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為何有那么多的古茶山、古茶園?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一頭大象-普洱茶

西雙版納為何有那么多的古茶山、古茶園?

普洱茶二百年前已名重天下,那么它當時最大的產(chǎn)地在哪里?答案可以定下,有古茶園作證,有老茶號為據(jù),在西雙版納(車里宣慰司)。

云南省茶科所有資料表明,直到1950年西雙版納還有10萬畝明、清時期的古茶園,這已是清末普洱茶衰退后,茶園毀壞不少后的數(shù)字。這10萬畝古茶園就是明、清時期普洱茶的原料基地,貢京城、送西蕃、鋪東南亞、銷英、法都是靠這個大倉源(六大茶山有幾十個老茶號加工這10萬畝茶園的原料),沒有這10萬畝茶園作基石作資本,普洱茶用什么去展示歷史,用什么去鋪蓋國內外市場,又如何能在清代輝煌一百多年?名重天下、譽滿天下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含有歷史積淀,更含有規(guī)模與量的數(shù)標在內。

西雙版納為何有那么多的古茶山、古茶園,這些古茶山、古茶園是如形成的,是山民們自發(fā)種的,還是受指令所種?這些大茶山、古茶園又形成于何時?這些一直是個謎。筆者近幾年圍繞這個謎一直在查尋史料,作實地考察。

依據(jù)《明史》《明·滇志》及謝肇制明朝末寫的文章來分析,明代西雙版納應該實施過大規(guī)模長時期種茶的計劃。為了獲得更準確、更真實的材料、依據(jù),筆者幾年來對西雙版納瀾滄江兩岸的古茶山、古茶園、古村寨進行了比較全面、深入的考察、走訪,特別對邊境線上所有有古茶園的村寨作了細察,從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驚人的現(xiàn)象,所有古茶園包括五百年以上的古茶園竟如人種的一般,沒有哪一塊連到境外去,有的地方邊境線就是一條小溪流,溪溝的兩側都有哈尼族寨或布朗族寨,奇怪的是,西雙版納一側的寨子有大面古茶園。茶園,而境外一側的寨子則不見古茶樹,這種布局與現(xiàn)象讓我堅信,它不是自然之障,而是人之所為。

讓我們來順著邊境線看古茶園,看古人為我們留下來的解題鑰匙。

景洪市大勐籠鎮(zhèn)南部與緬甸接壤,邊境線旁有個勐宋村委員會,這里與緬甸相距僅幾公里,兩邊山林相接,田壟相連,國境線兩邊都有哈尼族寨,中國一側的勐宋現(xiàn)還有古茶園5千多畝,四五百年的古茶樹占了大半,奇怪的是僅一溝之隔的緬甸一側就沒有古茶園,緬甸那邊同樣是哈尼族寨子,兩邊哈尼族還同宗同源,兩邊寨子相距幾公里為何緬甸的哈尼族就不種茶?勐海布朗山鄉(xiāng)的曼糯布朗族寨,與緬甸的村寨雞犬相聞,曼糯有很多古茶園,而對面緬甸布朗族村寨卻沒有古茶園,布朗族是西雙版納最早種茶的民族,為什么他們遷到緬甸就不種茶了呢?勐海的巴達、西定也與緬甸接壤,巴達、西定所有的布朗族村寨都有古茶園,而一河之隔的緬甸一側的布朗族寨子就沒有古茶園。與勐??h緊連的瀾滄縣的景邁、芒景,二百年前屬車里宣慰司管轄,景邁、芒景的古茶園連為一片現(xiàn)還保存有畝以上,芒景為布朗族寨離緬甸僅半天路,兩邊村寨相望,村民同為布朗族,奇怪的是這邊山屬中國有萬畝古茶園,對面山屬緬甸就沒有古茶園。

