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字告訴你,一杯好茶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是茶樹原產國,是最早利用和品飲茶葉的國家,是茶文化的發(fā)祥地,是美飲美食的國度。中國人對于好茶,長期以來都抱有無窮無盡的興趣與不懈追求。

  那么,從消費者喝到一杯好茶到角度,一杯好茶是怎樣煉成的呢?

  從茶園到茶杯,離不開種、制、泡:首先要種出來,然后要制作成產品,最后要沖泡成茶湯,涉及諸多因素。

  一杯好茶的煉成過程,大體就是從一類好茶,到一款好茶,再到一杯好茶。

  我們今天就以12個字來簡要聊聊這個話題。

名山良種

  茶首先是種出來的。好茶則首先離不開名山良種。

  這里的名山,指的是小產區(qū);良種則有兩層含義,一是優(yōu)良品種,二是優(yōu)秀的種植技術。

  簡單講,這里重點關注的是,什么樣的茶樹?長在怎樣的環(huán)境?是怎么生長的?這對于優(yōu)質鮮葉及其內質形成關系密切。

  名山良種包括四方面的優(yōu)秀和綜合優(yōu)秀:一是產區(qū)立地,二是茶樹品種,三是樹形樹齡,四是種植技術。

  第一,產區(qū)立地:包括氣象、土壤、生物、生態(tài)四大因子。其中,氣象因子包括陽光、溫度、水分、山場和其它因子。每個因子又可以細分出多個影響因子。茶樹作為生命體,扎根于土壤吸收養(yǎng)分,通過光合作用合成和積累內質,這些都受到立地環(huán)境溫度、水分和山場等的綜合影響。

  優(yōu)秀的產區(qū)資源稟賦,是出產好茶的根本基礎。通常說的“名山出名茶”中的名山,指的正是以上產區(qū)四大因子綜合評分的優(yōu)秀。

  第二,茶樹品種:影響到茶葉產量與質量。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國,茶樹種質資源非常豐富,在長期的茶樹栽培和品種選育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國家級良種、省級良種和地方品種,不同品種有不同的形狀特征、基本特點與適制性。除了良種外,當?shù)氐娜后w種因為在有性繁殖過程中因為不斷變異而形成的差異化與豐富性,也為后續(xù)的茶葉品質提供了更多的豐富性與可能性。

  第三,樹形樹齡:樹形樹齡會影響到茶樹的光合作用表現(xiàn)。不過,這種差異性,體現(xiàn)在高密植的修剪型茶園、野放型茶園以及類似云南許多原生態(tài)茶園中的古老茶樹上面,可能會有所不同。此外,這種不同的背后,同時還往往關聯(lián)著這些不同樹形樹齡茶樹所生長環(huán)境之間的顯著差異,從而導致茶樹光合作用與內質形成和積累方面的差異。

不同生態(tài)的標準茶園對比

  以云南的茶樹為例,人們在談論小樹、中樹、大樹、古樹等不同樹齡茶樹品質的差異時,往往僅僅或過分強調樹齡差異,甚至直接以樹干粗細論品質和價格,而忽視了茶樹生長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顯著差異。即便是同樣樹齡的茶樹,生長在光禿禿山坡上,還是生長茂密森林中,兩者在光合作用的內質形成與積累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們在看到不同樹形樹齡茶葉內質存在一定差異的同時,也要綜合客觀認識,而不要過度放大,或者盲目引導。

不同立地生態(tài)與樹形樹齡的茶園對比

  第四,種植技術:這包括茶園建設、土壤管理、樹冠培養(yǎng)和安全生產等方面。在產區(qū)資源稟賦確定、茶樹品種選定的情況下,茶樹的種植技術對產出鮮葉對質量影響很大。種茶是門技術活,需要摸索、學習和長期努力。

  比如說,茶園耕作、茶園除草、水分管理、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控以及在如果需要時合理用藥,等等,都是技術活,都是讓在能夠出產優(yōu)質鮮葉對地方最終出產優(yōu)質鮮葉所涉及到的方面。

