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裝飾路

找到約129條結(jié)果 (用時 0.008 秒)

摶 |《子冶石瓢》郁建超制 石陶裝飾

萬物中瀟灑,

修篁獨逸群。

......




郁建超




郁建超,1986年出生于陶都宜興,范大生第四代傳人,畢業(yè)于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造型與設(shè)計專業(yè),優(yōu)秀青年陶藝家。




師從江蘇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陶瓷藝術(shù)大師楊勤芳。出生于紫砂制壺世家的他,對制陶工藝自小耳濡目染,并擁有極高天分,對紫砂陶藝情有獨鐘。在學(xué)習(xí)制作紫砂壺過程中,曾得多位名師指點。

以名士師,向能者學(xué),博采眾長,漸入佳境。擅長光素器,傳統(tǒng)造型,選用泥料優(yōu)良。作品大方、古樸、典雅 、線條流暢,藝術(shù)語言富有深意,以工、型、料著稱,成為青年陶藝家中的優(yōu)秀代表。



子 冶 石 瓢

?摹古?





子冶石瓢為傳統(tǒng)器型,

作品自傳統(tǒng)而來,是實用與鑒賞的上佳范本,

用線之單純、凝練、清澄透明一氣呵成,

堂堂乎襟懷磊落,浩浩乎器宇軒昂,

內(nèi)中生氣,直指人心。












作品壺身為傳統(tǒng)的三角架構(gòu),

端正了壺型的基礎(chǔ),

壺流口部微張似喇叭狀,

壺蓋小而蓋沿厚實,壺把方折剛毅,

其精湛的技藝手法無一不透露出微妙的情態(tài)。






壺身由石陶裝飾,

落刀遠近深淺、濃淡虛實,

皆協(xié)調(diào)相生,變化多端,

壺身梅枝從壺把下緣藉勢橫出,分兩路綻放,

左蔓壺嘴,上攀壺蓋,勢不可擋,

所謂仿得梅韻,

于朔風(fēng)冰雪中盡顯奇傲精魂。


純? 背



拍賣賞析


郁建超制、褚超裝飾 佛禮志公壺

上??飼r 2018年秋季拍賣會

成交價:78,200 元

茶馬古道上的馬幫文化

茶馬古道上南來北往的馬幫,整日風(fēng)里來,雨里去,風(fēng)餐露宿,在日久天長趕馬走天下的生活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馬幫文化,其影響源遠流長。

圖片描述??