一樣的山脈,一樣的土壤,一樣的民族,為什么國境線兩側會有完全不同的情形?中國一側的西雙版納有10萬畝古茶園,與西雙版納山水相連的緬甸一側為什么就不種茶了呢?這種情形顯然不是自然之障,而是人為造成。

透過這層現(xiàn)象,一個久藏的歷史畫面顯露出來了,一個長久的不解之謎有了答案將茶葉作為一個大產(chǎn)業(yè)來發(fā)展號召山區(qū)各民族村村寨寨種茶,曾是西雙版納車里宣慰司從明代開始推行的項指令性計劃,明代是西雙版納15個大茶山基本形成的年代(包括瀾滄縣景邁茶山在內,景邁茶山二百年前屬車里宣慰司管轄)

清末普洱茶衰退后西雙版納的古茶園毀損不少,但至1950年時西雙版納還有10萬畝古茶園,今天保存下來的還有5萬畝左右,倘若有國內外茶葉專家愿意對這5萬畝古茶逐片鑒定檢測,我在此預言,這5萬畝人工栽培型古茶園至少有一車里宣慰使用的儀仗旗(上、下)半為明代所種。

筆者這樣定論的依據(jù)是什么,依據(jù)又從何而來。

今天當我們看完西雙版納州的古茶園,再看明代有關西雙版納(車里)的文獻、史籍,再對照中國歷史地圖云南分冊(云南省圖書館有藏本)便會發(fā)現(xiàn)西雙版納現(xiàn)存的古茶園不折不扣的全在明代車里宣慰司的轄地上。

西雙版納州今天南部的國境線與明代車里宣慰司管轄的地域線大致相同,元代和明代今老撾、緬甸、泰國北部靠近西雙版納一側的大片土地曾屬中國中央朝廷管轄,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明永樂二年(1404年)明朝廷將其劃分成老撾宣慰司、八百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緬甸宣慰司,這幾個宣慰司與車里宣慰司相圍相連。

明朝正統(tǒng)初年(公元1436年左右)靠近今今德宏臨滄的麓川宣慰司叛亂,波及木邦、八百、緬甸、老撾等幾個宣慰司,以后幾十年這幾個邊境宣慰司政局動蕩,戰(zhàn)火連年,到明嘉靖中期(140年左右)麓川、木邦、八百、緬甸、老撾等幾個宣慰司脫離了明朝廷的管轄,在這場叛亂中,只有車里宣慰司一直歸順明朝廷,沒有卷入叛亂,車里宣慰司管轄的地盤基本保住沒有喪失,到清光緒初變化都不太大(1895年兩烏土地被割,車里轄地才被減去一大片)。

正由于今勐海、景洪南部的邊境線與六百年前車里宣慰司轄地南部邊緣線大致相同,因而勐海、景洪南部邊境線旁各古村寨現(xiàn)存的上萬畝古茶園就為我們傳遞了一個歷史信息,六百年前邊境六個宣慰司只有車里宣慰司在大力發(fā)展茶葉,這就是為什么今天邊境線上一溝之隔的兩個相同民族的寨子,一邊有古茶園,一邊無古茶園的原因所在。依據(jù)茶園分布情況,我們還可以斷定,明代車里宣慰司轄地上的每個山寨都在種茶,今西雙版納州山區(qū)凡四百年以上的古村寨都有古茶園,凡有千畝以上古茶園的地方附近都有四百年以上的古村寨便可證明這一點(這個情況筆者過實地調查,七年來考察過的村寨超過200個)。

西雙版納州的少數(shù)民族一千年前已在人工種茶毫無疑問(最早種茶的布朗族在勐海山區(qū)定居已有1400多年),南糯山、布朗山、勐宋山留下很多八百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樹便可證實這點。但將茶葉作為一個大產(chǎn)業(yè)來發(fā)展,村村寨寨種、上萬畝的種應該是從明代開始,這種產(chǎn)業(yè)發(fā)展行為有其歷史背景和原因。

本文節(jié)選自詹英佩《普洱茶原產(chǎn)地西雙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