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正巖肉桂簡介

找到約7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這份武夷巖茶的簡介,建議收藏

武夷巖茶是產于閩北武夷山巖上烏龍茶類的總稱,主要品種有大紅袍、水仙、奇種、肉桂、名叢等。其中,最為名貴、品質最優(yōu)的就是大紅袍。

山場,品質所系

喝巖茶,必論“三坑兩澗”。

三坑兩澗即指武夷巖茶的山場。山場是茶園坐落的地理位置,可細分到山頭、坑澗,以至同一座山頭不同朝向,同一道田垅左邊右邊,所生長茶葉的品質就差異極大。

區(qū)分不同的山場是件很難的事。武夷山景區(qū)70平方公里內為正巖區(qū),其他地區(qū)為半巖區(qū)。一般來講,半巖區(qū)內離景區(qū)越近,山場越好,茶葉品質也越好。正巖區(qū)內,越核心的山場越好。市場上流行的“三坑兩澗”的說法,即指武夷山風景區(qū)內的核心區(qū),狹義的是指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和流香澗、悟源澗等地。

真正產自“三坑兩澗”的茶數(shù)量并不多。以牛欄坑為例,記者在武夷山采訪了解到,牛欄坑茶園歸當?shù)夭柁r所有,每年產量也就1000多斤,而且大多并沒有流入市場。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武夷山市茶業(yè)同業(yè)公會會長、武夷山市巖上茶業(yè)董事長劉國英說,武夷巖茶核心產區(qū)是廣義上的三坑兩澗,在三仰峰東南側,以天心巖為中心,大紅袍原產地“九龍窠”皆涵蓋在內。

武夷巖茶生態(tài)復雜多樣,地域特征突出,不同坑澗之間的茶差異細微,即便是專業(yè)茶人也難以完全把握,所以一般人更難以分清某坑某澗的區(qū)別。只要從工藝特征和品種特征上辨識,區(qū)分正巖和半巖就夠了。

獨特的巖骨花香

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就武夷山的茶樹生長條件寫道:“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暗示了武夷巖茶特有的花香巖韻的來歷。

特殊的地理氣候環(huán)境,孕育了武夷巖茶一種有別于其它茶類的“巖韻”。常喝巖茶的人,一般會用“香、清、甘、活”4個字來形容那種獨有的“巖韻”。那么,究竟什么是“巖韻”?

2006年頒布執(zhí)行的國家標準《GB/T18745-2006地理標志產品武夷巖茶》中規(guī)定:“武夷巖茶是指在武夷山市范圍內,獨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下選用適宜的茶樹品種進行繁育和栽培,并用獨特的傳統(tǒng)加工工藝制作而成,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征的烏龍茶?!笨梢?,在國家標準中,巖韻是指巖骨花香。

武夷山茶葉科學研究所老所長陳德華在《武夷巖茶(大紅袍)研究》一書中指出:“如何理解巖韻的含義,可以沖武夷巖茶原產地的特殊生態(tài)環(huán)境來解釋。其結果是:巖韻——巖骨花香——地域香——武夷地土香,即巖韻——武夷地土香?!?/p>

茶界名宿葉啟桐先生進一步解釋:“巖韻是武夷茶在武夷山特有的碧水丹山環(huán)境中,經(jīng)傳統(tǒng)的栽培、制作工藝加工而成的一種味甘醇厚、甘留舌本,回味持久深長的感覺。”

已故百歲茶人張?zhí)旄UJ為:“所謂武夷巖茶的巖韻,似費解釋,但其品質特征具備以下三個內容才能體現(xiàn)出來:第一,品種香顯(如水仙、肉桂)。第二,茶湯也有這個品種的香氣,即香味相結合。第三,品飲后有回味(喉韻)余韻猶存,齒頰留香?!?/p>

不可復制的制作工藝

武夷巖茶備受世人推崇,除了有賴于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豐富的適制烏龍茶的品種資源外,還應歸功于其獨特精湛的制作工藝。

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技藝,源于明末,成于清初,經(jīng)歷了千余年歷史的技藝傳承。傳統(tǒng)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可或缺。對茶質起關鍵作用的萎凋、搖青、做青、雙炒雙揉、焙火等工序,更是需要高超的技能。

采摘

萎凋

做青

殺青

揉捻

初焙

簸扇、涼索、揀剮

復焙

分篩

歸堆

燉火

裝箱

搖青是巖茶初制過程中特有的精巧工序,其特殊的制作方法形成了巖茶色、香、味、韻及“綠葉紅鑲邊”的優(yōu)良特質。武夷巖茶的搖青過程十分講究,必須根據(jù)采摘茶青的老嫩程度與不同品種,以及當時的氣候、溫度、濕度,采取適當措施,俗稱“看青做青,看天做青”。

