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的陽光里,感受一場舌尖上的茶味之旅~

茶與茶食,是兩相成全的滋味糾纏。

一盞清茶,幾碟茶食,方成雅趣。茶食斑斕的色彩,賦予了品茗時更多的意境,而茶食的香、甜,也增添了品茗時更多的滋味變化,讓喝茶這件小事變得意趣十足。

自古以來,中國人喝茶就喜歡配茶食。而且,在古代人們的心中,茶食指的就是佐茶的點心。那么古代都有哪些茶食,與現在又有什么區(qū)別呢?下面請大家跟著小悅踏上美味之旅,一起了解中國茶食的發(fā)展歷程。

茶食·古人精致的下午茶

“茶食”二字,首見于《大金國志?婚姻》:“婿納幣,皆先期拜門,親屬偕行,以酒饌往……次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其還表明茶食起源于金朝的宮廷婚禮。

雖然茶食的稱謂出現的比較晚,但是茶食在中國古代實質意義上的發(fā)展遠早于金朝。從生煮羹飲到茶宴,茶食在發(fā)展過程中經歷了茶果、茶點等多個稱謂,內涵和外延也不斷發(fā)展變化。

據記載,隋朝開始,古人就制作出了各種以茶為輔料的茶果?!恫杞洝げ柚隆分杏涊d“安既至,所設惟茶果而已”,其中的“茶果”便是古人飲茶佐食的糕點。

唐宋以后,茶逐漸發(fā)展成為獨立的飲料,佐茶的食物也逐漸有了自己的風格。其中“點心”一詞就源于唐代,茶食就此成型。杜甫曾云“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遲”,表明當時與友人喝茶時就配有涼瓜等佐茶食物。

宋代飲茶之風日盛,茶肆眾多,供應的佐茶點心也非常豐富,面點食品開始成為茶食的主要組成部分。此外,當時還出現了點心與茶食的區(qū)分概念,“點心”本指點茶時杯中放置的食品,后來才逐漸混同。

元明清是我國古代茶食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對現在的茶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光元代忽思慧著的《飲膳正要》一書中就記載了近20種茶食。

明朝以后的茶食與現代茶食相似。明代茶館茶點品類繁多,且會根據不同季節(jié)推出不同的茶點。 由于文人雅士更喜歡清飲,因此茶食多見于平民百姓的茶館文化中,到清代時,大眾茶食已成為主流,這一時期就有菜肴、水果等佐茶的食品以及奶茶、花茶等以茶介入的食物。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了很多精致的點心。如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煮之。尖小,如初生菱角”。蕭美人點心:“儀真南門外,蕭美人善制點心,凡饅頭、糕、餃之類,小巧可愛,潔白如雪”。此外,《紅樓夢》中更是記載了不少茶食。

茶食·今人生活的必需品

看完了古人的茶食,那現在又有哪些茶食呢?

如今,中國茶食的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四大類:瓜果類,瓜子、花生、棗子、栗子、梅子、山楂、橄欖、菱角等;糕餅類,雪片糕、馬蹄糕、赤豆糕、核桃酥、鳳梨酥等;糖果類,貢糖、花生糖、芝麻糖、軟糖等;點心類,包子、粽子、餃子、豆腐干、肉干、鹵品等。

人們還依據茶葉的茶性和個人喜好,遵循“甜配綠,酸配紅,瓜子配烏龍”的搭配原則,以甜的茶食配綠茶;酸甘類的茶食配紅茶;咸堿類的茶食配烏龍茶。

此外,茶食在中國還有著明顯的地域特色,比如:廣東的“一盅兩件”,其中就包含腸粉、牛河、燒麥、叉燒包等。

人們還根據節(jié)令的變化食用不同茶食,比如:蘇州的“四季茶食”,春餅、夏糕、秋酥、冬糖。春餅有酒釀餅、雪餅等,夏糕有薄荷糕、小方糕等,秋酥有如意酥、菊花酥、巧酥、酥皮月餅等,冬糖有芝麻酥糖,葷油米花糖等。

茶食不僅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發(fā)展,還傳播到了海外其他國家。日式點心—和果子就深受中國茶食的影響。據記載,日本的遣唐使將中國唐代的飲茶習慣、茶道文化、糕餅技藝帶回日本后,深受日本貴族喜愛,他們還給和果子起了“朝露”、“月玲子”、“錦玉羹”等風雅的名字?,F在,日本茶食的樣式越來越多,連饅頭都是茶點的一種。

當茶食傳到英國后,就有了下午茶文化。在英國,人們會在飲用紅茶時,食用烤餅、甜燕麥餅、松脆餅、水果蛋糕、三明治、司康等。

現在正是品飲春茶的最佳時期,不妨在午后約上三五好友,備上一壺綠茶,幾份精致茶食,來一場舌尖上的茶味之旅吧~

資料來源:茶悅世界,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