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白茶居然有蛤蟆背

  小懂的茶友發(fā)來一張圖片,說是自己泡了一款2013年的炭焙白茶(壽眉),沖泡后葉底居然出現(xiàn)了蛤蟆背!不過并沒有大面積出現(xiàn),只是偶然發(fā)現(xiàn)。

  該茶友很不解:

  是不是走錯片場了?

  蛤蟆背不是應(yīng)該巖茶才會有嗎?

  白茶為什么會有蛤蟆背?

  會不會影響品質(zhì)?

  是不是工藝不到位?  

  面對一連串的靈魂拷問,我們請教了幾位業(yè)內(nèi)人士,并細致地為大家解讀下白茶中的蛤蟆背。

  的確,蛤蟆背在巖茶中最為常見,一般被用來形容巖茶經(jīng)過炭焙后,葉片上留下的類似小氣泡的凸點。 

  巖茶焙火時,當達到一定溫度,葉片中的水分因為受熱就會向外排出。

  排出過程中,一些水分子會聚集在同一部位,促使葉片細胞凸起,就在葉片上形成了小凸點。

  焙火結(jié)束后,這些小凸點依然在葉片上,也就是我們說的“蛤蟆背”。

  說回這款炭焙白茶,從干茶能看出來,這是從茶餅上撬下來的。  

  炭焙白茶茶餅的工序是這樣的:茶葉采摘下來之后,要經(jīng)過萎凋、烘干。

  烘干時,用木炭文火把萎凋時殘留的水分去掉一部分,以達到合格的含水量。

  不過,炭焙白茶在烘干時,不同于巖茶的炭焙。

  白茶的炭焙屬于低溫炭焙,這樣才能夠保留活性酶的活性,一旦超過60℃,白茶里的活性酶就會出現(xiàn)不可逆轉(zhuǎn)的功能受損或者完全失效。

  所以,炭焙時,火并不直接接觸茶,而是用燒炭產(chǎn)生的熱量慢慢烘干。  

  要保證每塊炭都燒透

  在炭焙時,制茶師會通過覆灰、隔熱等手法,控制炭的溫度,文火慢焙,讓白茶不斷吸收炭內(nèi)的熱量,促進酶的活性,利于白茶內(nèi)質(zhì)的轉(zhuǎn)變。  

  將炭入鍋、鋪灰

  經(jīng)過炭焙的白茶,青味降低,茶氣更足,有淡淡炭火香。而且能夠提升茶葉中活性酶的活躍度,加速酶促氧化反應(yīng),因此,炭焙后,白茶口感更為醇厚。

  炭焙完成后,要進行壓餅工藝,壓餅完還要放在烘箱進行再次烘干。

  在這兩次的烘干過程中,壽眉葉片的細胞會因為熱脹冷縮的原理,先凸起再扁下去,再凸起,再扁下去。

  在泡茶時,經(jīng)過沸水沖泡,壽眉葉片的細胞受熱被打開,熱水進入,會燙破一些細胞,這些燙破的細胞連成小片,就成了我們能夠看到的“蛤蟆背”。

  這些小蛤蟆背用手輕輕一捏,就會有水流出。

  所以,炭焙白茶出現(xiàn)蛤蟆背并不是工藝上不達標,而是因為烘干到位,茶葉干度達標,才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不過我們需要說明一句,如今很多人(尤其是巖茶愛好者)常以是否有蛤蟆背來判斷茶葉的好壞,其實這是有所偏頗的。

  蛤蟆背不能代表茶葉品質(zhì),茶葉的品質(zhì)還是要從其外形、色澤、香氣、茶湯的顏色及滋味等方面品鑒,若是僅以“蛤蟆背”的狀態(tài)來看茶葉品質(zhì),未免太過片面,亦缺乏科學依據(jù)。

  你的炭焙白茶,遇見過蛤蟆背嗎?  

  來源:懂茶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