因為茶馬古道險要曲折,基礎(chǔ)無法行駛車輛,只有靠人和馬的徒步運輸負擔(dān)貨運。在持久的成長中,為消弭旅途的孤寂并提防路上的盜贓和劫匪,漸漸形成了30-60人,馬匹50—140匹閣下的馬胡部隊。
他們在舊道上南來北往,在擔(dān)當著相稱于當代物流業(yè)角色的同時,更促進丁各平易近族經(jīng)貿(mào)往來和文化交換,也形成了舊道上特有的馬幫文化。?
圖片描述??
?一般說來,馬幫的組織形式最常見的主要有三種。其一是家族式馬幫,全家人抑或整個家族都投入到趕馬謀生的行列,騾馬全為家族或自家所有,馬幫以家族的名義命名。其二是“短湊式”馬幫,一般是同村的幾個人或鄰近村寨的人,因其志同道合,為了共同謀取利益,每家出上幾匹騾馬,結(jié)隊而行。其三是任意一時結(jié)成的馬幫,因為同走一條道路或接受了同一宗業(yè)務(wù),或者在路上可以共同防衛(wèi)匪盜的侵擾,相互有個照應(yīng),就組成了馬幫。這一形式的馬幫,沒有任何組織,集散皆共同需要而定。?一隊馬幫有“馬鍋頭”、“馬腳子”、“岐頭”等人組成,“馬鍋頭”就是一隊馬幫的首領(lǐng),是馬幫運輸?shù)暮诵娜宋?,一隊馬幫由他負責(zé)各種采買分銷,聯(lián)系業(yè)務(wù),甚至在野外開銷吃飯,都由“馬鍋頭”掌勺分飯分菜?!榜R鍋頭”經(jīng)驗豐富,懂得各行各業(yè)的行規(guī)禮俗,能夠應(yīng)付和及時處理馬幫長途運輸中隨時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榜R鍋頭”既是經(jīng)營者、趕馬人,馬幫運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和指揮者。有些“馬鍋頭”同時又是一些商業(yè)集團或業(yè)主的雇主或心腹,能夠長久與商業(yè)集團或業(yè)主密切合作,日就積累,往往成為巨富?!榜R腳子”就是趕馬人,是“馬鍋頭”雇用的小工,他必須聽從“馬鍋頭”的指揮。但一些小的馬幫,“馬鍋頭”同樣也是“馬腳子”。據(jù)說“馬鍋頭”一詞就是趕馬人長年累月同吃一鍋飯而得來的。一些“馬腳子”經(jīng)過一段日子的打拼后,也會擁有屬于自己的騾馬,在運輸中把自己騾馬加入馬幫,獲取一份運費。有些“馬腳子”用積累的錢在馬幫上路時購買貨物,隨路販賣,如此不斷擴大自己的經(jīng)營,就成了“馬鍋頭”或老板。茶馬古道上留下了無數(shù)這樣白手起家的人生傳奇,這也許就是茶馬古道馬幫運輸吸引廣大眾生的原因之一。?在比較大的馬幫中,除了“馬鍋頭”和“馬腳子”外,在這兩者之間還有其他人員:“馬幫二鍋頭”一人,專門負責(zé)帳務(wù),是馬鍋頭的助理;伙頭一人,專門管理沿途的伙食,同時負責(zé)馬幫內(nèi)部的獎懲事物;“哨頭”2-6人不等,其任務(wù)是負責(zé)馬幫的安全,即保鏢和押運;“岐頭”一人,是懂得人畜各種疾病治療的“隨隊醫(yī)生”。

圖片描述??

  馬幫騾馬的編制
  有一首在滇西南地區(qū)廣為流傳的歌謠《趕馬調(diào)》這樣唱到:“頭騾打扮玻璃鏡。千珠穿滿馬籠頭,一朵紅纓遮吃口,腦門心上扎繡球……”所有的馬幫對頭騾馬都極為重視,裝扮極為華麗,額頭帶有紅黃色火焰圖案金絨色途標,標正中是一面大圓鏡,有六面小圓鏡環(huán)繞,套著鑲嵌珠寶的銀籠頭,系九個銅鈴,頭上頂著6尺紅布扎成的繡球,耳后佩有牦牛尾紅纓一對,馬鞍上各插有一面馬幫幫旗或商號號旗或族旗。三角形的錦旗一般是馬幫幫旗,旗上繡有幫主姓氏;金邊方形的則是商號號旗或族旗,旗中央綴有錦雞羽毛,寓意道路通達,前途錦繡。二騾馬三騾馬的裝飾當然沒有頭騾馬華貴花俏,但亦有別于一般的馱馬。原則上,在一隊馬幫中,二騾馬馱的是馬幫所需的急救藥物,三騾馬是馬鍋頭或病號的乘騎專用。?  馬幫的編制有群、伙、幫之說,一般以9匹騾馬為一群,以三群為一伙,全部騾馬加在一起就是一隊大馬幫,稱之為幫。群有群頭負責(zé),選一匹騾馬為群頭,額頭佩帶紅布底黃色火焰形途標,掛2尺紅布扎的紅繡球,系6個脖鈴,鞍上插一面紅色白色錦群;伙有伙頭負責(zé),選一匹騾馬,佩帶黃底紅色火焰氈絨途標,掛4尺紅布繡球,系8個脖鈴,鞍插一面紅底牙形錦旗。隨后選擇三匹好騾馬為頭騾二騾三騾,由此帶領(lǐng)整個馬幫前行。

圖片描述??

