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云南土產畜產

找到約163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省茶司的改革與云南茶葉市場的建立,就沒有普洱茶的今天

本文是“普洱茶激蕩三十年”系列訪談,是曉德書號聯合廣東省茶文化研究院共同舉辦的“普洱茶激蕩三十年”系列活動,希望通過采訪親歷者,構建更加立體的普洱茶歷史。

本期采訪的是正高級工程師,中國茶界最高榮譽“覺農勛章獎”獲得者蘇芳華老師。他是湖南祁陽人,1942年12月出生,1965年畢業(yè)于湖南農學院園藝系茶葉專業(yè),1976年進入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下文簡稱:省茶司)工作,直到2002年退休,曾任省茶司辦公室主任、《云南茶葉》主編、云南省茶業(yè)協會執(zhí)行秘書長。

我們有幸聆聽蘇老師給我們講述他親歷省茶司改革、云南茶葉市場建立及《云南茶葉》和云南省茶業(yè)協會的相關歷史,去了解普洱茶復興歷程中他做的工作。蘇芳華老師訪談分兩篇,本文是第一篇,為大家講述省茶司改革和云南茶葉市場建立。


1978年蘇芳華老師參加研究生考試的準考證

我見過蘇芳華老師三次。

第一次,在茶天下·云茶城活動現場,蘇老師和許多茶界前輩都在座。蘇老師講話精神飽滿,聲音高亢。他說起某些往事,還是會情緒激動,很難想象他已是耄耋之年。

第二次,在金星廣場茶馬司,蘇老師想重新編寫普洱茶書,召集我們開會。在座者,除我們幾個晚輩,還有其他茶界前輩、教授和博士。

第三次,在蘇老師家里。時間是10月15日,李峻、茶世恩、何世祥及我是采訪者,蘇老師是被采訪者。蘇老師的愛人負責泡茶,她也是這次采訪的見證人。

蘇芳華老師接受曉德書號團隊采訪

10月15日,昆明的天空灰蒙蒙的,平添了幾許歷史的幽深感。

此前,胡皓明先生講過蘇老師的一些生活細節(jié),比如早起跑步。原本,蘇老師的夢想是開著拖拉機在田野上奔馳。不曾想,他會為云南茶葉的發(fā)展奮斗超過半個世紀。由于任職經歷和從業(yè)經歷,蘇芳華(為行文方便,本文有時會直呼其名,并非不尊重前輩,特此說明)是云南茶葉發(fā)展史上許多重要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湖南農學院茶葉專業(yè)61級一班合影,后排右二為蘇芳華老師

在曉德書號的邀請下,自己有幸采訪到了蘇芳華老師,對他親歷的云南茶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

一、親歷省茶司改革:十八羅漢斗悟空

1978年,發(fā)生在中國大地上的經濟體制轉型無疑是人類經濟史上的重要事件。而國企改革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占據著重要位置。這場改革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改革使“企業(yè)有活力,國家有財力,個人有動力”,在不同歷史階段,其或側重于經營權改革,或側重于產權改革。行業(yè)屬性不同的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

1999年蘇芳華老師在主持“云南省茶藝大獎賽”

某種意義上,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的發(fā)展史,就是20世紀下半葉云南茶業(yè)發(fā)展的歷史。

1991年,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為規(guī)范公司名稱,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當年11月11日通過經貿部發(fā)文通知,要求總公司所屬公司按規(guī)范名稱更名,并向當地工商行政管理局重新登記注冊。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按總公司要求,將原定名稱“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云南省茶葉分公司”更名為“中國土產畜產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下文簡稱“省茶司”),全國12個省、市茶葉口岸公司均按此要求更名。

省公司更名情況說明,來自《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經營史錄》

當時,部分外商(主要是香港客商)曾來函咨詢相關情況,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都作了解釋。同時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不對出口七子餅茶包裝上的公司名稱進行變更。更名整體上對生產經營沒造成太大影響。但是在更名背后,依舊折射著管理權限的變化,更名的用意是想要弱化省茶司的地方屬性,去除了“省”與“分”,強調了各地茶葉進出口公司只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旗下的單位。

表彰蘇芳華老師為云南茶業(yè)做出卓越貢獻的覺農勛章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國有企業(yè)主要面臨如何從計劃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體制過渡的問題,如何打破鐵交椅、鐵飯碗,讓企業(yè)增加效益、職工增加收入。

在此之前,省茶司職工的狀態(tài)是“一張報紙一杯茶,吹牛談天一整天”,大鍋飯的現象非常嚴重。

經過半年多的準備和醞釀,由蘇芳華起草了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轉換經營機制方案。用蘇芳華的話來說,這種思路的轉變可以概括為:從“鍋里有,碗里有”變?yōu)椤巴肜镉?,鍋里多”?

