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喝茶的盡頭是普洱,許多老茶客在喝遍其他茶后,最終都會愛上口感豐富的普洱茶。
因為普洱特有的后發(fā)酵屬性,使它的口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也正是普洱茶迷人的地方。
圍繞普洱茶的知識與話題一直都很豐富,今天小益就盤點了10個關于普洱茶的冷知識,看看是否有茶友全部都了解~
茶樹有花,開的是白色的花,花瓣有五片,當地人俗稱"火把花","瘋婆娘花"。茶花,香氣清新微甜,抗氧化物質含量高,在食品、化妝品中都應用廣泛。可以直接泡水喝,口感潤滑,但耐泡度不如茶葉本身。
泡茶時產生的泡沫主要成分是茶皂素,并不是污垢。茶皂素是一類結構復雜的糖苷類化合物,也是一種表面活性劑,在茶湯遇到震蕩時易起泡。
類似于茶皂素這類物質在植物界廣泛存在,如:人參中的人參皂苷是抗氧化劑,因此茶湯的泡沫可以飲用。
普洱茶原產于云南西南部地區(qū),在雍正10年(公元1732元)被定為貢茶,并在普洱府設置貢茶院負責普洱貢茶加工,并在倚邦設立貢茶園。隨著普洱茶的傳播,普洱府逐漸成為了當時普洱茶的集散地,慢慢普洱茶的名字也隨之而來。
西雙版納于1953年經過國務院批準從思茅(現普洱市)劃分出來成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而自古西雙版納地區(qū)就是普洱茶原來的種植加工核心地區(qū),公認為最重要的優(yōu)質普洱茶原料產地,是普洱茶的主要產區(qū)。
名聞天下的古六大茶山,全部位于西雙版納,而現代六大茶山,五座位于西雙版納的勐??h,大益普洱茶原料主要就是精選自“普洱圣地”勐海。
老茶頭是在發(fā)酵過程中,由于部分芽頭過于細嫩,經過渥堆發(fā)酵,茶葉中原果膠和纖維素被分解使茶葉粘在一起而結塊,變成團狀的茶疙瘩。量少珍貴不易得,具有口感佳,耐泡的特點。
而最初碎銀子不叫這個名字,叫“茶化石”。是精選出來的老茶頭經過原料細化處理,再用磨具壓制而成。因形似銀子,久沖不散,改名為“碎銀子”。通過商家的大肆宣傳,一朝成名。
成名后由于老茶頭原料成本過高,為了降低成本,部分不良廠商將質量不一的熟茶打碎,冒充老茶頭。加入糯米葉做出糯米香,為了耐泡加入對人體有害的凝合劑。這樣做出來的“碎銀子”名不副實,也直接損害了碎銀子原本的招牌。
普洱生茶只有緊壓茶,并無散茶,采用上述工藝生產的產品屬于大葉種綠茶。
從功能上來說,云南普洱具有越陳越香的屬性,在存儲的過程中普洱茶需要進行“呼吸”,茶葉中的物質與空氣發(fā)生復雜的陳化反應,所以不能使用密封塑料包裝袋。棉紙包裝既滿足了當時普洱茶的運輸需求,柔韌性強;又能保護茶葉,起到隔絕、防串味的作用;棉紙也足夠透氣,能為茶葉的后期轉換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再從外觀上講,當柔軟的棉紙承托起香醇的茶葉,這種素雅古樸的美感是極為協(xié)調的。
大益普洱茶特色——棉紙“兩把抓”:先收無相關文字標識的一邊,再收有相關文字標識的一邊,兩邊收攏的棉紙呈扇形,防偽標簽封貼于餅茶凹心處棉紙搭扣區(qū),防偽標簽一致正面朝第一把的方向封貼。
鑒于此包法效率較高、有拆開后不易復原的特點,目前廣泛使用于大益茶產品,也正是這種“包法”,無意間成了“防偽”。在很多時候,人們會通過分辨某款大益茶的“包法”來辨別產品的真假。
與傳統(tǒng)大益普洱茶嘜號命名規(guī)則不同,大益7262是個特例。
“7”是為了紀念熟茶發(fā)酵工藝在70年代研制成功,“2”和“6”分別代表茶面和茶底使用原料的等級,“2”是勐海茶廠的代號。作為高端熟餅的7262推向市場后,受到了茶商和消費者的廣泛好評。
“生茶”“熟茶”二者的制作工藝完全不同,在湯色、口感和葉底上也差別明顯,因此生茶不會因為存放久了就變成熟茶。
以上這些普洱茶的冷知識,大家都學到了嗎?希望在小益的幫助下,大家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普洱茶,會喝茶,喝好茶~在普洱茶的世界里,享受每一泡、每一口所帶來的不同味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