搖青時,必須使青葉在篩內匯成螺旋形,上下有序翻滾、跳動。使葉與葉、葉與篩相互碰撞、摩擦,使茶葉細胞組織受傷,促使多酚類化合物氧化和發(fā)酵,促進巖茶色、香、味的形成。

每一次的搖青間隔約一小時,期間還需要根據(jù)茶青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整個搖青大概需要6~8次,歷時約6~12小時。不過也恰恰是這種辛苦,才能最后成就武夷巖茶的“巖骨花香”。

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能躋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于其具有不可復制性。“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兩曬兩晾”、“低溫久烘”等技藝,依賴于大紅袍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與原料的地域性,與武夷山脈地理地貌,以及特殊的土性是分不開的,在武夷山區(qū)域外無法應用。

巖茶的典型特征

福建閩南、閩北兩地的烏龍茶外形不同,閩南的為卷曲形狀,閩北的為直條形狀,都帶有光澤度。外觀比較粗散、粗松、不緊結、無光澤,顏色比較暗、失去鮮活的茶葉屬于中下品。同時,還要看外觀是否整齊均勻、潔凈無雜物,有無茶梗、茶片、茶末和其他物質。用手抓一把茶葉掂一掂,感覺茶葉輕重,重者為優(yōu),輕者為次。

就武夷巖茶而言,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蜻蜓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沖泡后,湯色橙黃,葉底勻亮,邊緣朱紅或紅點,中央葉肉為黃綠色,葉脈為淺黃色,耐泡。假茶開始味淡,欠韻味,色澤枯暗。

適宜人群和功效

各類茶葉都有不同的適宜人群。不分體質喝茶,有可能帶來一些不適癥狀。

比如,綠茶富含茶多酚和咖啡堿,對胃有一定的刺激性,腸胃較弱的人應少喝綠茶,特別不要空腹喝,否則可能出現(xiàn)“醉茶”現(xiàn)象。這類人可選擇暖胃的紅茶,或在茶湯中加入牛奶、紅糖?;ú柽m宜女性飲用,特別是處于經(jīng)期前后或更年期的女性,飲用花茶可減輕煩躁。普洱茶經(jīng)過發(fā)酵工序后,茶性溫潤,可去油膩,適合愛吃肉的人飲用。

武夷巖茶有較好的降血脂、助消化功效,還可在熬夜時飲用,能提神、解乏。

另外,很多茶友們認為喝了巖茶容易上火,真的是這樣嗎?《本草綱目拾遺》記載,諸茶皆性寒,焙火發(fā)酵能驅除寒性,但不至于生熱上火。烘焙過的武夷巖茶,放置一段時間后,火氣會逐漸散去,性質溫和,就不會存在上火的情況發(fā)生。而放置多久再喝,則取決于焙火的程度。

來源:茶藝大師工作室,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喜訊: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與高級顧問團正式成立

【喜訊】

  當今世界進入了合作共贏的新時代,茶文化與茶產業(yè)的發(fā)展跨越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三大門類,更離不開精誠合作,優(yōu)勢互補,共同發(fā)展。

  經(jīng)過充分征求意見,取得了各位大師的同意,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與高級顧問團正式成立了。這個團隊既有名揚世界的中囯工程院院士劉仲華,以及余悅、肖力爭、屠幼英、朱旗等茶學著名教授,又有建筑學大師劉克誠教授、泰斗級醫(yī)學教授李海濤、防治三高的主任醫(yī)師毛培軍、佛門高僧壽圣寺方丈釋界隆法師,還富有實踐經(jīng)驗,德高望重的茶專家商品大紅袍之父陳德華、白茶泰斗林振傳、黑茶泰斗吳浩人、鳳凰單叢王子柯澤龍、冰島老寨寨主常勝利、評茶大師劉安興、茶葉品牌打造和營銷大師張為國、王健,以及武夷山“牛肉王”王國祥。我們這個團隊志同道合,大家都有弘揚中華茶文化,振興中華茶產業(yè)的歷史使命gun感和加速華茶復興的緊迫感,愿和全國茶人一起共圓華茶夢。希望能得到茶友們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為了便于了解我們,以期今后合作,今把我們團隊專家教授的簡介發(fā)布如下:

  劉仲華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榮譽院長、首席高級顧問、客座教授

  【簡介】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yè)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農業(yè)大學茶學學科帶頭人、藥用植物資源工程學科帶頭人、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曾榮獲“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湖南省科技領軍人物”,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一)、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第一)、美國發(fā)明與新產品金質獎三項、中國新技術專利產品金質獎三項。他先后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180多篇、主編全國高等農業(yè)院校統(tǒng)編教材《茶葉加工學》、主編《湖南十大名茶》等專著與教材15部、發(fā)表學術論文400多篇、獲國家發(fā)明專利50多件。他通過多年的探索,建立了研究→開發(fā)→生產→出口貿易一條龍的學、研、產結合體系,先后研究開發(fā)了兒茶素、茶氨酸、茶黃素、花青素等10余種茶葉成分及200多種植物功能成分提取物,使研究成果直接產業(yè)化并走向國際市場,而且把茶及藥用植物功能成分的研究成果與技術,先后推廣輻射到全國多地50多家企業(yè),形成了數(shù)十億元的產業(yè)規(guī)模,有效地提高了我國茶葉深加工產業(yè)和植物提取物行業(yè)的整體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劉仲華院士一直致力于國際合作研究與開發(fā),先后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新澤西州立大學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林治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院長

  【簡介】

  畢業(yè)于福建師大教育系,1997年在武夷山市創(chuàng)辦全國首家私營茶文化研究所,現(xiàn)任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世界中聯(lián)藥膳食療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陜西省茶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先后被福建農林大學、湖南農業(yè)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被貴州盛華職業(yè)學院聘為茶學院志愿者院長,被浙江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兼職博士生導師,主編了中國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中國茶道》、《中國茶藝學》,參編了國家“一二·五”規(guī)劃教材《茶學概論》、《茶葉經(jīng)濟學》、《茶館設計與經(jīng)營》。個人編著出版了《中國茶道》、《中國茶藝》、《武夷茶話》、《茶道養(yǎng)生》、《神州問茶》、《古今茶情》、《亮劍普洱》等22部茶文化專著,開創(chuàng)了《中國茶藝學》“三足鼎立,四輪驅動”的理論新體系。即精細高雅的清飲、溫馨浪漫的調飲、益壽延年的藥飲,三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表演型茶藝、生活型茶藝、營銷型茶藝、養(yǎng)生型茶藝分科目研究,有針對性培訓,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在茶道養(yǎng)生培訓中打破了就茶論茶的慣例,開創(chuàng)了“以茶養(yǎng)身,以道養(yǎng)心,以藝娛人”三位一體的理論新體系。因為貢獻突出,被中華茶人聯(lián)誼會和中華《茶周刊》評為“茶文化傳播優(yōu)秀工作者”,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評為中華“杰出茶人”。

  劉克成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客座教授、生活美學、茶空間構建導師

  【簡介】

  出生于1963年,1984年畢業(yè)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現(xiàn)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兼任國際建筑師協(xié)會遺產與文化特征工作委員會主任、國際現(xiàn)代建筑遺產理事會中國委員會主席、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展示與闡釋委員會委員、陜西省古跡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設計,設計作品多次獲獎并在國內外展覽。從事建筑行業(yè)后我愛上了茶文化,因為茶道美學與建筑美學有密切的聯(lián)系,茶道的許多理念對建筑規(guī)劃和設計都很有啟發(fā),所以我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開設了茶文化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人對茶空間設計有長期研究并有一些心得體會。

  余悅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客座教授、茶文化學導師、茶民俗學導師

  【簡介】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教授(二級)、碩士生導師、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茶文化學”首倡者與理論奠基人、中國茶文化高等研究院(HK)院長、中國茶文化重點學科帶頭人、萬里茶道(中國)協(xié)作體副主席、民俗研究專家、中國民俗學會茶藝研究專業(yè)委員會主任、江西省民俗與文化遺產學會會長。主編書刋3600萬字,獨撰和編寫著作680萬字,其中包括大學茶文化系列教材《中國茶俗學》、《中華茶藝》、《茶文化旅游概論》等。并任《茶藝師國家職業(yè)技能標準》編制專家組組長、總主筆、《茶藝師》全國培訓鑒定教材主編,《茶藝師職業(yè)技能國家題庫》編寫專家組組長、首席專家。論文多次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權威刋物轉載,論著36次獲得全國、華東地區(qū)和省級一、二、三等獎,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0多次到美國、法國、日夲、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講學與交流,學術觀點多次被外國專家參考引用。

  肖力爭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客座教授、茶葉審評、茶葉加工導師

  【簡介】

  湖南農業(yè)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茶葉加工、茶葉審評與檢驗、茶葉標準化、茶業(yè)經(jīng)濟貿易與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現(xiàn)任湖南農業(yè)大學茶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安化黑茶研究院院長,兼任中國茶葉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茶葉學會理事長,湖南省茶業(yè)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等職。