省茶司改組原有相關職能部門,充分放權,讓有闖勁的人去直面市場,實行部門承包責任制,部門之間實行生產、收購、把質量關、內銷、出口一條龍。其創(chuàng)收所得,按比例上繳公司并分配給部門內部成員。各部門實行自擇部門,擇優(yōu)上崗,沒有部門要的職工,按待崗處理,發(fā)給基本生活費。上班時間也打破過去的8小時工作制,上班時間自定。

蘇芳華將改革初期的情況概括為“十八羅漢斗悟空”,所謂“十八羅漢”是指公司改組之后的18個業(yè)務部門,“斗悟空”是指參與市場競爭,18個部門來搞業(yè)務,以創(chuàng)收為主要任務。經過部門的調整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的人激活。這次改革調動了個人積極性,個人也從中受益,汽車和住房就是最直接的表征。

省茶司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完成改革的云南公司成為全國12個中茶分公司和云南省15個外貿進出口公司的佼佼者,但也埋下了省茶司崩潰瓦解的伏筆。

此外,省茶司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垂直領導下的分公司,實行中央和地方雙重領導,業(yè)務和財務歸中央,人員管理由云南省經貿廳代管和任命。1999年7月6日(工商登記),云南茶苑集團成立,分屬地方。由此,兩大體系公司對峙多年,這也是云南茶企改革歷程中的重要篇章。

《中華茶業(yè)大事紀年》編委會,第二排左4為蘇芳華老師

從宏觀層面來看,這是一次順應時代發(fā)生的企業(yè)變革。從企業(yè)內部來說,是一場自上而下發(fā)生的改革。從部門角度來說,有人抓住了機會,通過生產、銷售普洱茶滿足了當時的市場需求。從市場的參與者角度來說,認識、經營普洱茶的人增多了,普洱茶的名氣也逐漸大了起來,也有商家通過經營普洱茶,獲得豐厚的利潤。

回到產品層面,當時出現了非常多的普洱茶定制產品。我們研究普洱茶話語的演變歷史,從中可以看到越陳越香的話語優(yōu)勢?;剡^頭來看,我們也要充分肯定普洱茶越陳越香的核心價值。

二、創(chuàng)立云南茶葉批發(fā)市場

1984年,茶葉流通體制改革后,茶葉市場徹底放開,形成開放式的流通體制。云南是產茶大省,由于省內沒有一個茶葉批發(fā)市場,在茶葉產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造成大量茶葉滯銷積壓,1988年,全省出現茶葉大戰(zhàn),八個國有茶廠破產,給茶區(qū)造成嚴重打擊。在這種情況下,省人民政府多次發(fā)文,提出建設茶葉市場的問題。

90年代“省茶司”改革加之普洱茶研討會的舉辦,普洱茶乃至云南茶進入了一個興盛的時代,交易量的增加迫使云南出現一個承載交易的市場。

蘇芳華老師為曉德書號采訪做的書面回答(局部)

93年以后,在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外經貿廳與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的大力幫助支持下,公司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建立了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的企業(yè)經營機制,1994—1998年,已連續(xù)五年保持出口創(chuàng)匯最好水平。經營的出口商品已由茶葉、咖啡兩種發(fā)展到1998年的28大類75個品種,進出口總額達6,736萬美元,出口創(chuàng)匯達6,018萬美元,出口的國家利地區(qū)達64個,連續(xù)多年榮獲全省“重合同、守信用”企業(yè)稱號。年銷售額達5.9億元,公司資產總額在2億元以上,固定資產原值10,586萬元,注冊資金5,468萬元,職工663人,專業(yè)人員315人,中高級職稱職工53人。在1998年茶葉公司成立60周年時,公司已有海外企業(yè)3個,省內企業(yè)9個,控股企業(yè)11個,參股企業(yè)10個,已經形成跨國別、地區(qū)和跨行業(yè)的,包括貿、工、農、房地產開發(fā)、旅游、廣告、投資業(yè)務在內的綜合性企業(yè)集團的架構和規(guī)模。

云南茶葉批發(fā)市場建立之初

2000年2月,在全省茶葉產業(yè)發(fā)展座談會上,時任副省長的黃炳生提出:“要重點研究盡快在昆明建立茶葉市場的問題,請省經貿委牽頭,省茶業(yè)協會提出建設方案?!?

