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云南石頭茶壺

找到約5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茶馬古道上的石頭村莊

這是一個石頭砌成的世界。房屋是石板房,道路是石頭鋪,塘基是石頭砌,水渠是石頭筑,菜園的壟基是石頭壘。石門墩、石院墻、石前檐、石雞籠、石廁所、石畜圈不勝枚舉。石槽、石盆、石凳、石桌、石碾、石磨、石臼琳瑯滿目。石臺階、石板路、石垱……甚至烤茶、燒肉的用具都是用石頭制作而成。

這是一個承載滇西茶馬古道700年歷史的村莊。滇西茶馬古道是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路線有兩條:南線由云南的普洱--大理--麗江--中甸--西藏的察隅--波密--拉薩--日喀則、江孜、亞東、柏林山口,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北線從四川的雅安--康定--西藏昌都--尼泊爾、印度。本文所寫的石頭村,正是位于南線從普洱到大理這一條中的一個小村莊。

不久前,我徒步踏上了滇西茶馬古道保留得最完整的云南省鳳慶縣魯史鎮(zhèn)到塘房村這一段。沿途景色全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村莊,在這個乍暖還寒季節(jié),我打量著這有著文化有著商經(jīng)的古老通道,想像著當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馬幫,浩浩蕩蕩的馱著茶葉、毛皮、藥材、核桃等山貨,唱著"……趕起百十匹馬幫(喲咳),馱上百十斤馱子(哎),翻過(哦)百十個梁子(呀),換回(喲)百十樣貨子,填飽(嗯)干癟癟的肚子(呀),狂歡一陣子(啊)"的號子進城,從一個山谷到又一個山谷,從一個村寨到又一個村寨,馬幫踏出了一條溝通各地的生命道路,換回必需的鹽巴、布匹等生活用品。從此,那些崎嶇逶迤的山道上,訴不盡馬幫的神奇;刀砍斧削的絕壁,說不完趕馬人的辛酸;不老的風峽谷,回蕩著許多趕馬號子的豪邁和悲壯。

如今,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已經(jīng)離開了幾十年上百年了,走在悠悠的古道上,似乎還可以聽到久遠的年代里傳來的陣陣馬蹄聲,滴滴答答的響徹著整個山谷。

1913年以前,鳳慶(舊稱順寧)與外地的交往,最主要的就是順下線,線路有三條:1、鳳慶(順寧)--魯史--巍山--下關(guān)--麗江--中甸--西藏;2、鳳慶(順寧)--魯史--下關(guān)--昆明--省外;3、大理--下關(guān)--巍山--魯史--鳳慶(順寧)--鎮(zhèn)康--耿馬--緬甸。無論走那條路,都必須過塘房村,因此,塘房承載起了茶馬古道700多年的歷史滄桑。

塘房距魯史鎮(zhèn)約6公里,沿著彎彎曲曲的古道,跟著獵奇的游人一直向上攀登,剛開始還感覺有使不完的勁,可是,不一會兒我就感覺氣喘噓噓,大腿酸痛,干脆拿著相機在路上拍起照片來。此時,一個村民趕著馬,身上扛著百十斤重的小型農(nóng)用機械,竟然在古道上健步如飛。我與他攀談古道的歷史,小伙告訴我,這段路是茶馬古道赫赫有名"九曲十八彎",到塘房村還早著哪。隨后,他唱著"身著大地頭頂天,星星月亮伴我眠。阿哥趕馬走四方,阿妹空房守半年"的趕馬調(diào)很快消失在古道的盡頭。

據(jù)史料記載,康熙四年(1665),云南北勝州(今麗江地區(qū)永勝縣)設(shè)立茶馬市場后,鳳慶茶葉產(chǎn)品開始流入麗江。20世紀20年代,大理喜州嚴子禎在下關(guān)建立"永昌祥"商號,開始生產(chǎn)經(jīng)營沱茶和藏銷緊茶,并在敘府(今宜賓)、重慶、漢口、上海和緬甸瓦城設(shè)立分號。而鳳慶青毛茶,是"永昌祥"沱茶產(chǎn)品必不可少的原料(當時"永昌祥"商號所生產(chǎn)的沱茶有三個牌子:一個是本牌沱茶,重九兩二,用明前春尖制作,雙江茶占60%,鳳慶茶占40%;一個是副牌沱茶,重八兩二,鳳慶茶占60%,勐庫茶占40%;還有一個是正記牌沱茶,重八兩二,同樣是取勐庫茶香味濃郁,鳳慶茶兼?zhèn)渫庑蚊烙^之特點制成)。因此,嚴子禎于1928年在鳳慶專設(shè)"永昌祥"商號,競購鳳慶青毛茶。到20世紀30年代末,鳳慶的茶葉商號發(fā)展到20多家,從此,鳳慶茶由馬幫沿著"順下線"傾銷各地。

沿著古道一路向上行進,陽光透過湛藍的天空投射到山頭上,讓山林遍染了一層金黃色,清冽的山風吹過,卷起一層層的落葉,抬頭仰望天空,干枯的樹枝盎然的屹立在藍白相間的天際,直指蒼穹,顯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在那密密的枝杈里,孕育著來年生機勃勃的綠色和百折不死的生命之魂。腳下的道路崎嶇坎坷,這真的就是那條千年的古道么,千百年來,這條道路曾經(jīng)是何等的繁華,過往商賈,游人如穿梭般的從它身上走過,它也曾承載著多少人的希望和夢想,誰又能說清楚,在它身上演繹過多少感人的故事呢,世事如煙,滄海桑田,它如今就像一位年至耄耋的老人,靜靜的躺在這里,在它的夢里,是否還依稀記得那往日的繁榮以及行人如織的那些年代?如今,只有偶爾路過的徒步探險者和匆匆而過的狩獵人還能讓它偶然醒來,可是,又有誰能靜靜的聆聽它的故事呢,那劃過枝頭的風聲,是否就是它的低聲哀怨。

