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叢”還是“樅”?茶界一直有人在用錯

在很多茶葉店(館)中,及有的茶書茶文中,甚至有的大部頭茶葉全書,都把茶的“名叢”字誤寫 為“名樅”字。“老樅水仙”的叫法也是屢見不鮮。這在產茶當地和茶界人士中,尚知其意,但如果讓剛入門的茶友們溯其字面意思,則感莫名其妙。

“名叢”是從武夷菜茶中挑選出來的優(yōu)異茶葉,在歷史上,由于大都采用有性的茶籽繁育,非常容易產生變異。武夷山茶農及茶家則根據這些茶樹的不同特征和情形,遴選出各種茶叢,冠以雅名,單獨制作。早在明代就有珍品“白雞冠” ,清代及民國初年,名稱越來越多,竟達千余種。其大體是根據生產環(huán)境、茶樹形態(tài)、葉片形狀、葉子顏色、發(fā)芽遲早、茶品香型、傳說故事、種植年代等方面來命名。至今尚見記載的有280個。

這些茶名頗具文采,富有內涵,且品質優(yōu)異,深得認同,為武夷巖茶一大特色。2002年國家批準的《武夷巖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條例中,將“名叢”統(tǒng)歸作為武夷山一大類產品茶,并訂有感官標準。

「叢」與「樅」

「叢」與「樅」

武夷茶文化研究的鄉(xiāng)土專家黃賢庚先生發(fā)表于2009年9第3期《福建茶業(yè)》的《「叢」字和「樅」字不可通用》一文,引用權威工具書的相關詞條,按照該文的說法:“叢”解釋為 :“聚集 ,如叢生” ,繁體字為“叢”,解釋為“叢生的草木”;“叢”的異體為“欉”。

“欉字”最早被用于武夷“名叢”,是林馥泉寫于1943年的《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鉛印本)。

1943年林馥泉先生在《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最早使用的“欉”字。

后來有人將此自字自行想當然地簡化拼合成“樅”字。而“樅”字,根據《漢語大字典》的真正釋義,繁體字為“樅”,義為(1)樹木名:柳杉、松;(2)姓:如漢代樅公;(3)縣名,樅陽:在安徽省南部。據以上的詮釋,“叢”、“樅”含義完全不同,因此武夷名叢和其它單叢的“叢”不可用“樅”。陳宗懋《中國茶經》、王鎮(zhèn)恒《中國名茶志》上也均用“叢”字。

陳宗懋院士主編的《中國茶經》中,林心炯先生執(zhí)筆的“武夷巖茶”篇章亦均用“叢”字。

我們在外包裝上,??吹疥P于“叢”與“樅”的錯誤用字。

依據上圖認準“叢”的正確寫法

鳳 凰 單 叢

鳳 凰 單 叢

其實在茶界,不單單只有武夷山的茶會使用「叢」字。同屬烏龍茶的廣東潮州工夫茶也用這個「叢」字,如「鳳凰單叢」,而且也同樣存在「叢、樅」并行的情形。不過潮州市政府于2004年8月專門下文進行規(guī)范,采用「叢」字為標準字,而明確以「樅」字為錯別字。不過民間仍見到不少「單樅」的寫法。

關于茶學文書中那些易錯字、詞

綜觀這些年來涉茶用字、用詞中,錯用、錯寫、錯讀等不符合語言文字規(guī)范的現(xiàn)象不在少數。

茶界泰斗張?zhí)旄@舷壬土喂珫m老先生在2014年發(fā)表了發(fā)表《涉茶常用字、詞辨析和規(guī)范》一文,望能引起茶界同仁們的注意,在茶學文書中不再犯字、詞之錯。

01/“名茶”與“茗茶”

陸羽《茶經》一之源,說茶的名稱有五: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蘐”、四曰“茗”、五曰“荈”。

“茗”,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中的注釋為:茶樹的嫩芽,泛指飲用的茶?!懊琛保牟枞~。這里的“名”是形容詞,意思是:有名的,眾所周知的,如:名人、名校、名牌、名茶?!败迸c“茶”連用,成了“茶茶”,兩個同義的名詞疊用,重復了?!败笨膳c“香”、“品”組合為:“香茗”、“品茗”。由此可見,“名茶”不可錯寫為“茗茶”。

02/是“香櫞”非“香椽”

“香櫞”,是永春佛手茶的別名,也是外銷的商品名?!跋銠础?,讀xiāng-yuán,學名“枸櫞”,蕓香科常綠小喬木或大灌木,有短刺,葉卵圓形,花瓣里白外淡紫,果形長圓,色黃,香濃郁,果皮可入藥。佛手茶樹的葉與香櫞的葉相似,成品茶又有類似香櫞的果香,故茶區(qū)稱佛手茶為“香櫞種”?!按弊xchuán,指架在檁條上承受屋面板和瓦片的長形木料?!跋愦笔清e寫。

03/是“炭焙茶”,不是“碳焙茶”

“炭焙茶”的炭,是木炭,指茶葉干燥過程用木炭作燃料烘焙。

“碳”,則為非金屬元素,其化學性質穩(wěn)定,是構成有機物的主要成分,它不能作為燃料焙茶?!疤急翰琛笔清e寫。“焙”,讀bèi(與“貝”同音),不讀péi(陪)。

04/“工夫茶”與“功夫茶”有區(qū)別

工夫:(做事)所耗費的時間。

功夫:本領、技能。

“工夫茶”,特指條形紅茶。閩紅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統(tǒng)稱,是福建的特產。三種工夫茶產地不同,品種不同,品質風格不同,擁有各自的消費群體。

“功夫茶”,是廣東、福建一帶的一種飲茶技藝。對茶葉、茶具、水質等都有特殊要求,沏茶、飲茶也有一定的程序和禮儀。

05/“若深杯”,不可錯為“若琛杯”

“若深小盞孟臣壺,更有哥盤仔細鋪。破得工夫來瀹茗,一杯風味勝醍醐”。這首詩摘自臺灣已故著名史學家連橫的《劍花室詩集》,堪稱名器、茶境完美結合的情景畫卷。深諳功夫茶的連橫還在其《茗談》中寫道:“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由此可見,“若深杯”在功夫茶器具中之重要。但遺憾的是,長久以來,許多人把“若深”誤作“若琛”,以訛傳訛,謬傳甚廣。

“若深”探源,“若深”最早見于清康熙年間。1851年,一位具名為“杯隱”的雅客寫了一本古陶 瓷專著《杯史》,書中明確記載:“本朝器......抹紅碗、若深杯、雕龍杯”。同時期,就有三個若深款記:若深珍藏、慶溪若深珍藏和西朱若深珍藏。(摘自顒若齋主、佛見笑在搜狐博客中:詞海拾貝、靜水若深——略說功夫名器“若深杯”)

06/“窨”,是多音字。

讀yìn(與“蔭”同音),作名詞用,意為:地下室,地窖。讀xūn(與“熏”同音),作動詞用,意為:熏制茶葉,把茉莉花茶等與茶葉混在一起,使茶葉染上花香。

//////

愿廣大茶友,尤其是茶文化人及傳播和交流信息的各種載體的工作者率先垂范,帶動業(yè)界共同為涉茶用字、用詞的規(guī)范化作出努力。

參考文獻資料:

①《福建茶業(yè)》2009年第3期《“叢”字與“樅”字不可通用》(黃賢庚)

②《福建茶業(yè)》2014年第5期《涉茶常用字、詞辨析及規(guī)范》(張?zhí)旄!⒘喂珫m)

來源:武夷茶天下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