當時,在金實小區(qū)南門有個云南思佳百貨批發(fā)商城,占地23畝,有160多個商鋪。胡皓明與思佳老總到省茶業(yè)協會匯報,經多次協商研究,6月19日,省茶業(yè)協會與思佳工貿有限公司簽訂了“關于共同辦好云南茶葉批發(fā)市場的合作”協議書。

7月24日,省商品市場建設和管理辦公室以云市辦[2000]005號文,正式批準建設云南茶葉批發(fā)市場。

隨后,蘇芳華陪同思佳公司老總赴茶區(qū)招商,很快完成任務,遂于2000年8月8日正式開業(yè)。緊接著,云南普洱茶交易市場和雄達茶城也相繼開業(yè),云南茶葉市場逐步建立,為云南茶產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蘇芳華先生歷年工作日志(局部)

自2000年第一個茶葉批發(fā)市場開業(yè)至今,二十多年間,又陸續(xù)出現了康樂、前衛(wèi)、茶天下·云茶城等茶城。得益于茶葉市場的快速發(fā)展,云南茶產業(yè)發(fā)展進入高速發(fā)展時期,截止2021年省茶葉種植面積740萬畝,總產量49萬噸,綜合產值1,071.1億元,“普洱茶”品牌價值達73.52億元,茶農來自茶產業(yè)人均收入達708元,產業(yè)效益增長助力鄉(xiāng)村振興作用初現,茶產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茶區(qū)的脫貧致富,為地方經濟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第二次見蘇芳華,就是在茶天下·云茶城的一次活動上。我們幾個同輩(李峻、茶世恩、楊嵩)應邀在活動上談談我們研究茶文化、寫作出版茶書的心得體會。

(未完待續(xù))

來源:曉德書號

撰稿:李明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石昆牧:普洱茶年份斷代

 

在普洱茶的年份里,有幾個特殊意義的年代需要去探討與了解。筆者整理出一些數據,出現的年代意義與坊間所強調的年份多有沖突之處,可讓讀者加以思考。普洱茶品茗的愛好者中,絕大多數未曾參與或見過這些茶品的制作,而在戰(zhàn)亂的年代里,文獻的取得更加困難。尤其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就算是云南省國營制茶廠所留下的資料也多是在1980年以后。在這之前的文獻多有缺漏,廠志的完成,許多都是依賴老制茶人的記憶以及廠內殘篇斷簡所編撰?,F代市場所談及的普洱茶年份,從百年前到當年新制茶都有,而在1980年以前有多少茶商真正去過云南,且能了解其使用茶菁與制茶程序?多數普洱茶人都未存在于那些老茶當時在云南制造的時空,年份的真實性如何得知,尤其那些在1956年就已經完全消失的民間私人制茶廠?本文針對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勐海、下關茶廠的歷史文化背景加以陳述討論,摘錄其廠志以及一些國營廠的老茶人的記憶,綜合整理出一些較具爭議的數據。至于其它廠方之歷史或茶品,則稍加著墨,讓普洱茶的愛好者參考。

 

 

勐海茶廠

 

1938~1966

 

1938年民國政府令中國茶業(yè)公司派專員鄭鶴春與技師馮紹裘來滇。經調查,云南有發(fā)展茶葉事業(yè)之經濟價值。于當年12月16日成立「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1944年改名「云南中國茶葉貿易公司」,此名稱沿用至1950年。

 

1940年創(chuàng)建佛海實驗茶廠,由范和鈞先生擔任廠長。

 

1941年秋,完成基礎廠房,試驗生產第一批滇紅。“……綠茶銷印度78箱,銷緬甸56箱,七子餅茶銷泰國462擔……”

 

1942年持續(xù)建廠,因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役爆發(fā),中茶公司下令所有職員撤退至昆明。職工一周內快速完成建廠任務,但機房通電后隔日立即拆遷。所以當時佛海茶廠應并未制茶,而所生產的緊茶及圓茶并非由廠方自制,而是“扶助茶農茶工自產自銷,凡自愿經營緊茶業(yè)務的,皆可由我廠出面擔保,向當地富滇銀行貸款,制成緊茶后,交由我廠驗收,合格者由我廠統一運銷……”(范和鈞口述)。

 

1944年一度復業(yè)又立即停業(yè),“恢復生產紅茶43擔,收購當地私商緊茶3268馱”。

 

1950年「中國茶業(yè)公司云南省公司」創(chuàng)立,簡稱「省茶司」。

 

1951年9月14日中國茶葉總公司注冊「中茶牌」。

 

1952年佛海茶廠再次復業(yè)。7月19日中國茶葉總公司通告所屬系統內統一啟用「中茶牌」,「注冊商標統一為中茶牌,開始是紅印中茶牌,就是中茶的茶字是紅色的,到了50年代末期改為綠印。」

 

1964年省茶司改名為「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云南茶葉分公司」,期間也更改過多次名稱。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2~

 

1972年6月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合并省土畜產進出口公司,才正式成立『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云南茶葉分公司』。

