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湯色了解普洱茶,這里有干貨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從湯色了解普洱茶,這里有干貨

普洱生茶常見湯色:

綠艷:翠綠而微黃,清澈鮮艷,淺綠鮮亮的茶湯。春茶常見湯色。這類茶品,隨著生茶不斷陳化,茶湯綠艷消失,逐漸演變?yōu)樾狱S明亮的湯色。

黃綠:是綠中微黃的湯色,是中高檔曬青毛茶的湯色。“黃綠”色的茶湯,多出現(xiàn)在春茶中,加工時揉捻,干燥及時才能有此湯色。


綠黃:綠少黃多的湯色,類似“淺黃色”。清明至谷雨期間的曬青毛茶常顯此湯色,常伴有“青草氣”或“水悶味”。

淺黃:湯色黃而淺,又稱:“淡黃色”,是物質(zhì)欠豐富的低檔曬青毛茶的湯色。

橙黃:茶湯黃中微帶紅色,似橙色或桔黃色。新茶有此湯色多為茶青鮮葉裂變、殺青溫度偏低的表現(xiàn),常伴有“紅茶香”或“生澀氣”。藏期在3-5年的老生茶即顯此湯色,但亮度高。


深黃:湯色暗黃,深而無光。新茶有此湯色多為幾天的茶青合并加工或揉捻葉長時間得不到干燥所致。老生茶亦有此湯色,但老茶黃湯者,亮度一定很好。

青暗:湯色泛青,無光澤。多為花青素含量較高的“紫芽茶”或“高錳”土壤環(huán)境下生產(chǎn)的曬青茶,或受“新鐵”污染的茶葉。滋味往往較苦澀。受“新鐵”污染的茶葉湯面常有類似“油膜”的漂浮層。

混暗:湯色混而暗,與渾濁同義,湯中沉淀物多,混而不清,難見碗底。這是加工中曬青毛茶沒有曬至足干,“濕胚”茶就裝袋或長時間“悶干”的表現(xiàn)。這類茶品滋味澀而鈍,茶氣低悶,味薄,較甜。

紅湯:湯褐色變紅。這是鮮葉嚴(yán)重變質(zhì)的表現(xiàn)。常伴有“餿”味,是不良曬青茶的表現(xiàn)。如是老茶顯出紅湯,必是晶瑩剔透的,屬不可多得的好茶。

黃湯:曬青毛茶湯色過黃而無綠色。是曬青茶在加工時,殺青葉濕熱“悶黃”或揉捻葉受漚變黃的表現(xiàn)。屬不良茶品。

普洱茶天生特性越陳越香,生茶在適當(dāng)環(huán)境下自然陳化,可使口感越來越好,湯質(zhì)越來越醇。


1-3年新生茶:這個時期的普洱生茶茶性較為寒涼,刺激性較強;茶湯顏色以淺黃、黃綠為常見的色澤。新茶階段內(nèi)含物總量豐富、多酚類含量較高、葉綠素占比較大,因而茶湯的色澤更接近于采摘之時的鮮葉顏色。

3-8年的生茶:經(jīng)過幾年的存放以后,普洱生茶開始進(jìn)入穩(wěn)定陳化的階段。這個時期的普洱生茶,多酚類物質(zhì)、咖啡堿物質(zhì)、色素類物質(zhì)在和空氣的接觸中不斷氧化,比例關(guān)系不斷發(fā)生變化,茶湯顏色則以橙黃、深黃、金黃為常見色澤。

通常來說,年份越久的普洱生茶,黃色的特征會不斷加深,逐漸進(jìn)入橙紅的階段。

10年以上老生茶:存放時間超過十年的普洱生茶,其茶葉品質(zhì)會有質(zhì)的飛躍,開始呈現(xiàn)出迷人的風(fēng)味。老茶中茶多酚氧化程度較高,加之其他物質(zhì)的變化,湯色由金黃色轉(zhuǎn)為橙紅和深紅為主。老生茶易顯出紅湯,茶湯表面還易出現(xiàn)一層油氣。

怎樣看熟茶湯色?

普洱熟茶常見湯色有:

紅艷:湯紅艷、欠亮。是熟茶發(fā)酵程度較輕的表現(xiàn)。觀察葉底,多呈暗紅透青綠,滋味往往較苦澀。

紅亮:茶葉湯色不甚濃,紅而透明有光澤。稱“紅亮”,光澤微弱的,稱紅明。觀察葉底,多呈暗紅微黃,滋味較“釅”。


紅濃:湯色紅而暗,略呈黑色,欠亮。觀察葉底,多呈紅褐柔軟,滋味較醇和。

紅褐:湯色紅濃,紅中透紫黑,勻而亮,有鮮活感。觀察葉底,多呈褐色欠柔軟,滋味較醇和。

褐色:茶湯黑中秀紫,紅而亮,有鮮活感。觀察葉底,色多呈暗褐而硬,滋味較醇和。

黑褐:茶湯呈暗黑色,有鮮活感。觀察葉底,色多呈黑褐質(zhì)硬,滋味較醇和。

黃白:茶湯微黃,幾乎接近無色。觀察葉底,色黑而硬脆似“碳條”,滋味平淡,是發(fā)酵過度,已經(jīng)“燒心”的普洱茶。

為什么生茶渥堆后的熟茶會直接變紅了呢?

其實是普洱茶里面的茶色素的通過后發(fā)酵后起了含量增減的變化。

普洱茶的湯色是由各種色素組成的,其中水溶性的氧化產(chǎn)物茶紅素、茶褐素、茶黃素對茶湯色起主要作用。

普洱茶在經(jīng)過渥堆發(fā)酵后的倉儲過程中,后發(fā)酵過程變化非常巨大。茶黃素和茶紅素不斷氧化、分解、聚合,形成了茶褐素。

而由于這些色素都是水溶性的,很容易融合到茶湯當(dāng)中,茶湯就由原來的金黃色變?yōu)榧t色,而后再慢慢從紅色變?yōu)楹稚?,茶湯越來越“酒紅”是因為茶紅素和茶褐素的功勞,而“透亮”實際上是茶黃素的功勞。

一款賞心悅目的茶湯總是讓人光看著就覺得心情無比愉悅舒暢,不僅是一種欣賞,更是一種視覺的享受,在茶湯中,就能帶來一場視覺的盛宴。

來源:易武同慶號,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