  主持或參加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0余項,發(fā)表論文60余篇,其中SCI3篇,制定黑茶國家標準5項,湖南省地方標準13項,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5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湖南省創(chuàng)新獎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屠幼英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客座教授、茶葉深加工、茶與健康導師

  【簡介】

  博士、浙江大學茶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 、浙江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茶葉學會理事、吳覺農思想研究會理事、《中華茶通典·養(yǎng)生典》典長、大學教材《茶與健康》主編、《茶葉》雜志副主編;2007年獲得教育部“包氏基金”赴美國高級訪問學者獎學金。

  朱旗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客座教授、茶葉生物化學、茶葉加工學導師

  【簡介】

  湖南農業(yè)大學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茶學專業(yè)主任。英國薩里大學、日本靜岡大學高級訪問學者?,F(xiàn)任湖南省茶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茶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理事、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茶葉學會產學研合作工作委員會茶葉機械與加工咨詢專家、《茶葉科學》編委、湖南省科技特派員和“三區(qū)科技人才”。

  任教以來主要從事茶葉加工與深加工研究。曾榮獲國家授權發(fā)明專利: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等多個獎項。主編全國高等農林院?!笆濉币?guī)劃教材《茶學概論》、副主編《風味化學》,參編《園藝學概論》、《茶葉加工學》(英文)、《茶作學》等教材。

  李海濤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客座教授、中醫(yī)藥康養(yǎng)、溫泉康養(yǎng)導師

  【簡介】

  北京大學藥學院碩士、中國醫(yī)藥大學博士、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Drexel University大學客座教授?,F(xiàn)任中國溫泉養(yǎng)生旅游產學研聯(lián)盟會長、中國藥理學會藥學監(jiān)護委員會 副秘書長、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藥膳食療研究專業(yè)委員會  副會長、世界藥膳養(yǎng)生協(xié)會 秘書長、世界健康促進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 《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評審。

  毛培軍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客座教授、醫(yī)學康養(yǎng)、“三高”防治導師

  【簡介】

  醫(yī)學博士,主任醫(yī)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yī)大學西京九八六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陜西省內分泌學會常委、陜西省醫(yī)師協(xié)會內分泌科代謝科醫(yī)師分會常委,陜西省國際醫(yī)學交流促進會內分泌代謝專業(yè)委員會常委,西安市內分泌糖尿病學會常委、軍隊醫(yī)療科技成果評審專家、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及中國糖尿病教育與管理雜志編委。參與國家和軍隊多項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在國際及國內雜志發(fā)表論文40余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陜西省科技三等獎1項。研究方向: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防治及糖尿病教育與管理。

  釋界隆法師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客座教授、佛學、禪修導師

  【簡介】

  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應用攝影系,出家后2002年10月至今 上海寶山寺任副寺、堂主、西堂2005--2007年 就讀南京大學宗教系宗教學研究生班。2008年5月13日 升任長興壽圣寺方丈。  2006年9月嗣上海龍華寺上照下誠大和尚受天臺宗法(第四十八世)【然道】,2007年5月嗣臺北南山放生寺上蓮下航大和尚臨濟宗法(第四十九世)【演慧】2009年4月嗣北京法源寺上傳下印大和尚受溈仰宗法(第十代)【衍壽】2010年8月嗣河北邢臺玉泉寺上凈下慧大和尚受臨濟宗法(第四十五世)【常乘】2015年9月嗣臺北彌陀寺上凈下良大和尚受臨濟宗法(第四十三世)【慧行】、受曹洞宗法(第四十九代)【騰參】2015年12月嗣臺北善導寺上了下中大和尚受南山律宗法(南山宗第三十八世)【續(xù)明】是一位通曉佛教八大宗精通三藏的高僧。目前兼職:政協(xié)湖州市委員會常委、政協(xié)長興縣委員會常委、浙江省佛教協(xié)會常務理事、湖州市佛教協(xié)會第一副會長、長興縣佛教協(xié)會會長。2016年1月被評為首屆湖州市統(tǒng)一戰(zhàn)線十大優(yōu)秀人物。

  林振傳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客座教授、白茶花茶導師

  【簡介】

  福建品品香茶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福鼎白茶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國家茶葉標準委員會委員、國家級評茶師、福建農林大學特聘教授、科技部特聘科技特派員全國巡講團專家?,F(xiàn)任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副會長、海峽兩岸茶業(yè)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福鼎茶業(yè)協(xié)會會長,他秉承“以茶為生、以茶為業(yè)、以茶為樂”的人生信條,致力推進中國白茶事業(yè)發(fā)展。領導品品香團隊造就中國白茶領導品牌“品品香”和老白茶標桿“曬白金”,使公司成為集茶葉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科研、出口及茶文化推廣為一體的農業(yè)產業(yè)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yè),帶領團隊發(fā)明花香白茶加工工藝、研發(fā)白茶自動萎凋方法及其裝置、創(chuàng)建白茶一體化生產線等。

