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毫銀針,創(chuàng)制于1796年,屬于中國六大茶類之一的白茶,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稱。其外觀特征挺直似針,滿披白毫,如銀似雪,成品茶長約3cm。由于鮮葉原料全部是茶芽,且制成成品茶后,形狀似針,白毫密被,色白如銀,因此得名——白毫銀針。
白毫銀針的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縣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傷無數(shù)。在東方云遮霧擋住的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將草汁揉至出來滴在河里田里就能涌出水來。為了救治父老鄉(xiāng)親,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
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
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志誠接著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于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
找仙草的重任終于落到了志玉的頭上。她出發(fā)后,途中也遇見白發(fā)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后繼續(xù)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于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葉,并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志玉采下種子,立即下山。過亂石崗時,將仙草汁水滴在每塊石頭上,石頭立即變成了人,志剛和志誠也復活了。
兄妹三人回鄉(xiāng)后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人們感念志玉姑娘歷盡艱辛,為大家采來銀針仙草,救活了七山八坳的鄉(xiāng)親,所以都親切地稱她為“銀針姑娘”。
時至今日,在云根書院依然矗立著銀針姑娘的雕塑。
白毫銀針的七大維度
左:頭采針中:白牡丹右:牡丹剝針
買白毫銀針,為了選到高端優(yōu)質(zhì)針,芽頭建議買短、肥、萌的。買頭采銀針時,茶芽千萬不能太長。早春時間,積累充足能量后,萌發(fā)出來的茁壯新芽,在一開始就類似還沒破土的嫩筍,萌噠噠的。隨著茶芽不斷生長,越到后期,茶芽才會越長。濃縮就是精華,茶芽短肥的白毫銀針,養(yǎng)分含量更高,更具高級感!
維度二:茶芽緊實程度
最簡單的方法是上手去捏一捏。輕捏芽身,越是緊實,品質(zhì)越好。由于白茶的走紅,越來越多的茶葉產(chǎn)區(qū)也開始種植白茶品種,由于根基不穩(wěn),圈內(nèi)稱之為“小樹茶”,小樹茶的芽頭也是一個“矮胖子”,卻是“虛胖”,用手一捏,就能感覺到它的緊致程度遠遠不如“正宗”的白毫銀針。
維度三:是否有小葉殼
采自特定茶樹品種的白毫銀針,芽頭構造很有特點。茶樹身上萌發(fā)出來的茶芽,旁邊僅僅貼著小葉殼。采茶時,將這些帶著小葉殼的芽頭采下,才算白毫銀針的標準長相。
誤區(qū):很多人以為沒有芽殼的銀針屬于精品,其實這種光禿禿的芽頭“銀針”嚴格來說屬于牡丹王的芽頭,而并非真正的銀針,其芽頭長度、茶芽緊實度、白毫密集程度,都明顯不如真正的銀針。
維度四:茶毫數(shù)量
挑選白毫銀針時,盡量挑茶毫濃密的買。對白茶來說,茶毫的數(shù)量,多多益善。因為茶毫內(nèi)部具有特殊的腺細胞,能分泌出獨特的氣息,構成毫香的來源。在前文中的科學研究也有表明,茶毫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是精華中的精華。
茶毫越多,毫香也越凸顯。茶毫的多少,不僅取決于茶樹的品種,而且取決于芽頭的采摘時間和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制茶師的制作工藝,若工藝不當,不僅損耗了茶品的純正原味,讓茶毫受損,其茶湯的香氣滋味也會大打折扣!
維度五:觀茶色
白毫銀針的茶芽,底色是綠的。嫩綠、蔥綠、充滿生機。嫩綠的芽頭表面,還分布著密集的銀白、亮白的茶毫。一眼看去,綠白兩色分明才是新銀針的常態(tài)。
在過去,白毫銀針有個舊名,喚作“綠雪芽”。這是根據(jù)它的形象取名,類似綠草地上下了一層潔白新雪,干茶顏色分明。
維度六:聞茶香
毫香是白茶的品種香味,也是白毫銀針最明顯的香味類型。決定白毫銀針質(zhì)量的方法可以看毫香的濃度。毫香的濃度與白毫的數(shù)量成正比。白毫越豐富,毫香越濃。事實上,毫香很容易區(qū)分。當我們打開包裝時,撲鼻而來的香味是毫香。如果我們想準確描述它,那就是干蘆葦葉的味道。
白毫銀針的花香有點特別,它不屬于很張揚的那一類,比如蘭花香,梔子花香,桂花香,茉莉花香,那要說出具體的香型,那只能用花香作為一種綜合體。
還有一種草香,聞起來很爽朗,很舒服,草香是白茶最原始,最真實的味道,是屬于自然的氣息,這是新白毫銀針中最堅韌的香味。
維度七:品其味
聞香后,將茶湯倒入小茶杯內(nèi),小口細品。鮮爽、清甜、淳和飽滿的滋味,一個也不能少。高端銀針的茶湯,哪怕小口抿一下,也能嘗出極致的鮮爽感。落水香馥郁,連咽下茶湯后,唇齒依舊留香。生津回甘,鮮爽回味能在喉間掛念良久!
來源:黑白茶文化,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