯,分枝稀疏。葉特大,葉形橢圓或長橢圓。葉色綠,富有光澤,葉面隆起,葉質柔軟肥厚。嫩芽黃綠色,茸毛多,持嫩性強。一芽三葉百芽重153.2克。

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2.3%,茶多酚32.8%,咖啡堿4.1%,兒茶素總量18.2%,故收斂性(茶氣)強,滋味濃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種。

4、南糯山大葉茶

南糯山大葉茶:屬于有性系、喬木型、大葉類、早生種。原產于西雙版納勐??h格朗河鄉(xiāng)南糯山,為當地主要栽培品種,是世界公認的“南糯山茶樹王”的后代。大葉,橢圓形,葉面微隆起,葉色綠而有光澤,葉尖漸尖,葉背和葉脈有毛,葉柄多毛。幼嫩芽葉黃綠色,茸毛多。一芽三葉百芽重148.7克。

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2.1%,茶多酚31.9%,咖啡堿4.1%,故收斂性(茶氣)特強,滋味濃強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種。

5、景谷大白茶

景谷大白茶:屬于有性系、喬木型、大葉類、晚生種。原產于思茅市景谷縣景谷鄉(xiāng)苦竹山。植株較高,自然生長情況下樹高可達4.5米,樹幅3.9米,樹姿半開張,主干明顯,分枝稀疏。葉特大,葉形橢圓。葉色濃綠,富光澤,葉面隆起,葉質厚軟,葉緣平。嫩芽綠色,肥壯多茸毛。一芽三葉百芽重163.8克。

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3.8%,茶多酚29.9%,咖啡堿5.2%,兒茶素總量15.3%,水浸出物46.7%。故收斂性(茶氣)強,滋味濃強甘甜,該品種是上世紀我國曬青毛茶國家標準樣制作的指定品種,能比較全面的代表云南大葉種茶樹原料的風格特點,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種。

6、邦東大葉茶

邦東大葉茶:亦稱“邦東大黑茶”,屬有性系、喬木型、大葉類、晚生種。原產臨滄市邦東鄉(xiāng)曼崗村。植株高大,自然生長情況下樹高可達9.3米,樹幅7.8米,樹姿半開張,主干明顯。葉特大,葉形橢圓。葉色濃綠,富光澤,葉面隆起,葉質厚軟,葉緣平。嫩芽綠色,肥壯多茸毛。一芽三葉百芽重118.9克。

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2.8%,茶多酚28.3%,咖啡堿4.4%,兒茶素總量18.5%,水浸出物49.4%。故收斂性(茶氣)特強,滋味濃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種。

7、冰島長葉茶

冰島長葉茶:屬有性系、喬木型、大葉類、晚生種。原產臨滄市雙江縣勐庫鎮(zhèn)冰島村。冰島是今臨滄市最早種植茶樹的地方,勐庫大葉茶種就是從這里向外傳播的。

冰島長葉茶植株高大,自然生長情況下樹高可達 8.2米,樹幅4.6米,樹姿直立,主干明顯。葉特大,葉形長橢圓。葉色綠稍黃,富光澤,葉面微隆起,葉質軟。嫩芽黃綠色,茸毛特多。一芽三葉百芽重137.6克。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3.4%,茶多酚35.1%,咖啡堿4.9%,兒茶素總量16.7%,水浸出物48.1%。故收斂性(茶氣)特強,濃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種。

8、漭水大葉茶:

漭水大葉茶:屬有性系、喬木型、大葉類、中生種。原產保山市昌寧縣漭水鄉(xiāng)黃家寨。植株高大,自然生長情況下樹高可達5~9米,樹幅4.0~5.5米,樹姿直立,主干明顯。葉特大,葉形長橢圓。葉色綠,富光澤,葉面微隆起,葉質軟。嫩芽黃綠色,肥壯,茸毛特多。一芽三葉百芽重110.9克。

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3.2%,茶多酚34.9%,咖啡堿4.9%,兒茶素總量26.7%,水浸出物50.0%。故收斂性(茶氣)特強,滋味濃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種。

9、易武大葉茶

易武大葉茶:又被稱為“易武綠芽茶”,屬有性系、喬木型、大葉類、中生種。原產西雙版納勐臘縣易武鎮(zhèn)。樹姿直立或半開張,主干明顯。嫩莖稍紅,披毛。葉特大,葉形長橢圓。葉色深綠,葉面隆起,葉身平,葉質厚。嫩芽綠而帶紫色,肥壯,多茸毛。一芽三葉百芽重129.8克。

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2.9%,茶多酚31.0%,咖啡堿5.1%,兒茶素總量24.8%,水浸出物48.5%。故收斂性(茶氣)特強,滋味濃烈甘滑,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種。

10、小古德大葉茶

小古德大葉茶:屬有性系、喬木型、大葉類、晚生種。原產大理市南澗縣新政鄉(xiāng)小古德茶場。植株高大,自然生長情況下樹高可達8.2米,樹幅5.3米,樹姿直立,主干明顯。葉特大,葉形橢圓或長橢圓。葉色深綠,有光澤,葉面微隆起,葉質厚脆。嫩芽綠色,茸毛特多。一芽三葉百芽重190.0克。