  陳德華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茶學導師

  【簡介】

  高級農藝師、曾擔任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所長、福建省武夷山北斗茶研究所所長、福建武夷山愛德華實驗茶廠廠長。1963年陳德華福建省茶校茶葉大專班畢業(yè)后分配到安縣(今武夷山市)茶科所,從此陳德華的名字和武夷巖茶連在了一起,和大紅袍連在了一起。1985年他帶領科技人員拼配成功商品大紅袍,投放市場后反響熱烈,極大提高了大紅袍的知名度。他還參加了純種大紅袍的引回和推廣的全過程,被媒體譽為“大紅袍之父”,被聘為第二屆與第三屆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茶葉專業(yè)審定小組成員。1991年主持的高產肉桂栽培試驗獲福建省科技成果三等獎。1996年參加省地方標準《武夷巖茶(烏龍茶)綜合標準》制定工作,獲省標準計量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997年退休后創(chuàng)辦了武夷山市首家民營科技企業(yè)——武夷山市北斗巖茶研究所,后又創(chuàng)辦了武夷山市(愛德華)實驗茶場。2006年被授予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紅袍傳統(tǒng)工藝技能代表性傳承人,2007年被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武夷山市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吳浩人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茶葉加工、黑茶導師

  【簡介】

  湖南省茶業(yè)集團副董事長、總工程師。農業(yè)部農產品加工湖南茶葉分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南省茶葉種植與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省紅茶專業(yè)委員會主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個,省科技進步一、三等獎四個。榮獲國際十大杰出貢獻茶人、省十大杰出制茶師等。研制的金毛猴紅茶以“花蜜香、甘鮮味”的品質特征成功入選美國白宮作為國宴用茶,并獲百年米蘭世博金獎。

  劉安興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茶葉審評導師

  【簡介】

  武夷山香江茶業(yè)有限公司 副總經(jīng)理、香江茶業(yè)首席評茶師、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制茶技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首批特級制茶工藝師、首批閩北工匠、第三批國茶工匠—制茶大師、2015年創(chuàng)建劉安興技能大師工作室,2016年榮獲南平市技能大師稱號,2017年榮獲首批“閩北工匠”稱號,并獲得南平市勞動模范稱號。

  柯澤龍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鳳凰單叢導師

  【簡介】

  廣東天池茶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天池單叢茶研究中心 主任。

  其他社會職務:廣東茶產業(yè)聯(lián)盟 副理事長、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 副會長、廣東省農業(yè)標準化協(xié)會 副會長、廣東省價格和產業(yè)品牌發(fā)展協(xié)會第四屆副會長、潮州市茶產業(yè)促進會 副會長、潮州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廣東食品藥品學院 客座教授。帶領天池茶業(yè)以“共擔、共創(chuàng)、共享”為企業(yè)精神,在鳳凰單叢茶核心產區(qū)烏崠山(海拔1392米),開發(fā)了1000多畝有機茶園,是鳳凰鎮(zhèn)唯一一家單叢茶有機認證茶園,入選廣東十大最美茶園,是廣東省鳳凰單叢茶有機茶標準化示范區(qū)。2016年公司在新三板成功上市。目前產品已銷往全國20多個省區(qū),同時遠銷歐美等國。線下經(jīng)銷商300多家,線上包括:天貓、京東、唯品會等。

  天池在研發(fā)工作方面成果斐然:例如仿日光曬青加工技術項目2016年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等。又如組織10多位國內外專家顧問團,共同成立天池單叢茶研究中心。再如與暨南大學合作,成功研發(fā)的富硒單叢茶已投入市場。在品牌打造方面“1392”品牌2017年被授予廣東名牌產品,全國名特優(yōu)新農產品。

  常勝利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冰島普洱茶導師

  【簡介】

  1990年畢業(yè)于昆明工學院,現(xiàn)在擔任著昆明晉商商會會長、雙江冰島老寨茶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昆明東杰智能物流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云南晉商置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昆明晉商會館有限公司董事長、民建云南省創(chuàng)興基層委員會主委、昆明市政協(xié)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等職務。2016年控股雙江勐庫冰島古樹茶廠,2017年成立雙江冰島老寨茶業(yè)有限公司,任董事長。愛上茶之后潛心研究茶產業(yè)和茶文化,研發(fā)出了一系列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取得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后熱心于公益活動及社會捐贈,先后捐贈家鄉(xiāng)公路建設、抗震救災、資助貧困學生等共計200多萬元。

