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茶帝,邀請專業(yè)人士為茶友答疑解惑。我們的原則是:不忽悠,不賣弄,不惡意攻擊,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觀、中立地回答您的問題。即使是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我們也會盡量做到客觀。
關于拼配,作為老茶友,我們在理性上是接受的。但說到大紅袍的拼配,可能很多人還是頗多微詞。
我們甚至常常能聽到這樣的感慨:想喝一泡純正的大紅袍哪那么容易哦,現(xiàn)在市場上的都是拼配茶!
事實果真如此嗎?這恐怕也是對純種大紅袍和拼配大紅袍的誤解。咱們順著前幾天的文章《大紅袍、奇丹、北斗是怎樣的關系,你搞清了嗎?》,再來聊聊大紅袍的拼配吧!
母樹、純種和拼配
純種大紅袍,就是指純純的大紅袍樹種,沒有外來“血統(tǒng)”的茶樹制作出來的巖茶。這其實就是我們此前說的“奇丹”,它是來自母樹大紅袍扦插無性繁殖,單獨采制加工而成。
我們可以這么總結:奇丹,就是純種大紅袍。想要喝到純種大紅袍,其實并不難,目前在武夷山地區(qū)有大面積種植。根據(jù)武夷巖茶新國家標準(GB/T18745-2006)》,武夷巖茶產(chǎn)品分為:大紅袍、名樅、肉桂、水仙、奇種。大紅袍被單列為一類。
奇丹,早春萌發(fā)的嫩芽呈紫紅色,遠遠望去,茶樹一片紅艷,因而得名“奇丹”。
還有不知情者會說,現(xiàn)在喝的“大紅袍”都是扦插繁殖的,不是母樹。這是肯定的!因為自2006年起,政府就已經(jīng)對大紅袍母樹實行特別管護,停止采摘大紅袍母樹茶葉。所有人都喝不到母樹大紅袍上的茶葉了!何必糾結呢?扦插繁殖的大紅袍,與母樹的性狀是一樣的。
而拼配大紅袍,是不同于純種大紅袍的一種市場化商品,是為了滿足市場對大紅袍的需求而把武夷山的不同品種按照一定比例勻堆組合成的一種商品,它有著明顯不同于單一原料的品質(zhì)特征。
大紅袍拼配自古有之。生長在九龍窠之上的六株母樹大紅袍(最初是三株)并非單一品種,而是來自不同品系,其葉型、發(fā)芽期等都不一樣,而且采摘期也都不同。每到采摘時期,將它們分2至3期采制后,再一起精制焙火,最后出來的成品才稱為“母樹大紅袍”。
1985年,武夷山茶科所科技人員用肉桂、水仙等優(yōu)質(zhì)武夷巖茶和純種大紅袍拼配出來的“大紅袍”,香氣、湯色、口感俱佳,巖韻感極強,很快就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再后來,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企業(yè)又不斷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各種高品質(zhì)的拼配大紅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如今,拼配大紅袍已成為大紅袍市場的重要力量,它有也是巖茶市場化的重要體現(xiàn)。
大紅袍拼配的基礎為什么“拼配”在大紅袍市場尤為常見?
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巖巖有茶。據(jù)統(tǒng)計,武夷巖茶的樹種有上千種,而且還時不時有新培育的品種冒出來。幾乎每個品種都有各自不同的品質(zhì)特征,這就為各個品種進行拼配提供了極好的條件。
而拼配大紅袍,可以將不同的品種茶組合成不同的口感,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相較于品種茶,具有更強的市場適應能力。于是,各個企業(yè)競相施展絕技,拼配出了滋味萬千的“大紅袍”。
01
鮮葉拼配由于不同品種的茶葉之間有著不同的外形特征和生理特征,茶樹品種雜亂,或管理粗放的茶園,無法分離出各個品種的茶葉,所以將其混在一起進行加工,這種情況叫作鮮葉拼配。
市場上出現(xiàn)的“野茶”便是以這種方式拼配出來的成品。但鮮葉拼配做茶技術困難,所以,現(xiàn)在很少有人用鮮葉來拼配。
02
半成品茶拼配半成品茶指茶葉經(jīng)過萎凋、做青、殺青、揉捻、干燥、挑揀之后未經(jīng)過焙火的大紅袍茶葉。
半成品茶拼配是將不同品種茶葉的半成品以一定的比例組合,然后經(jīng)精制焙火過程形成一種具有特殊香氣、滋味等特征的大紅袍。精制過程中焙火能增進茶葉香氣與滋味,使茶葉品質(zhì)趨于穩(wěn)定。
03
成品茶拼配成品茶是指經(jīng)過焙火后,品質(zhì)相對穩(wěn)定的大紅袍茶葉。成品茶拼配是將不同原料的成品茶按照一定的比例組合成一種具有特殊香氣、滋味等特征的大紅袍。
將不同類型的武夷巖茶拼配組合,能綜合各原料茶葉的品質(zhì)優(yōu)點,如武夷水仙香氣純和悠長,有蘭花香,滋味醇厚,韻味足;武夷肉桂香氣高揚刺激,有桂皮香,滋味濃厚,入口略苦,回甘快。
將水仙和肉桂這兩個品種作為基本茶,再配以純種大紅袍(或其他優(yōu)質(zhì)茶)調(diào)和,就能拼配出香氣純和濃郁、滋味醇厚、回甘快的拼配大紅袍。
當然,拼配茶葉是一門技術活,要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才有可能做好這項工作,對于大多數(shù)茶友來說,只需知曉它的基本原理即可。
通過小懂的簡單分析,我們知道了,要喝到純種大紅袍并不難,現(xiàn)在市場上很多,而且它和拼配大紅袍,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是每個人的喜好有別而已。
參考資料:
《第一次品巖茶就上手》,李遠華主編,旅游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