 

1976年省公司召開全省普洱茶生產會議,要求昆明、勐海、下關三個廠加大生產普洱茶(渥堆熟茶),并決定茶品嘜號。勐海茶廠為74、75開頭,末尾為2。

 

1976~79年勐海茶廠外銷出口多以麻袋與紙箱包裝的散茶為主,緊壓茶只有7452及7572二種熟茶餅。

 

1979年以后外銷出口開始出現多樣化拼配的茶品嘜號,如7542、7532、7582等。

 

1981~1982年間省茶司接受香港茶商訂單,由勐海茶廠制作為一一批7572青餅。

 

1985年香港南天貿易公司開始向省茶司訂制8582青餅,由勐海茶廠制作。茶品大票由省公司之直式大票,改為各廠方署名之橫式大票。

 

1990年中國茶葉公司通知茶廠停止使用「中茶牌」商標,勐海茶廠應與下關茶廠1991-92年間同時啟用大益牌與松鶴牌商標,。

 

1994年開始籌備股份制公司化。

 

1995年3月22日以西雙版納勐海茶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注冊「大益牌」商標。開始生產大益牌七子餅茶。

 

1996年正式改制成立為西雙版納勐海茶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1999年省公司營運不善,茶廠自行大量接受茶商訂單,茶品規(guī)格包裝多樣化。

 

 

下關茶廠

 

1941年(民國三十年)蒙藏委員會派任桑澤仁與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省茶司)商定,共同合資于大理下關創(chuàng)辦康藏茶廠,也就是下關茶廠的前身。主要加工緊茶、餅茶銷西藏地區(qū),加工沱茶銷四川。至目前為止,緊茶與沱茶仍然是下關茶廠主要的特色產品。1942年加工的緊茶銷往西藏、四川,及云南省當地少數民族地區(qū),注冊商標為「寶焰牌」。1949年停止生產。1950年改名為「中國茶業(yè)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下關茶廠」,1952年中國茶葉公司所屬系統內統一使用「中茶牌」商標,從此各國營茶廠統一沿用「中茶牌」至今。1955年,下關地區(qū)歷史悠久的私人制茶商號全部納入下關茶廠。期間,與勐海茶廠相同更名多次,1959年又恢復為云南省下關茶廠。1990年晉升為國家二級企業(yè),寶焰牌(緊茶、餅茶、方茶)注冊商標正式啟用,1992年松鶴牌沱茶注冊商標正式啟用。1994年由云南省下關茶廠、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重慶渝中茶葉公司、云南省下關茶業(yè)綜合經營公司、下關茶廠職工持股會,共同組成“云南下關沱茶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下關茶廠正式規(guī)范為云南下關茶廠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952~1968

 

1951年緊茶統一規(guī)格,每個238g,每筒七個,每擔30筒。

 

1952年中國茶葉公司所屬系統內公司統一使用“中茶牌”。下關茶廠開始生產七子餅茶。進入60年代因原料調撥計劃和加工產品的分工,下關茶廠以沱茶與緊茶為主要產品,圓茶只少量生產,多數計劃交由猛海茶廠生產。

 

1953年茶廠通過試驗,將餅茶揉制由布袋揉成圓型后再用十八公斤重的鉛餅加壓的方法,改用鋁甑直接蒸壓的方法。

 

1955年經省公司批準,緊茶規(guī)格由心臟型改為磚型,先生產10噸到麗江等地試銷并征求消費者意見。同年,省公司通知茶廠對出口緊茶進行人工后發(fā)酵試驗。下關茶廠七子餅茶形狀由凹型底改為平底。

 

1956年按股合并私營茶莊或茶業(yè)公司于國營企業(yè),從此結束私商經營茶業(yè)的歷史。

 

1958年試驗成功高溫快速人工后發(fā)酵,達到縮短發(fā)酵周期、降低成本的效果。

 

1960年批準量產250g普洱方茶。

 

1962年開始生產125g沱茶。

 

1963年邊銷緊茶內包裝改用牛皮紙袋、麻繩捆渣,改變長期以糯葉包裝。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影響,緊茶寶焰牌改為團結牌;而心臟型不利于機械加工、包裝,遂停止生產,1967年開始生產磚型緊茶,配料與加工工藝不變。

 

1968年為配合茶廠定量供應的原因,沱茶重量從原來的125g改為100g。

 

1972~1978

 

1972年經省茶葉公司批準,恢復七子餅茶的生產。同年六月,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合并省土畜產進出口公司,正式成立“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云南茶葉分公司”。經省公司批準恢復七子餅茶生產。

 

1973年昆明茶廠吸取下關茶廠緊茶渥堆發(fā)酵的原理,再經高溫高濕人工速成的后發(fā)酵處理,制成現今的云南普洱茶(熟茶)。

 

