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經歷了相對封閉的時代之后,鐮倉時代(1192—1333)再次強烈感受到吸收中國文化的必要性,這次不再由國家組織,而是更多地依靠民間往來從宋朝引進中國文化。于是出現了兩次入華的榮西和尚,他將茶帶回日本種植,并為日本留下了第一部茶書《吃茶養(yǎng)生記》,開啟了日本茶史的新紀元。
榮西生于1141年4月20日,如今每年的4月20日人們都會聚集在建仁寺舉行“四頭茶禮”紀念榮西。榮西14歲的時候在比睿山得度,21歲時立志入宋學法。1168年4月,榮西經過20多天的航行抵達寧波。不久,遇到在中國游學的凈土宗僧侶重源,兩人一起登上了天臺山。5月25日,在天臺山的石梁向羅漢獻茶。
榮西第一次的中國求學經歷不到半年,在這段時間里似乎專心于佛法,沒有留下更多的飲茶史料。到了1187年,47歲的榮西再次來到中國,這次游學長達4年。
1191年7月,榮西回到日本,成為臨濟宗的創(chuàng)始人。最初,他把從中國帶回的茶樹種子播撒在筑前背振山,后又將茶籽贈給明惠上人,明惠上人播種在京都拇尾。1211年,榮西在鐮倉遇到將軍實朝,他的《吃茶養(yǎng)生記》剛好完成了第一稿。
據《吾妻鏡)的記載,1214年2月4日,實朝將軍飲酒過量,榮西勸他喝下了茶湯。將軍為茶的功效所震驚,榮西借此機會獻上了《吃茶養(yǎng)生記》。
榮西從宣傳茶的藥效出發(fā)宣揚飲茶習俗,因此開篇就說:“茶者,養(yǎng)生之仙藥也,延齡之妙術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
“第一五臟和合門”用五行的思考方式,加上佛教的認識闡發(fā)茶的藥效。之后分以下六章:
第一章“茶名字”,解說歷史上茶的各種稱呼名號。
第二章“茶樹形、華葉形”,描述茶樹的植物特征。
第三章“茶功能”,顧名思義,以發(fā)揚茶的藥效為主,與其他各章相比最為詳細,間有一些中日對比。
第四章“采茶時節(jié)”,介紹采茶的時節(jié),也涉及茶稅。
第五章“采茶樣”,講采茶的天氣及原因。
第六章“調茶樣”,介紹制茶。
“第二遣除鬼魅門”首先介紹“大元帥大將心咒”;之后羅列飲水病,中風、手足不從心病,不食病,瘡病,腳氣病五種病相;接著介紹了十種桑方以及服用方法,最后是吃茶法。
點茶用沸水,茶末的量原則上為2~3匙方寸大小的匙子,但是投茶量也好,投水量也好,都由個人愛好決定。現代的日本抹茶來一碗茶湯的投茶量一般不到1克,約1茶匙。榮西所介紹的宋代點茶法,首先茶匙的大小尺寸有著很大的差別,何況還有匙數的多少,其實這是點茶方法的問題。傳播到日本并繼承至今的直接在茶碗里點茶的方法只是宋代的點茶方法之一,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在大型碗盂里點茶,然后分盛小碗飲用。從這種點茶法出發(fā),關于投茶量的問題就應該迎刃而解了。西大寺大茶盛就是這種點茶方式的折射。
1239年正月,睿尊和尚舉行新年修法典禮后,把貢獻神的茶給和尚們飲用,由此開始西大寺大茶盛。其特點是茶具特別大,茶碗大、茶釜大、茶筅大。在異常大的茶碗里點茶,之后就使用這個大茶碗飲茶?,F在西大寺大茶盛于每年春秋兩季舉行。
圖片來自網絡,文字來自《中華茶道》,丁以壽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注:內容轉自中國茶葉,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