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復興,中國茶業(yè)恰是風華正茂!

2021年7月1日,一個載入中華民族歷史的莊嚴時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 100 周年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告“經(jīng)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xù)奮斗,我們實現(xiàn)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fā)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p>

在擺脫貧困、全面小康的征途中,我們看到了茶葉的磅礴力量——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產(chǎn)茶國,中國有20多個省份種植茶葉,涉及茶農(nóng)人口8000多萬,茶產(chǎn)業(yè)助力全國337個國家級貧困縣和百余個省級貧困縣實現(xiàn)了脫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茶葉更是在綠水青山上最璀璨的明珠。過去茶產(chǎn)業(yè)是脫貧攻堅的利刃,今后也將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的支柱產(chǎn)業(yè)。

千秋偉業(yè),百年恰是風華正茂。一縷茶香承載的不僅是國計民生,更是把“茶和天下”的民族精神傳播世界、造福人類。在茶文化、茶產(chǎn)業(yè)、茶科技“三茶融合”的指引下,茶一定會書寫人們對于幸福美好生活期盼的壯麗篇章。

習茶

易武春茶嘗鮮記

去云南“云”游了半個多月的茗淑,還沒落地,就被我們強烈要求辦一場嘗鮮會,因為她太“高調(diào)”了,每到一個山頭一個山寨找茶,都發(fā)朋友圈,挑動著大家的味蕾。

于是,茶會的報名接龍一發(fā)出,大家立馬一呼百應,紛紛趕來搶“鮮”。有人調(diào)侃說,這報名的速度絲毫不亞于群里搶紅包——手快有,手慢無。春茶,從來都是愛茶者們的狂歡,更何況還是聲名在外的易武茶。

幽賞

在夏天,喝茶吃瓜才是正經(jīng)事

剛敲下“夏天”這兩個字,腦海中和它有關的畫面、聲音、香氣就全被激活開了。明媚又燦爛的太陽,白玉般光潔的梔子花,田野里水稻的清香,嘹亮清越的蟬鳴,又或者滿頭大汗時,坐在茶寮原木地板上,以及日式傳統(tǒng)建筑的緣側(cè),吃一口冰鎮(zhèn)西瓜的暢快。

沒有哪個季節(jié)像夏天這樣的熱烈與極致,它就像永遠沒有解開的謎底,有無數(shù)的好奇等待我們?nèi)ヌ剿鳎瑫r又提醒我們保持清醒的覺知。這期的“去野集”,就像時光機,帶我們?nèi)サ缴嚼?,重溫童年夏天的故事?/p>

日本茶室的濫觴

銀閣寺東求堂為初期書院的殘留建筑,文明十八年(1486)修建,這間由扁柏皮茅草屋頂建成的房間,是足利義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過的佛堂和茶室。東求堂在日本建筑史上的有著極高的地位,之前的日本建筑主要風格有寢殿式、禪宗式和金閣寺那樣的折衷式,而東求堂確立了書院式的新風格,成為以后武士家族的基本樣式。

物語

且陶陶樂盡天真……

近期,隨著“一方山煙”陶器展在杭州西湖畔開幕,以及“一條視頻”在全國的推送,來自上海的女性陶藝家李樂(又名樂子硯),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在2020年之前,李樂長期在景德鎮(zhèn)從事陶藝工作。去年,她結(jié)束了景德鎮(zhèn)的工作室,回到了上海,專心在家中的閣樓里做陶藝。

在杭州的茶器作品展上,李樂分享了自己去年末開始制作的一些茶壺和新制作的茶臺。對李樂來說,摸索陶藝差不多已經(jīng)十年了,終于開始可以在工藝燒成的同時做一些器物嘗試,她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未來的兩三年,會計劃多一些茶器制作方面的嘗試,探索和拓展在茶環(huán)境中涉及到的各種可能,包括茶壺、茶則類桌面茶器,甚至也想嘗試茶室中的裝飾藝術陶器。

問茶

一方傳承 遇見雙洋

——走進漳平水仙故里雙洋鎮(zhèn)

一方水土出一方茶,作為中國烏龍茶的經(jīng)典系列之一,漳平水仙以它的獨到之處享譽海內(nèi)外。漳平水仙的血統(tǒng)先是移植了閩北的烏龍茶,又借鑒了閩南的綠茶鐵觀音,在南北二者結(jié)合之上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閩西部的獨特地理標志,19世紀二十年代起,始由鄉(xiāng)民劉永發(fā)創(chuàng)始用四方形餅式包裝的形式,后由鄧觀金拜師學藝繼承下來。

筆者于5月7日晚從福州市至漳平市拜訪了福建陳泰昌茶葉發(fā)展有限公司,百年陳泰昌一方水仙茶的老人頭logo映入眼簾,隨之而來的是負責人的熱情相迎,進入公司后方先生拿出一塊綠褐相見的四方形干茶餅,招呼各位品鑒,初泡茶湯呈杏黃色,香氣低悶不純正(發(fā)酵偏輕),滋味濃欠醇,略帶苦澀,人口舌頭發(fā)麻粗老,再泡黃亮色褪淡,葉底黃亮有紅邊,葉片能展開……

將進茶

初夏制茶手記

雖走過不少茶區(qū),喝過不少好茶,也訪過不少包括制茶師在內(nèi)的茶人,但筆者一直是扮演著觀察者或記錄者的角色,制茶離我很“近”,卻也很“遠”。近的是,我能近距離觀察茶是如何在制茶師手上從一片翠鮮的樹葉變成一枚有香氣有溫度的茶葉。遠的是,制茶是一項技術活,靠的是經(jīng)驗的日積月累,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不過,不久前參加的一次“茶葉制作(專項職業(yè)能力)”培訓班,把我重新推到了茶青面前,我也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了制茶人,并重溫了學生時代的習茶回憶及制茶的甘苦——第一次做茶也是在17年前的初夏!

七碗流風

來源: 茶道傳媒

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