1975年試制普洱沱茶(熟茶),1976年批量出口沱茶(7663)專供香港天生行,由該行轉銷法國市場銷售。

 

1976年省公司召開全省普洱茶生產會議,要求昆明、猛海、下關三個廠加大生產普洱茶(渥堆熟茶),并決定茶品嘜號。下關廠為76開頭,末尾為3。

 

1978年下關茶廠原本產量不大的圓茶(七子餅茶),因原料調撥困難,省公司將生產計劃下達給勐海茶廠加工。

 

 

1979~

 

1979年香港天生行到下關廠參觀,1980年再偕同法國茶葉批發(fā)公司、專欄作家、醫(yī)學博士等一行人到廠參觀。

 

1983年因訂單需求,向省公司申請恢復制作七子餅茶,唯量少以供應日本外銷

 

訂單為主

 

1985年為解決廠內的野生茶(荒野茶,又稱大樹茶)出路問題,經抽樣送商業(yè)部杭州茶葉加工研究所檢測,結果確認屬茶科植物,可飲用。

 

1986年班禪參觀下關茶廠,希望恢復心臟型緊茶的生產,并當場訂購500擔,由下關茶廠加工后運交青海省政協;而當時亦在省內邊銷茶區(qū)銷售一部分,但數量不多。

 

1987年底臺灣開放大陸探親,1988年底臺灣茶藝界一行十四人到下關茶廠參觀。

 

1988年為解決中檔原料過多,開始試制加工“丙級沱茶”。

 

1989年昆明茶廠開發(fā)出旅游微型沱茶。下關茶廠于1997年生產3g微型小普洱沱茶,主要出口日本。

 

1990年11月30日“寶焰牌”緊茶正式啟用。

 

1992年松鶴牌沱茶(內銷)注冊商標正式啟用。

 

1993年開始生產“一級沱茶”。

 

1996年茶廠決定將廠徽圖形做為產品標志,壓制在甲級沱茶上,以取代原來壓制在甲級沱茶上的“甲”字。

 

2004年5月1日正式民營化。

 

 

厘清

 

依以上史料可綜合下列幾點:

 

一.「八中茶」注冊時間為1951年,所以坊間印級茶最早時間也應在此時期之后,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前。

 

二.“云南七子餅”的制作公司——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云南省茶葉分公司,通稱為“省公司”是成立于1972年,也就是說明所有云南七子餅均生產于1972年以后。

 

三.1975年以后才正式量產與外銷熟茶。

 

四.1980年以前外銷緊壓茶只有7452、7572、7663、7581四種,7542、7532、7472、7582、7682、7653等茶品是1980年以后才生產。而8653、8663、8582、8592等茶品則是1985年以后所生產,也就是從1985年開始才有署名勐海、下關茶廠的橫式大票出現,比如所謂的73青餅(手工蓋印、大口中)橫式大票為7542-503、506,也就是在1985年還有生產。

 

五.據下關茶廠內資料得知,平底鐵餅模具七零年代初期才有。而依前廠長馮炎培先生口述,第一批量產之平底模鐵餅為七零年代末期至八零年代初期之間。二個數據都顯示,如果坊間所有平底鐵餅均確為下關茶廠所生產,坊間所謂美術字鐵餅(藍印鐵餅)、紅印鐵餅、七子鐵餅(中茶簡體字平底模)等生產時間極有可能七零年代初期以后。然而,依勐海茶廠李副廠長所言,第一臺鐵餅模為勐海茶廠員工所研發(fā),則藍印紅印鐵餅生產時間就可能在1972年以前。

 

六.1986年日本客戶向深圳富華公司(云南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茶葉分公司在深圳公司之別稱)訂制一批下關茶餅(8653、8663),后改買勐海茶廠8582。這批8653及8663直至九零年代初,因茶品過了保質期(保質期為三年)急需處理,最后由香港茶商來以每公斤十元,經二三年時間才處理完畢。下關茶廠因此在1988年改變生產配方,規(guī)格編號為8863生產至今。而其中,夾雜許多中茶簡體字茶品,富華公司派人將之分開挑揀。也就是說明,坊間中茶簡體字極可能在1986年前后還有生產。

 

七.7572為勐海茶廠常規(guī)熟茶品。1981~1982年間省公司接受香港茶商訂單,由勐海茶廠制作歷史上唯一一批7572青餅。

 

八.1985年云南業(yè)界才了解野生茶(荒野茶,又稱大樹茶)確認屬茶科植物,可飲用;所以,在此之前使用野生茶制作茶品的機會微乎其微!

