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茶廠里品讀不老時光

茶廠幼兒園

昌寧是千年茶鄉(xiāng),無論談昌寧經濟還是文化,茶都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對于昌寧茶歷史茶經濟茶文化,昌寧茶廠同樣是必說的話題。雖然那里的建筑、設備已成為了故事,但故事里那些不老的時光,依然在這里散發(fā)著悠悠的茶香。

每次走進昌寧老茶廠的老廠區(qū),總喜歡走進那片四周是木板的老倉庫,只要走進這里,思緒就會重回那個火熱的年代,靜靜品味浸潤在倉庫木板里的茶香恬淡怡人。關于昌寧茶廠,有一些關于“獎狀”“回信”的爭論,似乎只有那些才能證明其曾經的輝煌。其實,有與沒有并不是那么重要,這些老建筑,會用浸于其間的茶香證明:無論有沒有那些,這里都是昌寧茶業(yè)騰飛的一座豐碑,這個茶廠都代表了一個時代一種精神。與其把精力放在那些對于外表的爭論、粉飾上,不如像倉庫的木材一樣默默吸收茶香提升內涵。

茶廠老車間

與茶廠的老人們聊天,只要你不去刻意引導,很少有人會提及這些掛在墻上的榮譽,更多的會講述曾經的艱苦,曾經的熱血,還有一直到現在還留在心底的自豪感。現任昌寧龍潤茶業(y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徐文軍,是名副其實的“茶廠人”,從1968年出生在茶廠,就一直與這里相依相伴,真正是生在茶廠、長在茶廠、老在茶廠。老廠區(qū)的每一間房子、每一臺機械、每一幅圖片,他都能講出背后的故事。徐文軍說,那個時候的茶廠是昌寧的一張名片,每一個茶廠人都有很深的自豪感。

徐文軍的父親徐武云和母親王連英,更是茶廠整個歷史的見證者、參與者,對茶廠的感情比后輩深了很多。他們都是1958年第一批進廠的老工人,參與了從茶廠建設開始的全過程?!斑M廠那年我才17歲。”徐武云回憶,“那個時候,調動了全縣資源來建茶廠,全縣獨有的一輛汽車也調來運木料,還在達丙街等其他地方的一些場子建臨時車間,這邊建廠那邊生產。我們都是白天在生產,下班后坐上車子去山上抬木頭?!?/p>

昌寧老茶廠里的建筑、設備,其實都是一本無字的書,書里記錄著昌寧茶走向輝煌的歷史,也記錄著幾代與茶廠相關的人的風雨人生。那些老建筑,粗一看每次都一樣,但仔細看卻會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覺,如讀一本書品一壺茶一般。特別是廠區(qū)里那些殘墻危房,基本沒有后來添加的任何痕跡,可以任人放飛思緒,就如傳統(tǒng)曬青茶、傳統(tǒng)紅茶,沒有更多工藝或配料的添加,喝進口里的滋味,無論是苦是甜是香,一切自然而然。

在昌寧老茶廠的大院里,有許多老屋,有的已經“風燭殘年”??粗@些老屋,似乎還能看到當年這里熱火朝天的建設、生產和熱氣騰騰的生活,以及日漸衰落后的嘆息。一位生長在茶廠的朋友說,老茶廠是他的童年。如他所說,茶廠里的這些老屋子、老設備,每一樣都是與茶廠有關的每一個人的童趣、青春、壯志,如今雖然許多人都已走向社會各個領域,或成為社會精英,或成為普通的社會成員,但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記憶,這個記憶就叫昌寧茶廠。

昌寧茶廠幼兒園,是茶廠孩子兒時的樂園。院內那棵大李樹上結滿了李子,每一顆果子里,都有童年的歡樂。李樹很大很壯也很結,大約該是幼兒園建成之初就種下了,然后陪伴著一代代的茶廠“桃李”成長。如今,幼兒園早已停辦,但李樹卻仿佛還能聽到當年的熱鬧,一直在那里默默地守望。

走進幼兒園的屋內,墻上還有許多依然清晰的圖畫,那個年代的茶廠娃無疑是幸福的,他們可以在屋里聽著三只小豬的故事長大。而生長在農村特別是山區(qū)的孩子,卻只能風吹日曬趕著不止三只的小豬,去編織自己的童話故事。有個生長在茶廠外的孩子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想進去茶廠里看一場“右手打槍”的電影,因為在圍墻外總是只看到“左手打槍”的那一面。這個孩子羨慕的,不只是茶廠孩子能看的正面電影,更是茶廠里熱氣騰騰的生活。

昌寧茶廠的老車間里,還有許多老機械,每一臺設備都有茶葉印下的歲月印記。自茶廠子弟變茶廠工人后,徐文軍就一直在這個篩分車間里工作,對這些設備感情滿滿,他說這些設備至今只需開機便能正常工作。

看著這些處于“停職”的設備,許多人都會和徐文軍一樣,感覺很可惜。這些設備雖然不會說話,卻見證了茶浮與沉、濃與淡、熱與涼的規(guī)律。它們還在期待著有一天能被“返聘”,若能如愿,那將是昌寧茶尤其是昌寧紅茶的又一個值得記住的歷史時刻,迎來昌寧千年茶業(yè)的新輝煌。

來源:云茶交易中心,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