?  馬幫的信仰與崇拜?  在傳說中,騾馬是一位叫羅哥的青年獵人馴服后才能馱貨乘騎的,后人就把其奉為馬幫行業(yè)的祖師爺。據(jù)說羅哥的化身就是馬幫煮飯用的鑼鍋,要專有頭鑼馱載,使用時不能隨意轉(zhuǎn)動,更不允許用腳踩踢或隨意丟放等;因長年在高山河谷間行走,馬幫首先崇拜山神,而山神的化身是草果。在野外露營時,要用飯菜祭祀山神,同時丟幾顆草果于火塘中。其次崇拜路神,路神的標志物是草鞋,路途中穿爛的草鞋一律不能隨便丟棄,要帶到宿營地火化。再次是卦神崇拜,其卦神的化身是煮飯時置鑼鍋的鍋樁鐵條,途中遇到疑難抑或要祈福消災(zāi)時,就用鐵條打火卦占卜。馬幫遇到雪滑不能成行,給馬蹄綁上草鞋,就可解決路滑問題。

圖片描述??

?  馬幫的禁忌?  馬幫日出而行,日落而歇,真可謂風(fēng)餐露宿,走南闖北,就形成了諸多的馬幫禁忌,這些禁忌是馬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篇題為《茶馬古道上的云南馬幫》的文章中,對馬幫的禁忌作了全面的總結(jié):出行禁忌———生肖屬馬日嚴禁出行,農(nóng)歷臘月、六月忌出遠行;方向禁忌———有俗語“春不走東,夏不走南,秋不走西,冬不走北”;行走途中,嚴格按馬幫編隊行走,么鍋為整個馬幫的導(dǎo)向,手擂大鑼開道,鑼聲既能驚嚇獸類,又能起到讓對方馬幫知道做好讓路和調(diào)整馬隊行走的速度,彼此能夠迅速通過;語言禁忌———馬幫趕馬人交談多使用行話,例如:途中歇息稱“打尖”,吃午飯稱“開稍”,野外露營稱“開亮”,工錢稱“彩利”等等;馬幫生涯中的人對一些數(shù)字、音語、詞匯也十分敏感,交流中要用別的詞字來代替,如“三”諧音“喪”,就用“神”字來代;“四”、“十”諧音“事故”、“蝕本”,就用“重雙”和“金”字來代;老虎稱之為“高鷹”,蛇被稱之為“老梭”,野狼稱之為“山兵”,鬼稱之為“黑影”,途中若遇洪水斷路則稱為“開順”,遇出殯就叫“送財神”等等不一而足,成為馬幫人中人人皆曉的行話。

圖片描述??