到達塘房村,我們的目光被石頭房屋豁然點亮,瓦是石板,墻是石墻,地是石地,石頭做成的房子里,住著終年和石頭相伴的人。

石頭是塘房的財富,這里產(chǎn)的石頭像千層的油餅,用扁錘沿石角一敲,就能起下一大塊。一層一層的石板,像一本厚厚的書,層次之間不毫粘連,只要你樂意,就可以隨意的翻閱。村民們建房就地取石,不做任何二次加工,沒有污染,無需能源。石材是天然具備的,木材是自然生長的,粘接的材料無需運輸。墻是石頭砌的,支離的碎石,平面往外地塊塊砌起,不用半點沙灰水泥粘合。石墻的頂上,再架木椽,木椽的上面,再鋪石板。石板從檐口鋪起,塊塊疊壓,至脊而收。石材的地基,石材的墻體,石材的屋面,天然的材料,被塘房村人巧妙利用,筑屋造房,建宅修舍。村里的老人說,這樣獨特的石板房,雨季,屋頂石板遮擋,水不入室。晴天,滿室潮氣蒸發(fā),沿縫隙罅漏四散飄逸,室內(nèi)很快又可干爽如初,居住于內(nèi),冬暖夏涼。

大塊小塊的石板,充當了遮風擋雨的屋瓦,參差不齊的石板,在一幢房子的屋頂上,都被派用到了最為恰當?shù)奈恢?。這就是塘房村人的高明,深知才盡其用、物盡其能之理。對于石板來說,再不規(guī)則的長相,塘房村人都能給它們找到最為恰當?shù)奈恢谩?/p>

石頭壘成的房子畢竟不能建得太高大。在村里,幾乎每間屋子都一般大小,而且結(jié)構(gòu)也基本相同。屋子都不高,高一點的人走進屋門,可能還得稍微低下頭。并且,每間屋子里都沒有一扇窗戶,只有一個天井,是屋子采光的重要途徑。

村民搭建的石屋,大多是隨意而為,有的石塊橫著疊砌,有的斜著堆砌,大石塊和大石塊之間用小石塊補縫加固,連木質(zhì)的梁柱也特別講究自然,用在石屋里還是保持原來的形狀,沒有刻意修整過。使得塘房村的石屋顯得更加硬朗,看上去厚實凝重,極具質(zhì)樸之感。

走進一戶人家,里面別有洞天,大大的天井里,有石頭砌的豬圈、雞窩,院里有長石頭條搭的凳子,地面是用薄石條鋪成。豬圈里喂豬的槽子是石鑿的,洗衣服的搓板是石板做成的,搗蒜用的也是石錘、石臼。小院里香椿、月季花、木槿花香味彌漫。

主人家在辦喜事,幾個小伙正往青石板上放肉,我們一問,才知道要做塘房特色菜--青石板烤肉。石板能烤肉?我有點不相信,因為石板遇火加熱會炸裂,怎么能把肉烤熟?帶著好奇,我到了烤肉的廚房要一睹石板烤肉的真面目。幾個燒得火苗通紅的炭火盆并排支在廚房里,炭火上有一塊石板搭在上面,另一塊一摸一樣的石板壓在烤肉上,打開上面的石板,果然里面夾著豬肉在烤。這種石板烤肉就是用新鮮的豬肉直接放在石板上烤成的,工藝很簡單,石板烤出的肉外觀看焦黃焦黃的,讓人垂涎欲滴。割下一塊來,嚼在嘴里,味道既香又脆,不像直接在炭火上烤出的肉有煙熏火燎的味道,也許,這應(yīng)該是人們愛吃塘房烤肉的真正原因。

石水缸是塘房人家的必需品,每家每戶都有,這家家必備的石水缸,樣式并不統(tǒng)一,有的能裝十多擔水,有的只能裝兩三擔水;形狀上,正方形、長方形居多,當然也有正六邊形等。水是從屋后的老林里用水井槽引來的,水井槽用龍竹或整棵的圓木挖成,涓涓的山泉沿著高高低低的水井槽,翻過一個又一個山坡,把塘房人家的石水缸裝得滿滿的,做飯、洗菜時就舀水缸里的水用。