  有了名山,尚需保護。這方面,有些知名茶區(qū)曾經因為無序發(fā)展而導致生態(tài)破壞嚴重,從而影響到整個產業(yè)發(fā)展,不可謂教訓不深刻。

  有了名山,保護好了,還需良種。有些資源稟賦不錯、生態(tài)也非常優(yōu)秀的茶區(qū),在科學栽培尤其是合理施肥用藥方面長期存在欠缺,直到最近才如大夢方醒。有些熱門產區(qū),存在濫用除草劑,以及過度采摘損害茶樹的現(xiàn)象,這都是值得警醒的。

精工細作

  茶葉是制作出來的。好茶離不開精工細作。

  這里的精工,既指精致適宜的工藝,也指精專得法的茶師;細作,既指精細考究的制作,也指良好的生產環(huán)境與管理系統(tǒng)。

  精工細作包括五方面,一是鮮葉采運,二是毛茶初制,三是原料精制,四是產品研發(fā),五是成品生產。

  第一,鮮葉采運:包括鮮葉采摘、收購、運輸和儲存。采茶也是門技術活,什么時候采,怎么采都是有講究的。通常而言,有一定規(guī)模的企業(yè),可能就要涉及鮮葉收購,這就涉及到前期的茶園調研或協(xié)作,鮮葉標準的相對統(tǒng)一以及成本管控等方面。在鮮葉產地和加工基地存在2-3小時車程距離的時候,合適的運輸與到廠后的短時儲存就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因為鮮葉在被從樹上采摘下來后,就開始失水,就開始了內部變化。

  例如,云南有些地方,茶山離村寨路途較遠而且交通不便,以前一大早出門走幾個小時山路去采茶,采完后再走幾個小時山路才能回到村寨去制茶。他們在發(fā)現(xiàn)因為長時間而且相對高溫情況下可能對鮮葉存在不利影響后,最近幾年就逐漸將初制所建到了茶山,便于更及時初制,以更進一步保障毛茶品質。

  第二,毛茶初制:這涉及到工藝流程與參數(shù)、制茶裝備、制茶技師和制茶場地。制茶裝備與制茶場地是硬件,這要滿足清潔化生產的要求;不同人對于同樣一份工藝指南,實際操作時也常常出現(xiàn)不同結果;初露頭角的制茶新手,與經驗豐富的制茶老手,即便同樣的鮮葉,做出來的茶往往也有不同。通常說的“看茶做茶”背后,是根據(jù)原料特點、制茶天時與所追求風格的靈活拿捏,背后實際上是需要多年制茶經驗的積累。

  對于有些茶,如普洱熟茶,需要在毛茶基礎上經過渥堆發(fā)酵而成,這也是技術活。又如茉莉花茶,窨花過程也是技術活。

  第三,原料精制:不同的茶類,對精制加工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有些省略,有些簡單,有些則是較復雜。原料精制,目的是剔除雜質、整飭外形、分別等級、穩(wěn)定和提升原料品質,以利于后續(xù)拼配和付制。

  第四,產品研發(fā):產品需要原料,但原料不等于好產品。好產品離不開好原料,但好原料不等于好產品。

  產品研發(fā),是一項專業(yè)技術活。它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需求為邏輯起點,基于對客戶群體的定位,提煉和形成產品概念,確定產品名稱,并相應確定產品口感風格和規(guī)格形態(tài),設計與之契合的包裝形式和外觀,控制產品成本,然后生產加工和品質管控,并進而統(tǒng)籌考慮營銷推廣等工作的一個系統(tǒng)作業(yè)。產品研發(fā)能力,也需要訓練有素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在研發(fā)實踐中不斷磨練和積累——審評拼配如此,系統(tǒng)作業(yè)也是如此。

  鏈接:探潤研發(fā)手記

  第五,成品生產:這包括包材采購、成品加工和成品儲運。包材采購涉及打樣定樣、下單生產、進廠驗收等環(huán)節(jié),成品加工涉及加工裝備與場地和生產品控等方面,成品儲運涉及到儲運安全以及出場檢驗等方面。所有這些方面,都與成品到達市場后都品質與成本相關。

  好鮮葉不等于好毛茶,好毛茶不等于好原料,好原料不等于好產品,這中間的道理不難明白,因為從鮮葉到毛茶,從毛茶到原料,從原料到產品之間的每一個轉換,都離不開精工細作。但實際中,各種誤區(qū)或引導的偏頗層出不窮。