 

九.據勐海茶廠廠方資深高階主管所言,大益牌最早使用時間為1989年。但與下關茶廠接受省公司通知停止使用“八中茶”,指示另創(chuàng)品牌時期為1990年,下關茶廠正式注冊啟用“松鶴牌”為1992年,大益牌之起始也應于此時期。

 

十.新康藏茶廠曾經采用“寶焰牌”商標,1951~1990年期間,中茶公司統一使用“八中茶”。1990年重新生產“寶焰牌”,11月30日才正式注冊,所以坊間的多數寶焰牌緊茶其生產年份都在此之后。

 

十一.下關茶廠沱茶使用“八中茶”為1951~1992年間,1992年以后注冊使用“松鶴牌”商標。1996年9月1日開始,取消沱茶凸面上的“甲”字,改用下關茶廠之廠徽。

 

十二.1994年底勐海茶廠開始籌備股份公司化,于1996年才正式成立“西雙版納勐海茶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由此說明勐海茶廠改制后所生產所謂“大益牌”相關茶品最早生產時間在1994年以后。而坊間通稱第一批“紫大益”7542生茶餅為有限責任公司于1996年所生產。

 

 

補敘

 

一.計劃經濟時代,也就是90年代之前,新辦茶廠必須經過省方同意。南澗茶廠創(chuàng)辦廠長林興云1983年仍在下關茶廠擔任黨支部副書記(下關廠志),因故與廠方爭執(zhí),遂離開下關茶廠,1983年底創(chuàng)辦南澗茶廠。1983-85年間生產袋裝綠茶。1985-89年生產沱茶,1987年5月10日注冊土林牌鳳凰商標,編號第286510號,此時間產量非常少,只供應重慶地區(qū),沒有交廣東、香港。1990-92年沒有生產沱茶只交毛料給其它廠方,1993年底重新生產沱茶,但包裝上有加蓋「茶葉公司」字體。1994年才將沱茶交廣東、香港茶商,2003年才生產茶餅。

 

二.1994年昆明茶廠關廠,此后多數昆明茶廠7581茶磚,均由下崗技術員或其它私人茶廠以昆明茶廠之名義制作販賣。

 

三.以“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云南省茶業(yè)進出口公司出品”或“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為內飛,從1993年開始制作,至今。

 

四.昌泰茶行于1999年底開始生產第一批易昌號栽培型野生餅茶,2001年于景谷分行生產第一批昌泰號。

 

 

結語

 

這些歷史文獻一直都存在著,尤其《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志》的初版日期為1993年12月,記載1938~1990年間云南普洱茶大小紀事;《云南省下關廠志》則于2001年2月版,記載1941~1998年間的茶事。有許多歷史背景配合卸任廠長與技術員,剛好可以彰顯出當時的普洱茶品的真確性,而不是只有茶商或坊間口述相傳、以訛傳訛的所謂見證。

 

從紙張、印刷、餅模、拼配等等,能判斷出普洱茶大約年份,是少數能記載當時文化背景的茶品,是有必要對普洱茶年份加以探討,但卻不盡然與市場價格畫上等號。終究,優(yōu)質普洱茶品除時間以外,還與茶種制程有關;更重要的,儲存環(huán)境絕對影響茶品的香氣口感。

 

 

筆者撰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打擊普洱茶市場,因為現代信息傳遞非??焖伲瑳]有這篇文章的陳述,正確的普洱茶歷史文獻信息還是會流通開來,筆者只是其中一個推手,將文獻信息加以整理而提早曝光。最后給消費者的建議,購買普洱茶品先不論年份或廠方,而應以自己喜好為第一優(yōu)先選擇,以質量及干凈與否來做購買的主要依據。

 

50年前,普洱茶曾以減肥功效風靡日本 云南普洱茶銷日戰(zhàn)(1)

20世紀70年代中期,香港茶商將具有消脂解膩,溫和養(yǎng)胃的熟茶試銷日本,意外受到了日本消費者的熱烈歡迎,然而當中方想要將熟茶在日本做大做強時,卻受到了日本茶葉經營者的重重阻擾,中日雙方就“霉菌事件”,“功效實證”等方面展開重重博弈,開啟了一段波瀾壯闊,卻不為人知的茶葉史...

