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內為何有一絲一絲的線條?
經(jīng)常能在紫砂壺內的底部,見到一種由中心向四周呈發(fā)散狀,如太陽光芒線的泥痕,稱之為“太陽線”。

? ? ? 不論是模具壺還是手工壺,壺身成型后,壺的內壁表面都會因受力不均而出現(xiàn)凹凸不平,或毛毛躁躁,為使內表面光滑平整,陶手們必定會使用工具去進行整理,此操作常被稱為“推墻刮底”,使用的多為竹制工具,竹片在泥片表面劃過,最終形成了“太陽線”。
墻指的是壺內壁,底就是壺的底部
所以有些壺友說能通過內部“太陽線”來判定全手、半手,這是不準確的。
“推墻刮底”要做到什么程度?
? ? ? "推墻刮底"是從大彬時代延續(xù)至今的。刮底的目的,是為了刮掉壺底的接片殘留的脂泥痕跡和接片的不平整,也有一些是為了裝飾,或刮掉內壺壁上不均勻的收縮紋,但刮底往往是不可能刮的很干凈,更不能刮的太深,否則用力過度會將身筒頂?shù)淖冃?。所以刮底一般只要能夠達到效果就好。

紫砂的成型技法不僅外觀上給人線條流暢、優(yōu)美、比例協(xié)調的感受,打開壺蓋里面也是清清楚楚、干凈利落。
?
所以看似簡單的推墻刮底也是體現(xiàn)工手水平的指標之一。
? ? ? 一般的一把光器壺,制成大概需三四天。如果只用五六十樣工具,也能做出來,但是做不出使用上百種工具的那個“味道”徐漢棠做一把“掇只”壺,連圖章在內,使用的工具多達118件。
? ? ? 像“轉盤”,要分大小,壺身用大轉盤,壺蓋用小轉盤。像“勒子”,壺肩用一種,壺肚用—種,壺底用一種,轉折的地方也要專門用一種?!绑髯印?、“明針”等也是這樣,每一處線條都有對應的工具。同一個壺,做的過程中干濕度有變化,壺身會收縮,線條變了,用的工具也要變。工具都是自己做的,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如果馬馬虎虎的話,細節(jié)的地方就表現(xiàn)不出來了,對藝人來說是個大忌。
半手工
擋胚
一般都是以「外模內擋」的成型方式為主,擋成后,壺的內壁表面會因受力不均而出現(xiàn)凹凸不平。
為使內表面光滑平整,和底部的處理,是需要進行推墻刮底,自然也會有「太陽線」
?
手拉壺
內有橫紋
許多不法商家會將手拉壺當成半手,甚至是全手壺來欺瞞消費者,但是手拉的壺,其壺身內壁會有成型的橫紋。
為了隱藏這種痕跡,也會進行推墻刮底的工序。
?
全手工
刮底
而全手的推墻刮底,主要是刮掉壺底的接片殘留的脂泥痕跡和接片的不平整,一般只把底刮了就行了,少有推墻推的很高的。
注:
因為上述兩種擋、拉手法,壺內壁都會有橫紋,因此會把推墻推很高。
而全手的一般不會。
所以這個可以作為一個判斷的參考,但是不絕對。
說了這么多想必大家已經(jīng)對推墻刮底有了一個了解,所以把太陽線作為全手的判斷依據(jù)是不正確的。
判斷一把壺是否全手要從多方面來看,壺友們切不可鉆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