  王國祥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武夷巖茶導師

  【簡介】

  王國祥武夷山茶界新秀,1991年承包了農場140畝茶園,在武夷山德高望重的茶界泰斗陳德華先生指導下,他從外行變成內行,一步步登上了“茶王”寶座,并且創(chuàng)辦了祥巖茶廠。

  祥巖茶廠現(xiàn)有茶山面積約280畝。主要位于武夷山正巖茶區(qū)的牛欄坑、大坑口、水簾洞、慧苑坑等地。王國祥利用牛欄坑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栽培的肉桂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生產出巖韻獨特、香高味醇,令人一啜傾心,再啜消魂的“牛肉”,2008年祥巖茶廠的“牛欄坑”商標獲國家工商總局核準注冊,于是“武夷牛肉王”的綽號不脛而走。

  為保證“牛肉”獨特的品質,王囯祥特地注冊了“牛欄坑”、“祥巖”兩個商標,只有產于牛欄坑的茶才用“牛欄坑”商標,產于其他名巖的茶品質再好也只能用“祥巖”商標。王國祥的茶2003年的上海國際茶文化節(jié)奪得“金獎茶王”,2004年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授予“金獎名叢”,2005年在武夷山民間斗茶賽奪得大紅袍狀元,2006年獲中華茶人之家第四屆“閩茶杯”一等獎,2010年榮獲武夷山春茶評比肉桂茶特等獎,2013年第四屆中國國際茶博會榮獲肉桂金獎,2014年第五屆中國國際茶博會大紅袍金獎……2006年以來中央電視臺、東南電視臺、《福建日報》等眾多媒體都廣有報道。經(jīng)過20多年奮發(fā)圖強,匠心傳承,大膽創(chuàng)新,半路出家的王國祥終于成了一名受茶友推崇,受業(yè)內贊譽的茶專家。

  張為國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營銷策劃網(wǎng)絡開發(fā)導師

  【簡介】

  在職工商管理研究生學歷,國家一級評茶師、陜西省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陜西茶產業(yè)戰(zhàn)略聯(lián)盟理事長。1992年下海到陜西偉志集團工作,歷任經(jīng)營廠長、副總經(jīng)理、副總裁兼總裁助理,長期從事集團品牌營銷策劃、渠道網(wǎng)絡開發(fā)與市場管理工作。2002年創(chuàng)建陜西東裕茶業(yè),現(xiàn)任總經(jīng)理,肩負著“用品牌復興陜西綠茶”的歷史使命,銳意進取,不斷創(chuàng)新,使企業(yè)迅速步入全國茶葉行業(yè)百強企業(yè),所創(chuàng)東牌漢中仙毫2008、09、10連續(xù)三年獲得北京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唯一最高獎——特別金獎,東裕漢中紅茶同時獲得第九、第十、第十一屆北京中國國際茶業(yè)博覽會金獎;2013年“東”牌漢中仙毫榮獲第31屆巴拿馬國際商品博覽會金獎,被漢中市人民政府授予“漢中仙毫品牌建設特別貢獻獎”,被陜西省委、省政府評選為“五一勞動獎陜西省先進集體”,成為陜西綠茶行業(yè)領軍企業(yè)。

  在漫長的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張為國深入生產第一線,領銜研發(fā)成功炒青綠茶新工藝,獲得了五項國家實用發(fā)明專利,企業(yè)因此獲得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yè),2018年榮獲中國茶業(yè)金芽獎,2019年東裕公司被評定為國家級農業(yè)產業(yè)化重點龍頭企業(yè)。

  2010年張為國被陜西省政府評為“陜西茶產業(yè)十佳突出貢獻人物”,2019被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中華時報社、茶周刊授予“新中國60周年茶事功勛人物”,2018年榮獲《中國茶行業(yè)特別貢獻獎》。

  王健

  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營銷導師

  【簡介】

  上海茶葉協(xié)會副會長,上海大師工坊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上海湘茶實業(yè)有限公司、貴州黔海茶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設計師,致力研究品牌策劃及產品定位,“大師工坊”品牌創(chuàng)始人,并成功策劃了多個知名茶葉品牌:“大師工坊”只為幾片樹葉子、“丹增尼瑪”溫暖的味道…2013年成功策劃了“大師千兩”系列高端黑茶,于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高峰論壇,并全球首發(fā),當時的大師系列產品一支難求,引起業(yè)界轟動,將安化黑茶直接帶進世界級最高殿堂,為安化黑茶從低檔轉向高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武夷巖茶的骨鯁與花香