村里的老人說,石水缸裝的水清涼冰爽,我舀了一瓢水咕咚咕咚地一氣喝下,那沁人心脾的清涼和痛快深入五臟六腑。

走在村里石頭鋪成的小道上,不知是否因為經(jīng)年累月的緣故,高高低低的石頭路也不覺得崎嶇。猶如走進了時光隧道,仿佛回到了古代的世外桃源。

據(jù)史料記載,1693年農(nóng)歷八月十四,徐霞客從保山市昌寧縣進入鳳慶縣城,與前往下關(guān)的馬幫一道走上了茶馬古道,乘竹筏渡過瀾滄江,翻越騾馬萎坡來到塘房村歇腳。據(jù)傳,一老者還用石板烤茶熱情招待了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我們有幸在另一戶人家品嘗到了青石板烤茶。青石板烤茶是塘房村人的一種獨特飲茶方式。石板是薄片青石,質(zhì)地細膩而均勻,似乎不容易找。在溫火上預熱十多分鐘后,石板都有些燙手了。主人從竹筒里取出幾小撮早已準備好的曬青茶。這可是開春第一尖春茶揉制的呢,據(jù)說是專門款待第一位踏春而至的客人。誘人的茶在青色的石板上歡快地翻滾著,烤茶最講究火候,幾個來回葉色漸漸由棕黃色變成棕褐色,整個院子也已經(jīng)是茶香漫溢了。將烤好的茶葉收入備好的竹筒,所有的茶具都是竹制的,據(jù)說這樣茶才更香。

茶葉在水中沸騰的一刻,香氣彌漫。主人將茶壺蓋子一扣,再用沸水澆注壺身,接著將竹制的茶杯翻轉(zhuǎn)用水洗凈,片刻之后,青透的茶水一一流入竹杯。一切流暢得讓我有些眼花,一晃神,香茶已在眼前,我趕緊雙手接過,低頭一品。真可謂“石屋忘言對此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鳥鳴片影斜”。

老人們說,塘房是一個被茶香侵泡的村莊,當年茶馬古道最盛的時候,每天來往的人像排隊一樣的經(jīng)過。據(jù)《滇南新語》記載,在明代,鳳慶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玉皇閣茶,色、香、味可與龍井茶媲美。有了這樣的好茶,清乾隆26年(1761年)順寧知府劉靖督土民修建青龍橋于鎮(zhèn)南金馬明子山腳下的瀾滄江上,走過瀾滄江過金馬翻越黑山門,就到糖房。青龍橋連通的茶馬古道上茶事不斷,鳳慶茶源源不斷進入內(nèi)地、上貢朝廷、遠銷東南亞,茶葉也成為鳳慶人的"綠色銀行"。每逢街天,悠長的山街成了各種茶葉交易的場所,那葉形平肥的“尖山云霧”、條索分明的“太華茶”、細潤色正的“銀毫”、秀美質(zhì)佳的“特級功夫茶”……各色茶葉擺滿悠長的街巷,濃郁的茶香令人心曠神怡。在茶市上,隨便坐下與茶農(nóng)閑話家常,都能拉出一大堆茶詩、茶經(jīng)、茶文、茶德等等話題來。彼此興致濃了,甚至會忘了買賣之事,沉浸在茶話之中。真可謂“茶中日月長,茶話情根深”。

或許正是受鳳慶悠久的種茶、制茶歷史熏陶的緣故,在塘房村,人們從茶園采回鮮嫩的茶葉,洗凈晾干后用手揉軟搓細,放進一只大碗中,再加上柑橘葉、酸竹筍、大蒜、辣椒、鹽巴等佐料拌和,就成為一碗"涼拌茶"。這種茶,滋味變化多端,苦中透出暗暗鮮香,是下飯的好涼菜。有的則把采來的新鮮茶芽放進小缸里,撒上鹽巴拌勻,層層壓緊,腌制幾個月后,拌上佐料,也是開胃佐餐的好菜。當然也有三五人相聚一起,持一杯茶香,懷一份閑情,細細品茗,漸漸境寧心凈,在幽香芬芳中滌盡俗塵,享人生之無窮真趣。

塘房村子偏僻,但這里生產(chǎn)的茶味道好,香氣濃,那香氣,據(jù)說,在村莊山頂?shù)暮谏介T都可以聞到。塘房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制茶,能不香么?何況,四周都是茶山,即使沒有烘焙茶葉,村子也被茶山的陣陣清香氤氳著。何況,村里的人家都愛喝茶,日泡茶夜泡茶,茶湯的香氣不時騰挪著。幾十年數(shù)百年,這里的房磚屋瓦,這里的柴門木窗也該都貯滿了茶香。

特別是清明時節(jié),村子里的人都要分撿茶葉。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一個個手指靈活,動作麻利。面對竹蔑盤里堆著的待分撿的茶葉,平日里大大咧咧的男人,也變得輕柔靈巧起來。茶對塘房人受益最深,塘房人對茶的感恩也最重。茶祥和的性味熔鑄成了塘房人淡泊名志的個性,他們不驕不燥,安于現(xiàn)狀,默守著"明窗凈幾安居好,清茶淡飯滋味長"的格言,一生一世耕作于茶園之中。許多年來,塘房的這種個性,就像蘇轍在《茶詩》中所寫的一樣:"枝枯葉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他們的個性已與茶的風格無異。茶園豐收了就豐收了,吃好點穿好點塘房人從不吝嗇,財多財少塘房人看得并不重,男人有錢全花在茶園上,女人有錢全花在茶歌茶舞茶藝上,他們不知道把茶兌換成金條、美元深埋于地窖之中,他們不知道把茶兌換成戒指、項鏈包幾個情人養(yǎng)幾個"二奶"瘋狂幾回。他們把功夫全花在茶上,制作出名揚中外的好茶,不斷豐厚茶文化底蘊內(nèi)涵的實在。

1927年,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艾蕪南行時,也是與馬幫結(jié)伴,經(jīng)過云南驛、順寧、塘房、魯史、保山等地到達緬甸的??谷諔?zhàn)爭期間,魯史至順寧驛道還一度成為抗戰(zhàn)軍需物資的重要供給線,大量的軍用民用物資都從這里進出……由于塘房交通位置的重要,直至民國時期始終是中外客商匯聚的繁華村莊。