?  騾馬的禁忌?  忌騾馬額頭有白毛、馬耳前倒、馬背毛生旋、白蹄白尾、鼻孔朝天,忌馬日役馬,忌騾馬夜間臥眠,忌騾馬夜間嘶孔,忌在外人面前數(shù)馬,忌馬穿過羊群,忌馬脖帶草藤而歸等等;衣食的禁忌--趕馬人一般忌穿紅色、黃色衣服,衣服款式都十分寬大,不能扣錯紐扣,不能敞胸露懷,忌綁腿松散,忌跨越草帽,忌亂丟草鞋,忌亂敲碗筷、鍋、灶,忌筷子直插飯食上,忌吃飯時到處亂轉(zhuǎn),忌吃飯時坐在門上或馬鞍上,忌一吃好飯就臥床休息,亦不能在途中撿食食物。在吃飯時,有人來臨或路過,不管是誰,都要邀請同食,既便是飛禽走獸經(jīng)過,也要拋丟一些食物,寓意同食;住宿禁忌———煮飯時,不能旋轉(zhuǎn)羅鍋,住宿后,絕不能移動羅鍋。野外露宿不能選擇在江河沙地、大箐口、懸崖下。住馬店不能與生人同房,忌夜間火種熄滅,忌亂放東西等等;物象禁忌———忌見果木冬日開花,忌見鷹撲兔子,忌見老鼠搬家,忌見蛇交媾、脫皮,忌見蒼蠅群集不散,忌見蜂巢亂蜂,忌遇野獸奔向路的下方,忌遇鴉雀噪林,忌聽黃鼠狼、野貓嘶鳴等等;清明季節(jié)見霧不出行,電閃雷鳴時忌出行等等。?  馬幫中常用的語音?  在長期的趕馬生涯中,趕馬人練就了一套趕馬俗語,稱之為“馬語”,用此“馬語”通過哨聲、吆喝向騾馬發(fā)出指令,如僅口哨聲就有解悶、喂水、吃草、壓驚四種功效,在漫漫旅途中,趕馬人和騾馬間形成了默契、和諧的氛圍。趕馬人對騾馬的吆喝聲亦極富親和力,時間久了,騾馬一聽主人的吆喝,八九明白主人的意思。馬幫中通用的一般俗語有:“哇—”意思為停;“啟瞿”表示走;“堵啟”表示讓路;“駕”表示上馱鞍;“松松”表示卸鞍;“啟幾”表示舉蹄;“松啟”表示跑;“鳥烏”表示吃草;“噓呼”表示飲水等等。?  馬幫文化的特點?  每一個趕馬人走四方,都勇于冒險,敢于面對各種挑戰(zhàn),在遭遇土匪強盜和碰上各種危機之時,要臨危不懼,沉著應(yīng)對;在馬幫生涯中,不僅勞力苦心,而且要知曉四季更替,天氣變化,要能判別東南西北,要能與沿途的各族民眾打交道,要懂得騾馬的性情;一個趕馬人在馬幫中一定要服從馬鍋頭的指揮,懂規(guī)矩,顧大局,明白事理,堅決完成自己份內(nèi)的事;在貨物運輸和與人交往中,信譽和信用至上,從來說一不二,果斷干脆,說到做到,絕無戲言;在路途中,馬幫遇到困難,都要相互全力協(xié)助,不計報酬;馬幫之間最忌爭搶道路,爭搶草場,爭搶顧客、貨物等。?  馬幫文化的商業(yè)性?  馬幫整日穿梭行走在大西南的山山水水間,他們?nèi)粘龆?,日暮而歇,由此產(chǎn)生了許多驛站,這些驛站,從而演變成為人流、物流的集散中心,最終演變成為市鎮(zhèn),如思茅、普洱、墨江、易武、大理、麗江、祥云、騰沖、保山等等都是如此形成的。在《華陽國志.南中志》里說:“永昌郡,屬縣八,戶六萬,去洛六千九百里,寧州之極西南也,有閩、濮、鳩、獠、越、裸濮、身毒之民?!毙纬杀I饺绱硕嗝褡宓慕患?,是因為保山當時是茶馬古道的物流樞紐之一,由此往北可進西藏、四川、通中原,往西可達緬甸、入印度,往東可抵滇中,往南可達普洱茶的生產(chǎn)中心思普一帶。大抵茶馬古道上的市鎮(zhèn)都如此形成和繁榮。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思茅降至光緒二十二年(1897年)設(shè)思茅海關(guān)后,商業(yè)貿(mào)易呈現(xiàn)十分繁榮的局面,人們紛紛騾馬馱運進各種商品販賣,爾后購買轉(zhuǎn)運普洱茶于各地,以獲高利。據(jù)記載,當時僅思茅市場商品年營業(yè)額就達300萬銀元左右,這在以馬幫為運載的年代已經(jīng)是巨大的交易量了。


