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東印度公司,最出名的要數(shù)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印度公司。其實歐洲許多國家先后成立了東印度公司,比如丹麥、葡萄牙、法國等。
晚于英國130年,1731年瑞典也有了東印度公司,加入與中國貿(mào)易的大軍。北歐人性子急,第二年就抵達廣州。廣州也是此后75年間97%以上航次(127次)的目的地。
瑞典東印度公司沒有荷蘭、英國闊氣,75年只用了37只船,船只都反復出征。
哥德堡號是其中一只。1743年3月14日,它從瑞典啟錨開始第三次廣州之行。經(jīng)歷了風暴、季風,終于在1745年1月11日抵達廣州,滿載700噸貨物(其中370噸是茶葉)返程。沒想到八個月后,在距離哥德堡不到1公里的地方觸礁沉沒。
復制的哥德堡號
240年后哥德堡號被打撈起來,370噸乾隆時期的茶葉也重見天日,主要是武夷茶和松蘿茶。
成箱封裝的武夷茶早已腐朽結塊,出人意料的是,由于錫罐封裝嚴密未受水浸變質,部分松蘿茶雖然顏色變深,形狀尚且完整,竟還可以飲用。
2008年4月該船的松蘿茶樣又回到原產(chǎn)地安徽休寧。
松蘿茶,這個夢幻綺麗的名字,在明朝綠茶工藝大變革的時代,是承上啟下的重要角色。
1875年,英國皇家學會亞洲分會的專家全面調(diào)查中國茶區(qū),將茶葉分成紅茶和綠茶兩大部分。
在GreenTeas一部分的開篇,專家解釋道:
GreenTeas在漢語中被稱為綠茶和松蘿茶,松蘿是一座山的名字,據(jù)說那里是綠茶首次被發(fā)現(xiàn)的地方。
雖然不準確,但也足以說明松蘿茶的地位。
松蘿山位于現(xiàn)在安徽省休寧縣萬安鎮(zhèn)與新塘鄉(xiāng)交界處,海拔881.8米。在群山綿延的皖南山區(qū)并不突出,為什么這座低山成為外國人心中綠茶的代名詞?
松蘿山周邊現(xiàn)在都是名茶產(chǎn)區(qū)
前面的章節(jié)講過,唐代是蒸青餅茶的時代,宋代是蒸青團茶的巔峰。其實早在宋代,不壓餅的散茶已出現(xiàn)。
蒸青時代,松蘿山所處的徽州地區(qū),無論是茶葉質量和制茶技術,并沒有成為一流,而是以數(shù)量取勝,成為中央及地方政權的巨大稅源。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刊行于1578年(明萬歷年間),介紹了茶的藥用價值并列舉各地名茶,未見徽州名茶。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貧寒出身,登基后禁止生產(chǎn)工藝復雜、耗費巨大的團茶,改為制作工藝相對簡單的散茶。散茶時代,沖茶方法也從煮茶、點茶,變化為和現(xiàn)代類似的泡茶法。
另一個影響是制茶工藝的變化。早已出現(xiàn)的炒青工藝(炒鍋殺青)逐漸代替蒸青,成為綠茶制作的主流。以至于現(xiàn)代不同地區(qū)出產(chǎn)的綠茶,幾乎全部是炒青綠茶。(注:更細一點,根據(jù)干燥方式不同,分為炒青、烘青、曬青,代表茶為龍井、太平猴魁、普洱生茶。)
而在炒青與蒸青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松蘿地區(qū)的徽茶也不是炒青的“帶頭大哥”。
當時,蘇州的炒茶技術傲視全國。明代旅行家王士性在萬歷前期撰寫的《廣志繹》中記載:
虎丘天池茶,今為海內(nèi)第一。
徽州茶的技術劣勢一直持續(xù)到大約明代隆慶年間,僧人大方從蘇州引入炒青精制技術,在松蘿山結庵制茶,創(chuàng)制松蘿茶。
之后,成書于1597年的《茶疏》提到松蘿茶:
若歙之松羅,吳之虎丘,錢塘之龍井,香氣濃郁,并可雁行于頡頏。
意思是,松蘿茶、虎丘茶、龍井茶是當時最好的綠茶,難分高下。
剛開始主要焙制松蘿山附近休寧、歙縣山上的茶葉,其后松蘿茶的產(chǎn)地不斷擴大,拓展為周邊以松蘿法制作的本地茶葉?!八商}”成為一種制茶工藝的稱呼,很快在產(chǎn)茶區(qū)推廣。
休寧縣齊云山鎮(zhèn)龍源村七里頂有機松蘿茶園
松蘿茶的工藝勝在何處?