1938年秋,中國原有的紅茶產(chǎn)區(qū)在日軍侵華過程中淪陷,紅茶作為重要戰(zhàn)略出口物資貨源斷絕,為換取外匯,支援抗戰(zhàn)軍需,中國茶葉貿(mào)易股份公司派著名茶葉專家馮紹裘到云南開辟新的紅茶生產(chǎn)基地。多方考察后,馮紹裘終在鳳慶覓得制作上乘紅茶的鮮葉,著手試制屬于云南的紅茶并一舉成功,定名為"滇紅"。首批"滇紅"通過鳳慶、塘房、魯史古道、祥云,從滇緬公路運到昆明,再裝進木箱鋁罐,轉(zhuǎn)運香港出口,轉(zhuǎn)銷倫敦,以每磅800便士的最高價格售出,立即引起世界茶界的轟動。魯史古道也成為那段日子唯一馱運過紅茶的茶馬古道。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過無數(shù)"滇紅人"的辛勤努力,“滇紅”得以發(fā)揚光大。1996年,為了做強做大“滇紅”,云南省鳳慶茶廠整體改制為云南滇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繼續(xù)承擔起傳承"滇紅"的歷史重任。滇紅集團出品的"滇紅特級工夫茶"在1958年被認定為國家外事禮茶,1986年云南省省長和志強將其作為國禮贈送來華訪問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從此,香高味純,形美色艷,品質(zhì)獨特的滇紅茶與印度、斯里蘭卡紅茶相媲美,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名茶。

核桃是塘房村的搖錢樹,塘房村民倚山而居,每戶人家房前屋后大都是核桃樹。道路旁、地角邊,或者半山坡上,到處都生長著核桃樹,一棵棵,一片片,星羅棋布。我們?nèi)サ臅r候錯過了核桃樹蔥綠的季節(jié),此時的核桃樹光禿禿的,或多或少讓人看起來有些蕭條。村里人告訴我,谷雨過后,玉米苗剛剛冒出尖兒,核桃油綠的葉子就會像一雙雙綠色的小手,在春風中向人們飄然招手,一串串綠絨絨的花朵,倒掛在綠葉叢中,那是春天的田野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八月十五核桃香”。當?shù)卮迕褚蚜晳T的認為,到了農(nóng)歷八月十五,核桃仁漸漸飽滿,可以放開嘴去品嘗。在這個時候,你漫步山野,一串串又大又圓的核桃,掛滿了整個枝頭,遠遠望去,象掛滿了一串綠色小燈籠。有的樹枝的因核桃結(jié)得太多了,把樹枝壓得趴到地面來;有的掛滿核桃的枝條,甚至伸進小院里。核桃青果最好吃,從樹上采摘下來,用專制的核桃刀,把白胖胖的核桃仁拔出來,輕輕剝掉仁外邊一層白生生的薄皮,油而甜,味道極美。

核桃可燒著吃,外殼不砸開,放在火旁,經(jīng)過烘烤,核桃的油脂分泌,異常的香。把鮮核桃仁搗碎,將鮮辣椒在燒紅的炭灰里燒熟洗凈切碎,用鹽混合涼拌,不僅美味,而且開胃、健胃。還可以用作調(diào)料做花卷,將核桃果仁搗碎后,和鹽、蔥花、熟油攪拌在一起,涂在饅頭上蒸熟,果仁的香味遍布花卷,吃起來香甜可口。

當然,最好吃的還是塘房核桃糖,塘房產(chǎn)大麥,當?shù)厝擞糜衩酌?、大麥芽等熬成糖稀,粘稠狀,呈黃黑色。玉米是塘房村的特產(chǎn),它的甘甜很能討好塘房高海拔的土地,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糖稀是對白糖嚴重匱乏的一種補償,在塘房卻意外與核桃結(jié)親,成為那個年代里特有的風景和味道。

早年的核桃糖用核桃仁、芝麻、糖稀烀制,用一口大鐵鍋將核桃仁、芝麻炒熟了,搓去核桃仁皮,均勻地攤開,每一層上摻一點糖稀,反復幾次,冷卻后,核桃糖就制成了。核桃糖是孩子們冬季的上佳零食。晚上餓了,就切幾塊來吃,要香味有香味,要甘甜有甘甜,要滋補有滋補,要多愜意有多愜意。

走出塘房村,尋一處墻邊的石凳歇歇腳,摘一束在石縫中長出的野花聞聞香,看屋前公雞昂首闊步踱過石頭的街道。夕陽西下,身邊和腳下的石塊靜靜地閃爍著歲月的印痕,深情的散發(fā)著石頭的光芒。我知道,那些深深淺淺的印記,明明暗暗的滄桑,那是一種無言的石頭歷史,更是一種特有的村落文化,塘房以特有的魅力,支撐起了滇西茶馬古道一方數(shù)百年的歷史,這是一條輝煌的道路,這是一部生活的歷史書籍,無論什么時候,都永遠值得我們用心去閱讀,永遠值得我們用步伐去丈量。

【摘自2016年2月第1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莊文勤(云南鳳慶),系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企業(yè)外腦實戰(zhàn)普洱茶之金戈鐵馬一品堂