“云南普洱茶銷日戰(zhàn)”專題,我們就來聊聊這段被塵封的歷史。

云南普洱茶進入日本的契機

20世紀70年代以前,云南的普洱茶產量有限,也沒有茶葉自營出口權,而主要出口“普洱茶”(注:當時的普洱茶僅指發(fā)酵工藝,并不限制地區(qū)用料)的是廣東省茶司,為滿足廣大市場需求,廣茶司除使用本地綠茶外,也會進口越南北部的部分茶青,一并發(fā)酵出口,香港市場則稱這種茶為“廣東陳茶”。

20世紀70年代初期,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中越關系逐漸緊張,中央不再鼓勵收購越南茶葉,轉而讓云南組織生產更多茶葉,填補香港等外銷市場的空缺,同時也將茶葉自主經營權由中央下放到了地方省。

1972年6月,為適應新的變化,中國糧油食品茶葉進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與云南省貿易公司中國土產進出口公司正式合并,成立“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云南茶葉分公司”(以下簡稱云茶司)。

云茶司背靠的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名為公司,實則是負責中國土、畜、茶三大類商品統銷的國家級巨頭,其中土畜類產品的范圍更廣,業(yè)務量也大得多,因此名稱中“土產和畜產”都排在前面,而茶葉只是出口額占比很小的一個品類,公司里只設了一個茶葉處,但對于當時的云茶司來說,這次放權,無疑使云南茶業(yè)掙脫了20多年的束縛。

此時,由于上面依然把持著最重要的滇紅出口,云茶司在進行市場調研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開辟新的品類,派下屬茶廠的技術人員到廣東學習普洱茶灑水發(fā)酵技術,進而自主實驗,研發(fā)出了能夠快速發(fā)酵,滿足香港市場需求的“云南人工發(fā)酵普洱茶”,也即后來所稱的普洱熟茶。


日本方面,以前云南茶數量少,沒有話語權,而廣東陳茶雖然也是發(fā)酵茶,還打著普洱茶的名號銷售,但使用的原料不同,成品的口感和功效都大相徑庭,因此日本雖然很早就開始從廣東口岸進口發(fā)酵茶,但數量很小,銷售對象也主要是華裔,真正打開日本發(fā)酵茶市場的大門,其實是普洱熟茶,或者說,是云南大葉種曬青茶發(fā)酵后形成的特殊藥理作用。

1976年左右,普洱熟茶投入生產沒兩年,就在香港市場引起了一定反響,很多港人都在盛傳多喝普洱(熟)茶能消肥減瘦,降血脂血糖,抑制脂肪肝和改善便秘,頗有商業(yè)頭腦的香港利豐公司林芝銘女士聽到這些傳聞后,將大袋的散裝熟茶進行簡單挑揀,并做成名為“美的青春茶”的小包裝茶葉后試銷日本,開啟了這段普洱茶銷日史。

出道即巔峰的云南普洱茶

一開始,云南普洱茶還只是在福岡等華人較多的地區(qū)銷售,很快,商業(yè)嗅覺敏銳的日本茶商和進口商就發(fā)現了這些茶葉的功效,開始以“中國古代傳來的神秘茶葉”為噱頭大肆宣傳,后來還利用媒體打廣告,稱”上好的云南普洱茶需要發(fā)酵三年以上,短期內產量難以提高,買到就是賺到“,引起了本土市場的廣泛注意。

此時的日本,早已不是二戰(zhàn)后那個滿目瘡痍,一窮二白的國家,而是在機械裝備制造、汽車產業(yè)和娛樂電子業(yè)等工業(yè)領域都占據統治地位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人在生活富裕的同時,也面臨著肥胖、高血脂等富貴病的困擾,因而有著減肥、降血脂等特殊保健功效的普洱熟茶一經引入日本,就迅速引爆了這里的市場。


由于政策環(huán)境等原因,當時日商無法直接到云南訂貨買賣,而是需要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上與云茶司簽約訂單,但依然無法抵擋市場的熱情,從1978年開始,每屆廣交會上的普洱茶定額幾乎都被日本商社一搶而空,當年比較出名的日本普洱茶經營公司有丸成商事、神戶東榮、橫濱日中貿易、新光貿易等,總量上有二十多家,對于剛剛起步的云南普洱熟茶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勵。

不過,負責此事的云茶司卻是喜憂參半,喜的當然是市場的盛況,但當時生產能力有限,每年只能供給兩三百噸數量的產量,剩下的這些份額,只能拱手讓給廣東、貴州、四川、湖南等其他省份的茶葉公司。

據日本大藏省(主管日本財政、金融、稅收的實權部門,相當于我國的財政部+國稅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1980年5月末,中國發(fā)酵茶的進口數量已經達到了1260噸,僅不到半年,就已經超過了1979年的940噸,預計1980年全年進口量將達到2000噸的規(guī)模。

這其中,來自云南的普洱熟茶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余的都是被冠以“窈窕茶”、“瘦身茶”、“減肥茶”、“蜂腰茶”等名號,實則為小葉種烘青和炒青茶葉渥堆發(fā)酵后的過期綠茶產物,品類之間良莠不齊,價格差距懸殊,這就為日本普洱茶市場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


