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茶自生產出來,從主要為外銷茶到國人皆知的生活茶,從時間上看,經歷了三個階段:發(fā)端期(1975~1985年),成長期(1986~2002年),成熟期(2003年至今)。從品飲的路徑上看,則是經歷了從外到內的歷程:一開始以國外市場為主,國內市場除廣東外,包括云南在內的省份鮮有銷售,國內茶客也鮮有品飲,可謂“墻內開花墻外香”,其主要通過香港和廣交會實現銷售。到了成長期后逐漸被國人接受,就像劃了一道美麗的彩虹,但當熟茶回到國內后,已是“吾家有女初長成”,在中華大地呈現絢麗的光彩。 以自行映射。
在發(fā)端期,有品名的產品較少,不夠豐富,生產以散茶為主,全省范圍內的許多茶廠都在生產,比較典型的是普洱特種茶廠,雖然有一個“4”的嘜號,但生產仍以散茶為主,以至于留下來的、有印刷廠名的成品茶十分稀少,至今筆者未見到“4”字頭的嘜號茶,故留下來的老茶以嘜號“1”“2”“3”為主。在2000年以前,云南茶人對熟茶的推廣是盡心盡力的,尤其是到海外推廣,成為首選。1981年,中國組織了中國茶葉代表團到日本參加茶葉展賣會,昆明茶廠的薛梅代表云南參加。她回憶,當時有上海、浙江等同行參加,在東京的商業(yè)百貨展銷的6天里,她著傣族服裝,為來賓沖泡和講解熟茶,日本人十分喜愛飲茶,對熟茶這個新茶品也充滿好奇,來品飲和詢問的人很多。為了推廣熟茶,代表團還準備了5克的小包裝高級普洱茶送給來賓。之后,代表團還到名古屋、仙臺等地去展演熟茶。與在東京一樣,熟茶引起了當地日本人的興趣。通過品飲、講解和贈送熟茶,讓更多的日本人了解熟茶。二十世紀的八九十年代,省茶司還成立了茶藝表演隊,據時任表演隊隊長的陳露云回憶,他們到過日本和歐洲的一些國家辦展覽會,都是通過茶藝表演和品飲來推廣普洱茶,尤其在摩洛哥,國王親自出席展覽會的開幕式,在看了茶藝表演并品飲之后,對熟茶大加贊賞。
這個時期,在海外推廣熟茶的另一種方式便是參加國際評獎。如“7663”獲1986年西班牙第九屆優(yōu)質食品獎,1987年聯邦德國杜塞爾多夫第十屆世界優(yōu)秀食品獎。下關沱茶獲1986年第九屆、1987年第十屆、1993年第十六屆世界優(yōu)秀食品金冠獎,1998年第十屆歐洲質量金獎,1998年第十屆美國質量金獎。在云南茶人的不懈努力下,普洱茶的出口量不斷增加,據《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志》(1938~1990年)載:云南茶葉出口從1975年的4700噸,到1985年的9300噸,增長了近100%。當然,統(tǒng)計數為茶葉,包括紅茶、綠茶、普洱茶,從數字的變化看,因新品種熟茶的出現,出口量不斷增加,增量部分中熟茶占相當比重。
1979年,農業(yè)部對普洱茶的部頒標準是:用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茶,經渥堆發(fā)酵后制成的茶。云南茶人也明白,熟茶要取得更大的發(fā)展,必須回到國內,讓國人飲用。于是乎,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將推廣的目光放到了國內。除傳統(tǒng)產品外,開始生產中國老百姓喜愛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各種茶品。如2000克一片的“壽”字磚,1000克一片“福祿壽喜”字磚,1000克一條的長條形磚,500克一片、每片有“恭”“喜”“發(fā)”“財”或“招”“ 財”“進”“寶”而組成的四片一套的熟茶套裝。隨時間的推移,在茶為國飲的國度,喝慣了綠茶等茶的國人,開始接受熟茶。當然,這些都是“茶變”的前奏曲,也是發(fā)端期和成長期的特點。今天,喝普洱茶的中外茶客數以千萬計,絕大多數都是近十來年才開始喝的。但2003年以前就喝的很少,而普洱茶能有今天的成就,2003年則是個重要的分水嶺,是成熟期的標志。