項春霞在首屆“生活禪與茶生活”講壇演講:茶心豐盈,喜悅?cè)缟?/a>

各位領(lǐng)導(dǎo),與會的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人的一生,總會有一次心動的遇見。讓我們能夠有機緣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執(zhí)著生命的夢想,回首心路的歷程,做回真實的自己,從而融入悠然的禪意生活!我的心動遇見就是茶。

時間追溯到二十年前,也是一個金秋,當我在北京的街頭走進茶藝館的那一刻,我的心靈被震撼到了,我的生命軌跡也就此完成了定格。冥冥之中,我甚至遇到了未來的自己。

一杯清茶在手,滿目古色古香,勾起萬千思緒。初品淺香心悅,再品甘醇醉人,最后杯中只留下淡淡的清香,象極了人生。紅塵滾滾,世間萬象,我們疲憊于凡塵的困擾,流放于大千世界,心靈何曾有過歸宿?我們又何時關(guān)注過內(nèi)心深處真正的渴求?而置身茶樓,將陽光盛滿屋中,時時有清風(fēng)明月,繁華、榮耀都不羨,我自有清風(fēng)明月在懷,物我兩忘,這也許就是茶藝館帶給我們超然物外的生活狀態(tài)。我的心靈被喚醒了!

已所欲,施于人。創(chuàng)辦一家茶藝館,讓身邊更多的人能夠開啟禪意的生活。這個念頭欲罷不能。很長一段時間,奔波于邢臺和北京之間,我成了北京老舍茶館和五福茶藝館的???。2000年7月17號,邢臺仿古街清風(fēng)樓畔,邢臺第一家茶藝館——三劍茶藝館誕生!我和我先生歷時一年多的考察籌備建設(shè)終于塵埃落定。

2000年的邢臺,大多數(shù)人對茶的理解是解渴,隨手抓一把花茶投入杯中能喝上半天。偶有喝一杯綠茶的,多是有朋友從外地捎帶過來的,在當時可稱得上是茶人了。應(yīng)該說三劍茶藝館的開業(yè)在當時是震撼的,讓很多人由衷的贊嘆,但贊嘆之余收獲更多的卻是質(zhì)疑的聲音,什么“陽春白雪”、“呵呵”之聲不絕于耳。在邢臺這樣一個茶文化的不毛之地,茶藝館生不逢時,生意之慘淡可想而知?!袄硐牒茇S滿,現(xiàn)實很骨感”這一句網(wǎng)紅語言正是茶館開業(yè)之初的寫照。

說實話,我也曾動搖過,也曾懷疑我當初的選擇,但冷靜之后,我又走回了初心。我堅信,茶是我一生的不悔的追求,茶生活就是我人生的方向!我能做的只有砥礪前行,因為改變別人很難,當然做好自己也很難,但只有做好自己,才會有希望。于茶藝館而言,我們真正是做到了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多年以后,我曾為當時自己的茶心豐盈所感動。心中有了遠方,腳下路愈發(fā)堅定。我們開始對內(nèi)修煉功夫,成立了各種學(xué)習(xí)小組,對外不遺余力的開展了各種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動。

為了能和茶界同仁更多的交流,我們南下江西,拜會了中國茶文化的領(lǐng)軍人物,中國農(nóng)業(yè)考古茶文化專號的陳文華教授,讓我們更加明確了方向。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們的堅持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進茶藝館,越來越多的開始了茶生活。茶文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我清楚的記得,三劍六周年慶典之際,我們出版了一期報紙,最后一版是三劍大事記,滿滿一個整版記錄了三劍六年來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看到它的那一刻,我突然被自己感動了。

感謝茶,感謝三劍,感恩所有的遇見,給了我這樣一個錘煉自己,升華自己的過程。“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jīng)歷風(fēng)雨,如何見得彩虹?”感謝這一場經(jīng)歷,人的成長絕不會是因為歲月的延緩,而一定是我們經(jīng)歷了多少風(fēng)雨和坎坷。