日本本土茶葉發(fā)展情況

另一方面,日本的茶葉經營者(以下簡稱日茶方)也對中國發(fā)酵茶大量進口,擠占市場一事虎視眈眈,日本茶向來都是蒸青綠茶的天下,本土每年生產的蒸青綠茶可達十萬噸,絕大部分都流入內銷市場,整個產業(yè)異常團結,還有著伊滕忠株式會社這樣有巨大號召力的“武林盟主”。

順帶一提,日本的蒸青茶其實也是從中國學來的,公元805年(唐順宗永貞元年),相傳日本僧人最澄從浙江天臺山國清寺學成歸國時,不僅帶回了大量佛經,也將從中國帶回的茶籽種在了老家滋賀縣(時稱近江)國臺山麓,是日本茶種植史的起點。

而日本公認的茶祖是榮西禪師,公元1191年(南宋紹熙二年),榮西禪師將從中國帶回的茶籽種于背振山一代(今福岡縣境內),還送予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部分茶籽,使其種植出被稱為日本“本茶”的“拇尾茶”。

此外,榮西也從《茶經》和中國種茶、制茶、品茶等知識中吸取精華,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業(yè)專著《吃茶養(yǎng)生記》,數百年的影響下,不發(fā)酵的綠茶,也就成為了日本茶道中的正統,成為了日茶方不允許其他外國綠茶進入的自留地。

綠茶與發(fā)酵茶的不同境遇

此前,中國綠茶在日本市場的銷售不暢,也是受到了日本茶商的阻擾,20世紀70年代初期,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以下簡稱中茶方)派出考察小組到日本學習蒸青茶的生產和加工技術,其中組員劉典秋(后擔任福建茶葉進出口公司經理)和吳雪根,還成功在日本茶農經營的蒸青茶初制廠實習制茶技術,歸國之后,小組提交的《日本蒸青茶生產加工技術考察報告》,引起了領導層的高度重視,中茶方決定引進相關產品線,在日本試銷蒸青茶。

次年春,7噸福建蒸青綠茶通過貨機空運直達日本,搶先上市,一銷而空,每噸售價人民幣18000元,除去高昂的運費外,每噸還比一般貿易方式多賺6000元,這件事在當年還受到了外貿部的通報表揚,中茶方都鉚足了勁,準備在日本市場大干一場。

然而,日茶方很快就開始了制裁,先是中茶方高薪聘請來的日本專家無故出走,造成茶葉品質下滑,后是日本農林省從中作梗,暗中鼓動日本茶農以“被奪走了飯碗”的名義在市場鬧事,本土綠茶也打起了價格戰(zhàn),多次造成中茶方綠茶滯銷積壓。

一開始,中茶方還以為事情可以談,在1974年——1976年期間多次召開蒸青茶座談會,分析問題,思考對策,后來在浙江金華蔣堂農場開會時,發(fā)現這條線已經虧損巨大,日茶方還是鐵板一塊,扭轉無望下,只好放棄這一市場,并在報告中反思到:

“搞蒸青茶,是在用我們的弱項去碰日本的強項,日本不會搞發(fā)酵茶,我們的發(fā)酵茶又有優(yōu)勢,今后要將日本市場的重點放在發(fā)酵茶上,擴大生產,多宣傳介紹推銷,這樣也避免了和日本蒸青茶的正面沖突?!?/p>

而云南普洱熟茶在日本的爆火,正映照了此前中茶方的經驗總結,看似固若金湯的日本蒸青茶陣線,在遇到口感迥異,益處多多的發(fā)酵茶后,終于敗下陣來,而不愿就此罷休的日茶方,在研究過這些中國發(fā)酵茶后,認為在渥堆發(fā)酵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微生物是個破局點,于是開始大肆利用媒體攻擊“普洱茶中含有大量霉菌,飲之會生病致癌。”

對于日本消費者來說,發(fā)酵茶是個新鮮事物,質疑霉菌的社會輿論一出,很多人就此不敢再購買普洱茶,一時間普洱茶市場大亂,銷售近乎癱瘓,與中茶方簽下大量訂單的一眾日本經營普洱茶商社(以下簡稱日本進口商)也紛紛上訴中茶司駐日本代表處,但駐日處里只有福建來的同志,而沒有熟悉普洱茶的云茶司同志,根本無法解答這些問題,于是中茶方的馬克謹同志(后擔任中茶司副總經理)便提出,可以直接讓商家到北京反映。

日方欣然同意,并推舉出丸成商事株式會社的洪維成先生,作為日本進口商的代表,同時懇請中茶方派出代表團調查情況,解答普洱茶相關問題,扭轉市場亂象,由此,一場對普洱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中日大論辯拉開了序幕...

來源:陸離茶寮,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找到約159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4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