春茶一芽一葉含氨基酸1.3%,茶多酚32.1%,咖啡堿3.4%,兒茶素總量26.7%,故收斂性(茶氣)較強,滋味濃強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種。

11、田大葉茶:

田大葉茶:屬有性系、喬木型、大葉類、早生種。原產保山市騰沖縣團田鄉(xiāng)(騰沖是云南較早開發(fā)利用茶樹的地方,種植茶樹的歷史悠久)。植株高大,自然生長情況下樹高可達2~9米,樹幅1.3~5.0米,樹姿直立或半開張,主干明顯。葉大,葉形橢圓或卵圓。葉色綠,葉面隆起,葉質較軟。嫩芽黃綠色,茸毛特多。一芽三葉百芽重110.6克,持嫩性強。

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2.4%,茶多酚33.0%,咖啡堿5.0%,兒茶素總量22.8%,故收斂性(茶氣)較強,滋味濃強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種。與該品種風格較近似的還有“騰沖浦川大折浪茶”、“騰沖文家塘大口搽”等。

12、云抗10號

云抗10號:屬無性系、喬木型、大葉類、早生種。1987年通過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組織驗收的國家級良種,編號為“華茶50號(GSCT50)”。由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從南糯山群體種中采用系統(tǒng)選擇育種育成。

樹姿開張,主干明顯。分枝低而密,葉大,葉形橢圓。葉色黃綠,葉面隆起,葉質較厚軟,葉身內折,葉邊緣微波浪狀。嫩芽肥壯,黃綠色,茸毛特多。一芽三葉百芽重120.0克,持嫩性強。

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3.2%,茶多酚35.0%,咖啡堿4.6%,兒茶素總量13.6%,茶氣較強,滋味濃強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種。

13、云抗14號:

云抗14號:屬無性系、喬木型、大葉類、中生種。1987年通過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組織驗收的國家級良種,編號為“華茶51號(GSCT51)”,來源同“云抗10號”。樹姿披張,分枝低而密,葉大,稍向上斜狀著生。

葉特大,葉形長橢圓。葉色深綠,富有光澤,葉面隆起,葉質較厚軟,葉身稍背卷,葉邊緣微波浪狀。嫩芽肥壯,黃綠色,茸毛多。一芽三葉目芽重165.0克,持嫩性強。

春茶一芽二葉茶多酚36.1%,咖啡堿4.8%,兒茶素總量14.6%,茶氣較強,滋味濃強,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種。

14、云抗37號

云抗37號:屬無性系、喬木型、大葉類、晚生種。1995年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省級良種。由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從勐庫大葉種中采用系統(tǒng)選擇育種育成。

樹姿開張,分枝密,葉大,稍向上斜狀著生。葉形長橢圓。葉色黃綠,葉面隆起,葉質較厚軟。嫩芽肥壯,黃綠色,多茸毛,持嫩性強。一芽三葉百芽重183.9克。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2.4%,茶多酚39.3%,兒茶素總量16.3%。茶氣較強,滋味濃強甘甜。

15、云抗43號

云抗43號:屬無性系、喬木型、大葉類、中生種。1986年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省級良種,來源同“云抗10號”。

樹姿開張,主干顯,分枝密,葉片稍向上斜狀著生。葉特大,葉形長橢圓。葉色綠,有光澤,葉面隆起,葉身內折,葉邊緣微波浪狀。葉質較厚軟。嫩芽黃綠色,茸毛多,持嫩性強。一芽三葉百芽重147.8克。

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2.9%,茶多酚35.6%,咖啡堿4.2%,兒茶素總量12.3%。茶氣較強,滋味濃強甘甜。

16、長葉白毫:

長葉白毫:屬無性系、喬木型、大葉類、早生種。1986年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省級良種,來源同“云抗10號”。

樹姿開張,主干顯,分枝密,葉片下垂狀著生。葉特大,葉形長橢圓。葉色綠,有光澤,葉面平,葉質厚軟。嫩芽黃綠色,茸毛特多,持嫩性強。一芽三葉百芽重154.0克,持嫩性強。

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3.1%,茶多酚34.8%,咖啡堿5.1%,兒茶素總量12.5%。茶氣較強,滋味濃強甘甜。

17、云選9號

云選9號:屬無性系、喬木型、大葉類、中生種。1995年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省級良種,來源同“云抗37號”,勐庫種后裔。

樹姿開張,分枝較密,葉片下垂狀著生。葉形長橢圓。葉色黃綠,葉面隆起,葉質厚軟。嫩芽黃綠色,肥壯,茸毛多,持嫩性強。一芽三葉百芽重213.0克。

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2.9%,茶多酚38.2%,咖啡堿4.8%,兒茶素總量 16.1%。茶氣較強,滋味濃強甘甜。