(一)為勐??h天威茶廠改名

2005年11月,方一知一路走訪了昆明市和西雙版納州大大小小19家茶廠和店,半路在勐海六公里處某茶廠抽煙休息。期間,偶遇一家名為勐??h天威茶廠的浙商老板,他掏出一張名片,引發(fā)了方一知的職業(yè)病:“天威”是殺蟲劑廠的名字嘛!當面就哼起“我是害蟲、我是害蟲”的廣告歌。

針對名片 上的商標“天富祥”,不客氣地指出,不僅茶廠名稱與天然、健康、原生態(tài)的普洱茶不搭調(diào),而且這三個字的商標是湊出來 的,如果以后做品牌推廣,肯定推不開。重新取名吧,最好是商標名稱、企業(yè)名稱、產(chǎn)品名稱三位一體。

離開勐?;厣綎|不久,浙商老板來電話說,他們又取“潤益”一名,借勢當時還未名滿天下,歷史悠久的勐海茶廠商標 “大益”。望文生義,潤益只顯示喝茶有益,畢竟不如茶有大益——大大地有益。

2015年春節(jié)前,方一知見到浙商團隊其中兩位合伙人,便直白地問道:

你們想做什么樣的普洱茶?干脆就這個意思提煉出幾個字做商標。

創(chuàng)始人之一金云峰表示,我們浙商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最高的普洱茶。噫,漢譯英,不就是“一品普洱”嗎?

查知一品茶類早被搶注,只得選擇了折中方案——商標“一品佳”,企業(yè)名稱“一品堂”。

幾年后統(tǒng)一稱呼,一品堂終于做到了三位一體。


(二)一塊石頭·一把茶壺·一本手冊

一品堂茶廠占地38畝,在勐海新建茶廠中,投資額度屬第一。方一知一行進入時,卻是尚未完工的裸體茶廠。晚飯后,與茶廠老總一邊山頭散步,一邊討論工作,忽然抬眼之間,發(fā)現(xiàn)山洼里荒漠的木屋前,埋藏著一人高的一塊奇石。哈哈,這不就是一品石嗎?


遂命人抬至山下,矗立茶廠大院中央,刻銘“一品石”,以紀念浙商團隊于此選址建廠。一品堂打響后,前來參觀考察的茶友茶商絡(luò)繹不絕,紛紛在一品石前合影,一品石便演化為一品堂茶廠的文化石。

經(jīng)外腦團隊創(chuàng)意設(shè)計師相平巧妙構(gòu)思,云南一品堂的標志新鮮出爐——云南一品堂人口頭稱之為“那把茶壺”。

logo造型以堂字為基點,品在堂中,堂之上兩片茶葉栩栩如生;堂字的寶蓋化為茶壺的形狀,圍繞一個品字展開;品則呈現(xiàn)云朵狀,暗喻云南;品之下有士支撐,意指有志之士團結(jié)一心,共舉普洱茶大業(yè),合力打造中國普洱茶新生代第一品牌。

一個月后,一品堂茶廠打扮一新。大門口品牌形象赫然在目,漫畫版“一品普洱出品記”裝飾了行人經(jīng)過的文化墻。企業(yè)名稱三級跳,從由勐??h打頭,越過西雙版納州,注冊為云南一品堂茶業(yè)有限公司,簡稱“云南一品堂”。稱呼背后的內(nèi)涵是,站在中國普洱茶殿堂的云南一品堂——向前看——看齊北京同仁堂、海南養(yǎng)生堂。


臺灣的《普洱·壺藝》非常敏感,派記者拍了現(xiàn)場照片發(fā)表在雜志上。產(chǎn)品還未投入生產(chǎn),一品堂的品牌形象吸引了媒體和茶商茶友的眼球。茶廠一樓的茶室里,坐滿了天南海北前來洽談的客戶。怎樣留住蜂擁而上的客商?


方一知外腦團隊推出了《云南一品堂品牌推廣手冊》,企業(yè)形象系統(tǒng)與產(chǎn)品包裝系列融于一體,放置在茶桌上,來訪的客商一眼就能看到。


那時品牌形象對很多茶人茶企是個新鮮玩意兒,來賓們都忍不住好奇心,要翻上一翻。一品堂的第一單生意就這樣成交了——客戶說,我喜歡蘭花,下單“一品佳·蘭花”100萬。

(三)一品普洱是怎樣出品的

遙想當年,普洱茶的包裝十分雷同,大街上滿目皆是云南普洱茶七子餅。怎樣進行形式的創(chuàng)新,又不脫離普洱茶傳統(tǒng)的文化土壤?

為此,一品堂董事會成員與方一知企業(yè)外腦團隊,開完大會開小會,最后決定以大益為參照,對標7542、7572、7562,打造三款標桿茶品。只是,要順應(yīng)現(xiàn)代人的認知習慣,將普洱茶嘜號英翻漢,變成能體現(xiàn)普洱茶現(xiàn)代文化內(nèi)涵的產(chǎn)品名稱。

一個系列三款產(chǎn)品,一個單品一個名字,意義層層遞進。同時在價格上拉開梯次。

這就是云南一品堂的早期產(chǎn)品規(guī)劃:一品佳——一品普洱——盛世一品。

一品佳是性價比高的一品普洱,

一品普洱是高品質(zhì)的支柱產(chǎn)品,

盛世一品則為繁華盛世,茶友茶客所追崇的高品位普洱茶。

產(chǎn)品系列對外統(tǒng)稱“一品普洱”。

一品普洱包裝采用了茶畫、篆刻作為包裝形象要素。多年之后人們記得最牢的,還是為產(chǎn)品增色添彩的茶畫。

茶畫出自作者張利烽筆下,主角是個老人,舉手投足之間,清風、古韻、禪味,恰好暗合了古人乃至今人品茶的精神實質(zhì)。竹葉蕭蕭,雨打芭蕉,一卷書,一壺茶,這難道不是忙碌而浮躁的現(xiàn)代人,一味向往的美妙茶境嗎?

