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暑氣難消,仍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jié)氣。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國人自古喜茶,而不同種類的茶葉也有著不同的功效。同樣,在預防秋燥方面,茶葉也自有高招。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涼爽的秋天到了,為了彌補入夏以來的虧空,通過吃燉肉將夏季身上掉下的膘重新補回來的方式就是常說的“貼秋膘”。相傳清代在立秋節(jié)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秋風一起,不少人食欲大開,飲食上過于油膩葷腥,此時不妨多喝茶來解油膩。
那么立秋后喝什么茶呢?
1、金銀花茶
金銀花也是民間常用的藥材,其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稍谘谉岬奶鞖怙嬘茫郧鍩峤舛?,預防中暑。取金銀花茶5到10克,放入杯中用開水沖泡,蓋上杯蓋燜上幾分鐘,茶湯的色澤和味道會更佳。由于金銀花偏寒,并不適合長期飲用,特別是虛寒體質或者女性月經期間禁止飲用,否則可能出現(xiàn)不良反應。
2、蓮子心茶
泡蓮子心茶一次使用2克蓮子心即可,也可以取3-6粒與其他茶一起泡。在多款自制飲料中,蓮子心茶可能是最“自討苦吃”的了。蓮子心是蓮子中間青綠色的胚芽,性寒,有清熱、安神、強心的功效。其清心火的功效特別適合因為心火內熾所致的煩躁失眠者飲用。
3、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烏龍茶之首,屬半發(fā)酵茶,介于綠、紅茶之間。既有綠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紅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熱,溫熱適中,常飲能潤膚,益肺,生津,潤喉,有效清除體內余熱,恢復津液,對金秋保健大有好處。
富含鐵、鈣等礦物質,含有促進消化酶和分解脂肪的成分,可抑制脂肪的吸收,并使多余的糖分難于轉化成脂肪。由此,人們賦予了武夷巖茶“負熱量飲料”的美名。如果長期飲用不僅能降低膽固醇,而且有助于人減肥和健美。
4、普洱茶
陳年的普洱生茶經自然陳化和發(fā)酵,變得柔和甘醇,已無新茶的刺激性;普洱熟茶則是由生茶經過了人工發(fā)酵,科學證實普洱茶具有溶油祛脂、調節(jié)代謝、防輻射等多重效果,長期飲用普洱茶能使膽固醇及甘油酯減少,有治療肥胖癥的功用;同時飲用普洱茶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張、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和腦部血流量減少等生理效應,所以對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患者有良好治療作用。
5、小青柑—柑普茶
陰長陽消的時候,所以要養(yǎng)陰為主。秋天主收,萬物收斂,肺氣內應,養(yǎng)生應以養(yǎng)肺為主。
秋季到來,雨量減少,空氣濕度相對降低,氣候偏于干燥。干燥易傷損肺陰,易肺部不適,口干煙燥,干咳少痰,便秘等。
柑普茶,秋季潤肺化痰,防咳養(yǎng)陰,理氣調中,健脾和胃,消積化滯。加上陳放多年的老熟普清新甘爽,健胃,降脂,性溫和和失眠,老少皆適合,特別是中老年人養(yǎng)生。
《中醫(yī)手冊》:“橘皮以廣東新會所產為佳,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解油膩,牛羊毒,逐痰下氣,刮腸通瀉。消食化痰,清胃生津?!?/p>
立秋要防“秋老虎”,防暑降溫要繼續(xù)
入秋之后,盡管晝夜溫差變大,但是白天有時仍然很熱,有時暑氣更加逼人,所以,防暑降溫要繼續(xù),不能有絲毫怠慢。
立秋以后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yǎng)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并為越冬做準備。
秋季氣候干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候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yǎng)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
秋季空氣中濕度小,皮膚容易干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茶療嘗試
1.蘇葉茶:具體做法是選取生姜、蘇葉各3克,將生姜切成細絲,蘇葉洗干凈,用開水沖泡10分鐘代茶飲用。每天喝2次,上下午各溫服1次。
2.蘿卜茶:此茶能清肺熱、化痰濕,加少許食鹽既可調味,又可清肺消炎。主要選用白蘿卜100克、茶葉5克,先將白蘿卜洗凈切片煮爛,稍微加點食鹽調味,再將茶葉沖泡5分鐘后倒入蘿卜汁內服用,每天2次。
3.銀耳茶:此茶有滋陰降火,潤肺止咳的功效,特別適用于陰虛咳嗽??蛇x用銀耳20克、茶葉5克、冰糖20克,先將銀耳洗凈加水與冰糖燉熟,再將茶葉泡5分鐘后加入銀耳湯里,攪拌均勻服用。
4.桂花茶:此茶適用于口臭、風火牙痛、胃熱牙痛及齲齒牙痛等??蛇x用桂花3克、紅茶1克或綠茶3克,用沸水適量沖泡,蓋悶10分鐘后便可隨時飲用。
5.苦瓜茶:此茶有利尿等功效,可把苦瓜去瓤裝入綠茶,掛在通風處陰干,飲用時切碎苦瓜后取10克用沸水沖泡即可。
6.茄子茶:主要是治療氣管炎??砂亚锴炎拥那o根洗凈曬干后切碎,加入綠茶,用開水沖泡。
總結了這么多秋季吃茶的好方法,希望大家可以應用到生活中。
來源:茶情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