湖廣武陵人龍膺往松蘿山拜訪大方僧,他記錄到:
其制法用鐺摩擦光凈,以干松枝為薪,炊熱,候微炙手,將嫩茶一握置鐺中,札札有聲,急手炒勻,出之箕上。箕用細篾為之,薄攤箕內(nèi),用扇搧冷。略加揉挼,再略炒,另入文火鐺焙干,色如翡翠。
即炒鍋預熱,快炒速冷,文火焙干,可見松蘿法非常細致。
之后,晚明官員聞龍親自嘗試松蘿法,并將其經(jīng)驗寫入《茶箋》:
炒時須一人從旁扇之,已祛熱氣,否則變黃,香味俱減……扇者色翠,不扇色黃。
炒時用扇扇去熱氣,一則散發(fā)青草氣,發(fā)展茶香;二則蒸發(fā)一部分水分,使之變?yōu)槿彳?,增強韌性,便于揉捻成形,不破壞葉綠素而使成茶變黃。
炒起出鐺時,置大瓷盤中,仍須急扇,令熱氣消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鐺,文火炒干,入焙。蓋揉則其津上浮,點時香味易出。
炒后重揉,一則把茶葉揉成一定的條索,二則茶汁容易浸出。揉后散開,避免茶葉成團,散開后用文火炒干入焙,提香增味。
從上述兩段記錄可見此時松蘿法更為精細成熟。
松蘿茶也較耐貯存,成為清中葉大量向海外出口的茶種。
蒸青王朝落下帷幕,炒青工藝成為主流。
中國現(xiàn)代蒸青茶大多源于日本。1973年中日恢復邦交,就從日本引進蒸青煎茶生產(chǎn)線,后又在浙江成立公司,重新引進更為先進的機器。浙江成為中國蒸青煎茶的主要產(chǎn)地,大多出口日本。
國內(nèi)各種日本抹茶甜品店,采用的所謂“抹茶”、“煎茶”其實大多都是浙江的綠茶。
形形色色的“抹茶”甜品
炒青當?shù)?,蒸青為何能保有一席之?其中一個原因是,鍋炒殺青容易出現(xiàn)茶葉煙焦,影響品質。
松蘿茶制法中也提到,去除鮮葉的頭尾,保留質地均勻的葉片中段,精準掌握炒制火候,成茶才能一致翠綠。
而蒸青茶殺青溫度均勻,成茶色澤綠,茶湯顏色穩(wěn)定。
但蒸青對于殺青技術要求也不低。蒸汽殺青時間短,茶葉發(fā)生紅變(也就是氧化),出現(xiàn)發(fā)酵和青澀味;蒸汽殺青時間長,產(chǎn)生悶味,茶湯明亮度也差。
目前國內(nèi)自發(fā)產(chǎn)生并持續(xù)保持蒸青制法的茶,唯有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呈翠綠針形
恩施玉露是在清朝康熙年間,黃連溪(現(xiàn)在湖北恩施芭蕉侗族鄉(xiāng)西南)一位藍姓茶商創(chuàng)制的蒸青散茶,與唐代的蒸青工藝神奇重合。舊稱玉綠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是以蒸青灶和焙爐為工具,包含“蒸、搧、抖、揉、鏟、整”六大核心技術。
到了民國時期,藍家作為當?shù)氐拇蠹易澹欢ㄐ詾榇蟮刂?,族長死亡,家族開始衰落,家里的茶廠收歸國有。制作方法從藍家走了出來,宣恩縣慶陽壩土民設廠制茶,一位名為王乃庚的茶商也來到這個地方,建立“更生茶廠”。傳統(tǒng)的制作技藝走上異姓傳承之路。
20世紀50年代初至80年代,恩施城關鎮(zhèn)東郊五峰山一帶成為其主產(chǎn)地。80年代玉綠茶制作工藝進一步改進,制出來的茶葉香鮮味爽,外表非常翠綠,茶名更改成“恩施玉露”。
2014年11月11日,恩施玉露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