  比如,過去若干年來,云南普洱茶對于山頭村寨的過度強調而忽視加工制作,以致于市面上有些名山名寨的產品雖然價格高昂,但因為制作失當而品質平平。

  又如,好產品離不開好研發(fā),離不開對成本的考量,通常還離不開品質的持續(xù)穩(wěn)定。但市面上太多的產品,基本是還處在弄點毛茶配個包裝就上市銷售的階段,如果能再有個玄虛的名字或龍飛鳳舞的書法,就大概算是小螃蟹“橫行”江湖了。

沖泡得法

  有了好茶,還需要沖泡得法,才能喝到一杯好茶。

  絕大多數(shù)情形下,中國的茶葉消費者,都是買的茶葉,喝的茶湯,而從茶葉到茶湯的轉換過程,不會自然而然完成,需要依賴于合適的沖泡。所以,泡茶的問題,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從一款好茶葉到一杯好茶湯的轉換過程,實際上也是一杯好茶最終煉成過程。

  筆者認為,就日常品飲而言,所謂泡茶,就是以合適的器具和方式,將茶里面能溶解于水的滋味物質和釋放出來的香氣物質“沖泡出來”,并獲得適合自己口感的茶湯。筆者曾經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中國人把制茶當作“制造一杯能喝的香水的藝術”。其實,在泡茶方面,又何嘗不是如此:中國人把泡茶當作“調制一杯能喝的香水的藝術”。

  茶葉沖泡涉及多方面,筆者將其概括為日常泡茶六要素,包括泡茶用量、泡茶用水、茶水比例、泡茶水溫、沖泡時間和泡茶器具。在一些要素基本固定的情況下,你也可以總結自己的泡茶三要素或泡茶四要素。這方面,筆者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可點擊鏈接查看,在此就不再展開。

  鏈接:日常泡茶六要素

  簡言之,日常泡茶時,針對手頭的這泡茶,基于自己的口感或同飲者的口感偏好,選擇合適的泡茶用具,在泡茶用量、泡茶用水、茶水比例、泡茶水溫、沖泡時間等因素之間總體把握和靈活拿捏,最大程度的呈現(xiàn)出這泡茶的內質特點和品質風格。

  對于喜歡和/或擅長泡茶的消費者或發(fā)燒友而言,在得到一款好茶后,在享受沖泡過程的同時,喝到好茶湯,獲得自己感覺良好的消費體驗,一杯好茶至此煉成。

  但對于一些不喜歡和/或不擅長泡茶的消費者而言,如果因為泡茶環(huán)節(jié)而沒能表現(xiàn)出茶葉已有的水平,那輕則影響消費體驗,重則反過來質疑茶葉質量:這茶是不是有問題呢?所以,從這個角度,對于出品好茶的廠家而言,不能完全將消費者都假設為經驗豐富的泡茶老手,需要在取用方便、沖泡指南和器具配套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便利。

小結

  第一,名山良種,精工細作,沖泡得法,這十二個字所代表的“種、制、泡”三個環(huán)節(jié),是一杯好茶的三個必要條件。既要名山,還需良種;既要精工,還需細作;既要沖泡,還應得法。唯此,一杯好茶才能最終煉成。

  第二,無論是一類好茶的種成,還是一款好茶的制成,或者是一杯好茶的泡成,都涉及多種因素。一杯好茶的煉成,則更是受眾多因素影響。因而,我們關注的重點應該是這些眾多因素的綜合得分,而不是過去放大甚至夸大某個因素的作用。比如講樹齡時忽視產區(qū)立地,講產區(qū)時忽視制作加工,講大師時忽視產區(qū)、原料與價格,以及系統(tǒng)和團隊,等等。

  第三,從日常飲茶的角度,一個人很少只喝一種茶,一個人也不可能更沒必要喝遍中國的所有的茶。而美好生活,通常離不開好茶。小產區(qū)作為好茶的指針,所以我們可以從天下名山小產區(qū)茶入手,開啟中國好茶品賞之旅。

  注:內容來源茶業(yè)管理評論,原創(chuàng)作者鄧增永,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