推薦先閱讀昨日推送:《什么樣的茶湯配得上“巖骨花香”?》

“巖骨花香”是武夷巖茶的最高境界。稱得上“巖骨花香”的茶,首先必須得是正巖茶,帶有正巖山場的氣息,俗稱“山場氣”?!吧綀鰵狻辈灰灾谱骶级a生,不因工藝不當而消失,可以說是武夷正巖茶的“身份驗證碼”。

一款茶有了正巖的“出身”,才具備成就“巖骨花香”湯感的基底,方擔得起“巖骨花香”的“巖”字。繼而,再輔以適宜的茶樹品種、合理的栽培方式、精到的制作工藝,在沖泡得宜的情況下,便可以自然體現(xiàn)出武夷巖茶的“骨鯁”與“花香”了。

“巖味”、“骨鯁”、“花香”三者皆得,方堪配“巖骨花香”。

“骨”:有骨鯁的茶湯

“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彪m則清早期武夷茶的茶湯表現(xiàn)如何已不得而知,但從乾隆的描述不難捕捉其與當代巖茶的共通之處:在“氣味清和”之外專門提及茶的“骨鯁”,可以說是切中了武夷茶的要害了。

我喝過很多山場上佳、工藝到位、價格亦不菲的正巖茶:香氣馥郁、湯感順滑、回甘生津、山場氣顯,幾乎無可挑剔。那樣的茶讓人非常喜歡,很愿意喝,但總覺得缺了點什么。除了正巖山場氣,它們似乎體現(xiàn)不出別的巖茶的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來——那些茶缺了骨鯁,沒有“巖骨”!

馬頭巖山場

著名茶學者林馥泉先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巖茶專著中,專門提及了“山骨”、“嘴底”、“喉韻”等作為精品巖茶客的品評常用語,其中排在前列的“山骨”,便近似于本文所討論的“骨鯁”、或曰“巖骨”。

談及茶湯的骨鯁,有時會讓人覺得虛玄,為“科學派”所不屑。的確,相比于香氣、滋味、葉底等,骨鯁是相對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然而,要形成有效的交流,便不可因噎廢食,難以言傳不是不以言傳的理由,更不是否定的依據(jù)。相反,“巖骨”是巖茶之所以為巖茶的關鍵,沒有骨鯁的巖茶,縱使美味,也不能稱得上具有代表性。“巖骨”不可不論。

茶湯的骨鯁源自茶葉內在的氣質,而非外在的表現(xiàn),更不是所謂的苦、澀或者刺激性。僅僅靠濃厚刺激的口感去吸引人注意的茶,不過是“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而到了秦王面前又“色變振恐”的秦舞陽而已。外強而中干,談不上骨鯁。

真正有骨鯁的茶,茶湯是飽滿、立體的,無論其水路寬或窄、湯感粗或細、滋味濃或淡,自有可以立得起來的“骨體”。這種“骨體”雖則無形,卻可以幫助茶湯形成更加重實的茶湯、有勁道——無論是剛強的“明勁”或是內斂的“暗勁”——的茶氣、深沉的喉韻、通透的體感。有骨鯁的茶湯,有如矯健的游龍,而沒有骨鯁的茶湯,就算美,也不過是翩翩飛蝶罷了。

“活”:“骨鯁”為支撐

清代梁章鉅以“香”、“清”、“甘”、“活”四字總結武夷茶品鑒的要點,沿用至今:“香而不清,猶凡品也...清而不甘,則苦茗也...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彼恼咧?,“活”字最難得。

高境界的“活”,包括口感的“活”、體感的“活”、茶湯變化的“活”,三個層面缺一不可。茶湯變化的“活”是比較容易把握的,如茶葉香氣、滋味每一泡在口腔中前調、中調、后調的轉化,不同香氣、滋味因子的組合與重組的交互,泡與泡之間的變化等。

而口感的“活”,則除了那種靈動的變化,還包括茶湯在口腔中靜態(tài)停留的時候,依舊是充滿生命力、“活潑潑”的。這一點很難做到,對工藝的要求也極高,稍有不慎,茶湯便會“板”、甚至“死”。然而,“不板”、“不死”也并不代表“活”。此需得配合實際的品飲,用不同“活”度的茶樣比對交流。

再者,就是看茶葉的體感,茶氣的層次、游走與變化了。后者比口感的“活”更需要在標準樣的基礎上邊喝邊交流,方能形成有效的溝通,繼續(xù)講下去只會被說成玄學,故不作贅言。

然而,要能把這個“活”字真正發(fā)揮到極致,必得有“骨鯁”作為支撐。沒有骨鯁的巖茶,其香氣、滋味的飽滿度、立體度、豐富度、變化度都會大打折扣,更不用說茶氣和茶韻了。