普洱茶文化在云南傳播并被接受,導致普洱茶產量和交易量大增。在此之前,普洱茶“越陳越香”的理論在臺灣和香港等地盛行。2003年則又有了新茶、干倉茶也可飲用的理論,并且為茶人接受。而此時,這兩種普洱茶的理論也傳到了大陸,同時影響了云南茶人。加之云南茶界的不斷推廣,普洱茶市場從廣東開始向全國展開,尤其是其原產地——云南成為了重要市場。具體體現一是昆明的金實和雄達茶城賣普洱茶的商鋪增多,不少原來專賣其他茶的商鋪或改賣普洱茶,或在賣其他茶的同時也賣普洱茶。二是云南茶人開始品飲普洱茶,又受兩種理論的影響,于是乎,逛茶葉市場的人們,一改每年只買夠當年喝的綠茶的習慣,每次一提、一件甚至若干件的普洱茶往家搬,一邊喝,一邊擺放,十年后也有老茶喝。普洱茶交易量大增。
昆明茶廠老照片
普洱茶的生產廠家發(fā)生變化。普洱茶體系中的核心元素:茶廠,發(fā)生巨變,眾多的國有茶廠在此前后紛紛改制,一大批原國有茶廠和茶界的人員要么建立自己的茶葉公司,要么在國有茶廠的改制中成為了新茶廠的掌舵人,非公經濟的茶葉公司成為主流。如海灣茶廠、六大茶山、百茶堂、勐庫茶廠、古云海等,這些新公司一方面繼承了原國有茶廠選料、生產等優(yōu)良傳統(tǒng),另一方面則在工藝、產品上大膽創(chuàng)新,生產了大量優(yōu)質的茶品,普洱茶的產量已達上萬噸,為更多的人品飲普洱茶打下堅實的基礎。民間高手給普洱茶取“生茶”和“熟茶”名。那時普洱茶的定義,僅指后來所說的熟茶,而真正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普洱茶(生茶)卻被排除在定義之外。這種現象顯然不行,早期飲普洱茶的茶人,尤其是民間高手,不滿足普洱茶的尷尬局面,于是靈光一閃,取出了“生茶”和“熟茶”的妙名,并在2003年開始叫響。民間的力量是偉大的,普洱茶從此振翅高飛,也才有了2008年普洱茶的新標準,正式確認了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稱謂。
國人將養(yǎng)生保健和品飲普洱茶結合起來。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在解決了溫飽后,更多的國人開始關注健康。大多數中國人本來就有飲茶的習慣,而且是以綠茶為主,既然普洱茶,尤其是熟茶有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改變一下飲茶習慣有何不可?更何況當喝上普洱茶后,那變化無常的口感,奇妙的湯色,一生一熟對中國茶文化完整的闡述,使得喝上普洱茶后的茶人直呼:普洱茶是茶葉的珠穆朗瑪峰,一旦喝上便愛上,則在品茶上有“一覽眾山小”的感受。此后,普洱茶一發(fā)不可收拾,幾年后名聲大增,由一個在民眾中不太知名的茶品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茶品。熟茶充當了普洱茶傳播推廣的急先鋒。筆者曾經做過調查,絕大多數喝普洱茶的茶友,喝茶的軌跡是:其他茶——熟茶——生茶,可以說,品飲普洱茶,基本上是從熟茶開始的,同樣,知道普洱茶也是從熟茶開始的。熟茶引領普洱茶紅遍大江南北,使普洱茶成為了國內外茶客都喜愛的一個茶品。熟茶,承載了普洱茶復興、普及的重任。
來源:《普洱》雜志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