18、云梅

云梅:屬無性系、喬木型、大葉類、早生種。1992年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省級良種,由思茅茶樹良種場采用單株選擇育種的方法育成。

葉形長橢圓。葉色淡綠,葉面隆起,葉質柔軟。嫩芽肥壯,茸毛多。一芽二葉含氨基酸2.3%,茶多酚27.0%,咖啡堿4.7%,兒茶素總量14.2%。茶氣較強,滋味濃而甘甜。

19、云瑰

云瑰:屬無性系、喬木型、大葉類、中生種。1992年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省級良種,來源同“云梅”。

樹姿開張,葉色深綠,葉背多短茸毛,葉緣鋸齒深。嫩芽肥壯。一芽二葉含氨基酸1.8%,茶多酚34.1%,咖啡堿4.3%,兒茶素總量19.0%。茶氣較強,滋味濃而甘甜。

來源:普洱雜志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云南大葉種茶——世界優(yōu)良茶樹種群

云南大葉種茶樹是異花授粉植物,其種子是自然雜交的產物。用種子繁殖而成的茶樹,是一個由形形色色形態(tài)特征組成的種群,它在茶樹分類中稱為云南大葉變種。云南大葉變種與我國各省普遍栽培的小葉變種和印度栽培的阿薩姆變種,成為茶種植物中的主要變種,是現(xiàn)今世界上栽培的三大主要的茶樹種群。

云南大葉變種茶樹種群,又稱中國大葉變種(C.S.VarMacrophylla):簡稱云南大葉種。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于認為“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為了不與分類學上的“種”混同,而把云南大葉種改稱為一一云南大葉茶。后來云南大葉種和云南大葉茶均被采用,兩個名稱均沿用至今。

云南大葉茶是南亞熱帶和地處世界熱帶北緣的準熱帶氣候型茶樹。樹形為喬木或小喬木,葉大而厚軟,芽頭粗壯而多茸毛,發(fā)芽早,產量高,茶多酚含量高最適合制傳統(tǒng)普洱茶和滇紅工夫茶。所制普洱茶歷史上有“名重天下”之美譽。所制紅茶具有小葉種紅茶之香、印度紅茶之色和味的品質特點。云南優(yōu)越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哺育出云南大葉茶優(yōu)良的品質,也造成云南大葉茶抗寒性較差的缺點。

小葉茶變種茶樹種群,也稱中國武夷變種(C.S.Var.bohea):簡稱小葉不種。因最先自福福建省武夷山采集的茶樹標本進行分類鑒定,而被命名為中國武夷變種。小葉種茶樹為灌木或小喬木,屬溫帶氣候型樹種。葉小芽壯而發(fā)芽密,氨基酸含量高,最適合制造外形細秀精美、香高味醇爽口的綠茶。我國許多歷史名優(yōu)綠茶均產自小葉種,小葉種茶樹適應性寬廣,耐寒性強,除在我國廣泛栽培外世界上有50多個家曾直接或間接由我國引種小葉種茶樹栽培,就連制茶飲茶的方法,也是由我國引入的,因而我國被公認為茶的祖國。

阿薩姆變種(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茶樹種群,是熱帶氣候型茶樹,樹形為喬木或小喬木,葉片特大而薄軟,發(fā)芽稀,生長期長。茶多酚含量高,適合制滋味濃強的紅碎茶(CTC茶)。印度阿薩姆種CTC紅茶質優(yōu)量大,在國際市場有很強的競爭力。但阿薩姆變種茶樹的抗寒力、抗旱力和抗病蟲害能力差,且其性狀非?;祀s,故印度茶葉科研機構很重視無性系茶樹良種選育,選育出批品種性狀純、抗逆性強的無性系茶樹品種,在印度大部分茶園栽種無性系良種,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印度茶葉的品質和產量。

葉大、芽肥、多毫、梗嫩,是是云南大葉種茶葉的特點,是組成普洱特有的品質風格的四大天然品質因子。尤其高檔次的普洱茶,包括高檔散茶和緊壓茶,更能鮮明地休現(xiàn)云南大葉種的葉人、芽肥、多毫、梗嫩這一大然品質風格。

內含物豐富:在茶葉的內在品質方面,云南大葉種茶芽葉中的內含物質特別豐富,芽葉「中有效成分含量的總水平,明顯高于小葉種茶。如水漫出物(茶中能被水浸泡出的物質)一般小葉種的水浸出物含量為37%~40%,云南人葉茶的水浸出物含量為45%~50%,高于小葉種8%~1(0%;茶多酚(對茶的滋味影響最大的物質)一殷小葉種祭多酚的含量為22%~28%,云南大葉種的茶多酚含量部在309%以上,高的可達到399%以上,高于小葉種8%~11%。云南大葉種茶的兒茶素、咖堿也高于小葉種,氨基酸則略低于小葉種。云南大葉種茶的內含物豐富,特別是多酚類物質和兒茶素等物質含量高,是形成普洱茶持久的陳香、厚重的滋味和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的內在因素。

注:內容來源云集尚品,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629條結果 (用時 0.009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