花香:“巖骨”基礎上的香

有人把“巖骨花香”和“巖韻”直接等同起來,我個人是不太贊同的。武夷巖茶隨著工藝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香型?;ㄏ悴⒉皇俏ㄒ唬参幢氐韧谧詈?。且美好的香氣表現(xiàn)往往是各種香型綜合、立體且富于變化地呈現(xiàn)的,花香是巖茶香氣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不是全部。

一泡有“巖骨”、但沒有清晰“花香”的巖茶,只要其香氣、滋味、氣息的表現(xiàn)俱佳且和諧,茶湯有底蘊且回味悠長,便不失為一泡品質上乘、有巖韻的好巖茶。然而,一泡僅有“花香”,卻談不上“巖骨”的巖茶,是算不得真正的好巖茶的。市面上許多正巖以外所產的“花香肉桂”、“高山水仙”,便是常見的例子。

其實,“花香”首先應該理解為一種工藝香。茶葉在離開茶樹之后,便開始產生一系列的化學變化,烏龍茶通過繁復的做青工藝,使得茶葉的芳香物質發(fā)生變化,隨著做青由輕到重,將原本令人不快的草青味做成花香、花果香、果香、熟果香等令人愉悅的香氣,同時盡可能地降低茶青自帶的苦澀感。

做青很輕、未能把茶青做透的茶往往也能出“花香”,只是這種所謂的“花香”容易帶有草青味,飄浮且不純凈。然而,好茶所追求的是一種“入骨”的香,香氣沉于茶湯之中,不獨聞之芳香,飲之亦芳香,且香氣貫串首尾,數(shù)泡不絕?!皫r骨花香”的花香,便是這種“入骨香”,它不易因焙火而飄散,也更經(jīng)得起長時間的陳放。

萎凋

當然,工藝與原料品質息息相關,要能經(jīng)得起繁復工藝的折騰,茶青的內含物質必須足夠豐厚,才不致把茶做“空”掉。我曾試著拿外山原料用加溫的方式做青,發(fā)現(xiàn)茶青的內含物質消耗快速,葉片很快就由綠轉紅,雖然制作過程中香氣高揚,但成茶卻口感平淡;相反地,內質豐厚的茶青在加溫的環(huán)境下制作,不僅能充分激發(fā)出其香氣韻味,還能有效降低茶青的苦澀感,保證茶湯的飽滿度?!舴钦嬲齼荣|飽滿的正巖茶,即使采用加溫做青的方法,也往往難以維持住兼具山場氣、香氣和飽滿度的湯感。

巖茶的花香有很多類型,它們除了與工藝有關,還取決于茶葉的品種。不同品種的茶青,成茶的“花香”也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如肉桂的“甜花香”、水仙的“蘭花香”、水金龜?shù)摹芭D梅香”、黃金桂的“桂花香”等。然而,要想把這些品種的花香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仍需要精到的制茶工藝的輔佐。

入骨的花香究竟是不是巖茶香氣最高境界的表現(xiàn),茶界尚有爭議。就我個人的品飲體驗而言,那些我喝過的最好的巖茶,往往是“巖骨”與“花香”兼美的。無論何時,來一泡有骨鯁、且?guī)в袧鉂庹龓r山場氣息的茶湯,一入口,滿滿的馥郁的茶香,無論有多少種香型,里面必定伴隨著幽幽的花香,一閉眼,仿佛置身巖谷花澗,真真是人間第一清況啊!

延伸閱讀:《香、水、氣、韻——茶的藝術性維度》

醒茶之音


醒茶是泡茶的第一個步驟。用沸水澆淋泡茶器,使之溫熱,再將干茶投置其中,讓茶葉在蒸汽的作用下慢慢蘇醒。醒茶時,溫熱的茶器、清脆的茶音、初展的茶香交相呼應,未嘗先得觸覺、聽覺、嗅覺的多重感官體驗,品茶的樂趣始于此。《醒茶之音》便得名于這美妙的瞬間。醒茶過后的茶湯滋味表現(xiàn)會更加醇厚、飽滿。經(jīng)驗豐富的喝茶人,往往在醒茶的片刻便能有所初判,茶質良劣顯露無遺?!缎巡柚簟菲谕ㄟ^相對理性的實證性論述,如醒茶一般,喚醒美好,喝明白茶。


作者簡介

陳重穆,北京大學博士,三聯(lián)生活愛茶產品經(jīng)理。深入茶山訪茶、制茶12年,從事茶學教學4年,對時下流行的茶藝、評茶系統(tǒng)有所反思。冀望以茶為本,將“茶”更接近本真的面貌介紹給讀者們。


找到約7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