一品普洱的產(chǎn)品定位,以中高端人群為主,以熟茶為主打,兼顧南方市場和北方市場。

方一知與當時的一品堂總經(jīng)理金云峰一道,足足找遍了勐??梢姷暮檬觳?,一款一款的品。我們以大益熟茶為參照系,細細體味大益熟茶的優(yōu)點在哪里,不足是什么。一品堂熟茶發(fā)酵,怎樣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為了有效把控產(chǎn)品品質(zhì),一品堂浙商團隊面向全行業(yè)發(fā)布了“30萬年薪誠聘技術(shù)總監(jiān)”的廣告資訊,仿佛一石激起千重浪,一時間轟動了整個普洱茶界。

包括芳村茶葉市場在內(nèi)的銷售人才,包括廣東中茶的行家里手,都躍躍欲試趕來勐海應(yīng)聘。

一品堂的生產(chǎn)技術(shù)骨干,均來自勐海茶廠、黎明茶廠、大渡崗茶場等老牌茶廠,在當時的新興茶企中,是最棒的。

一品堂品牌的口碑效應(yīng),隨之被迅速放大。

茶是生活中的愛戀

精讀筆記第九十七期

《愛茶














作者:

方鵬程

出版日期:

2017年3月



內(nèi)容梗概


作者結(jié)廬而居,遠離喧囂,自己動手種茶、采茶、制茶,追溯了陸游、李白、蘇軾等愛茶人的生活方式,闡明了飲茶養(yǎng)生的保健之道,勾勒出回歸自然、回歸自我的生活情趣和價值取向。






內(nèi)容亮點


茶緣


灣潭種茶記

好茶探秘

品茶

愛茶詩人

茶的心靈禪味

臺灣好茶






精讀筆記








茶緣


茶有茶緣,人有情緣。相聚品茗,自是有緣。古來婚姻談成,納采以茶為聘,女家以茶待客。新娘端茶奉茶,男方答之以禮。有茶不難,難在好茶難尋。好茶還須好水、好器、好人、好時光來相配。千山獨行,看山看水,以天地為侶,路過茶館,來一客好茶,茶味甘美,留在心頭。

好茶之人,可稱茶人。三兩好友品茶,主人親手煮茶,殷殷奉茶,也是茶人,謙稱事茶人。種茶之人,也是茶人,采茶、制茶之人,也是茶人。文君當爐,相如招呼,不也是文人雅士,優(yōu)雅茶人?



茶癡有兩種,一種是什么茶都喝,只要是茶,張口就喝。另一種是非常注意喝茶的美學,不是好茶不喝,不是好器不用,不是好水不泡茶,不是好友不一起喝茶,甚至不是好地方也不喝。還有人專情于一種茶,別的茶都不喝。

《紅樓夢》中妙玉對烹茶的水、點茶的杯子,以及選用的茶葉,都很講究。茶葉、水、火和茶具,都是品茶美學的重點,但最重要的是人。懂得品茶的人在一起,自然覺得茶香有味。不喜歡喝茶的人,即使給他最好的茶水,也是一種水厄災難吧。

在下方道人,因為年輕時有志于道,偶得貴人傳授《鬼谷子》,讀通《鬼谷子》全書之后,愛學鬼谷子采茶喝茶修身,最后自己種茶、采茶、做茶。喝起自己做的茶后,覺得飄飄欲仙,因此自稱方道人。?


灣潭種茶記


灣潭位于新店碧潭的旁邊,三面有新店溪環(huán)繞,群山環(huán)抱,東有烏來群峰,南有獅子山,西有灣潭山,北有和美山,堪稱山明水秀,人煙稀少,世外桃源。

一九九〇年,我旅菲歸來,再度外放已成空,遂想尋找一處農(nóng)園,作為日后勞動筋骨、優(yōu)雅度日的地方,灣潭是最好選擇。



開山辟地,篳路藍縷,搭蓋小木屋一間以避烈日風雨,整地種菜,東籬種菊,挖塘種荷,揮汗如雨。竹園有綠竹,屋前有草地,四周竹籬有野菊。風吹竹林動,竹聲風聲相和鳴。新店溪水匆匆,水濤潺潺。晚來海會寺鐘聲劃破灣潭的寧靜,蟲鳥聲悠揚起落。駐足園中,傾聽百濤,好似仙樂飄飄。山嵐夜霧朦朧,比擬太虛幻境。我從海基會退休后,內(nèi)人跟著陶藝呂老師學陶。呂老師從云南西雙版納訪問茶農(nóng)歸來,帶來許多普洱好茶,我也分了幾片。燒窯的夜晚,鐵壺煮普洱,味道香濃甘甜,何似在人間。

我(方道人)購買了100棵茶苗,立刻種在屋前草皮的邊緣,每隔半尺種一棵,排列成一行,一點也不壯觀。灣潭沒有自來水,只有從地下抽出的井水,我們要到一百米外的土地公廟去取水來澆灌,一個星期才澆一次,居然長得很好。