2005年,三劍茶藝館橋西元街店開業(yè),新店奉行“禪茶一味”的經(jīng)營理念,從裝飾風(fēng)格和物品陳列上力求返樸歸真。當高僧大德凈慧老和尚蒞臨三劍茶藝館元街店時,老和尚對茶藝館的經(jīng)營理念給予了高度肯定,他說這里是國內(nèi)禪和茶結(jié)合最好的地方,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岸U茶一味”起源于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品茶如修禪,修禪不是與世無爭,消極避世,而是通過修行,追尋真理,發(fā)現(xiàn)智慧,讓內(nèi)心更有力量,有能力去幫助、影響更多的人。

與茶相遇,竟如此美好!老和尚倡導(dǎo)的生活禪更讓我深有感悟,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xiàn)禪的超越,體現(xiàn)禪的意境。2005年9月19日,值世界禪茶大會在趙州柏林禪寺召開之前,老和尚在時任河北省茶文化學(xué)會秘書長舒曼先生的陪同下,再度走進三劍茶藝館,于茶藝館二樓洞庭碧螺茶室品茶論禪,首次提出了中國禪茶精神為“正、清、和、雅”,三劍有幸成為中國禪茶精神誕生地。與凈慧老和尚相處的日子,也許是老和尚一生之中最忙碌的時光,除了日常的法事活動,還在同時進行著玉泉寺改建和大開元寺的籌建工作,但卻見不到凡塵中人為瑣事纏身,火急火燎的樣子。相反,老和尚始終是和藹寧靜的,他不急不燥、云淡風(fēng)輕的處事風(fēng)范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常說的“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所有的過程都是修為的過程。有如此修為才會有如此作為,正是他身體力行,才影響了眾生,使得看似繁雜的工作變得舉重若輕。

2007年開始,我卸去了所有的職務(wù),和我先生——青年畫家梁建平先生在北京創(chuàng)建茗墨塘。茗墨塘,顧名思義,這是一個有茶有畫的所在。我也有機會開啟另一種人生體驗。閑來約幾個好友品茶,平時料理家務(wù),幫先生打理一下雜務(wù),以一個家庭主婦的身份客居他鄉(xiāng)。

真水無香味至佳,無事閑來話桑麻。

日暮月圓清風(fēng)隱,憑窗坐對慢說茶。

這一首小詩就是我當時生活的寫照。這一段平靜的生活,讓我有了更多思考和沉淀的空間。一路走來,所有功名利祿,只不過付諸一盞茶中,無論,拿起放下,都是從容;細品慢飲,都是人間真滋味。善用其心,感恩一切,自在從容,如蓮喜悅。這期間,我先生梁建平老師以“如蓮的喜悅”為題創(chuàng)作了一組書畫作品,這也是我們那個時期共同的心聲。2009年12月25日,梁建平先生拜會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大法師,為巨幅彩墨菩薩作品《如蓮的喜悅》及其它作品開光,并接受大和尚慈悲法語的開示、加持。大和尚看了菩薩作品連聲道好,大和尚說:《如蓮的喜悅》是他見到的菩薩繪畫作品里法相莊嚴、慈悲、喜悅、自在表現(xiàn)最好的作品,并一再說善事,善事。最終,這巨幅作品被祥生集團以110萬元拍得,善款悉數(shù)捐贈給了中國紅十字基金西部女性陽光基金。

蓮花艷麗,潔凈無瑕,人心如蓮,歡樂福綿。從喜歡一杯茶開始,我開啟了一段屬于自己的豐富的人生。如今,我仍然喜歡那一杯茶,其實本來也沒有什么不同,只是我曾經(jīng)踐行過了。生活原本是簡單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從不簡單中找回來,因為簡單質(zhì)樸才是最迷人的。喜悅?cè)缟徱詾榈?,茶心豐盈即是禪。

找到約125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4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