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喜年:“茶氣”這玩意存在嗎?

小喜年


第一次聽到別人說:“這個茶‘茶氣’很足”的時候,我一臉黑人問號。

我當時在想:“茶氣”這玩意兒真的存在嗎?它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嗎?

出于好奇,我找了些資料,打算一探究竟。

編輯

唐代盧仝的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被后人稱為《七碗茶詩》的那幾句: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章五千卷。
四碗發(fā)冷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這首詩現(xiàn)在還被很多人引用,作為一首不可多得的茶詩被人們推崇。在鄧時海先生的《普洱茶》一書中有關(guān)于這首詩的評價:“全詩的精華所在,是描述他喝過了七碗茶時,對‘茶氣’所有的感受”。這首詩中體現(xiàn)的是喝這七碗茶的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身體感受,被后人解讀為“茶氣”。

編輯

除了鄧時海先生,還有很多人認為以上幾句是全詩的精華,茶界“申時茶”的概念也是出自這首詩。

“申時茶”是指每天在申時(即下午15:00——17:00)用腹部呼吸的方法,在四十分鐘內(nèi)喝上七杯茶,遵循科學飲茶的原則,喝到身體通透、改善循環(huán),達到有益身心的效果。

編輯

關(guān)于“茶氣”,唐代項斯的《山行》一詩中寫到:

蒸茗氣從茅舍出,繅絲聲隔竹籬聞。

這里的“茗氣”指的是煮茶時飄出來的茶香氣,與前面所說盧仝的“茶氣”不同。

編輯

明代許觀的《贈張隱君》一詩中也寫到:

茶氣拂簾清草午,想應賓主正高談。

明代程用賓的《茶錄》一書中“煮湯”部分提到:

辨氣者,若輕霧、若淡煙、若凝云、若布露,此萌湯氣也;至氤氳貫盈,是為氣熟,已上則老矣。

從語境中看,上面兩位古人所描述的“茶氣”應該也是煮茶時冒出來的茶香氣,并不是體內(nèi)的一種感受。

明代許次紓《茶疏》中寫到:

來自山東者,乃蒙陰山石苔,全無茶氣,但微甜耳。

這里的“全無茶氣”說的是喝起來完全沒有茶的滋味,所以這個“茶氣”指的是茶味。

編輯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平時聽到的“茶氣”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說茶氣是茶發(fā)出來的香氣,有人說茶氣是喝完茶后打的氣嗝,也有人說茶氣根本不存在,還有人說茶氣是喝完茶后渾身發(fā)熱的感覺。從以上的歷史文獻看來,這些說法都是有原由的,只是不同的人站的觀點不一樣而已。

編輯

有人會問:我們平時喝完熱水也會感覺到發(fā)熱,怎么喝茶感覺到身體發(fā)熱就是“茶氣”了?

很多人所說的“茶氣”其實是茶湯中豐富的內(nèi)含物質(zhì)進入人體過程中,由于分解作用釋放出的能量,會在胸腔或后背感到持續(xù)的熱氣,讓體內(nèi)慢慢變得通透。注意我這里說的是“持續(xù)的熱氣”,而喝完熱水之后,熱量散得很快,不像茶氣那么持久。

編輯

再回到前面說到的盧仝的《七碗茶詩》,詩中說的不正是喝茶時茶氣從產(chǎn)生到散去的過程嗎?而這一個過程,喝了七碗茶,最后“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說明此時有了身體放松、清風襲來的感覺了。

還需要注意的一個點就是,茶湯必須在內(nèi)含物質(zhì)豐富的情況下被喝進去,身體才有可能能感覺到茶氣,又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生活習慣不同,不同人對茶氣的感覺也不同,所以有的人感覺不到茶氣,也是很正常的。

編輯

最后,小喜年想說的是,要理性看待“茶氣”,你信或不信,它都在那里,就看你能不能感覺得到。

如有不同見解,歡迎評論補充。

關(guān)注小喜年,給你分享更多茶知識~

本文為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需注明出處。

評論 / 1

漢文愛茶
#156652

茶氣是喝完茶后渾身發(fā)熱的感覺。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