茶仙陸羽說:“其地,上著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著生黃土。”聽濤園鄰近新店溪,早年是河川沖擊的臺地,底下是一堆大大小小的石頭,上面是一層沖積土,排水良好,應(yīng)該就是櫟壤吧。采茶季節(jié)可分春、夏、秋、冬。春三月,茶樹開始長芽,要連采好幾天,才能把春茶采完。夏天溫度高,茶長得特別快,因此夏天的茶味道比較淡薄。秋天天氣轉(zhuǎn)涼,茶葉不會變紅,還是綠得那么可愛,讓人舍不得摘。冬天,在茶樹茶樹冬眠之前,還會冒出一些最后的小茶葉,那就是冬茶了,很珍貴。

種茶、采茶,還要會制茶。茶葉要經(jīng)過萎凋、炒茶、揉茶、烘茶等階段,每一階段都要細心處理,才能做出自己滿意的好茶。方道人做茶,非常儉樸實用,不需要很多道具,完全遵照古人的做法,純用雙手炒茶、揉茶、發(fā)酵,再用烘碗機慢火細烤,自己種、自己采、自己制造,喝起來順口,回味無窮。每一次做茶,品味都不一樣。這是由于氣候、當日溫度、萎凋多久、發(fā)酵度如何、烘茶程度,樣樣都影響茶葉質(zhì)量。所以每一次做出新茶,品嘗起來,都有不同樂趣。


好茶探秘


西湖產(chǎn)茶,在唐朝陸羽寫《茶經(jīng)》時,就已經(jīng)提到。清朝乾隆年間,乾隆四次到龍井來品茶,將18棵茶樹命名為“御茶”,西湖龍井被列為貢茶。經(jīng)此震蕩,西湖龍井不出名也難。西湖龍井的特色是:“色綠光潤,形似碗釘,藏鋒不露,勻直扁平,香高雋永,味爽鮮醇,湯澄碧綠,芽葉柔嫩。”西湖龍井,按照產(chǎn)地分為五品:獅:產(chǎn)于獅峰,堪稱“極品”;龍:產(chǎn)于龍井村;云:產(chǎn)于云棲;虎:產(chǎn)于虎跑山;梅:產(chǎn)于梅塢。按照采摘的時間也分為八品:蓮蕊、雀舌、極品、明前、雨前、頭春、二春、長大。

早在北宋神宗年間,著名詩人蘇東坡外放到杭州當三年通判,經(jīng)常到西湖附近品茶,有一次一天之內(nèi)喝了七碗茶,寫下了一首詩,流傳千古,讓所有愛茶人都為之向往。



云南產(chǎn)茶,以普洱茶最有名。普洱茶特色是:發(fā)酵后茶湯濃郁甘甜,香氣十足。消油膩、解渴、耐泡。清宣宗道光年間,阮福來到云南,翻閱《云南通志》,沒有得到詳細的答案。不過,普洱茶產(chǎn)在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專、曼撒六個茶山,其中倚邦和蠻專兩地所產(chǎn)質(zhì)量最好。普洱茶在清朝雍正年間成為貢茶,民間尚未風行。后來隨著乾隆皇帝喜愛普洱茶,還寫詩陳贊,普洱茶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



福建武夷山的巖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巖茶因生長在武夷山的巖石中而得名,最著名的是“大紅袍”,最古老的是“晚甘侯”。武夷巖茶品目眾多,其中以大紅袍、肉桂、水仙、烏龍、鐵觀音最有名,均屬烏龍茶系列,濃香持久,味濃甘醇,飲后口齒留香,深受茶人歡迎。武夷巖茶以采摘春茶為主,約占全年產(chǎn)量的90%,夏茶占10%,一般不采秋茶。

烏龍茶講究曬青、晾青、搖青、作青、殺青、揉捻、初焙、文火烘干等過程,達到發(fā)酵適度、香氣高、味道醇厚的要求。


品茶


品茶是優(yōu)雅的生活藝術(shù),可以獨酌,可以對飲,也可以舉杯邀月成三人。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第五章《茶之煮》提到煮茶的方法,需要炙茶、碾茶、煮水、煮茶末、分茶等幾個步驟。

飲茶之風氣,到了唐代,很是興盛。長安京都、洛陽東都,以及江南、四川等地,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飲茶。唐代飲茶,有粗茶、散茶、末茶、茶餅。

粗茶是將茶葉蒸熟搗爛后做成茶磚,要煮茶的時候,可敲下一塊,碾碎后加入鍋中熬煮。

散茶是將茶葉蒸熟烘干收藏,形狀散亂,不經(jīng)加工。

末茶乃是將茶葉蒸熟烤干,磨成茶末收藏。要喝的時候,可將茶末放進燒水壺中沖泡或熬煮。

茶餅,是將茶葉蒸熟搗爛,再放進模子做成大小茶餅,烘干后收藏或運輸。



茶有九難: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蔡襄《茶錄》上卷輪茶,談到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茶、熁盞、點茶。辨別色香味,是選茶的標準。藏茶是茶葉的收藏法。炙茶、碾茶、羅茶是煮茶的準備程序,候湯是用瓶罐煮水的功夫,原則上是三沸。熁盞是用火溫杯。點茶就是宋代的泡茶法。

煮水器可用金屬提梁壺,水初沸,茶葉握在手中,等注水入小茶壺后,再將手中的茶葉放進壺里,三呼吸之后,將茶湯倒在大碗里,然后再倒入茶壺,動蕩搖晃,讓茶香氣溢出,三呼吸間,即可倒茶待客。



