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淡、湯渾?信陽毛尖不好喝?
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味淡、湯渾?信陽毛尖不好喝?

作為北方茶區(qū),信陽毛尖茶的品質歷史以來、本然和明前明后沒有太多的必然聯系。

氣候使然,每年的旱種、大山茶,頭采一般在清明節(jié)前后。

但這又并非絕對,而且,節(jié)后大面積采制、上市才是常態(tài)。

特別是2023年春,前期的干旱,很多茶樹旱死,春茶減產,發(fā)芽又很晚。

總之就是三分靠打拼,七分天注定,茶百科認為順時而為即可。

看天氣情況,視不同茶園、不同茶樹品種的具體情況而定。

什么時候適合采摘了,及時采精心制就好,沒必要和江南綠茶去追“明前明后茶”的噱頭。

因為信陽毛尖,北方茶,生長周期長,是靠滋味取勝!

相比南方的名優(yōu)綠茶如西湖龍井、碧螺春等,信陽毛尖的采制時間明顯靠后。

上市晚,對于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綠茶來說相當吃虧。

不過信陽毛尖更長的生長周期,也使得它形成了迥然不同于其它綠茶的口感特色。

生活中,一些茶友拒絕喝信陽毛尖。

有的覺得它沖泡出來的湯色太渾觀感不好。

有的嫌它青草氣重、茶香不顯。

茶百科還聽過有人吐槽,說它“味淡不耐泡,多加茶量又很苦?!?

的確,市面上湯色渾、滋味淡的“信陽毛尖”比比皆是。

這些茶大都一味追求“嫩度”為上,米芽、獨芽更是慣用宣傳詞。

縱有香氣,也是嫩香、清香,毫無傳統(tǒng)信陽毛尖茶的迷人花香,更勿論果香甜香了。

結果就是,部分消費者因此遠離,認為信陽毛尖位列十大名茶,根本就是名不副實。

但持續(xù)的“洗腦”話術下,也有部分消費者照單全收,從此后成為“小、渾、淡”信陽毛尖的鐵粉。

如此,假作真時真亦假。

外形上,細、緊、圓、直;

湯色綠清明,湯中茶毫密布;

若隱若現的蘭花香、熟果甜香;

前段濃醇中微帶清苦、繼而快速生津、三四道后甘甜爽口;

品飲中和品飲后,齒頰間時時在線的清涼......

以上,才是高品質信陽毛尖茶的正確打開方式。

你喝到的信陽毛尖,為什么“味淡、湯渾”?

終究逃不過“原料、工藝”之過。

茶湯滋味淡薄、不耐泡,原料影響為主。

※茶樹品種:本地旱種or其它

信陽本地種,當地也稱“旱茶”,是在上千年的茶樹栽種過程中,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保留下來的、適合信陽本地生長的茶樹品種。

本地種旱茶多在老茶園栽種,又因為它耐寒,海拔較高的大山茶園也多種植。

旱茶芽葉相對瘦小,但香氣高,口感濃重,回甘強烈,但產量一般。

相較本地旱種的濃醇口感,近年來引進的一些新品種如大白茶、大白毫等,優(yōu)勢更多體現在產量高,成茶品相好,但滋味很單薄。


茶園種植位置:大山or小山

在信陽茶區(qū),隨處可見、可聽到“大山茶”、“小山茶”的字眼。

這其實是老鄉(xiāng)們通用的“行話”,或者說是俗稱,約等同于其它茶區(qū)所說的“高山茶”和“低山茶”。

同等的其它條件下,較高海拔常常意味著相對更好的茶葉品質。

大山茶,生長環(huán)境更優(yōu)異,更晚開采,更有利于茶葉內含物質的形成和積累。

最終表現就是:芽葉細嫩飽滿,顏色綠黃柔潤,制出的茶湯色純正,清醇甘甜,口感更豐富且耐泡,最最主要的是喝后齒頰是清涼感。

而小山茶,海拔較低,生長快,采摘早,內含物質的積累過程就很倉促,導致芽葉相對單薄,成茶滋味清淡,香氣和甘甜度也要弱很多。



原料的采摘:過嫩or適度

為了外觀漂亮,為了早上市,或者為了迎合某些喝茶喝跑偏了的人的理念。

如今的部分茶商、消費者,做茶選茶,已是唯“嫩”、唯“早”馬首是瞻。

一般來說,縱然是低山茶園、大白等引進品種,一般也要進入三月后才能很好地萌芽和生長。

而更好喝的大山茶,地道的本地旱種茶樹制作的信陽毛尖,臨近清明的前幾天能達到采摘標準就可算是天公作美了。

但實際中,三月中上市的“信陽毛尖”并不鮮見。

采摘上,也不再是傳統(tǒng)一芽一二葉的標準,而是以純芽頭為貴。

早采嫩采,一方面使得芽葉中的內含物質積累不夠,滋味寡淡不耐泡。

另一方面,因為過嫩,為了出些許滋味,制作時必然重揉捻,機械化制作炒制鍋溫低,又易導致湯色渾濁。

茶湯顯渾,主要是工藝上出了問題。

鮮葉采摘后,沒有及時或合理攤晾,茶菁堆放時間過長、過多,失去鮮度;

殺青:揚炒不足,殺青溫度低,殺青不透,很容易導致含水量過高,沖泡時便會造成茶湯渾濁;

揉捻:手法過重,導致茶葉細胞破碎率過高,部分細小物質不溶于水,也會導致茶湯顯濁。

炭烘焙:不足甚至完全省略,對滋味和湯色都有影響,更主要是含水率太高,稍存放不久,滋味更加難喝。

來源:茶百科,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