當代兩岸流行工夫茶,這乃是唐宋以來中國茶道的演化結(jié)果。唐代陸羽《茶經(jīng)》所提到的茶道,是在講求品味、美學、待客的氣氛下進行的。現(xiàn)代兩岸茶道也是如此。

現(xiàn)代人不隨便取用江、河、湖、瀑、泉之水,煮水可用干凈水,水燒開后,茶壺、茶盅先放在茶?;虿璞P上,倒一些熱水溫壺、溫盅、溫杯,然后用茶則倒出適量的茶,讓賓客賞茶,再將茶葉倒進壺中,用熱水沖泡。通常一壺茶,可沖泡3巡,滋味濃的好茶,可以沖泡67巡,但會越?jīng)_越淡。主人適時更換不同的茶葉,也是一種品茶之道。


愛茶詩人

詩仙李白,一生以詩酒聞名,卻留下一首茶詩《贈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讓湖北當陽玉泉寺仙人掌茶從此聞名天下。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朝坐有馀興,長吟播諸天。

玉泉仙人掌茶,經(jīng)李白詩文推介,聲名大噪,歷代都有文章提到。清代李調(diào)元《井蛙雜記》也記載,仙人掌茶品高,外形扁平似掌,色澤翠綠,白毫披露,沖泡之后,芽葉舒展,有似朵朵蓮花在水中,湯色嫩綠明亮清透。

詩圣杜甫,應(yīng)何將軍之邀,再度去做客,寫了《重過何氏五首》,其中三首提到喝茶之事,意境高雅,讓人再三回味。

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

石欄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自今幽興熟,來往亦無期。



唐代中期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寫下了2800多首詩,其中寫酒的有900多首,寫到茶的有50多首,茶酒不離手,寫下好詩一首又一首。

白居易常常喝醉了就睡,偶然發(fā)現(xiàn)清幽之地,就在綠蔭下擺張繩床,旁邊放一些茶器,不經(jīng)思考就燒起火爐,用白瓷瓶盛水,把水煮開來點茶。瓷瓶中加入茶末,茶香揚起,泡沫似花,浮在滾滾魚眼上。

白居易喝茶時,想起老友楊慕巢,不免寫了一首《睡后茶興憶楊同州》

昨晚飲太多,嵬峨連宵醉。今朝餐又飽,爛漫移時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無一事。信腳繞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綠陰樹,斑駁青苔地。此處置繩床,傍邊洗茶器。

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

盛來有佳色,咽罷馀芳氣。不見楊慕巢,誰人知此味。



宋代詩詞文章驚世的蘇東坡,一生雖不得意,卻能在困境中尋得喝茶種茶的樂趣,寫了許許多多和茶有關(guān)的好詩詞,留給后世一個“逆中求順”的好榜樣。蘇軾愛茶,知道茶的好處。他在《仇池筆記》中有一則《論茶》,提到茶能“除煩去膩,不可缺茶”。蘇軾曾經(jīng)將茶比作佳人,至今傳為佳話。

仙山靈草濕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茶的心靈禪味


皎然說:“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

何須苦心破煩惱?”

僧侶追尋的是了悟,看透世間的一切,有如鏡花水月,都是虛幻無常的。能夠看透的,只是自己了悟,心靈坦蕩,卻還要進一步度化世人,一起得道,進入無憂無慮的境界,這就是皎然說的“何須苦心破煩惱?”



飲茶之風的興盛,可能是僧院提倡的結(jié)果。迎客請吃茶,是一種僧院的待客禮儀,當然不分新來舊識,只要見了面,就請他吃茶去,有話慢慢說。喝茶是唐宋以來僧院的習慣,飯后三碗茶,提神解油膩。

僧院提倡喝茶坐禪,是為了提神醒腦,有助于悟道。僧院種茶,除了實現(xiàn)“農(nóng)禪合一”之外,也能招來信眾,對談?wù)摰溃兄诎矒嵝疟姷男撵`。心安而后能定,定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心定體悟而后能修身,修身而后能齊家,齊家而后能治國,治國而后能定天下。


臺灣好茶


臺灣茶葉從清世祖順治十八年鄭成功驅(qū)逐荷蘭人、收復臺灣算起,歷經(jīng)300多年的發(fā)展,至今已有10種好茶,暢銷海內(nèi)外。這10種臺灣好茶是:南投鹿谷凍頂烏龍茶、臺北文山包種茶、臺北木柵鐵觀音、臺北三峽龍井茶、新竹北埔和臺北坪林東方美人茶、南投松柏長青茶、阿里山珠露茶、臺灣高山茶、桃園龍?zhí)洱埲?、南投日月潭紅茶。



經(jīng)過300多年的發(fā)展,臺灣茶因產(chǎn)地、制作方法而有不同的特色。臺灣高山茶是1970年代以后新興的好茶,凡是種在1000米以上山區(qū)的茶,都稱為高山茶。


本文為《愛茶摘選整理后的精讀筆記,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和認同的觀點,如果對本書感興趣,可閱讀全書,了解更多茶知識。




作者簡介



方鵬程,臺灣商務(wù)印書館原總編輯,臺灣地區(qū)著名文化人、出版人、事茶人,2016年度“十大茶書獎”獲獎作家。 大中華地區(qū)“茶文化復興”的重要推動者之一,現(xiàn)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找到約4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